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娴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短视频迅速发展起来,凭借自身即时性与互动性的优势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也逐渐成为大众信息获取的主要途径,因此也对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造成巨大冲击。如何将传统媒体的传播模式、制作手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成为传统媒体工作者必须解决的问题。
短视频,顾名思义,特点为视频时间简短,与通常人们所见到的电影等不同,短视频是一种新型的将文字与影视技术相结合的模式。创作者多为普通大众,他们通过手机将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予以记录并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引起大众围观,是以娱乐为主的分享方式。
短视频在制作上不需要像微电影那样有专业的团队,具有生产流程简单、制作门槛低、参与性强等特点。短视频对制作周期和内容趣味性的要求极高,对其制作团队的策划能力和制作效率提出了挑战。优秀的短视频除了要有高质量的短视频内容,还需要有较快的制作效率。
第一,链状传播。
链状的短视频传播方式主要是借助网络平台将内容向受众传播。在此传播模式下,传播者和观众群体之间仅需要通过网络平台就能够实现短视频传播。链状传播的整个过程就是传播者将自己制作的短视频借助网络平台来跟大众分享,同时大众也可以借助网络将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形成一个链状。
第二,树状传播。
树状传播方式主要是从甲到乙,再由乙到乙1、乙2、乙3等,这种方式也被称为“滚雪球”。树状传播作为人机交往中最典型的方式,是从一个人到多个人、再由多个人到更多的人,像滚雪球一样成几何级数的方式传播的。短视频制作者发布作品之后,其粉丝观看并转发,转发的人自动成为新的传播者,再由其粉丝进行再次转发,以形成这种几何级数递增的传播模式。
第三,辐射传播。
辐射式的传播方式主要表现为从传播者向其受众群体的直接传播。
例如,在微博中,一些大V的粉丝数量可以达到成百上千万,其受众面更加广泛,这些粉丝就是被大V吸引而形成的一个群体。在短视频传播中,大V作为精神领袖,可以实现一对多的传播,在短时间内可以达到信息传递效果的最大化。
网络短视频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传统电视新闻专题制作在手法上的优化和创新,为新闻专题的制作向网络化、创新化方向转变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有利于突破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使传统新闻专题的制作手法从单一报道向更加故事化、细节化及动感化的方向转变,进一步丰富新闻专题制作手法,为其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短视频的发展使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受到巨大的挑战,其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赢得受众的认可。传统电视媒体作为舆论导向的引导者,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尽管网络媒体发展迅速,但是传统电视媒体仍然在新闻专题制作方面占有一定优势,电视新闻专题需要经过严格审核后方可进行播放传播,以此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各有优点和长处,通过对网络短视频制作手法的深入研究,可以为传统电视媒体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电视新闻专题通过将图像、文字、声音等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再现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是新闻传播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传统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由于电视媒体对栏目的质量要求严格,传统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需要经过信息采集、编排、传输等环节才能呈现在观众面前,制作过程耗时较长。前期的新闻摄制需要记者深入现场进行采访和调查,后期再配以文字、声音等进行编辑。因此,电视新闻专题制作对设备和人员的要求都很高,制作成本也就随之增加。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客户端走进人们的生活,大众获取新闻的方式也随之增多。中老年人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仍旧依赖于传统的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获取信息,但是年轻观众具有好奇心重、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对移动设备依赖性高等特点,更倾向于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获得信息,这就导致传统新闻专题节目的年轻受众规模大大缩减。
传统的电视新闻主要是通过电视进行传播,观众往往只能被动地接收电视传播的新闻专题信息,不能做到自主选择。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下,观众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渠道查找需要的新闻信息,能够满足自身多元化的需求。
传统电视新闻在专题制作上,一般会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对新闻进行描述,结构过于扁平化,对细节的分析和呈现相对不足,导致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不能达到共情。同时,专题制作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导致电视新闻专题无法持续吸引观众的关注。传统的电视新闻专题说教意味更浓,观众难以提起兴趣,严重影响观众的参与积极性。
