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抗,张立勤
(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中心;3.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矿业中心石油天然气研究所)
2022年春乌克兰危机爆发,直至目前冲突仍在持续。未来,即使大规模的武装冲突缓和或停止,美欧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不会止步,油气制裁仍会持续,双方将还有许多次的激烈“交手”。本文拟就美欧对俄罗斯的能源,特别是油气制裁及其影响进行分析,并对中国应对全球油气贸易格局变化的策略提出建议。
目前,除俄罗斯和白俄罗斯外,欧洲大陆上几乎所有国家或是欧盟正式成员国,或是欧盟待批准成员国。在许多统计和讨论中,为了与历史上的统计口径一致,常把退出欧盟不久的英国统计在欧盟范围内,本文也沿用这一流行但并不准确的概念。
俄罗斯石油出口量及出口目的地在2020年和2021年变化不大(见表1)。欧盟是俄罗斯石油出口的首要目的地,2021年占俄石油出口总量的52.6%。凭借相邻之利,俄罗斯通过多条管线向欧洲出口石油,运输费用较低;中国占俄石油出口量的30.2%;亚太其他国家(主要是印度和日本)占18.6%。可见,俄罗斯石油出口的主要目标集中在欧亚大陆。
表1 近年俄罗斯石油出口主要目的地及其所占份额单位:万吨
欧盟石油进口量及进口来源地在2020年和2021年变化也不大(见表2)。2021年俄罗斯石油占欧盟石油进口总量的29.1%,主要走北线;西亚和中亚的独联体国家占14.3%,主要走南线;欧盟注重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东和非洲(特别是北非)也是其重要的进口来源地;在美国借助页岩油开发再度成为石油输出国后,美国经海上向欧盟出口的石油也占一定份额。显然,欧盟和俄罗斯的石油贸易在世界石油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表2 近年欧盟石油进口主要来源地及其所占份额单位:万吨
由于液化天然气(LNG)在天然气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高的比例,故本文在讨论天然气贸易时将LNG和管道天然气分列。在俄罗斯向欧洲出口的油气中,天然气所占比例明显大于石油。2021年俄罗斯向欧洲出口的LNG和管道天然气分别占其LNG和管道气出口总量的43.9%和82.8%,二者合计占俄天然气出口总量的76.4%(见表3),说明在俄罗斯和欧盟的能源贸易中天然气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俄罗斯天然气的第二大出口方向是东亚,首先是中国,近几年出口量迅速加大,其次是日本和韩国,近年来出口量明显减少,日本的进口主要源自萨哈林的LNG,近年开辟的北极航线将在俄向东亚的油气出口中发挥更大作用。
表3 2021年俄罗斯天然气出口主要目的地及其所占份额单位:亿立方米
与欧盟是俄罗斯出口天然气的主要方向相对应,在欧盟的天然气进口来源地中,俄罗斯也列首位,2021年占进口总量的54.1%,主要运输形式为管线(见表4)。欧盟天然气第二大进口来源地是非洲,特别是北非,除LNG外,还通过海底管线向欧洲输气。欧洲对天然气的巨大需求使其通过海路进口LNG的数量日增,2021年达到其天然气进口量的31.7%。LNG运价比管道气高,这也是欧洲天然气消费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之一。欧盟来自美国的LNG进口量仅次于非洲,占欧盟LNG总进口量的28.5%。近年来,东地中海油气勘探取得很大进展并开始进行规模开发,除已向埃及、以色列、约旦等国供气外,也开始向欧洲东南部沿海国家输气[1]。土耳其除在其地中海领海和争议海域加强油气勘探外,还在其所属黑海南部成功开发了储量达5400亿立方米的萨卡里亚气田,正在铺设管线与南欧输气管网连接[2]。它们将在欧盟南部国家天然气进口中发挥重要作用。
表4 2021年欧盟天然气进口主要来源地及其所占份额单位:亿立方米
