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娟
语文教材是彰显国家意志、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载体。作为语文教学的凭借,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编写理念、结构体例、教材选文与内容设计等方面均体现出“守正创新”的特点。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深刻落实新课标精神、发掘教材的育人优势等均要求深入钻研教材。本文在探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双线组元方式与单元建构逻辑的基础上,阐释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双线组元的教学价值,并提出教学建议。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双线组元的方式在体系设计上实现了语文德育、智育、美育的有机融合,彰显语文教材的育人优势。立足教材展开教学,就要明确语文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教材单元的建构逻辑。
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双线结合的方式组织单元选文,建构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一方面,教材站在立德树人的思想高位,秉持“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自然融入”的基本思想,凸显语文课程的育人价值,以“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理念,将新时代中学生应该具有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文化自信”等人文素养,分解为若干人文主题作为教材编写的隐性线索,构建教材的育人体系,彰显人文精神、厚植中华优秀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另一方面,教材要坚守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学科本位,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积累与整合等内容重构为18个学习任务群,将其作为新教材编写的显性线索,有机统整课程资源,促进学生在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在这样的思路下,彰显新时代育人内涵、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人文主题和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文工具性要求的学习任务群作为新教材的两条线索,共同促进语文教材改革迈向新征程。
在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双线组元的编写思路下,教材单元框架体系由人文主题、课文(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群等核心要素组成,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群不在教材中直接呈现,但设置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加以确定或阐释。
一是以单元导语确定人文主题。人文主题是单元框架体系的首要核心元素。统编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与选择性必修教材共有28 个人文主题,这些人文主题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起着引导性的作用。单元人文主题对本单元的选文或学习活动的主题往往具有高度概括性与凝练性,在教材中未直接呈现,主要靠单元导语作进一步解释和明确。单元导语位于教材单元的起始页,一般分为三段文字,围绕人文主题指出本单元的设置意图、归纳选文特点、明确单元教学目标,起到确定人文主题、明确单元学习任务的作用。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伟大的复兴”,单元导语的第一段文字围绕人文主题对中国革命的目标与革命文化等内容进行阐释,第二段文字指出了单元选文在相同人文主题下的个性特点,第三段内容则对本单元的教学与学习提出了建议与要求。可以说,单元导语是人文主题在教材单元的直接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起到阐发的作用。
二是以学习提示阐释经典选文。课文(学习活动)是教材单元框架体系的第二核心元素。紧紧围绕人文主题与核心任务编选的文章指向了同一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围绕“苦难与重生”人文主题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的基本要求,编选了《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包身工》《荷花淀》《小二黑结婚》《党费》六篇文章,从中国革命的不同阶段、不同角度、不同历史场域再现近代中国的“苦难与重生”,贴合人文主题,符合“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任务群的编写要求。基于“教”与“学”的双重考量,教材根据单元选文的作者、写作背景及思想内容在每课之后设置“学习提示”,或结论先行,或点到为止,以求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明晰学习的任务、解答文章疑难问题。综合来看,单元选文冲破文体界限,勾连多种文体,以结构化的思想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学习提示”则以更有效的形式引导、启发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
三是以单元学习(研习)任务承接学习任务群。以单元选文共同组成的学习任务群是教材单元的第三核心元素。新课标规定的学习任务群以学习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以新的组织和呈现方式重构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每个学习任务群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关联。要充分落实学习任务群的基本要求和学习目标,就必须在教材中有所设计与体现,因此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在每个单元的最后设置了“单元学习(研习)任务”,以一组结构化学习或研习任务,引导学生围绕本单元的多篇文本进行探究学习,促进语文教学由单向传递向实践建构的转变。“单元学习任务”是凝练、落实学习任务群学习要求的具体体现,同时兼顾人文主题和育人目标的落实。必修教材注重基础性,选择性必修教材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更注重专题性、拓展性与研究性,因此选择性必修教材的单元学习任务称为“单元研习任务”。
以人文主题、学习任务群双线编选教材选文,又以单元导语确定人文主题、以学习提示阐发单元选文与以单元学习任务承接学习任务群,这种横向双线组元、纵向阐释核心元素的方式,展示了由浅入深的编写思维,呈现了教材单元双线螺旋式的建构逻辑。
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双线组元的方式对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在教材体系设计上,双线组元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促进了感性与理性的有机融合,同时也深度助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是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长久以来,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或重视人文性忽视工具性的现象导致了语文学科使自身的基本属性难以融合发挥,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独具人文性特色的人文主题与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学习任务群相结合的线索组织编排文章,力求在提高学生语言、思想、审美与文化素养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人文素养,进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二是促进感性与理性的有机融合。感性指情感性,理性指理智性。人文主题偏重情感性,“伟大的复兴”“苦难与重生”等人文主题颇具感性色彩,而“逻辑思维”“理论的价值”等带有理性色彩的人文主题也位列其中;学习任务群同样具备感性与理性融合的特点。“整本书阅读”“文学性阅读与写作”“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等任务群既充满感性的特色,也带有理性的光辉。可见,教材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上,也对思维能力均给予充分的重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严密性与深刻性,对语文学科以往重感性而轻理性的问题作出了强有力的回应。
三是助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双线组元也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要注重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优秀文化的核心思想和人文精神,因此在18 个学习任务群中设置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当代文化参与”等任务群,并在其他任务群中也蕴含了渗透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在要求,设置与学习任务群相呼应的“中华文明之光”“百家争鸣”“伟大的复兴”“劳动光荣”等人文主题,利用学习任务群与人文主题相互配合,共同助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人文主题、单元选文与学习任务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机统一,紧扣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价值观念,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有机统一体,旨在促进语文教学从单篇教学走向单元或群文教学,最终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双线组元,既向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促使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充分发挥育人优势,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师有必要明确双线组元方式蕴含的教学要求。
