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县素有江西“首府首县”之称,三面环绕省会南昌,至今有2200多年的历史
是江西第一座百强县、江西唯一破千亿的县区,稳居“江西县域经济第一强县”之位
2021年,跃居“全国百强县”第19位,境内小蓝经开区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排名跃居63位,获评国家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继续实现县区“双百强”“双进位”
境内无山,良田万顷,沃野千里,可耕地面积占44.96%,湖泊星罗棋布,乃“江南粮仓”,是全国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已实现省级生态乡镇全覆盖
南昌县地处赣抚平原,良田万顷、沃野千里,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耕地100万亩、水域面积100万亩、粮食年产100万吨,素有“三分水面四分田,三分道路和庄园”之说。
这里资源富饶,是全国首批商品粮基地、全国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位列全省前三。
这里生态优美,濒临鄱阳湖,赣江、抚河穿境而过,青岚湖、三湖散布其间,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9家、国家级生态乡镇5个、省级生态乡镇16个、省级生态村17个。获评国家卫生县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文明县城。
这里绿色转型发展成效显著。小蓝经开区获评国家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绿色食品、医药及医疗器械三大主导产业持续壮大,集成电路、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三大新兴产业蓄势发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成效显著,小蓝·泰豪VR产业基地、中国移动VR创意产业园等一批数字经济领军项目和产业园加快建设,1086个5G基站投入使用,飞尚科技入选工信部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已构建起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双轮驱动”新格局,逐步形成“3+3+N”的产业发展格局。
高标准规划。锚定2035年美丽江西建设目标要求,编制《南昌县(小蓝经开区)生态环境保护 “十四五”规划》《南昌县(小蓝经开区)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南昌县(小蓝经开区)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案》《南昌县(小蓝经开区)打造美丽南昌“昌南样板”改革攻坚行动实施方案(2022-2024年)》,正在制订《南昌县能源结构调整专项行动方案》。聚焦统筹安排推进今后5年美丽江西建设各项任务安排,进一步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施工图,形成抓落实的常态、长效机制。
高标准落实。“美丽江西”专项工作组厘定项目清单任务24项,已销号完成10项。2022年全县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能源消耗以及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完成省级下达任务,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降幅达到约3%。全县2个省控监测站点PM2.5平均浓度不超过34.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1.8%,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县7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85.7%,12个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1.7%,赣江干流4个断面保持Ⅱ类水质。全县生态质量稳中向好,森林覆盖率稳定在10.72%;水土保持率达到94.28%;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高标准开展示范创建。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成功创建为省级生态县、省级园林城市,实现省级生态乡镇全覆盖。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4个、省级生态乡镇16个,省级生态村17个、市级生态村202个。
高水平投入。在经济下行、疫情反复持续冲击等形势下,县财政坚决保障生态环保领域的必要资金。2022年1月至8月,县财政局统筹投入资金约3.19亿元,用于雄溪河等水环境整治、污水处理、环卫保洁、露天焚烧高空瞭望监控系统、长江入河排污口(赣江)检测、溯源工作调查等第三方服务。同时,争取中央、省、市生态环保资金约2.9亿多元,用于新能源汽车奖补、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
科学溯源,精准防控,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面对“四多一大”(人口多、车辆多、企业多、污染源多、面积大)的客观实际,围绕“四尘三烟三气”( 建筑工地扬尘、道路扬尘、运输扬尘、堆场扬尘,餐饮油烟、烧烤油烟、生物质焚烧浓烟,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燃煤锅炉烟气)整治,补短板,抓不足。面对臭氧防控的严峻形势,紧抓VOCs治理,完成100多家重点行业企业的VOCs绩效评价分级,实施差异化、动态化环境监管。常态化开展柴油车路检路查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马路本色”行动,确保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 100%。加强工地扬尘管控。引进铁塔高空瞭望技术开展露天禁烧管理,建立“技防+人防”闭环管控机制。引进第三方专业团队、专家顾问,利用激光雷达扫描、六参无人机、道路积尘走航车等对污染物精准溯源,提出针对性整治措施,大幅提高管控效率。
流域治理,标本兼治,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定期对县、乡两级1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巡查检查,及时查处各类问题40多个。对317个长江(赣江、抚河)入河排污口进行监测、溯源,逐步推进分类整治。全县258户畜禽养殖户治污设施升级改造全部完成。对11座集镇、96座村庄污水处理设施安装流量、电量、污染物等在线监测设施,同步搭建污染源监管平台,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监管系统。开展管网系统整治,推进水系连通活化。县智慧水务监管平台已完成“三网融一图”工作,将地下排水管网、排水单元划分网、水环境监测网全部整合进水系连通图,实现一江、四河、五湖和11条景观明渠等水系数据一屏总览。
强化监管,严控风险,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及时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单,督促其开展自行监测。严格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建立了疑似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部门协同监管机制。开展涉镉排查、危废经营单位检查、疑似污染地块检查、受污染耕地大排查等专项行动。强化危废监督治理,提高危废管理水平,督促指导辖区268家涉危险废物企业单位纳入监管平台管理。对全县2.4万多亩轻中度污染、500多亩重度污染耕地实施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达到不低于93%的耕地安全利用率。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化专项行动,建立四个化肥减量示范区,示范面积1万亩。
科学划定生态红线,深化“绿盾”行动问题整改,巩固提升生态优势。科学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及优化,将生态保护红线由2018年划定的143.46平方公里调整为107.72平方公里。针对“绿盾2018”“绿盾2019”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工作发现的问题,积极开展整改。对于不适合的建筑,果断拆除,恢复原状;对于其他建筑,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后妥善采取补救措施。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自然保护区管理,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大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政策与行动协同。指导海螺水泥完成碳达峰测算工作,支持重点企业减污降碳技改和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引进南昌小蓝经济技术开发区热电联产项目,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签约落户华能(南昌)新能源开发项目,重点推进4个光伏发电项目的开工建设。这批新能源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不仅直接带动了20多亿的固定资产投资,而且将为大南昌地区的能源安全供应提供可靠保障。
组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培训活动;开展节能机关创建活动,指导凤凰沟景区创建低碳示范景区;组织开展全国低碳日活动、绿色低碳生活进社区等宣传活动。引导和督促企业进行资源循环利用,持续推进12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
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发挥城市出行公交主体作用,优化公交站点和线网布局,保障基本出行。积极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进程,全县道路旅客运输已实现公交化,各乡镇、开发区、新区、所有建制村公交通达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