前些年,在减碳的强大压力下,欧盟的煤炭产量快速下降,许多煤矿被关闭,2020年煤炭在其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仅为12.2%。2021年欧盟煤炭消费量和一次能源总量有所回弹,但煤炭占比仍仅为12.2%。在此背景下,俄罗斯向欧盟出口的煤炭量占其出口总量的1/3以上(见表5)。近年来,俄罗斯加强向中国的煤炭出口。在远东地区,除原有铁路外,又在靠近黑龙江的边境建设铁路大桥,形成新的运输通道。2020年、2021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煤炭量分别占其出口总量的17.7%和24.4%,而且有很大增长潜力。韩国和日本曾经从俄罗斯大量进口煤炭,近年来尽管需求量有所下降,但2021年进口量仍分别占俄罗斯煤炭出口总量的10.0%和8.5%。
表5 近年俄罗斯煤炭出口主要目的地及其所占份额单位:艾焦
减煤进而要求脱煤是欧盟近年来一直倡导的环保举措,但直到2021年,煤炭占欧盟一次能源消费的比例(12.2%)仍接近可再生能源的比例(12.3%)。欧洲过于快速地封闭本土煤矿,负作用之一是不得不保持或加大煤炭进口量。近几年,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煤炭占进口总量的50%左右,此外要远渡重洋从南美、北美和澳大利亚进口大量煤炭(见表6),高昂的运费使得欧盟的煤炭消费价格居高不下。
表6 近年欧盟煤炭进口主要来源地及其所占份额单位:艾焦
乌克兰危机是2022年世界上发生的最重要事件。美欧曾设想在对俄经济制裁中最容易实施的可能是其掌握着绝对优势的金融领域。俄罗斯是仅次于中国、澳大利亚的世界第三大黄金生产国,自2014年以来,其持有的黄金数量已增加了2倍。除储备黄金外,俄罗斯还不断在伦敦全球最大的黄金市场进行现货交易。七国集团(G7)停止进口俄罗斯黄金,认为这将使俄每年损失可作为“战争资金”的约190亿美元收入,但此举未能影响俄罗斯在瑞士黄金交易市场的商业活动[3]。睿咨得能源公司(Rystad Energy)认为,俄在金融领域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被高油价下的石油收入所补偿,预计2022年俄罗斯的石油收入比2021年高45%,比2020年高181%。另一方面,环球银行间金融通讯协会(SWIFT)支付系统将包括俄最大银行——俄罗斯联邦储蓄银行(Sberbank)在内的数家俄罗斯银行排除在外,中止俄罗斯与西方国家间的国际金融结算[4]。俄罗斯对此似乎也是早有预感,自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以来,俄不断缩减所持有的美国债券和存于美国金库中的黄金。特别是俄罗斯宣布今后对“不友好国家”与俄能源和重要资源的交易必须以卢布进行结算后,卢布不但没有贬值反倒有所升值,与此后欧元走势相反,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元霸权,也削减了日元、欧元等在国际货币储备中的份额。为了应对SWIFT系统的“绝交”,俄推出了自己的SPFS金融信息传输系统,至2022年6月己有12个国家的70家金融机构接入[5]。为了应对全面制裁所引发的经济下降和通货膨胀,俄罗斯在2022年2月曾将央行基准利率提高到20%,而后随形势趋稳于4月下调到17%,5月初又进一步降至14%,这与美国为应对通货膨胀而连续大幅上调利率形成鲜明对比[6]。
能源出口是俄罗斯重要的经济支柱,2021年油气收入贡献了俄政府预算的45%。从2022年2月24日乌克兰危机爆发后的头100天里,能源价格上升使俄罗斯获得空前的930亿欧元化石燃料出口收入,其中2/3来自石油。2022年4月8日,欧盟决策者抛出“能源脱俄时间表”,宣布禁止进口俄煤炭现货,120天后全面禁止进口;预计在6个月内完成禁止进口俄原油,在8个月内停止购买俄石油产品,在2022年底前将对俄天然气需求减少2/3,2027年前逐步摆脱对俄化石能源的需求。美国已在欧盟之前全面禁运俄石油。全球95%的船队由位于伦敦和欧洲大陆的保险公司承保,它们也终止了对俄石油运输的保险,以扩大对俄禁运领域[7-8]。
对俄煤炭禁运之后,欧洲一些国家希望启用己封闭/待封闭煤矿的低价煤炭,但这毕竟是杯水车薪。如今欧洲在全球求购煤炭,首先加大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美国、哥伦比亚等传统进口国的购买数量,进而扩大到从南非、莫桑比克、哈萨克斯坦等国进口煤炭,以致短期内欧洲出现煤炭进口码头拥堵待卸的现象[9],进口煤炭的价格也随之大幅上升。
