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海沉浮三十载,方舟驶向何处

2022-11-15 04:31
出版人 2022年11期
关键词:书局泉州书店

记者|李 晶

衷心盼望风雅颂书局还有更多个30 年,就像泉州还有更多个千年。

闽南语里有一个词叫“人生海海”,形容人生像大海一样茫茫然,没有固定的去向。在人生这片海洋里,如果说书籍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那么书店应是末日里的诺亚方舟。

在千年古城福建泉州,一家名为风雅颂书局的书店,始于1991 年,脱胎于树人书店,冠过晓风书屋的招牌,最终成长为如今的风雅颂书局。中国市场经济的春风最早吹向沿海,一批民营书店萌生,书店创始人连真在她风华正茂的年纪凭借一腔热血和对理想主义的坚守,立志投身书店业。在其后30年的时间,书业在一个又一个时间节点浮浮沉沉,书店在一波又一波浪潮里,有的沉入海底,有的顺势而为,有的苟延残喘,有的屹立不倒,风雅颂书局正是坚持下来的那一个。

30 年似乎很长,但对一个人来说,30 岁是而立之年,是开启新的人生阶段的好时机。正如风雅颂30周年作家祝贺中,道长梁文道寄语:衷心盼望风雅颂书局还有更多个30 年,就像泉州还有更多个千年。我们希望更多中国的民营书店在风雅颂书局之后前赴后继奔向一个又一个30 年。

因此,《出版人》采访了风雅颂书局创始人连真,希望这位从书店黄金年代走来的书店人能与书店业分享这30 年的风雨历程。

以下是连真的自述:

黄金年代

1989 年,我高考成绩不理想,考虑复读还是就读本地师专。想了一个星期,觉得吃不了再一次高考的苦,于是选择了后者。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泉州的树人书店开业了。20 世纪80 年代,福州的树人书店面向全国做邮购业务,在全国很有名气,我也是读者之一,每周会在《每周文摘》(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出版的报纸)查看书目,遇到喜欢的书就跑去邮局订,在汇款单上填上书名,寄给树人书店,付图书定价10% 的邮费,等上半个月才能收到书。

当时父母给的零花钱很少,定价10% 的邮费我也觉得挺多。所以树人书店到泉州来开分店的时候我很兴奋,经常去这家书店,一来二去就和书店的朋友们混得很熟。那时他们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什么书店运营经验,只是凭着一腔热血,碰到了很多困难,人手不够,也雇不起人。我看他们经营得不容易,于是自告奋勇地说,“我来给你们做义工吧”。我给他们打工没有工资,买书也是原价,但这都无所谓,我就希望这家书店能活着。

1991 年,泉州树人书店还是面临撤店,我觉得太可惜了,于是傻乎乎答应接手。当时报了3 万元的价格,其实只能拿到书店的一个壳,库存和欠账刚好持平,他们让我分期付款,所以也没有感受到很大的压力。我是1971 年生人,接手书店的时候还没有满20岁,才上大学三年级,还要在外面当实习老师,跑来跑去,特别辛苦。

做书店,进货很困难。当时主要从福州的批发市场进货,但是里面的书我都不是很满意,物流不顺畅,也没有稳定、理想的合作方式。1995 年,我跑去漳州的晓风书屋,里面的书正是我心目中想要的社科文史学术类,感到特别开心,就从这里进货。那个年代,书还是很好卖的,随便一个单品种的书,一卖都是大几百上千册。记得《林语堂散文集》卖了几千册,补货后又卖了几千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简·爱》卖到了上万册。20 世纪90 年代是书店业的黄金时期,那时书的版本不多,新书的品种也不多,所以书店的周转率特别高。

后来和漳州晓风书屋一起去参加北京图书订货会,当年就是每年初举办,分主渠道和二渠道,主渠道在中央党校开,二渠道就在外面的酒店开。我们入会就住在中央党校,每天逛各个书店、各个出版社的书摊。

记得当时有几年,北京图书订货会时,总有一天的时间,万圣书园会召集各家独立书店聚会聊天。

当时中国的市场经济还在起步阶段,所以与出版社合作交易的方式特别原始,就是以情动人,和各家出版社谈理想,谈我们要如何把书店做好。出版社要觉得你靠谱,就可以给你发货。有时候还会请已经发货的出版社老师做担保,把我们介绍给其他出版社。

1997 年,我去厦门大学进修,那一年厦门大学的晓风书屋开业,于是我在这里帮忙,接待一些出版社和名作家,比如余光中先生。1998 年,我觉得有必要再开一家书店,就在泉州开了一家晓风书屋。

