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晖 曾金华
1.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院感管理部,福建厦门 361000;2.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健康管理科,福建厦门 361000
盆底功能障碍是产后常见症状,可导致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等临床表现,影响产妇日常生活,产后及时进行盆底功能锻炼是改善盆底功能障碍的有效方式[1]。综合训练因其具备简单、易操作、不依靠器械等优势,成为临床常用方式[2]。虽然该方式内容多样,但其训练强度轻,短期内症状改善不明显,患者易丧失对训练的依从性,甚至放弃功能训练[3],导致干预效果不尽人意。生物反馈电刺激是一种可对神经组织和肌肉进行直接刺激的物理疗法。王雅娟等[4]研究中发现将此方式用于产后尿失禁患者,可通过改善盆底肌肌力而改善尿失禁程度,故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我院)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综合运动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效果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6—12月收治的95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7)和观察组(n=48)。纳入标准:①符合盆底功能障碍诊断标准[5];②初产妇;③足月单胎妊娠;④盆底肌肌力为1~3级。排除标准:①分娩方式为剖宫产;②产妇年龄<20岁;③流产次数>4次者;④依从性差者。对照组年龄22~35岁,平均(28.06±4.32)岁;体重50~66 kg,平均(60.24±5.42)kg;分娩孕周38~42周,平均(40.01±1.56)周。观 察 组 年 龄23~38岁,平 均(28.72±5.06)岁;体 重50~65 kg,平 均(59.78±5.92)kg;分 娩 孕 周38~41周,平 均(39.56±1.42)周。两组产妇年龄、体重、分娩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本研究所有入组者临床资料的收集均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规定。
对照组予以综合运动疗法治疗。①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训练,嘱产妇取仰卧位,屈曲膝关节约90°,缓慢用鼻吸气,感受腹部的鼓起,为6~8 s,继而缓慢呼气,呼气时回缩腹部,呼吸比为2∶1,每次15 min,2次/d;②桥式运动:嘱患者取仰卧位,保持骨盆中立位,屈曲双侧膝关节,用鼻吸气,呼气时收紧腹部、臀部,并借助臀部的力量将骨盆及下腰背部抬起成斜直线,维持此动作5~8 s,每次30个循环,2次/d;③Kegel锻炼:工作人员指导产妇自由选择站立、坐立、卧位等体位姿势反复进行缩紧肛门阴道的训练,每次收紧不少于3 s,连续做15~30 min,3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运用盆底肌生物反馈仪(PHENIX系列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设置参数(频率50~90 Hz,脉宽250~320 us)。训练前嘱患者排空膀胱,充分暴露外阴。然后连接电极片和探头,并将探头置于阴道内。调整电流大小,以患者明显感受到阴道内伴有肌肉收缩、跳动感且无明显痛感为宜。然后逐步调大电流,使其掌握Ⅰ、Ⅱ类肌纤维收缩,并设置不同场景反复训练。每次30 min,每次隔3~4 d,一周2次。
两组均持续干预2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盆底肌肌力、尿失禁、盆腔脏器脱垂情况以及盆底组织状态。①盆底肌肌力:干预2个月后采用改良牛津肌力分级[6]方法评估。盆底肌肌力分为1、2、3、4、5级,1级:可感受到非常弱的收缩;2级:可感受到弱收缩-肌肉张力增加;3级:可感受到中等程度收缩;4级:良好的收缩;5级:强有力的收缩。②尿失禁:干预前及干预2个月后采用尿失禁分度法[7]评价患者尿失禁情况。轻度:咳嗽、喷嚏时发生尿失禁,不需使用尿垫;中度:跑跳、快步行走等活动时发生,需使用尿垫;重度:轻微活动时可发生。③盆腔脏器脱垂情况:干预前及干预2个月后采用盆腔脏器脱垂分期量表(POP-Q)[8]评价盆腔脏器脱垂情况。0度:没有脱垂;Ⅰ度:脱垂最远处距离处女膜>1 cm;Ⅱ度:脱垂最远处在处女膜内侧或外侧,距离处女膜<1 cm;Ⅲ度:脱垂最远处在处女膜外侧,距离处女膜为1 cm;Ⅳ度:完全脱垂。④盆底组织状态:干预前及干预2个月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 Voluson E8)和频率为4~8 MHz的探头检查膀胱颈旋转角(θ)、压力状态下尿道膀胱后角(AS)和静息状态下尿道膀胱后角(Ar)。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盆底肌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盆底肌肌力比较[n(%)]
干预前两组尿失禁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2个月后,两组尿失禁程度均轻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观察组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尿失禁程度比较[n(%)]