欧盟减少2/3对俄石油进口遭到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亚、希腊、马耳他、塞浦路斯等国反对,对此欧盟不得不做出妥协。2022年6月31日,欧盟宣布向每个内陆国提供约20亿欧元的“投资补贴”,但仅对匈牙利进口俄石油予以完全豁免,对捷克和保加利亚在时间上有所延后,实施“禁海运不禁管道”的规定,并要求在年底前欧盟将俄石油进口量削减90%[10]。在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俄罗斯低油价(3月份与布伦特基准油价之差达30美元/桶)出口的诱惑下,“灰色运输链”越来越盛行。例如印度石油公司从俄进口的石油数量是乌克兰危机前的7倍,并将生产的油品大量出口,自3月以来向欧洲和美国输出的油品分别增加1/3和43%。一些中小公司纷纷悬挂不受欧盟约束的国家的国旗,大肆暗地运输俄罗斯石油,仅5月份即达5800万桶。据俄副总理透露,在欧美制裁下,2022年前5个月俄石油出口量同比反而增长12%。许多走私油船“蚂蚁搬家”般向停泊在公海并关闭了卫星定位器的油轮大量转运俄乌拉尔原油,并与其他品牌原油一起合法地以高价“曲线入欧”。这类贸易方式也波及成品油[11]。
欧盟迟迟未能就对俄天然气禁运达成统一而具体的协议,而俄罗斯已采取了若干反制措施。俄提出对“不友好国家”购买俄天然气必须以卢布结算,否则将断供,并在2022年6月初表示欲对拒绝执行此机制的波兰、保加利亚、瑞典、芬兰、丹麦等断气[8]。在此情况下,一些欧洲国家已表示接受此条件,许多欧洲油气公司纷纷表示愿在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开设卢布账户,用卢布购买俄天然气。俄副总理亚历山大·诺瓦克2022年6月16日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期间向媒体表示,2020年6月已有90%~95%的欧洲企业用卢布支付了购买俄罗斯天然气的费用。这在相当程度上架空了欧盟对俄的天然气禁运,也暂时缓解了多数欧洲国家面临断气的燃眉之急。俄向欧盟供气的主要管线之一是近年建成的“北溪-1”。此前该管线在年度检修时实施压气的一套涡轮机曾由德国西门子公司送往加拿大检修,加拿大借口对俄禁运而迟迟不送返,使该管线送气量下降达40%。加拿大最终在将涡轮机送到德国时附加了许多条件,致使俄迟迟未完成对涡轮机的接收[12]。此后,俄声称“北溪-1”管线其他涡轮机也需要检修,管线输气量降为运力的20%。几个回合较量下来,俄反而在禁气上掌握了某种主动权,欧盟开始认真思考冬季断气的可能性,决定各国自愿将2022年8月1日至2023年3自31日间的耗气量比前5年同期至少减少15%。欧盟气价在天然气价格持续走高的背景下涨势更猛[13]。
另外,美欧对俄罗斯粮食、食用油以及铝、镍、钯、钛等金属乃至半导体工业所需的稀有气体氖等的禁运,也对全球物资供应链产生了明显影响。目前,俄与美欧间在禁运方面的较量仍在继续,欧盟已居于下风。
乌克兰危机是一场较高强度的现代化局部战争,人员伤亡、战争消耗、基本设施破坏和经济伤害等对双方造成的巨大影响不言而喻,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弥补的,这在乌克兰东部表现尤为明显,战后恢复对双方都将是沉重负担。仅从能源来看,受害最深的并不是俄罗斯,而是欧盟[14]。对俄罗斯来说,主要影响是2022年1-7月油气产量下降了12%,但出口收入有所增加,何况俄罗斯的油气资源日后仍可开采。然而对欧盟来说,价格相对较低的能源供应快速下降,预期的区外补充来源欠缺,造成欧盟能源价格飞涨,进而引发通货膨胀。以天然气为例,荷兰TTF价格(欧洲天然气基准价)3月至7月中旬上涨了130%以上,引发欧元区6月平均通胀率高达8.6%(最低的法国也达6.5%),8月份许多国家的通胀率达两位数。欧盟已将2022年全年预期GDP增长从之前的4%下调至2.6%,2023年更是降为1.4%。德国本来是欧洲经济表现最好的工业化强国,保持着较大的贸易顺差(2021年5月贸易顺差达134亿欧元),但“因为能源价格飞涨推高进口费用,致使2022年5月贸易逆差为10亿欧元”[15]并在其后仍呈增长之势。欧洲经济的持续衰退也表现在欧元贬值上,欧元兑换美元的汇率2008年一度达到1∶1.599的高值,乌克兰危机期间跌至1∶1,甚至一度跌破1∶1[16]。货币贬值的浪潮很快波及日本。2022年6月美元兑日元汇率已逼近1∶140的重要关口,导致日元与欧元、英镑一起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中的权重再度降低,并使日本出现了持续11个月的贸易逆差,上半年逆差总额达7.92万亿日元,创有记录以来半年贸易逆差最高值。
