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翔 江赟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在现代研究锣鼓十八番的学者并不是很多,但是研究成果有很多,也有着不少的新的观点和看法。南昌县锣鼓十八番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具有浓郁的当地特色,表演形式丰富,对其进行研究与探索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
南昌县锣鼓十八番是一种别具特色的民间打击乐,其分布在南昌县的众多村镇之中,例如南昌县八一乡胡华村、塔城乡风岚村等地,其起源于明代中后期,已经流传了300余年。在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演奏过程中,当地的气氛热烈,并且其表演形式十分丰富,经常在南昌县当地庆祝节日或有婚庆喜事时进行单独的演奏,也可以为民间歌舞进行伴奏。在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发展之中,也在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所变化和发展,目前南昌县锣鼓十八番中的胡华锣鼓十八番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南昌县文化的重要代表。
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鼓乐队人数没有一个固定的要求,为8到12人,所用乐器丰富多彩,主要为打击乐,其中包括大锣、小锣、云锣、堂鼓、板鼓等,以丝竹乐和弹拨乐为配合,其中有,三弦、横笛、笙、唢呐、中阮、还有多把二胡和革胡。在其中,这些乐器的排列方式并不固定,主要为了配合演出环境的实际要求。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曲牌众多,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在其中,每一个曲调叫“牌子”或者“番子”。传统的进行锣鼓演奏的曲牌有“九连环”、“金雀报喜”、“细雨点花”、“凤还巢”、“喜笑颜开”等共计十八个不同的番子,也因此被称为“锣鼓十八番”,这也是民间定型的锣鼓经,在演奏时一定要按照传统,不能有任何的错误和混乱。又由于有多种的打击乐器,而又有了仅仅使用打击音乐的“清鼓锣”和既要使用打击乐器又要使用丝竹乐器以做配合的“丝竹鼓锣”的分类。由于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经常在传统佳节中或婚庆喜事中演奏,所以其音乐喜庆热烈,对气氛有着烘托的作用。南昌县锣鼓十八番在乡土之中生根发芽,并一步步的发展,其中有着一代代当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生活图景,蕴含着当地老百姓对风调雨顺的盼望和生活幸福的感谢,所以音乐中带有浓厚的当地乡村风情,表演也简朴生动,广受人民欢迎,成为了南昌县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对研究当地的民俗风情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目前对于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研究并不是很多,其中对此研究的方向主要是南昌锣鼓十八番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传承与发展,但是对于南昌锣鼓十八番本身的音乐形式和音乐特色的研究较少,通过对于文献的查阅以及实地的探究,我们发现,对于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研究还远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对于其的研究成果也很很少。通过对可以查阅到的文献进行阅读了解我们可以得知,虽然大部分的学者是对于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非遗意义和传承保护进行探究,但是对于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目前在民间的发展状况和在现代背景下向不同的地区或领域的拓展度的了解不够。因此可能会缺少一些对于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的视野不宽广的现象产生。优秀传统民间艺术扎根于乡土之中,应该立足于对于当地的调查,了解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目前的发展困境或发现发展机遇,这样才可以正确的认识到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真实面貌和发展中的挑战与机遇。对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研究音乐形式和音乐特色,目前可以从田野调查入手,调查当地的民间戏曲班子,深入戏曲班子之中,全面的了解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全貌,更加的有利于对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音乐形式和音乐特色进行了解与探究。例如由于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是代代传承的,所以可以在第十四代传承者胡长生老师处了解到最为传统和原生态的南昌县锣鼓十八番,体会延续了上百年的民间情感,感受这种来自于乡土,根植于百姓生活之中的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纸上谈兵永远也无法真正的了解这种珍贵的民间音乐。只有研究者设身处地的感受这种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的理解、研究、探索、发展南昌县锣鼓十八番,这也是本文所将重点讨论的内容。
对目前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现状进行研究,我们可以得知南昌县锣鼓十八番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地的受众很广。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信息化现代化的冲击,不可避免地使得民间艺人本人和观众面对着新的挑战。目前的现代会社会,人们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可能不再有时间静下心来了解和欣赏一些优秀传统民间音乐,这种现象在南昌县锣鼓十八番身上也较为明显。因此在对南昌县锣鼓十八番进行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点就是对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现实状况下,对于南昌县锣鼓十八番如何做到既维护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可以在现代社会得到新的发展的方式。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研究与探索若要再进一步,可以通过以下视角进行。