干预前,两组盆腔脏器脱垂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2个月后,两组盆腔脏器脱垂情况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盆腔脏器脱垂情况比较[n(%)]
干预前两组θ、AS以及Ar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2个月后,两组θ、AS以及Ar角度均小于干预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盆底组织状态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盆底组织状态比较(°,±s)
注 与组内干预前比较,aP < 0.05;θ:膀胱颈旋转角;AS:压力状态下尿道膀胱后角;Ar:静息状态下尿道膀胱后角
组别n θ AS Ar干预前 干预2个月后 干预前 干预2个月后 干预前 干预2个月后观察组 48 28.59±1.74 22.19±3.07a 133.74±3.57 114.51±1.87a 118.24±1.12 106.27±5.54a对照组 47 28.64±1.87 25.84±3.76a 133.83±3.79 124.67±2.72a 117.87±1.04 113.37±5.94a t值 0.112 4.305 0.099 17.579 1.392 5.014 P值 0.911 <0.001 0.921 <0.001 0.169 <0.001
盆底功能障碍是指由于盆底支持结构缺陷薄弱、损伤及功能障碍等多种因素造成的盆腔脏器移位、盆腔器官功能异常以及尿失禁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组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妇是该疾病的高发群体,且发病率可达70%以上[9-11]。盆底功能锻炼是促进盆底恢复的有效方法,其中由腹式呼吸、桥式运动以及Kegel锻炼组成的综合训练方式具有形式多样、可从不同方面对盆底肌进行训练的优势,成为临床常见盆底功能锻炼方式[12]。但是相关研究表明[13],单纯予以上述方式效果不明显,盆底肌肌力恢复缓慢。生物反馈电刺激是一种基于肌电生物反馈的机制结合一定强度的脉冲对肌肉进行电刺激的物理疗法,将其用于该类患者的干预中可能会弥补常规干预的不足。
盆底是由多层肌肉和筋膜组成,尿道、阴道等生殖器或器官经此贯穿而出,组成盆底的肌肉和筋膜对子宫以及膀胱等盆腔脏器起支撑作用,并使其处于正常位置。分娩过程中由于胎儿对盆底组织造成的机械性压迫,使盆底肌肉以及筋膜扩张程度超出可承受范围,造成肌肉神经的损伤,进而降低盆底肌对盆腔脏器的支撑功能,出现尿失禁以及盆腔脏器脱垂等症状,故提高盆底肌肌力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式[14-15]。θ、AS及Ar是评估盆底组织恢复程度的有效指标,度数越大说明盆底肌力越差。本研究中观察组肌力高于对照组,θ、AS及Ar角度小于对照组(P< 0.05),说明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综合运动可改善盆底功能障碍盆底肌肌力以及盆底组织状态。可能原因首先是综合训练中腹式呼吸训练通过改变女性正常的呼吸状况,使得盆底肌、膈肌、腹横肌进行协同收缩,改善肌力;桥式运动借助臀部的力量,抬高骨盆以及腰部,刺激盆底肌群进行收缩;Kegel锻炼通过指导患者进行有意识的盆底肌的规律性收缩与舒张,加强盆底肌群的力量,从而改善盆底组织状态[16]。其次生物反馈电刺激通过产生的特定参数脉冲电流,模拟大脑神经冲动,对盆底肌肉和神经进行直接刺激,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盆底收缩动作,提高盆底Ⅰ类纤维及Ⅱ类纤维的肌力以及强度;另外生物反馈电刺激还可经阴神经向肛提肌等部位传导,抑制肛提肌的收缩[17-18]。同时该方式还能增加对肌纤维的血氧供给,使肌肉的代谢废物减少,并且长时间进行刺激,还可促进肌纤维产生抗疲劳性,增加盆底肌肌力,进一步改善盆底组织状态。
本研究中观察组尿失禁以及盆腔脏器脱垂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P< 0.05),说明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综合运动可促进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尿失禁以及盆腔脏器脱垂改善状况。可能原因是一方面综合训练中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方式促进患者盆底肌肌力改善,增强盆底肌对盆腔器官的支撑作用,使得各器官恢复至原来部位,进而改善盆腔脏器脱垂状态[19];另一方面生物反馈电刺激可以经阴神经向逼尿肌肉核、肛提肌等部位传导,抑制逼尿肌的收缩,同时该方式还能增加对肌纤维的血氧供给,使肌肉的代谢废物减少,并且长时间进行刺激,还可促进肌纤维产生抗疲劳性,增加盆底肌的耐受度,以此达到降低肌纤维疲劳度的目的,进而提高尿路功能,减轻尿失禁程度[20]。
综上所述,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予以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综合运动干预,可提高盆底肌肌力和盆底组织状况,改善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