美国是世界石油天然气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2020年,美国石油净进口量为13840万吨,油品净出口量为14520万吨,表明美国在国际石油贸易中以油品出口为主;美国通过管线净进口天然气68亿立方米,LNG净出口量为601亿立方米,表明美国在天然气国际贸易上以国产气和进口气液化转出口为主。在能源转型的强大压力下,美国石油公司减少对油气上游的投资,加之美国页岩油气产量已经达峰,使近年来美国的油气产量有所下降。如果美国石油公司大量向欧洲出口油气,必定会降低国内供应并将加大进口转出口的份额,甚至将原计划出口至其他地区的油气转向利润更高的欧洲。持续上涨的国际油气价格使美国石油公司大发其财[17],对美国国内已处于涨势的油气价格来说却是火上浇油。错误的国内政策积累使得美国通胀越演越烈,2022年4月、5月的通胀率分别达到8.3%和8.2%,处于40年来的高位。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警告:“不可接受的”高通胀仍将持续,拜登等人的“暂时通胀论”是错误的[18]。
非洲和中东是欧洲的近邻,也是欧盟传统的油气进口来源地。对俄禁运开始后,几家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和艾奎诺石油公司(Equinor,原挪威国家石油公司)纷纷退出在俄罗斯的油气业务,首要转移地是非洲。例如,bp公司大力加强在塞内加尔的海上大型LNG项目,首个LNG浮式生产储存卸货装置(FPSO)项目己完成一期工程,2023年可实现250万吨/年的产能;正在进行的三个后续LNG项目拟在2030年达到1000万吨/年的产能。长期在非洲经营业务的埃尼公司更是欲大展雄风,其通过在阿尔及利亚、埃及、尼日利亚、安哥拉和刚果(布)的项目加大向欧洲的供气量;此外,该公司欲修建两条连接西非各产油国的跨国输气管线,以形成方便的外运通道,其合作开发的LNG产能将从目前的2200万吨/年增加到3000万吨/年。埃克森美孚早就筹划开发已完成勘探的东非莫桑比克鲁伍马(Rovuma)LNG项目(中国海油是其重要股东)[1],在退出俄罗斯后迅速批准动用大量资本投入项目开发。非洲其他产油国也抓住时机纷纷与国外石油公司合作推进新的油气项目。但是,非洲油气开发项目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基础建设落后、开发成本高昂、融资困难、政局不稳,大部分项目投产可能需要较长时间[19]。2022年5月,德国总理朔尔茨亲自前往塞内加尔、尼日尔和南非三国“讨气”,但成效不大,至多只能催促个别项目加快投产而已[20]。
在失去了上世纪两次石油危机时叱咤风云的锐气之后,欧佩克(OPEC)开始与以俄罗斯为首的非欧佩克产油国形成“欧佩克+”,并开展联合行动。由于委内瑞拉和利比亚等拉美和非洲成员国经济陷入困境,欧佩克的中心自然转移到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与此同时,欧佩克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策略也发生了明显变化。首先,“欧佩克+”明白在当今形势下要维护自身利益,以相对低的产量产生相对高的油价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人因此把“欧佩克+”称为“减产眹盟”。其次,美国在中东的霸权有所削弱,各国更加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政治自主性。例如,中东各国与以色列的冲突对立有所下降,不少国家与以色列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阿拉伯国家与伊朗之间长期对立的状态有所缓解,特别是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四国领土连成一片形成了“什叶派新月”,其与其他阿拉伯国家间的问题也可以坐下来商谈;以不同阿拉伯国家间利益冲突为背景的也门内战也有了停息的可能[21]。这些都有利于中东各国在油气问题上采取共同立场。2022年7月拜登访问中东,目的在于安抚阿拉伯国家以寻求油气增产,共同打压伊朗和对抗俄罗斯,但结果几乎是空手而归。沙特阿拉伯以产能已近极限而婉拒了增产要求,并明确表示不会参与针对俄的任何制裁。据报道,仅2022年第二季度沙特阿拉伯从俄罗斯进口的燃料油就增加了1倍[22]。拜登刚离开中东,普京就到访伊朗,并与土耳其一起召开了三国峰会,协调三国的国家利益和油气对策。伊、俄两国企业间签署了伊朗有史以来最大的外国投资协议,其中包括俄企业向伊朗投资400亿美元的油气合作项目。