科技期刊内容质量提升办刊实践—以《钢铁》期刊为例

2022-11-16 03:43尚海霞
中国科技纵横 2022年16期
关键词:专刊编委冶金

尚海霞

(北京钢研柏苑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冶金工程事业部,北京 100081)

0.引言

当今全球出版业形态发生了巨大而迅速的变化,在此背景下,中国期刊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改革的命运。期刊编辑也应该转换思路,践行走出去办刊宗旨,利用各方力量提高期刊内容质量。

科技期刊是开展科研成果交流的重要平台、传播科技知识的重要阵地、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科技期刊的内容是期刊质量的根本,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出改变、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走进作者和读者,从各方面对期刊内容质量提高做出努力就尤为重要。

《钢铁》是中国钢铁行业中一个具有品牌认知度的老牌科技期刊,2019年入选了中国科协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项目。《钢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面向生产、结合实际;坚持为中国钢铁工业生产建设服务,报道钢铁工业的科技成就、生产工艺的技术进步、品种质量的改善提高、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和专业理论应用研究等,以提高钢铁行业科技工作者和管理人员的科技水平,促进钢铁工业的发展。《钢铁》在钢铁行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钢铁行业很多专家均为《钢铁》杂志的忠实读者和作者。近年来,国家对科技期刊支持力度逐年增大。作为钢铁行业一个重要的期刊,《钢铁》在期刊提升内容质量方面也做了很多改变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

1.加强优秀选题组稿

《钢铁》作为钢铁行业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对中国钢铁新材料的学术交流和技术推广曾经做出过重大贡献。国家已经在“十三五”期间加大了对钢铁新材料领域的投入,《钢铁》杂志积极配合和支持国家大力发展钢铁新材料战略,及时报道包括热轧板带无头轧制、超细晶钢、第三代汽车钢等一批先进工艺技术和共性技术,为推动冶金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发挥巨大作用。进入21世纪后,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过程中,整个行业经历着升级换代、优胜劣汰,在化解产能过剩、克服同行竞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随着新环保法的出台,钢铁工业对环保工作有更高要求,《钢铁》紧随时代脚步,适时调整,加大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应用、前沿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绿色钢铁方面新技术等具有创新性内容的报道,加强技术领域的深度报道和科研成果的推广,支持先进尖端技术的研发和行业的转型升级,促进我国钢铁工业的可持续发展[1]。

在发展过程中,《钢铁》收录了大量顶尖专家的优秀稿件,影响力和影响因子不断提高。徐匡迪、殷瑞钰、张寿荣、王国栋、毛新平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周华、董瀚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理论研究发表在《钢铁》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院士先后发表“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和技术创新”“低碳经济与钢铁工业”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寿荣先后发表“以科学发展观审视21世纪的中国高炉炼铁 ”“韩国浦项钢铁公司FINEX工艺”“长寿高炉使用真正的微孔炭砖的必要性”等。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院士先后发表“中国薄板坯连铸连轧的进展”“新形势下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方向”等,这些文章的发表为中国钢铁冶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做出巨大贡献。新时期,为推动钢铁生产流程绿色化、智能化,殷瑞钰院士先后撰写“洁净钢平台集成技术现代炼钢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向”“论钢厂制造过程中能量流行为和能量流网络的构建”“高效率、低成本洁净钢“制造平台”集成技术及其动态运行”“关于智能化钢厂的讨论—从物理系统一侧出发讨论钢厂智能化”等均发表在《钢铁》上,引起广泛关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国栋发表“中国钢铁轧制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趋势”“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助推钢铁行业技术进步”“钢铁行业技术创新和发展方向”等。这些优秀文章在行业内反响热烈,成为钢铁领域相关企业、科研院所交流学习的重要材料和行动指南,在从事钢铁冶金生产、管理、设计、科研的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之间引发热烈交流和讨论。

