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技术下的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的探索*

2022-11-15 16:31黄紫珊廉串德
科技与创新 2022年5期
关键词:部门信息化信息

黄紫珊,廉串德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92)

1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八大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在政务、民生、实体经济等各个领域也已经开展了大数据技术支撑下的相关服务。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信息化建设是中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更高质量的就业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任务和目标。如何利用新技术让每个人享受到更加周到、知心和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是实现上述任务和目标的必经之路。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将公共就业服务和管理职能进行优化和整合[1]。2020年,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数字社会的要求,要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在公共服务、城市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应用[2]。同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了“十四五”规划纲要,纲要中提出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数字社会,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公共就业服务,从而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已成为了重要的发展趋势。

作为新时代的一种信息技术,大数据是通过从启用高速捕获、发现和分析大量的不同类型数据中经济地获取价值的新一代技术和架构[3],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宏观数据统计决策分析方面,还体现在其精准的个性化服务方面。“以人为中心”是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和实践思路,设身处地地为服务对象考虑,深度发掘服务需求是信息化推动业务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措施。做好就业大数据场景分析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群体、属性、需求进行细致分析。近年来,随着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兴起,将数据感知和采集、数据存储和处理、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大数据技术[4]应用于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使平台建设发展的更加智能化、多元化。就业大数据应用场景非常丰富。通过大数据应用将一直沉睡的就业数据唤醒,综合提升数据的可用性,为劳动者就业创业和企业人才服务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服务,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现各地区、各行业、各工种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状况,引导劳动者有序流动、理性择业,引导用人单位合理设置招聘计划[4],利用数据管理、挖掘、分析的能力对就业数据进行应用化建设,为就业业务工作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撑和有针对性的数据应用,为传统业务模式注入数据血液,综合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对中国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引导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突出在当前就业信息化平台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将大数据技术融入进去,通过电子政务云、区块链等技术以完善当前信息化平台的功能,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2 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兴起和应用,给就业领域工作带来了全新的灵感和可无限扩展的空间,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就业信息化方式,形成了以云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支撑的内容更丰富、渠道更多元、形式更多样、服务更精准的智能化公共就业服务方式。

中国就业信息化平台正逐步由省级集中向全国集中迈近,未来将实现全国就业一体化的整体格局,形成全国统一支撑就业应用服务的“大平台”,流程标准规范入口交互融合的“大业务”,纵向集中统一协同联动的“大系统”,横向集约整合协同共享的“大数据”,贯穿线上线下同质同效的“大渠道”,功能全面覆盖智能感知的“大服务”[5]。但当前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与使用方面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2.1 数据共享与存储

首先,在数据共享方面,多地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信息数据互联性低,数据不能在各部门、各省市之间实现共享。例如在北京市,各级社保所、劳服中心和职业介绍中心之间没有形成网络互连,从而无法实现资源共享[6]。其他地区也存在着上下级之间或与工商局、公安部等外部部门之间没有实现数据互通,公共就业服务部门不能直接获取或调用来自其他相关部门的就业信息资源,而申请信息调用过程环节众多、进展缓慢,导致就业事务审批低效流转[7],未实现信息共享,劳动者或业务服务部门会存在因调取信息而辗转多个部门的现象,造成服务效率降低,市民体验感较差。

其次,在数据存储方面,尽管很多地区及相关部门在积极实行信息收集和数据库建设方面的工作,但由于缺少全省市、全国的统一规划,不同部门和省市容易出现数据重复存储的情况,产生大量的冗余信息资源。

2.2 数据使用

在数据使用方面,首先,很多地区的公共就业服务部门虽已建设信息化平台,但部门对信息化技术的认知度较低,很多地区仍是采用传统的人工窗口坐等登记和设摊招聘的服务形式,没有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畅通信息共享通道。另外,由于部门缺乏对平台的宣传,很多市民对于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的认知度较低,对公共就业服务还局限于有形的场所,尤其对于文化程度有限的劳动者而言,信息化平台更不能被他们有效利用[8]。最后,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如何利用好当前数据,有效帮助市民更好地展开就业服务也是一个问题。因此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在如何让信息化平台提高在市民、企业等群体间的普及程度,使数据得到有效使用方面还存在着一定挑战。

3 大数据支撑下平台建设典型做法及成效

3.1 系统特色

据调查,四川省在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取得了一定成效。2017年,四川省坚持人社一体化和省级应用集中的顶层设计,围绕重业务向重服务转变、数据统计向大数据应用转变、单一服务渠道向多元服务选择转变、被动提供服务向主动推送服务的“四个转变”,牵头实施了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业务系统优化升级项目建设,开发了四川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V2.0版并融入大数据技术,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

3.1.1 线下服务受、办分离,全省通办

在服务场所推行综合柜员制,采用“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的服务模式,实现一窗受理、一窗通办,为群众提供“无层级差异、无地域差异、无服务标准差异”的一站式公共就业创业服务。

3.1.2 线上服务,全网通办

就业创业服务事项“应上尽上”,群众通过身份认证后,便可在PC端和手机端直接办理相关业务,群众办事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不跑腿”。同时,与国家社保平台、全国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和“就业在线”平台以及四川省政务一体化平台深度对接,实现了川籍群众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金、失业登记、招聘求职的“跨省通办”。