伊朗已启动其货币里亚尔与卢布间的交易,两国最终将放弃在双边贸易中使用美元。俄罗斯媒体透露,2022年双方可能签署为期20年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俄伊不会建立军事同盟,但两国关系“正处于非常重大的发展中”[23]。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和通货膨胀伴随着经济发展趋缓波及全球,乌克兰危机和美欧对俄经济制裁导致的能源价格大涨更是雪上加霜,这对经济基础薄弱、缺乏韧性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影响更大。以斯里兰卡为例,该国曾是南亚经济较为稳定的国家,但本世纪10年代后期执行了过激的经济政策,使其作为经济主体的农业元气大伤,连基本的食品需求也要靠进口。该国发达的旅游业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危机重创(俄、乌分别是其第二、第五大客源)。国际石油和粮食价格大涨直接拉高了该国的通胀水平。2022年4月,斯里兰卡通胀率达33.8%,为2021年同期的6倍多。更为严重的是,长期的贸易逆差早已掏空了该国的外汇储备。2022年5月,斯里兰卡仅有2500万美元外汇储备,却有510亿美元的外债。难以度日的老百姓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抗议活动,斯里兰卡总统和总理弃职外逃。联合国表示,“由乌克兰危机引发或加剧的经济困局已导致70多个国家可能步斯里兰卡后尘发生债务违约。107个国家的约17亿人面临严重的食品、燃料和财务不安全风险,他们占全球人口的1/5。”有经济学家评论说:“很多中低收入国家都在与失控的通胀和供应不足作斗争,斯里兰卡可能只是在违约浪潮中倒下的第一个”[24]。
大力发展俄罗斯亚洲区域部分的经济是俄几代人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最现实的市场首先是油气资源相对短缺、人口密集而且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苏联解体后一部分俄罗斯人曾幻想走全面西化的道路,甚至一度想加入欧盟,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这次乌克兰危机,使绝大部分俄罗斯人认识到此路不通。普京在第25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指出:“西方的一套模式己经过时,亚洲地区国家在新的竞争中具备优势,俄方愿与新经济伙伴进行互动……请政府对远东发展拨出额外资金”[25]。对拥有14亿人口和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来说,高比例依靠进口石油天然气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明显短板,成为制约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26]。中俄经济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加强合作可达到互利双赢的目的,目前时机己经到来,条件已经成熟。
乌克兰和中国长期保持战略伙伴关系,有大量双赢互利的双边贸易,2019年中国成为乌最大的单一贸易伙伴。在乌克兰危机中,中国一直保持劝谈促和的中立立场。今后乌克兰在经济恢复过程中如果对中国有所要求,中国一定会一如既往地予以帮助[27]。
中俄经济合作对双方都十分重要,目前已签订有多项合作协议。预计2035年中国对天然气的需求将在目前基础上翻一番,届时俄力争将供应中国天然气进口量的25%,为此需要双方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油气开发和出口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油气方面,俄罗斯在西西伯利亚地区、西伯利亚大铁路附近和库页岛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已有较好基础,近年在北极圈内亚马尔半岛、泰梅尔半岛永久冻土带上的大型油气田群开发取得了宝贵经验,在勒拿河中游雅库茨克地区发现大油气田。依托目前的资源状况和开发基础,俄罗斯可以有三条通向中国的输气路线:东线从俄远东地区通往中国东部,中俄双方在2014年就已签订为期30年的供气协议,在俄境内的主体管线为西伯利亚力量1号。