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鑫
河北省黄骅市农业农村局,河北黄骅 061100
当前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对猪肉的需求量逐步提升,而非洲猪瘟自从在非洲肯尼亚出现后,成为猪养殖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对非洲猪瘟进行防治成为猪饲养业的重点。我国在对该病进行预防和治疗方面没有专业性的疫苗,很多疾病主要通过无害扑杀等方式来进行控制,为了对我国的养殖业持续发展进行促进,需要重视加强非洲猪瘟的防控水平。
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原因主要来自病毒和细菌的侵入,继而会出现猪群感染或者继发猪流行性腹泻,比如,猪群如果感染了沙门氏菌或者大肠杆菌,就会在一周左右出现流行性腹泻病症。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猪流行性腹泻经常会伴随肠道糜烂、肠道发炎以及溃疡等症状出现。除此之外,寄生虫感染也是引发猪流行性腹泻的主要原因。胃肠道线虫不仅会损伤猪的小肠结构,还会引发流行性腹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寄生虫[1]。上述病症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猪群生长环境所致,比如,猪群长时间处于噪音大、通风不畅的环境中,再加上猪圈的通风条件差,导致猪群免疫力逐渐下降,进而增加了出现流行性腹泻病症的概率。同时,养殖人员未能定期做好猪圈的清扫和消毒工作,大量的残留排泄物和饲料产生了细菌和病毒,为猪流行性腹泻病症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传播不分年龄,一旦这种病症出现会在猪群中全面传播开来,尤其是架子猪、哺乳仔猪以及育肥猪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一旦这些猪群感染病毒之后,哺乳仔猪表现出的症状最为严重。带毒猪以及患病猪是这种病症的主要传染源,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猪的肠系膜淋巴结和长绒毛上皮,通过患病组织排泄排出体外,患病猪只在排泄过程中会将这些病菌排出体外,这样一来就会严重污染排泄区域的周边环境,增加健康猪只的患病概率。流行性腹泻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而且这种病症的出现具有季节性特征,在寒冷时节发病率最高,该病的高发期为每年的12月至第二年的2月,夏季的患病率相对较低[2]。
一般情况下,猪流行性腹泻的主要传播途径有经口鼻传播和排泄物传播,冬季是这种病症的多发季节,这种病症除了具有季节性特点之外,还具有地方性。如果将患病猪和健康猪一起饲养,健康猪也会在短时间内大面积感染这种病症。主要感染方式是健康猪只接触到了患病猪的呕吐物、排泄物、饲料或者带有病毒的运输车辆等。对于成年猪,它们在感染了流行性腹泻病症之后,前期阶段并不会显现出明显的病症,但是体内携带的病毒却对猪只产生致命的伤害。此外,患病母猪的乳汁也会携带病毒,尽管其中病毒的携带含量较少,但是也会成为导致猪只感染病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3]。
猪流行性腹泻具有一定的潜伏期,不同猪只感染之后的潜伏期具有一定的差异,这种病症的潜伏期比较短。通常情况下,新生仔猪的患病潜伏期为24~36 h,育肥猪5~8 d;在自然感染条件下这种病症的潜伏期比较长。哺乳仔猪的临床症状严重,主要表现在患病猪只呈现出水样性腹泻症状,粪便呈灰黄色和灰色,吮乳后或者采食后伴随有呕吐症状,患病猪只食欲下降,精神萎靡,甚至是废绝。1周岁以内的仔猪在感染病毒之后,患病时间缩短为2~4 d,如果出现严重的脱水症状,猪只很有可能面临死亡。随着仔猪年龄的不断增加,患病之后的症状明显有所缓解[4]。患病后的母猪、断奶仔猪以及育肥猪的症状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腹泻,通常情况下需要4~7 d才能康复,少数猪在患病之后会出现发育不良的情况,死亡率高达1%~3%。一旦成年猪只感染流行性腹泻病毒,就会表现出呕吐、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的症状,患病时间大约为4~5 d。
