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

2022-11-15 20:56乔丽
中学语文 2022年29期
关键词:窦娥内容探究

乔丽

传统教育方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教师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关注不够。新课程改革要求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本文着重探究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一、全局出发——培养广度思维

思维的广度,即学生思考问题时要想得宽,想得深,思路是否畅通、思维面是否宽广则是重要的衡量要素。其中,思路畅通是培养广度思维品质的必备条件,假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路阻塞,就难以完成延伸和拓展,自然也无法提升思维的广度。实践证明,思维面越广,学生思考问题的范围就越广,思维品质也就越高。所以,教师可以将课堂提问作为切入点,扩大问题的覆盖面,从而训练学生的思维广阔性。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思考得更加全面,思维品质也就会得到锻炼和培养。假设教师能够站在整篇课文的大局观上来设问,学生自然也就会从全局出发展开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会得到极大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够得到提高,使语文教学就会事半功倍。

以必修上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教学为例。教师要先带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内容,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能否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或是尝试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一文章。学生深入思考后积极举手发言,教师要给予学生发表看法的机会,让其针对文章内容,并结合现实生活展开自由讨论。学生在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后会一致认为“工匠精神”一词更适合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原因是文章中以“工匠精神”为线索,深入分析了工匠精神的内涵,还点明了工匠精神在当代的价值,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整篇文章的内容虽然是新闻稿,但都是围绕“工匠精神”展开的。由此,教师通过为学生布置合理的任务,让其对文本内容有全面、精准的概括,将思维引向全篇阅读探究。这种训练过程有益于学生思维发散,使其思维广阔性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追根溯源——培养深度思维

思维深度直接关系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引入文本中的意象或情节,通过追本溯源,带领学生探索事物的本质及知识点的联系,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按照层层递进的顺序,引导学生思维发展,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教学措施等,都要符合学生思维纵深发展的需求。

以必修上册《琵琶行(并序)》教学为例。诗歌中主要写了诗人对琵琶女遭遇的同情,并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回答问题:请说一说诗人为什么对琵琶女产生了同情,又因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则要结合语言知识积累,先翻译诗歌含义,掌握诗歌的大致内容。在了解诗歌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师的问题展开思考,认为是因为诗人被贬,志向得不到理解和实现,才对琵琶女的遭遇产生同情。教师则要继续提问:大家认为诗人与琵琶女产生共鸣是因为感同身受,是吗?如果阅读教学中对思维的培养只停留在这个高度,无疑是肤浅的。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继续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例如,教师可以追问: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发现他有哪些主张?与琵琶女的遭遇有哪些类似?为学生创造深度探究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由此可见,在学生对诗歌内容有初步的了解后,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进一步带领学生追根溯源,从而不断提高学生思维深度。

三、反复比较——培养缜密思维

缜密性也是思维品质发展中的必要特征。所谓“思维缜密”指的就是学生考虑问题时要全面、周到,思维要精细、缜密。假设在带领学生探究问题时,只是蜻蜓点水、草草带过,学生的认知必然是以偏概全,不全面的。长此以往,难免会影响到思维品质的发展,且难以对语文知识产生正确的认知。而将对比法引入到课堂中,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缜密性。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将彼此有联系的内容或事物划分在一起,并通过归纳和分类,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规律和本质。在反复、多次的比较中,学生可以顺利找到“理解现象的钥匙”,既强化对知识点的了解,又能锻炼思维的周密性。

以必修下册《窦娥冤》教学为例。为了强化学生对思维品质的培养,深入分析探究“窦娥”形象的丰富内涵,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比较,以此来培养思维的缜密性。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初读课文,例如可以选择一个片段的内容让学生反复阅读:“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甚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从这段话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研读文章内容,能感受到窦娥的冤屈及遭受的不公。教师则要继续提问:文章中写因窦娥受冤而死,六月天降雪,可能吗?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可以认识到,这是一种夸张的写作手法,明明不可能,却写得很传神,从而给人产生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继续展开探究,分析并总结窦娥受冤而死后的其他奇异现象,并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填空:窦娥受了莫大的冤屈,她行刑后出现了____、___、___的现象。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5 分钟后,展开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请同学上讲台来填空,并与同学们交流,为什么这样填写。最后,由老师点评。还可以用改写的方法开展阅读教学,教师先让学生仔细研读原文内容,再让学生用现代文改写原文。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选择几个改写作品展示出来,让全班同学作比较阅读,然后请同学们互相点评,看哪一个改写更好。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在改写的过程中,在互相点评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周密、细腻、深刻,不会再停留在对文本的浅层理解上。

四、鼓励质疑——培养批判思维

借助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还要重视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所谓思维的批判性,指的是在思维活动中学生要认真展开思考,结合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判断并提出疑问。长期以来,在语文教学中,为了保持教学进度,教师很少会在课堂中设计相应活动来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也很少会为学生提供思考和批判的时间。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此,教师应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多质疑、多反思。

以选择性必修上册《长征胜利万岁》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初读课文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会产生疑惑:题目中以“长征胜利”交代了文章所记述的中心事件,为什么又要突出“万岁”二字呢?直接改为“长征胜利”是不是更简洁呢?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对标题的反思、质疑,并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中心组织合作探究。来自学生的提问,更能激发全班同学的探究兴趣。部分学生认同这一观点,另一部分学生则反对这一观点。为此,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讨论时间和空间。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认识到,“长征胜利”虽然交代了文章所记述的主要事件,“万岁”二字是表达一种评价态度,突出了“长征胜利”给作者带来的无比激动和兴奋之情,渲染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总之,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情与文本内容,重视阅读环境、教学方式的选择,尤其要借助提问与比较,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全局与细节,鼓励质疑反思,突出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缜密度与批判性,强化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猜你喜欢
窦娥内容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窦娥冤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谁杀死了窦娥
窦娥的第三桩誓愿让人不解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