泉州晓风书屋是和漳州晓风书屋合作创办的,2003 年,两家店的经营理念开始出现分歧,就拆分了,也更改店名。2005 年,改为风雅颂书局,一直到今天。

书店除了要做B2C 业务,还要做B2B 业务,才能更好地生存,这是我在1992 年大学毕业,兼顾老师和书店工作的过程中的思考。1996 年开始,我联系母校泉州师范学院的图书馆还有其他需要购书的机构,问他们是从哪里购书的。当时B2B 的业务很好做,没有什么竞争,只要书好、服务好就可以了,不像现在还要政府招投标。

1998 年因为春晚,赵忠祥和倪萍如日中天,当时上海的出版人还真是善于经营,建议我们请赵忠祥老师来做图书签售。所以我们第一场图书签售会接来了赵忠祥老师,接着是倪萍老师,12 月还请来了李泽厚老师。当时这些名人大家只是觉得宣传自己的书是职责义务所在,也很愿意和读者分享观点和想法。

这一年引起的书店作家签售风潮,对风雅颂书局能从泉州众多书店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千年古城的文化名片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但这股风潮之后,我开始思考,这些读者一排几百米的队,就是为了见一下自己的偶像,如何将这些对偶像的热情转化成对其他图书的热情呢?我就想到没有名人的时候,我们自己也可以办主题读书会。比如那时当地很少有人去过西藏旅游,我们就请来刚从西藏回来的摄影师分享他的西藏之行,我们借机整理一些和西藏旅游主题相关的图书,大家听完分享后自己就会来买。

当时读者和书店之间的关系也不只是买卖关系,更像是以书为媒介的交往。有时候下班了,读者打电话过来,我们还会特意跑回去给他开门,人家也会发自内心地说声谢谢。有的读者大老远跑过来,想要买正在盘点的书,我们会想办法给他弄过来。

书业巨变

其实1999 年开始我就感受到了危机,意识到一个地方单靠一家书店是没办法辐射到整个市区的,因此觉得很有必要开分店。一开始是到高校做流动书展,发现师生的买书热情很高,销量也很好,就在大学里开了分店。高峰期开了8 家,泉州的华侨大学、我的母校泉州师范学院、黎明职业大学、仰恩大学都有,华侨大学里就有3 家。当时大学书店的销量还可以,虽然主打人文社科类图书,但是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辅导书来配合,所以还是生存得不错。

2003 年,我就明显感觉到网购冲击了。2003 年到2009 年,书店走的是下坡路。这段时间当当的销售数据每年都在成倍地翻番,这个翻番的数据其实就是实体书店被挤占的份额。从这时起,实体书店就面临着全面转型了。

风雅颂书局最高峰的时候开过8 家连锁店,甚至还开到泉州以外的地方,像厦门、南平都开过直营店。那时真是青春昂扬,对于商业的退出机制没有预想,没有想过万一出现亏损,后果会怎么样,前面做得太顺了,所以后面一段时间损失惨重。2008 年以后,风雅颂书局很多分店都关了,大学店也一家一家地关。对开新店,也是谨慎再三。

2011 年,光合作用书房倒闭,现在想来应该是全国实体书店业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对于出版社和实体书店都是一次警醒。

2020 年因为租期以及各种原因,在青少年宫的风雅颂书局总店被迫搬迁。

这里有一批固定又忠实的读者。比如当时有一位老人家,看起来有70 多岁了,对我说:“我把来书店读书当作一个星期里最有意义的事情。”老人家住的地方离我们书店很远,坐公交的话,要转车,大概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老人家每天早上7 点多就起来转车到书店,书店9 点开门,他差不多9 点就会到,到了就开始看书。在书店一待一上午,中午就转车回去。

店员发现老人家经常来,每次默默给他倒一杯水。直到总店搬迁的时候,他对我们说:我每天到这里来都要一个小时,你们现在新搬的地方离我太远了,要两个小时,这倒不是时间的问题,是我已经没有力气了。

我听着他说的话,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很心酸。很遗憾我没有能力在老人家旁边开一家书店。

过去这样的读者很多,他们把逛书店和在书店看书当作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年青一代,不用说90 后、00 后,甚至70 后、80 后,都已经被各种娱乐产品、电子读物,还有房子、车子、孩子等事情分散了时间和金钱。

我们这三年的销售额是三年前的十分之一,就拿今年1—8 月和2019 年1—8 月的销售额相比,那真是断崖式下降。

而这三年,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我发现现在人们都特别没有耐心,一颗心已经静不下来了,所以我们现在都策划快闪式的活动,嘉宾发言很简短,互动节奏很快。

二是大家做什么事都是匆匆忙忙的,有种此地不宜久留的感觉。办一个活动,首先考虑的是限制人数。过去是人越多越好,现在是想着怎么把场景做得精致,如何做好现场记录,为了更好地线上传播。