南昌县锣鼓十八番是一项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进行非遗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政府进行的政策性保护措施,在对于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保护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政府在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专门的保护资金,并且帮助南昌县锣鼓十八番吸收民间资金,是整个社会都了解到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官方还会为民间优秀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个保障的体系和模式,例如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确立有着专业水准并且热爱这项艺术,积极传承这项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为具有代表性的继承人提供上述的专项资金以鼓励其继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放专门的补贴资金,这样有利于使民间艺人不为资金问题感到担忧,传承人就此可以安心的收徒传艺,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同时制定专门的传承人培养计划,这样可以在传艺时更加的有条理性,传承人的训练更有成效。帮助传承人联系有着音乐专业高校,在理论上对南昌县锣鼓十八番进行研究,记录锣鼓十八番的乐谱,以便于非专业的人士也可以对南昌县锣鼓十八番进行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艺术水平和艺术表现力。在政府的支持下,还可以扩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例如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年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等活动,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宣传。南昌县锣鼓十八番已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采取传统报业和现代数字化相结合的方式来对南昌县锣鼓十八番进行宣传,在新闻网络之中对于南昌仙县锣鼓十八番的整体的表演进行直播或者录播,使得没有身在南昌县的人民群众也可以了解到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表演形式和独特的魅力。同时在南昌县内,也可以组织以南昌县锣鼓十八番为主要表演形式、群众为主要参与者的群众文化交流活动,平常在街头也可以在街头文化展板上粘贴南昌县锣鼓十八番演出照片和历史资料,这样也可以引起群众的兴趣。同时现在观看了解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年轻人可能会对这种艺术的了解不多也不感兴趣,可以在中小学之中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课堂,将南昌县锣鼓十八番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对学生日常教学体系之中,邀请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传承人走进校园之中,为学生展示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感受其中的各种打击乐器、丝竹乐器、弹拨乐器,使学生们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也让他们了解到传统文化的宝贵之处,使得南昌县锣鼓十八番得到应有的保护。
在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之中,应当将优秀的传统艺术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的传唱之中得到传续和演进。只有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才可以正确的看出目前南昌县锣鼓十八番存在的局限性和缺陷。在研究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时候,可以关注到传承班子在进行传承时使用的技艺和需要传承的精神,这也是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主要内涵和作用。目前,城镇化在快速的发展,人们的思想有了巨大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在新型城镇化的形势下,如何使南昌县锣鼓十八番发展出一条符合新的时代的道路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很多的城镇居民其实对这种传统的打击乐有所了解,但是这只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城镇内的中老年人,对于网络信息化最为了解的年轻人却对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知之甚少,甚至并不知道。所以要积极地推动南昌县锣鼓十八番在城镇化背景下迈向市场化。也就是说,在研究探索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同时,要积极的思考可以怎样使得南昌县锣鼓十八番更加的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现代化,将文化上的传承发展成为市场上的优势。可以对于整合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所有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并且创立其独有的品牌,以其的文化特色的方面设计相关的文创产品并进行包装,将其投放到全国各地的城市的文创产品商店之中,这样可以通过商品的形式来向全国各地的人们来介绍南昌县锣鼓十八番,也可以这种文创品牌的形式来对其文化的内涵进行深入的发现探索和保护。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南昌县锣鼓十八番与南昌县当地的自然,人文旅游景点相结合,在旅游景点中加入演奏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特色旅游项目,是游客可以亲身欣赏并且融入到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热情喜庆的气氛之中,引起游客对于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兴趣,并且还可以向亲朋好友介绍这种独特的民间艺术,这样就更加的有利于促进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现代化市场化发展,同时也可以成为除了政府赞助,民间投资之外的另一条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探索和发展的资金的途径。另外,还可以利用上述的资金,购买专业的设备对于游客进行观后的采访,并制作成短片投放到各地的公共屏幕之中,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知道南昌县锣鼓十八番,促进了产业化的进步,为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南昌县锣鼓十八番奠定了现代化的基础。
南昌县锣鼓十八番是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南昌县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对其进行研究探索的同时要深入的了解这种民间艺术的各个方面,认识到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独特魅力,寻觅到正确的发展这种民间艺术的方式,拓展南昌县锣鼓十八番的艺术内涵,使其可以适应城镇化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可以在这个新时代中焕发新的生机,同时也可以为我国研究探索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