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占鳌,胡永扬
1.西安市临潼区代王畜牧兽医站,陕西西安 710600;2.西安市临潼区小金畜牧兽医站,陕西西安 710600
人畜共患疾病即同类病原体引发的流行性疾病,该类疾病可在人类和畜禽动物间相互传播。该病病原涵盖病毒、支原体、螺旋体、细菌、衣原体、真菌、寄生虫等。从现实角度出发来看,人畜共患疾病方式多种多样,无论从病原还是宿主等层面来看,类型分布广泛,多以传染病和寄生虫来体现,其中传染病基本由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引发。
大肠杆菌疾病作为现阶段较为常见的人畜共患疾病,该病所具有的起病急特性极为突出,对于动物而言救治难度大的特征也比较明显。临床需采取土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喹诺酮类等药物予以施救,该病重点在于提前预防,但引发该病细菌血清类型繁杂,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多会选用DNA重组技术,对饲养业仔猪做大肠杆菌病K88及K99等疫苗注射,可取得较好的预防效果[1]。
沙门氏菌疾病同样作为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民间也叫副伤寒,此类疾病仍需以预防为主,实践期间必须强化管理,保障动物生存环境干净,饮水水质干净,饲养过程中在饲料中加入适量抗生素,来达到有效预防沙门氏菌疾病的目的。结合实际来看,现阶段临床上所用活菌制剂对于该病也可起到十分显著的防控效果。
巴氏杆菌疾病对于人类乃至动物生命安全威胁较大,该类疾病一旦发生,且未得到有效救治,发展到最后治疗难度便会呈直线上升。该病传染性强,平时需坚持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预防的基本原则。比如巴氏杆菌病死动物,必须做无害化处理,生猪、牛群饲养选取氢氧化铝灭活疫苗搭配弱毒疫苗来予以防治,禽类饲养选取油佐剂疫苗都可达到预防巴氏杆菌的目的[2]。
布氏杆菌疾病则会导致人生殖器官、胎膜出现炎症,同样也会致使动物胎膜炎症,是造成不育、流产、局部组织炎症病灶的主要疾病。其中牛、羊、猪饲养过程中,此类疾病比较常见,危害性也较高。但此类疾病并不会在人和人之间传播,所以每年必须对饲养动物进行全面排查,一经发现动物患有布氏杆菌疾病立即进行无害化处理(不做治疗),并强化消毒管控,切割传播路径;通常情况下,对于该病,多选取布鲁氏杆菌活疫苗来完成超前预防。
狂犬疾病作为人畜共患疾病中比较严重的一种,其属于烈性传染病范畴,人类、动物一经感染狂犬病病毒,多在3月内发病,且病死率达到100%。但与此同时,也有一经感染潜伏期达到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的特性。该病常见发病动物群体即犬科,除此之外,猫、牛、马等动物,一旦被携带狂犬病毒动物咬伤,也可患上此病。对于狂犬病仍是以预防为核心,家中养犬人士,需定期为其注射疫苗,人类被狗咬伤时也需接种狂犬疫苗,长期从事犬科宠物相关行业人员,也要半年或者一年为周期,定期接种狂犬疫苗,谨防狂犬病毒感染[3]。
针对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控措施,实践期间必须明确人畜共患疾病的发生成因与不规律的饮食作息和生活习性有着直接关系,尤其在和携带传染病原动物方面存在密切接触等,都会导致人畜共患疾病传播蔓延。所以在了解人畜共患疾病特征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做好实时控制和分类管理,坚持早发现、早报备、早处理、早预防基本原则,将疾病危害降至最低,方可最大限度降低人畜共患疾病发病率[4]。
比如对易感人群以及易感动物及时接种相关疫苗,以狂犬疾病为例,该病致死率100%,从事相关犬科饲养人员,必须定期接种狂犬疫苗,被犬科动物咬伤时更要第一时间前往正规防疫部门或者医院处理伤口,并迅速接种,达到有效防止染上狂犬病毒的目的。
重视灭鼠防控,历史上鼠疫之类的黑死病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危害巨大,所以任何时代都需做好灭鼠工作,灭鼠是防控各类传染病所必须关注的重点。平时需合理运用各类工具捕杀老鼠,少用或者不用灭鼠类药物。因为灭鼠类药物有环境污染、损害生物平衡的隐患[5]。
加强患病动物的实时管理,比如患病动物,存疑患病动物,第一时间将其做单独隔离观察,全方位消毒,全程管控相关用具、饲料、动物粪便处理等,避免患病动物和健康动物及人群有直接接触。
对于人类而言,要远离野味,杜绝食用野味和病死动物,深山中野生动物本身机体便可潜藏各类不知名病毒,如果食用很可能因此患病,出现新型传染病。而病死动物更要尽快做无害化处理,坚决不可食用,否则便会导致自身患上人畜共患疾病。
现阶段人畜共患疾病已经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现行的各种动物防疫法已经明确指出,像高致病禽流感、动物布鲁氏菌、血吸虫病、动物狂犬病、奶牛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疾病,必须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所指示指导意见,定期防疫消毒,做好实时接种计划。尤其养殖行业,需在养殖过程中设置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因地制宜完备管理内容,积极补充物资储备,周期性进行防疫应急活动,来建立健全人畜共患疾病防控体系,将人畜共患疾病风险降至最低。
规范养殖业防控机制,就目前现实情况而言,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很多病原基因组序列已经得到专业解析,病原体代谢调节机制、病理机制、宿主抗病防御机制等也有大量临床试验支撑。但需要注意的是,病毒变异也仍旧存在,像禽流感病毒等,所具有的变异迅速、防控难的特性便比较突出,所以之于养殖业而言,仍要进一步规范养殖过程的人畜共患疾病防控机制,比如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随意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出现,以此来完善养殖方案,提升养殖安全性,有效防止人畜共患疾病的各类风险因素出现。
关注人兽共患疾病的科学研究进展,现阶段很多新出现的人兽共患疾病基本都是自新病原体引发,但与此同时随时间推移,这之后若再出现人兽共患疾病则很有可能为病原体发生变异、充足、多重耐药所引发,预料预防难度会大幅增加。所以必须专注研发用于预防人兽共患病的无毒力高效活疫苗,比如重组基因疫苗、核算疫苗、标记医疗等,方可进一步达到有效防控人兽共患疾病的目的。尤其当今社会上已经出现的耐药菌株、耐药病毒株,各种新发现和再出现的人兽共患疾病案例仍在持续增加,这无不预示着做好相关科学研究工作是十分迫切的,优化现有各类诊断技术,持续提高相应检测方法敏感型以及特异性,最大限度与国际标准化接轨,也是现今乃至未来我国人兽共患疾病综合防控体系得以建立健全的必经之路。除此之外,近年我国所颁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件》等法律发规,也表明我国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这也对我国人兽共患疾病防控工作质量的不断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上所述,通过对人畜共患疾病及其防控措施分析,可以看出实践期间,必须从明确防控原则、及时接种相关疫苗、重视灭鼠防控、加强患病动物管理、杜绝食用野味、建立健全防控体系、规范养殖业防控机制、关注人兽共患疾病的科学研究进展等方面出发,才能保障人畜共患疾病防控效果完全达到预期,这也是我国人畜共患疾病防控水平得以不断进步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