《钢铁》每期主要通过定向约稿的方式至少发表一篇专家论坛或综合论述文章,要求第一作者职称必须为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以保证文章深刻性和权威性。《钢铁》同时还加强编辑素质培养和提升,每年安排编辑积极参加学术和编辑行业会议或培训。学术会议是前沿技术交流的平台,参加学术会议是组约优秀稿件的一个重要渠道。编辑行业会议或培训是编辑提升自己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只有编辑自身素质提高,才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质量。《钢铁》的编辑基本在每个会议上都能组织到优秀选题,近3年在各种学术会议上约稿40多篇。《钢铁》杂志编辑每年都参加不少于72h的继续教育培训(2021年后增加为90学时),不断更新编辑规范内容和了解期刊出版变化,紧跟时代步伐。编辑全部为高学历、高素质有专业背景和科研经历的编辑,对专业内容创新性、理论性和学术性有一定的判断力和敏锐度。

《钢铁》加强作者培训,从源头上提高稿件质量。近几年,《钢铁》期刊走进钢铁企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为潜在作者群做了很多次科技期刊论文写作和投审稿培训。如走进辽宁科技大学、钢铁研究总院研究生院、江苏科技大学、燕山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武钢、中冶赛迪等钢铁冶金高校及企事业单位举办科技论文写作和投审稿讲座,从写作源头上提高作者写作水平,为期刊内容质量提升起到很大作用。

《钢铁》每2年进行一次优秀论文评选,激励和吸引作者把优秀稿件投稿到该期刊上。《钢铁》根据中国知网上公布的被引频次、下载量等数据综合考虑(被引频次为主,参考下载量),评选出当年发表论文总数的Top15为优秀论文,以吸引和激励作者把优秀论文投稿到《钢铁》期刊。

《钢铁》文章在中国知网网络首发,录用定稿版比纸版提前3个月可以在中国知网检索。编辑部通过缩短初审时间、外审时间、终审时间、返修时间等使整个审稿周期进一步缩短,还缩短编辑和校对时间,把出版周期尽量压缩,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钢铁》平均出版周期共缩短了5个月左右时间。

2.组织出版行业热点专刊

《钢铁》期刊紧跟行业热点,组织出版热点专刊。组稿通过邀请某一领域内的2~4名专家作为专刊特约主编,由这些专家牵头组约稿件,邀请领域内的同行专家撰稿,为专刊贡献高质量的文章。大部分专家十分乐意与期刊合作出版专刊,专家担任专刊主编,既可以提高相关领域的影响力,又可以促进专家之间的交流,并且对专家自身也可以起到宣传的作用。在专家定向约稿的同时,编辑部不定向发征稿通知征稿,通过编辑部自己的公众号、学校或者企业、科研院所的网站投放征稿通知,请相关学者、专家、技术人员、师生等投稿,按照三审制度审稿合格后编入专刊。

2014年4月2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新法于2015年1月1日正式施行。随着新环保法的出台,钢铁工业对环保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环保力度逐渐加大,环保意识普遍加强,环保要求也随之提高。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的实施,使钢铁企业面临新的考验,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噪声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余热余能回收、资源再利用等方面的技术需求相应增加。《钢铁》杂志作为冶金行业知名度较高的专业杂志,有责任、有义务对广大的钢铁企业进行环保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等的宣传和推广。在这种背景下,编辑部在2015年组织出版了“环保与能源”专刊。特邀请钢铁工业协会环保部主任黄导为专刊撰写综述文章,并定向向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约稿,稿件覆盖面广,提高了期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在我国钢铁工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持续不断地优化炼钢-连铸生产工艺,提高钢的质量稳定性、优化品种结构以更好地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对我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总结我国钢铁行业在产学研用方面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的创新突破,推动冶金科研成果转化和新技术应用,加快新成果、新技术的开发和传播,《钢铁》编辑部于2019年策划出版了一期主题为“炼钢-连铸新工艺和关键共性技术”的专刊,旨在推广产学研用结合和关键技术类文章。特邀主编为东北大学冶金学院朱苗勇教授,朱教授在钢铁冶金领域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专刊共发表文章29篇,不仅有来自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等知名冶金院校的文章,还有首钢、攀钢等钢铁企业和中冶赛迪等冶金设计院的优质文章。

