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根江
(中煤第一建设有限公司,河北邯郸 056001)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伴随而来的是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化技术的空前普及和广泛应用,各行各业都在全力、快速地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借助信息化建设来提高企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迫在眉睫。广大建筑企业也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利好作用,因行业长期处于粗放式管理的特点,很多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投入很多,收效一般。信息化平台搭建后长期停留在基础功能使用的初级阶段,未实现数据分析和信息决策的初衷,未能达到减少工时,提高效率的效果。本人从2007年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进入煤炭施工企业工作,亲历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初始和发展,发现了些许问题和不足,结合自身经历和能力,试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
进入21世纪以来,建筑业企业和房地产业异军突起,支撑了中国GDP近20年的快速增长。由于建筑行业进入的门槛过低,致使一些非专业人士随意介入,造成了建筑市场的无序竞争。为了规范乱象丛生的建筑市场,强化政府对社会建筑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平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7年秋发布了《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2014年11月印发了《建筑业企业资质标准》,2020年又对《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和资质标准实施意见》进行了修订。
国家对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高度重视,对于维护建筑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增强市场活力、引导行业发展、促进经济繁荣具有积极的导向意义。尤其是对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的申报提出了一系列强制性要求,在定量的考核标准中,包括了建筑施工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综合项目管理、工程设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档案资料管理、财务管理、办公管理等各项管理[1]。无论是申报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还是保住资质,企业加速信息化建设都是企业升级的先决条件和迫在眉睫的客观要求。
对于快速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综合管理及项目管理来说,信息化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利好作用[2]。
(1)便于企业的现代化和一体化综合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点多面广,遍布全国各地,延伸世界多地。为公司总部与各专业分(子)公司以及项目部的三级管理带来跨域难题。“互联网+建筑管理”的大数据、云计算、慧分享和零距离特征,可以将总部、专业分(子)公司、项目部的三级管理层形成有机整体,有效地解决了跨省市、跨国境的管理控制的困难,互联网的信息共享的信息化系统,使总公司的调度指令和兄弟部门间的沟通协作得以快速、实时、高效的实现,提高了企业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2)便于企业对各项目部的监督和控制。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可实现对项目施工的每一个环节的全方位无死角的覆盖和监控。信息系统使远在天涯的项目部的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成本、财务管理和人、机、料、环等的使用尽在掌控之中,对于规范项目部的管理和全要素资源的整合大有裨益。
(3)便于企业决策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各公司和项目部在施工过程中,将技术、质量、工期、成本等基础数据录入信息系统,经过后台进行数据关联和分析,最终形成数据分析结论和统计报表,综合显示在企业内网,为企业决策者提供着可靠的各类数据支撑,提高了企业管理决策和长远战略规划的科学化水平。
(4)便于基础数据存储。项目施工过程中,产生大量设计、技术、经营、财务、安全等方面的资料和数据,传统方式存档,工作量大且不易保存,采用信息技术实现资料、数据的网络存储,方便后期查询和管理,更深层次的实现数据统计分析,为项目经营和项目考核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5)便于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工程项目的分解、施工工序的分解、成本管理阶段划分、工程成本预决处科目编制以及企业定额套用等形成成本预算,执行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对工程成本绩效、组织成本绩效、预算执行绩效、资源成本绩效、工作成本绩效、管理费用绩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成本的全过程管理。
本人从大学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就职于中煤第一建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煤一建),该公司是中煤能源集团的下属单位,是一家拥有矿山施工特级资质的大型施工企业,业务涉及大中型矿山建设、煤炭生产、采掘运营、机电安装、打钻冻结、房屋建筑、装饰装修、桥涵桩基、钢结构、大型土石方及大中型废弃矿山治理工程。有着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1)中煤一建信息化建设进展不快。中煤一建的信息化建设从2010年开始,先期为特级资质就位,上线新中大工程管理软件,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资质就位后系统停用。后响应上级集团公司要求,推行埃森哲公司的ERP系统,实现财务、人事、采购的信息化管理。当前,为实现施工项目专业信息化管理,与清科锐华合作开发综合管理系统,结合OA系统一并使用,分模块开发使用,总体实现财务、人力、经营、工程、安全、行政办公等方面的管理。十几年来,走走停停,进展不快。