1.显性与隐性的育人要求
人文主题作为教材编写的隐性线索是以新时代高中生应具有的人文素养而分解的若干人生命题,因此蕴含了铸魂培元、立德树人的隐性要求。学习任务群作为教材编写的显性线索,直接昭示着语文教学应该发挥出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功能,通过创设以真实情境为依托的言语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思想、审美与文化素养的综合提升。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一暗一明,同时要求教师深度钻研教材,灵活处理教材,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思想道德素养,彰显语文教材的育人功能。
2.共性与个性的解读宗旨
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双线组元的方式对教师解读文本提出了新要求。教材单元选文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但也与各自的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相对应,不同单元的选文也可能因为文本特色而具有共性。如《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反对党八股》《与妻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等文章,虽分属不同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但都属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如何处理单元选文的共性,又不掩盖选文自身特色值得教师深思熟虑。这就要求语文教师以整体性、全局性的观念解读文本,从单元导语、学习提示、单元学习任务、选文等教材内容及各类书籍文献资料入手,深度解读出单篇文本的个性,进而谋求多篇文本之间的联系,抓住单元选文的共性,突破单篇文本教学的桎梏,开展大单元教学、群文教学和专题教学。
3.基础性与研究性的教学指向
语文课程是基础性、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课程。从语文学科工具性的本位出发,基础性是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新时期语文课程应兼具基础性与研究性的特点。必修教材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注重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性,重视以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以学习任务为引领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基础性是研究性的前提,研究性是基础性的有效延伸。基于此,选择性必修教材的专属学习任务群称为“研习”,人文主题也与研习任务群相呼应,着重体现语文课程的研究性与深度。语文教师要统观必修教材的基础性与选择性必修教材的研究性,以恰当的模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深度学习。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双线组元的基本逻辑及教学价值要求教师明确双线内蕴的要求,兼顾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实施教学。
1.立足核心素养,发挥教材育人优势
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也是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新课标为依归,通过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双线组元的形式,旨在促进学生形成必备能力、关键品格和价值观念。一方面,人文主题是新时代高中生应有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文化自信”等人文素养的进一步分解,不仅指向单元选文的思想内容,也要求教师充分挖掘人文主题的内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学习任务群注强调通过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以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促进语文德育、美育与智育的完美融合。鉴于此,教师要借鉴统教材双线组元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活动。首先,教师要立足教材、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铸魂培元的育人优势,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其次,教师要重视语文教材的基础性,创设真实的言语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所谓“真实”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和未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情境,这种“真实”以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为基础,能够激发学生最直观与真切的感受,产生强烈的共鸣与震撼。此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单元导语、学习提示与单元学习任务等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学习任务为引领,以学习情境为依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任务情景中开展理解、审美、鉴赏与评判等学习活动,充分发挥教材德智启迪的育人优势。
2.深度解读文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语文课程应该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优势,努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文化,各有特色,相互促进,互相关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明之光、中华民族的灵魂与动力源泉,不断促进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革命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继承和延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范例,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又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文化的进一步继承与发展。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双线组元的方式,编选厚植中华优秀文化的经典选文于必修、选择性必修与选修教材。如《沁园春·长沙》《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百合花》《短歌行》《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念奴娇·赤壁怀古》《登高》《青蒿素:人类进步的一小步》等文章,在作者、背景、作品风格等方面蕴含着深厚的中华优秀文化,这些文章对应的学习任务群与人文主题均有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要利用单元导语、学习提示与单元学习(研习)任务等内容及文献资料,兼顾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深度解读文本,按照学习任务群与人文主题的内在要求,挖掘文本中的文化元素,谋求多篇文本的共性与单篇文本的个性,创设学习任务连缀多篇文本,彰显文章蕴含的家国情怀、革命精神、革命人格,将中华优秀文化的育人价值发挥出来。
3.整合单元选文,开展大单元教学
新课标提倡以学习任务突破单篇教学的局限,整合教材单元,实施大单元教学。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以经典文本为编选材料,落实课标要求,注重单元整合,在文本特色的基础上,又赋予了单元文本的主题性与研究性。教材单元勾连相近或相同主题的多篇文本,既深度助力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指向了语文课程结构化改革的大单元教学。同一单元的选文尽管具有单篇文本的独特性,但都对应相同的人文主题与学习任务群。因此,在主题思想、内容特色等方面具有相近或相似性,蕴含开展大单元教学的优势和教学要求。一方面,教师可以整合教材单元,结合学习任务群与人文主题的要求,深度解读文本,找到多篇文本的共性,设计多个串联单元文本的学习任务,通过视频、音频、讨论等方式创设特色的任务情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另一方面,要延伸语文课堂,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突破文本教学的局限,以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跨学科融合的方式构建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拉近学生与文本社会背景的距离,消除时代隔膜,打破时间、空间与学科界限,提高语文教学实效。如教师在执教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时,依托单元人文主题“伟大的复兴”,引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觉醒年代》等视频资料,课下带领学生参观红色基地与纪念场馆,设计围绕复兴的历程、复兴的人物、复兴的意义等内容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品味作品特色的基础上体悟国家复兴的艰难历程与革命情怀,从而开展革命精神与革命文化教育,促进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种社会实践活动、课堂活动和文本品读相结合的方式,延伸了语文课堂的宽度与深度,其产生的情感共鸣会更为强烈,教育效果也往往比单一的语文课堂更深刻、更持久。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坚持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创新教材编写体系,站位高远、立意深刻。明晰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组元的基本逻辑、教学价值,努力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新时代下语文学科育人使命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