为了能够提高猪群流行性腹泻的防治效率,首先需要高度重视饲养管理工作。养殖人员必须为猪只生长创建良好的环境,及时清理圈舍,做好饲喂器具的清理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必须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处理,确保墙面、地面以及槽具的卫生质量良好,为圈舍创建良好的光照条件和通风条件。气温作为引发猪群感染猪流行性腹泻的关键因素,在寒冷的天气状况下,养殖人员必须高度重视猪群的防寒工作,通过运用一系列保暖措施提高猪群的免疫力,以免由于猪群自身免疫力下降而出现流行性腹泻病症。一旦发现病猪,就需要及时将其和健康猪只隔离开来,并且对其进行消毒,以免造成大面积的感染现象。此外,养殖人员需要提高饲料营养来强化猪群的免疫力,确保饲喂工作定时、定量进行[5]。
从外界购入仔猪也是增加猪流行性腹泻病症的一项主要原因,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需要做到自繁自养,严格遵循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如果必须要从外界购入仔猪,就需要做好检疫工作,从没有疫病的猪场购进猪只。同时,在引进猪只之前,还需要对其进行病原学检查以及流行性病学检查,在确保各项检验都合格的前提下引进猪只。将猪只引进猪场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2~3周的隔离观察,在确保没有异常情况的前提下才能够混合饲养。
如果并非非洲猪瘟只是一般疫症,只需要科学地对养殖场进行管理就可以,如果是非洲猪瘟,则需要对周边的生猪进行扑杀,以避免疾病的快速传播。在病死猪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加强无害化管理,对病死猪的具体情况进行登记上报,由专门的防疫人员进行复查、审核、诊断疑似症状,并且将获得的数据交由上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如果产生非洲猪瘟阳性,需要快速对疫区进行消杀,另外还需要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基因工程疫苗和传统疫苗是猪流行性腹泻的常见两种疫苗,其中,传统疫苗主要是在分析流行性腹泻病毒野毒株的基础上制作而成的细胞灭活苗。但是,随着近年来流行性腹泻发病概率的逐年增加,病毒也发生了变异,因此,传统疫苗也开始用连续传代法制成的弱毒疫苗。这种疫苗的安全性能高,而且免疫性好,但由于弱毒疫苗有可能会演变成野毒株,所以这种疫苗的毒性非常强。因传统疫苗并不具备对当前猪只流行性腹泻的防疫效果,所以,大多数养殖人员仍然会选用核酸疫苗、重组活载体疫苗以及亚单位疫苗等这些便于运输并且安全性相对较高的基因工程疫苗。在猪流行性腹泻的防治中,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期长,而且能够有效预防大多数病毒,为猪群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刚出生的仔猪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低,因此,饲养技术人员必须高度重视仔猪的分群、断奶以及免疫注射产生的应激等,严格把控一系列应激因素,为仔猪的健康生长创建良好的环境。在夏季需要做好降温、防暑工作,而在冬季需要做好相应的保暖措施。饲料的添加和更换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仔猪的饲喂,必须做到定时、定量,饲料的使用要严格控制其温度和质量。
目前,对于猪流行性腹泻病症仍然没有研究出能够彻底根治的药物,为提升治疗效果,可以使用康复母猪的高免血清或者抗凝血这种措施。除此之外,由于流行性腹泻主要是因为脱水而引起的,所以,应该将防脱水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内容:①一旦有患病猪只出现,就需要及时做好整个猪群的二联苗接种工作,并且要每天为猪只补充一定量的盐溶液;②猪只患病时抵抗力低,因此,可以使用肌肉注射2.5%恩诺沙星0.1 mL/kg,每天注射1次,或者肌肉注射盐酸环丙沙星 2.5 mg/kg,每天 2 次,来提高猪只抵御继发细菌性感染的能力。
总而言之,外部病毒入侵以及养殖人员管理不当是造成猪流行性腹泻的主要原因,为了能够确保猪只的健康生长,就需要养殖人员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并且要加强猪群的疾病预防工作,及时给猪群接种疫苗,降低出现猪流行性腹泻病症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