新闻类短视频之所以获得大量关注,主要原因是其在新闻传播上更具时效性,尤其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大众可以随时随地掌握新闻资讯,这也使得网络短视频的竞争力更强。但是,新闻类短视频在制作上较为粗糙,其制作主要是由自媒体或者普通人自行完成,但速度非常快。电视节目对新闻内容制作的要求极高,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多,需要制作团队通过现场深入采访,在后期进行相应的文字编辑和声音图像处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传统新闻的传播时效性落后于短视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众在信息传播活动中的角色从单一的受众向传受双重身份转变,信息的接收载体也从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等向当代的移动设备转变。随着网络短视频的盛行,新闻制作的门槛和制作成本也随之降低,给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带来一定冲击。传统电视媒体在专题制作的手段上过于单一,而且由于其播放顺序较为固定,导致人们的体验感大打折扣,使得电视新闻发展也受到一定限制。
电视媒体作为官方新闻传播平台,在观众心中具有不可取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这一点是新兴网络短视频、直播平台等媒体无法超越的。利用网络短视频制作手段完善电视新闻的专题制作,有助于缩短制作耗时,减少制作成本。新闻直播的方式是当下最受欢迎的新闻传播方式。对于直播,电视媒体无论在资源还是专业度方面都有巨大的优势,因此,电视新闻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以直播的方式将信息传递出去。另外,还可以对权威专家或新闻当事人进行采访直播,直播中与观众进行互动,增强自身的影响力。
网络短视频制作门槛低,新闻信息的真实度有待考证。采用网络短视频的信息作为素材来制作电视新闻专题时,可以通过邀请各领域专家等权威人士对不同类型的短视频信息进行分析,保证新闻专题的真实性。
随着网络短视频的兴起,大众对新闻的要求也随之提升,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编辑也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电视新闻专题制作人可以参照电影的叙述方式。比如,针对不同的新闻类型,根据讲新闻故事的需要设置悬念,通过对不同镜头的合理运用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凸出重点和关键信息。在细节的把控上,可以根据新闻内容添加不同的音乐效果,增强新闻内容的感染力,进而激发年轻观众的观看兴趣。
另外,各地电视媒体在当地都有自己固定的收视群体和较强的品牌影响力,可以通过打造自身品牌,扩大品牌优势,并组建优秀的主持团队,利用不同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吸引更多的潜在观众,扩大电视新闻专题的年轻受众群体规模。
电视媒体在权威资源获取方面比新媒体占有更多优势。新媒体尤其是网络短视频平台的使用人群较多,涉及范围广,往往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但是在信息的整合及真实性的确认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而专业的电视媒体恰好可以弥补这一缺点,其可以对新媒体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专业、权威的分析,对有效信息进行科学整合编辑,确保新闻专题信息可以在第一时间准确传递到大众群体中,凸显新闻的价值。所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实现资源共享,可以实现双赢的目的,确保新闻内容满足大众多元化需求,同时对我国新闻业的发展也起到推动作用。
新时代的网络短视频均具有鲜明的人物特点,故事性较强,故事情节丰富多样,能够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和转发欲望。例如,美食类短视频反映的是大众对美好生活和美食的追求;美妆类短视频反映的是大众对美的认知;娱乐类短视频旨在缓解大众的压力,起到放松的作用。各种不同类型的短视频在各自领域获得大众的认可,成为大众工作之余缓解压力的主要途径。
电视新闻专题在其制作过程中同样可以借鉴网络短视频的方式。可以设置悬念,避免新闻叙述平淡化,让大众产生审美疲劳。但应注意的是,在编辑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新闻的真实性,避免过度故事化。
相比传统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新颖有趣、活泼生动、细节丰富的网络短视频更能得到大众的认可。所以,在制作电视新闻专题节目时除了要保持自身原本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更要重视对细节的把控,改善在专题制作上的问题,提高竞争力,拓展发展空间。
传统的电视新闻专题普遍存在缺乏人文性和灵动性的缺点。因此,除了注重细节的把控,还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画面还原真实事件,突出电视新闻声画兼备的特色。对不同的新闻专题类型采用不同的制作手法,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视听觉体验,最大程度还原新闻现场。
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增强责任意识,以更科学更先进的制作手法向大众展现新闻信息,发挥新闻专题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
在电视新闻专题制作的过程中,节奏的把控对提高受众的收视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要善于运用音乐,不同的题材采用不同类型的音乐,例如:法治新闻专题会加入悬疑色彩的音乐,叙事类新闻专题会加入温情色彩的音乐。新闻专题节目可以根据新闻故事的情节选择音乐,使音乐节奏契合故事的节奏。
综上所述,电视新闻专题在新闻传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画面、声音、文字的合理编辑,将新闻事件充分展现出来,达到信息传播的理想效果。面对高标准、严把关的政策环境,网络新闻视听内容将加速优化,以品质的迭代升级,促使传统视听内容推陈出新。在网络短视频盛行的背景下,电视新闻专题制作也应当进行相应的改进,通过巩固自身的优势、与新媒体进行资源整合等方式,提高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吸引力,促进新闻业的发展。电视新闻专题制作要摒弃跟风创作、粗制滥造的浮躁,选择扎根基层,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从先进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努力创作新时代的经典,让更多体量灵活、题材丰富、语态年轻化的视听精品涌现出来。电视新闻工作者更需要苦练内功,进行自我提升。努力提高新闻故事讲述水平和创作能力,不断培厚作品的思想内涵、社会价值,才能使作品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赢得更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