(2)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有待加强。施工企业长期以效益目标为导向,中心工作的重心放在项目开发和管理上。多数领导也都是项目生产管理出身,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还存在不足,总认为信息部门是辅助部门,信息化建设投资大、见效慢,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满足资质考评的需求就可以,被动性地接受信息化建设。
(3)信息化建设规划不充分。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建设后,因为专业人才缺少的原因,不能进行专业化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又受投资额度的限制,不能聘请咨询公司进行规划,仅能借鉴同行单位信息化建设建议或按行业部门信息化建设要求来开展工作,导致信息化建设规划严重不充分。
(4)项目部积极性不高。信息系统实施后,总部自动收集项目信息数据,进行相关事项审批流转,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管理权限。但项目部却截然相反,工作量大幅增加,每天除了施工生产任务外,还要收集数据录入系统,管理权限也因系统运行而转移至上级单位,工作增加,权限减少,导致项目部推行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5)信息系统深层应用不足。信息系统实施后,OA网应用效果较好,财务、进度、质量、安全、资金、视频会议等流程化管理模块极大地方便了业务审批和信息流转,对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深层次的数据分析和风险把控未能发挥效能,导致核心业务成本管理和风险管控应用不足。
(6)信息化人才缺失。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初期建设完成后,后期需要日常维护、检查和持续更新。对网管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不仅需要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又要同时具备施工项目管理和实践经验。各大院校虽然设置有计算机网络专业,但只注重基础能力的教育,针对建筑施工等专业企业的信息化人员培养是个缺口。企业招聘的学生有一个在实践中磨练的过程,对于现有人员的教育培训尚显不足导致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人才缺失。
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有前瞻性的布局,也要有具体性的规划,企业应从长远着眼,整体布局、细节着手,以信息化建设的扎实推进实现企业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3]。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信息化建设涉及公司管理的方方面面,需要企业领导,特别是企业“一把手”的大力支持和全面协调,既要认知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又要以互联网思维统筹部署信息化建设的进度和效果,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行,扎扎实实地组建既熟悉业务管理又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团队负责信息化建设推进工作。另外,强化领导信息化意识的同时,要充分调动全员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带着业务进入信息化建设,真正体会到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和便利,才能推动信息化建设的被动行为转化为主动,才能确保信息化网络系统的有效和实用。
(2)充分业务标准化的梳理。业务标准化的梳理程度直接关乎信息化建设的成败,先期只有把业务标准化梳理出来,后期才能通过信息化技术将企业的业务管理体现和表现出来,如果标准梳理不出来,让员工一味的去接受软件系统,会增加基层人员的工作量,致使信息化建设矛盾冲突。建议标准化的梳理靠前安排,最好在业务需求调研前完成,这样便于软件系统框架的搭建,利于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标准化梳理要组建强有力的组织决策机构,机构由多个业务口参与,懂得标准化实际现状,并且能够具有决策权,梳理过程中存在争议的问题由此机构整理汇总后上报议事机构最终决策。成立此机构,便于业务标准化的梳理和决策,也会加速信息化建设速度。
(3)谨慎软件企业的选择。软件企业的选择是影响信息化建设成败的第二要素,优秀的软件企业熟知施工行业特点,具备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能够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建设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快速、高效搭建信息管理平台。如何选择优秀、适合的软件企业,对施工单位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建议选择软件企业时,组建掌握企业核心业务能力的团队,实地考核软件公司的开发能力,重点考核软件公司对施工行业的了解和业务掌控能力,通过熟知的了解和严格的考核后,谨慎选择软件企业。选择过程中,要坚决杜绝“面上”考核,仅考核软件公司的资质、业绩、合作单位等内容,避免选择品牌名气大,但项目咨询能力弱的企业进行合作,造成施工企业“大而全”的需求,软件企业只管实现,导致系统繁琐、庞大,应用不灵活,形成“为了用而用”的尴尬局面,致使系统开发以失败告终。
(4)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人才储备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对于信息建设来说更为重要和突出。由于施工行业特点,信息人才缺失是常态化问题,化解此问题需要长期的守候和大量的工作,采取多渠道培养复合型信息化人才:1)高校招聘。有针对性地招聘施工管理信息化专业毕业学生。2)自有人员培训。联系各种社会培训机构,开展施工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培训,培养企业信息化复合型人才。
日新月异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加快世界文明前进的步伐的同时,也加快了现代工业企业管理的节奏。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推动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深入开发和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使企业实现了业务流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建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久的历程,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我们要顺应科技发展的时代趋势,坚定地走好每一步,充满信心,严细务实,推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