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莹 杨丽明 林静霞 刘宇 张晓春 杨艳婷 邓丽丽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外五外六科,广州 510370;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护理部,广州 510370;3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经典科,广州510370;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急诊科,广州 510370
2021年5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再度侵袭广州,据报道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者中检测基因测序结果大部分为印度发现的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该变异株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早期筛查不易被发现[1]。2021年6月3日,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分级分类防控工作的第16号通告[2],对疫情所在区域实行封闭封控管理,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作为封控区域内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三甲医院,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承担着区域内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随着疫情升级,区域内120送来的患者数及危重患者不断增加,已远远超过原有发热门诊的负荷,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3],笔者所在医院先后改造两个病区为发热隔离病区,在未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前,将发热患者集中管理,隔离安置于指定病区,使其成为下接发热门诊,上承专科病房的“变压器”,以期最大限度预防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降低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及院内普通病区出现感染的风险[4]。
现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疫情期间临时隔离病区针对患者的来源、病情进行风险识别,再根据级别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的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采取封控措施以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发热门诊和急诊每天接诊患者超过200人次,其中包括急性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危险性消化道出血、急腹症、重症感染、多脏器衰竭等急危重症,开通绿色通道抢救70例,危重症患者源源不断,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中高风险区域的发热患者。发热门诊承担着疫情防控、早期筛查把关的重要角色,阻挡疑似和高危病例流入院区和社会,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又要保障日常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面对压力很大。隔离病区的设置势在必行。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特点和实际情况,先后腾空了急诊同一幢楼的上两层病区,作为发热门诊的临时隔离病区,将发热患者集中定点安置、单间管理,待排查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风险,再进行分流到各专科病房继续救治。隔离病区的设置,主要目的是将未排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合理分区分类安置,降低不同风险人员因暴露导致交叉感染的机会,降低各临床科室的防控压力和风险。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源学特点、传播方式等,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患者的疾病病情、住处来源等进行进一步分级分类,采取相对应的分级管理模式[5],做到精准防控和快速分流,使患者在得到有效救治的同时,做好疫情防控。
隔离一区、二区为同一幢大楼的二、三楼,发热门诊在一楼,收治、转运患者均有指定路线和专用通道,隔离病区按照要求改造为“三区两通道”,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内通道和外通道[6],患者单人单间管理,筹备物资,关闭中央空调,达到收治疑似或确诊患者的规范。隔离一区、二区共设置20张床位,严格实施网格化、闭环管理。
所有发热患者均由发热门诊看诊,根据患者健康码颜色(红码:疫情防控重点人群,确诊或诊断为阳性人员、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疫情地高风险来粤人员、集中隔离人口、居家隔离人员;黄码:曾经在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停留过的重点场所附近的区域活动、停留过,并且和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存在接触;绿码:非疫情防控重点人员)、居住地所属街道以及有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十大症状(发热、干咳、咽痛、鼻塞流涕、嗅觉减退、结膜炎、乏力、肌痛、腹泻等),将患者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低风险地区伴有发热相关症状,中/高风险地区无新型冠状病毒症状,或黄码患者;(2)中、高风险地区(含有阳性病例社区的旅居史的),有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症状;(3)红码/门诊密接/次密接者、隔离酒店或居家隔离者;(4)低风险地区+绿码;(5)绿色通道。
收治或转出标准:(1)低风险地区有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症状,中/高风险地区无新型冠状病毒症状,或黄码患者:接诊后核酸1次阴性,直接收治隔离二区,两次核酸结果阴性后,可转专科病房。(2)中、高风险地区(含有阳性病例社区的旅居史的),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关症状:核酸1次阴性后收治隔离一区,第2次核酸阴性后,可转入专科病房或隔离二区(病毒性肺炎表现者)。(3)红码/门诊密接/次密接者、隔离酒店或居家隔离者:待第1次核酸阴性后,病情稳定者,联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安排转隔离点(隔离酒店/居家隔离);若需要治疗者,继续于隔离一区治疗,直至达到出观指征,联系区CDC安排转隔离点。阳性者,按阳性病例流程处理,报告医务处接管后续流程。(4)低风险地区+绿码:接诊后1次核酸阴性,可手术/专科病房。(5)绿色通道:接诊后核酸结果次数未达标,急需手术的患者,升级防护手术,术后转隔离二区,待核酸结果次数满足“三天两检”要求后转入专科病房。以上收治标准随疫情变化动态调整。
隔离一区在二楼,重点收治没有核酸结果或只有1次核酸结果的患者,或需要呼吸机辅助通气、吸痰等可能接触大量气溶胶的患者。隔离二区在三楼,重点收治已有1次核酸,但没达到住院要求3 d两次核酸阴性的患者,或只有1次核酸阴性绿色通道手术的患者。
隔离病区实行单人单间管理,隔离一区实行三级防护,隔离二区实行二级防护。在红码患者病房前悬挂红色标识牌提醒医护做好防护,设专人管理。待1次核酸阴性后转去隔离二区,实行二级防护,待转专科病房治疗。如需进行吸痰等有创操作时升级到三级防护。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特点,护理部统一调配,保留原科室护长的基础上,调配以呼吸、心血管、ICU等中高年资护士为主,建立专业的护理团队。根据护士层级、专科搭配排班,内外专科互补短板。一区患者病情重、风险高、防护级别高,以中、高年资内科、有急诊或ICU经验的护士为主,实行4 h轮班制;二区实行二级防护,且需要接受绿色通道手术患者,需要“内、外科”护士搭配,实行6 h轮班制。同时加强专科培训,针对不同专科或手术患者护理要点加强沟通,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安全,增加科室疫情防控及护理质量的安全性[7]。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引,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情况,隔离区患者均实行鼻、咽拭子双采的方法留取核酸[8-9]。由隔离区护士采取标本,二区护士将标本放置指定区域,由一区护士统一送出标本。
一区、二区虽实行不同防护级别,但对工作人员的培训统一标准,由科室院感小组负责培训、监督,确保人人通过考核,正确穿脱防护用品,提高工作的安全性。
隔离病区与外界的物品传递、标本送检、患者转运均由专门的外勤队完成,外勤队由护士和医生组成,医生主要负责危重患者转运,护士则负责隔离病区物品的内外传递,均由指定通道和窗口完成;患者转运或送检外勤队配置二级防护,由指定路线完成转运。
在封控区的21 d,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对于患者分诊、院内转诊、检查、标本送检等流程进行了再造和完善,对人力资源的有效调控使得医院其他病区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构建了从收治流程到病房分级管理的精准防控模式,成功收治并分流了159例患者,绿色通道手术9台。隔离病区实现了“零感染、零漏诊”。
此次广州的疫情管控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较以前经验有所相同也有所不同,相同的是对疫情不放松,对医护人员的科学防护不放松,对患者的管理和救治不放松;不同的是由于政府的调控,对封控区域内患者的常规就医就诊带来了一定难度,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承担着封控区域内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承担着巨大的诊疗工作,隔离病区一区和二区的改造大大减缓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发热门诊的压力,患者的分区收治和分级管理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在封控区域内使患者得到有效诊治和疫情防控中做出的大胆尝试和创新探索,优化了患者收治流程[10],加快了周转,为疫情的防控和解决封控区域内的就医问题增添了一份保障,值得同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