3.1.3 求职招聘,精准高效

以四川公共招聘网为平台,全省实时共享求职招聘信息,大力开展网上招聘,推动线下求职招聘转为互联网招聘。与重庆就业网通过联合打造“川渝合作‘职’等你来”求职招聘专区,同步收集、发布求职招聘信息,实现了川渝两地求职招聘信息数据实时共享、动态发布。

3.2 服务效果

通过不断进步和探索,四川省充分利用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成果,提升服务水平,群众办事线下“最多跑一次”,线上“不跑路”,办事少跑路、少填表、少交证、少盖章。特别是疫情以来,加速推进“不见面”服务和大数据应用,为维护全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3.2.1 切实解决招工难、求职难

通过四川公共招聘网集中发布,先后举办了“百日千万网络招聘专项行动”,高校毕业生春季网络专场招聘会等系列线上招聘活动,发布岗位需求信息,帮助高校毕业生与企业之间达成就业意向。此外,通过依托系统中“四川省农民工基本信息数据库”的农民工个人档案信息,通过与社保、市场监管、交通等部门加强数据联动或核查,动态更新农民工去向,疫情期间切实帮助农民工复工返岗。

3.2.2 减证便民,实现线上服务

通过建立微信服务号、公共招聘网等网上服务平台,实现线上服务。分别建立单位和个人2个电子档案袋,将业务表单电子化、档案复用,使市民和企业减少重复提交材料和到现场办理业务的次数,办事材料更加精简,办事过程更加简便明了。同时实现了部门间的数据互联,使市民不需要再提供部门协同核查的材料,加快了办事速度,解决了市民在不同部门间“两头跑”的问题。针对与企业利益直接相关的援企稳岗、就业补贴等业务,在系统中根据政策标准设置关联指标,通过与社保信息系统数据共享和业务联动,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企业后主动告知,同时,减化申办流程,精简办事材料,确保企业早享受、早受益。针对个人申报的失业保险金、技能提升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业务,将线上申报和操作流程在“四川e就业”微信服务号、网上办事大厅、公共招聘网等平台发布,利用人脸识别、部门间数据共享、电子材料复用、金融交易平台对接等信息技术,确保资金业务办理安全便捷。

3.2.3 实现对数据全程监管,保障数据安全

通过依托V2.0版系统,建立指挥调度中心、就业创业补助资金实名制监管平台等,实现了对业务办理过程的实时监控,使人社、财政线上共同监管审核,建立统一的资金划拨、申请和支付体系,有效保证资金的规范安全。同时,通过梳理4种类别的风险,即身份风险、业务风险、材料风险和支付风险,建立风险防控体系,更加确保对风险的防范和业务经办的规范性。

3.2.4 促进跨行业跨地区数据共享

畅通与国家社保平台、全国人社公共服务平台办理渠道,实现了川籍群众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金、失业登记以及求职招聘的“跨省通办”。与重庆市实现招聘网站企业资质互认、信息共享、简历互投。同时,加大与重庆对接力度,加快推进职业介绍、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失业登记、失业保险金申领、就业创业证查询核验5项事项在川渝两地跨省通办。

4 启示与建议

4.1 基于电子政务云打造统一就业服务信息系统

电子政务云是指通过发挥云平台、虚拟化等云计算技术的优势,使用云计算、分布式存储和数据挖掘等高新技术,使政府能够通过高效便捷的服务系统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各个政务云之间的信息互通,避免重复建设、信息冗余等情况[1]。为提高公共服务就业平台的工作效率,提高市民的体验感,人社部应加强平台建设,融入电子政务云等大数据技术,建设数据中心,与公安部、民政部、人社部等部门共同协调,加强合作,实现数据信息间畅通互联,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通过与多部门的协调合作,不仅能提高平台的办事效率,更能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其次,全国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技术高效采集、有效整合就业信息等数据,实现各省市、各部门的接入和数据共享。

4.2 定期开展工作人员就业服务信息技术培训

结合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需求,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培训专题培训,增强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对大数据信息采集、信息存储、信息分析和智能决策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切实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效率和效能,为群众就业创业提供更好的保障。

4.3 不断探索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

区块链是一种融合多种现有技术的新型分布式计算和存储范式。它利用分布式共识算法生成和更新数据,并利用对等网络进行节点间的数据传输,结合密码学原理和时间戳等技术的分布式账本保证存储数据的不可篡改,利用自动化脚本代码或智能合约实现上层应用逻辑[9]。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安全、防篡改等特性,能有效帮助各部门之间实现信息传递、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5]。

为了更好地保证就业服务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大数据技术和平台功能的融合,通过引入电子政务云、区块链等技术,发挥大数据技术的独有优势,进一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助推公共就业服务更个性化、智能化。

4.4 鼓励与社会机构进行技术合作和应用推广

有关部门应加强与社会机构的合作,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机构的技术优势,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的功能,保障信息平台的持续健康发展;二是提高对平台的宣传建设力度,加强平台在群众中的普及,提高市民、企业等各类群体对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的认识,充分利用平台内部的资源,让平台能有效服务到更多有需要的人。

猜你喜欢
部门信息化信息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102个中央部门公开预算过“紧日子”成关键词
订阅信息
展会信息
89家预算部门向社会公开
年终总结
大部门体制改革周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