炼铁在钢铁冶金流程中是高耗能的流程,为了提高炼铁原燃料的质量,推广高炉长寿技术、优化高炉操作、合理配矿、降低燃料比,同时推广炼铁系统设备改进与自动化、智能化控制技术、炼铁生产技术进步及成功案例等,2020年编辑部策划出版“炼铁关键共性技术”专刊。特邀请重庆大学原副校长白晨光教授为专刊主编,广泛约稿组稿,最后出版作者单位囊括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华北理工大学、武汉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宝钢、首钢、鞍钢、山钢、唐钢、沙钢等。

冶金流程工程学是中国冶金学者根据钢铁工业的发展进程和趋势,进而对冶金学科的研究新方向进行深入思考而提出的一个新的学术领域[2]。基于这个背景,2021年《钢铁》组织策划了“冶金流程工程学”专刊,邀请中国工程院殷瑞钰院士为主编。该专刊出版后在微信公众号重点推广,殷瑞钰院士介绍专刊的视频在微信公众号发布,阅读量达到将近7000次。该专刊的出版为广大钢铁行业从业者和钢铁企业提供了指导与服务,为我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我国钢铁工业由大变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引领。

3.加强专家队伍建设

《钢铁》拥有庞大的审稿专家队伍。由于部分专家随着年龄增长或工作量的增大无法保证审稿周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保持专家库的有效性,提高审稿效率,和专家形成良好的互动,《钢铁》加强审稿专家队伍建设,及时更新和增补审稿专家数据库,不断提高40~50岁年龄层次审稿专家的比例,为期刊的内容把关提供了人员保障。

为进一步增强《钢铁》期刊在相关领域的影响力,更好地发挥专家在办刊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提高《钢铁》的学术水平和办刊质量,更好地为企业、科研设计单位和高等院校服务。《钢铁》从2015年开始每两年召开一次编委会会议,及时组建新一届编委会并通过编委会工作会议对专家在期刊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总结。在编委会换届大会中去掉与编辑部没有联系和对期刊不认可的编委,替换或增补对期刊认可并有热情为期刊做工作并且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编委,为编委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为了提高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钢铁》不断增加国际编委人数,由2015年的国际编委为0增补到现在的国际编委为4人。目前,《钢铁》设有由78位国内知名学者、企业家等组成的编委会,编委中有4名国际编委,以期对《钢铁》走向国际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编委中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人员组成大约各占1/3,老、中、青也各占1/3。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使各冶金相关单位的专业人员都能参与到《钢铁》期刊的建设中,便于汲取各个年龄段专家的智慧结晶,提高行业影响力,促进期刊发展。《钢铁》定期举办编委会,不断加强各位编委以及编委和编辑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发挥编委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时效性。

《钢铁》每年对审稿专家队伍和编委的及时补充和替换,为期刊内容把关提供了人员保障,给提高期刊质量注入新的活力;每年还进行优秀审稿专家、优秀编委评选。通过以上措施激励了编委、审稿专家对期刊发展的关注和贡献,进一步提升期刊学术质量和行业影响力。

4.结语

《钢铁》期刊近年来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结合我国冶金工艺及材料的重大问题和战略发展开展前瞻性、创新性的研究,有效地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钢铁》通过加强优秀选题组稿、组织出版行业热点专刊、加强专家队伍建设等措施,期刊来稿量增加显著,由2016年的582篇增加到2021年785篇,来稿量增加203篇,增加了约35%。发文质量明显提高,影响因子增长显著,核心影响因子由2016年的发布的1.058增长到2021年发布的1.803,增长0.745,增长了70.4%。经过《钢铁》的实践,以上措施切实可行,以期对其他类似科技期刊有所裨益。

猜你喜欢
专刊编委冶金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编委简介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编委简介
编委简介
本刊编委简介
《山东冶金》征稿简则
专刊
专刊
亚运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