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已于2019年底通气并逐年延伸到中国东北、华东地区,计划年供气量达380亿立方米,2022年1-8月管线向中国的供气量比2021年同期增加了60%。库页岛海上和陆上的油气田开发历史较久,其中萨哈林2号气田有日本企业参股22.5%,所产的部分天然气输往日本。中线气源为北极圈内的大型油气田群和伊尔库茨克州、萨哈自治共和国的油气田,由联盟东方(Soyuz Vostok)、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线经蒙古进入中国管网,计划每年向中国供气500亿立方米,现已进入建设阶段。需要补充的是,蒙古为向中国输出焦煤、铜精矿、铁矿而准备修建三条铁路,以连接中国北煤南运的铁路网,其中一条与中俄中线天然气管道相呼应[28]。西线可利用原西西伯利亚产油区主要向欧洲输气的运输网,目前已有南北向的管线连接该油区与中亚天然气管线,但运力不大。如果向欧洲的输气量大幅缩减,且发挥西西伯利亚的增产潜力,届时可改造现有管网使西西伯利亚地区所产的相当部分天然气直接汇入中亚天然气管线,另一部分在西西伯利亚南部东折,借老管线并入中线而向南输入中国。多线输入可实现油气最大输出国与消费国间的充分联通,从而大大改变世界油气贸易格局[29]。
气候变暖导致北极海域结冰期变短、冰层变薄,使俄北极地区所产油气与东亚之间有了较便捷的海上运输通道,对促进俄罗斯与中国和东亚各国间的贸易大有助益[30]。
对比中国、美国、欧盟三大经济体的一次能源消费构成(见表7)可见,中国能源安全的短板在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且油气进口占比过高。乌克兰危机中制裁和反制裁所导致的各方得失给我们很多启发。美欧对俄罗斯的能源禁运,由于供应量突然压减和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若干人为和自然的负面影响叠加,对欧洲能源安全以及经济社会生活造成严重打击。即使中国经济有着强大的韧性,也要考虑出现这种被动局面的可能性,必须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充分准备[26]。
表7 2021年世界三大经济体能源消费构成
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和重视程度的加深,能源的低碳化和清洁化成为在本世纪中期必须完成的任务。由于实践不足,能源界对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及对能源转型路径的认识存在不足。首先是操之过急,希望在短期内以“一刀切”的方式实现这一目标;其次是对可再生能源的缺点认识不足,连续的阴雨无风天气和干旱可以使风电、光电和水电形成影响较长时间的明显低谷,在储能技术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的情况下,风电、光电和水电所占比例越高,所造成的供电峰谷差值可能就越大,供电的不连续和不稳定性问题也越大。俄罗斯对美欧能源禁运的反制,使欧洲能源供应出现问题便是一个生动的实例,欧盟能源专家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31]。中国能源的特点和现状使人们更加关注在保证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能源转型,于是逐渐形成了“稳中求进、多元互补、因时因地制宜”的能源转型思路。能源转型不可急于求成,必须“稳字当头”“先立后破”,才不至于过多地走弯路,才不至于出现在诸多负面因素叠加时陷于能源供应难以为继的困境。“稳”不是慢,反而最终加快了能源转型步伐。能源多元互补要求不能简单地排除化石能源,即使是新能源,也要尽量做到因时因地制宜。中国有丰富廉价且质量很高的煤炭资源,能源转型不能简单地排除煤炭,近中期可以利用经过清洁化改造的煤电厂作为维护能源供应稳定的“压舱石”,这对中国特别重要。即使在本世纪中后期煤炭和石油作为能源的作用大为降低,它们仍然是发展有机化工不可缺少的宝贵原材料。对于幅员辽阔、各地区情况有相当大差异的中国来说,在能源发展的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发展思路是非常必要的[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