目前大家的不确定性很强,年轻人都要想着如何生存下来的问题,整个生活质量可能又回到了好多年前,现在书也挺贵的,图书的消费力其实是在下降。

我也算是国内第一批开人文书店的。30 周年庆邀请书店同人来录视频的时候,真感觉到如今民营书店有点凋零。

重生之路

细数开书店的30 年,书店倒闭的不少,为什么我们的书店没有倒下?有一件事不知道大家如何看,我觉得做实体书店,和出版社是在做信用买卖。刚刚开放民营经济的时候,可能书店跟出版社之间合作连合同都没有,只是到了账期就结款,遇到资金困难就跟出版社说缓一缓,约定好结账时间,只要说话算话,人家就会非常信任你。

这样的现金流让有些实体书店心思活泛起来了,看到卖书能收到不少现金流,想着多欠出版社一段时间,拿去买不动产,做别的投资。极少数做得不错,有很多搞砸了。

我看到有些同行,早期他们书店的倒闭并不是自身经营出了问题,而是把销售得来的现金挪为他用。像我们这种老老实实开书店的,钱来了,顶多拿来增添点设备,把店装修得好一点,这样基本上都能活下来。

现在有人问我,现在电商卖书都五折,你们从出版社进货折扣都超过六折,为什么不去电商进货?还能赚10% 的利润。

我会跟他们说这不一样,我们还是要从出版社进货,最主要的原因是书店需要和出版社保持一个良性的互动关系。第一,出版社给书店的书是有账期的,是可以退货的。那网店呢?直接付现金,不能退货。所以从出版社进货可以保证库存没有积压,书店不会承担太大的经营风险。这30 年来没有出版社的支持,我们也活不到今天。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这近三年,遇到关店、现金流断掉,颗粒无收,账期到了要结算的情况怎么办?可以和出版社申请缓一缓,要换成电商,钱都得砸在手里。

第二,跟出版社保持长期友好的互动,那么出版社就会将一些作家资源分享给书店,我们过去所有在书店办活动请到的名家都是出版社介绍来的。比如我们通过出版社把白岩松老师请到书店来做活动,当时他发出由衷的感叹:“泉州是你一生至少来一次的城市。”这句话给泉州带来了无可估量的旅游价值。

所以面对出版社,我们要诚信经营,需要出版社的各种资源支持。

光合作用书房倒闭的那几年,从行业到社会,大家似乎已经意识到书店不单是一个商业体,更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政府从政策上对实体书店展开了各种扶持。我当时非常认真地阅读了关于扶持实体书店的各级政策文件,在其中看到了政府对实体书店寄予的期望,也看明白实体书店未来应该往哪个方向走。

2012 年,“开展全民阅读活动”被写进党的十八大报告。我们就很积极主动地去跟政府配合沟通,为政府在阅读推广方面做一些事情。为了图书销售也好,做公益也罢,我们确实在扎扎实实地做全民阅读推广工作。

2019 年,泉州被评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这项评选有很多项严格的评价指标,比如城市实体书店的数量、城市书房的数量,要求图书馆和城市书房形成总分馆的体系,还包括要求形成从市、区、乡镇,到社区的体系化阅读服务文化空间。

泉州市政府根据这些指标新建了图书馆,但是没有那么多人员编制,于是选择第三方运营和服务外包。我们就接手运营新建的图书馆,与政府一同配合打造这个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用这么多年经营书店积累下来的运营经验和资源来运营图书馆,对于很多传统图书馆来说,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因为我们的运营方式更灵活,会做更多新型的阅读服务。

现在风雅颂书局留下来了五家店。泉州本地有四家分店,分别是风雅颂书局丰泽区图书馆四楼总店、直营店晋江五店市店、上实·海上海文化书局和樾澜山四点半学堂。后两家是和地产商合作创办,由我们运营的书店。还有一家新疆昌吉店,是泉州的援疆项目,这是一家加盟店,由我们提供物流、人员培训、技术保障,还有图书库存管理。

下一个30年

其实风雅颂书局还有没有下一个30 年,我心里没底。但还有后面的10 年,我是非常肯定的。

风雅颂书局作为泉州这座千年古城文化的“守护者”,作为一个良善社会建设的推动者,希望能够紧跟城市发展,创造自己的价值,丰富城市的内涵。2021 年泉州申遗成功,具有“世遗之城”的美誉,将会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比如这次申遗成功一周年纪念活动,风雅颂书局提交方案,配合政府进行阅读推广,举办一些展览活动,引入一些文化资源,创造我们独一无二的文化产品,将这些产品推荐给政府,由政府购买服务。

未来风雅颂书局会一直洞察社会需求,多向年轻人学习,与时俱进,保持与社会同频发展。■

猜你喜欢
书局泉州书店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论陕西官书局的创立
最美书店
科层制与关系网:民国时期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的发行管理制度述论
在书店
论晚清官书局文献史料价值及其搜集整理*
晚清官书局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