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旺
“遇到凡是不要慌,先把手机掏出来发个朋友圈”。如果这条朋友圈拍摄的是真实的突发事件,并且它是由两张照片或两张以上新闻照片组合在一起,那么恭喜你,你完成了一则新闻组照的拍摄。当然如果你所拍摄的新闻组照具有传播价值,与群众利益相关联,或者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感官需求,那么这组照片很大程度会被某新闻客户端、某电视频道刊发刊播。不管它发生在地球的哪个角落,您所拍摄的新闻都有可能被全世界知晓。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传媒行业发表组照仅局限在画报类的报纸杂志上。报纸所用的新闻组照因篇幅所限也仅是每组专题刊登3至4张照片。1995年,《中国青年报》首次将每周刊登一次的画刊板块改版成了“报道类摄影专版”。也就是说,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闻组照这种以多张图片为主要形式的摄影新闻报道在我国报纸行业流行起来。读者之所以喜爱新闻组照,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组照是用镜头语言表达客观事实,用真实的画面告知读者发生了什么事,真切地将现场实景展示给读者,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二,读者希望看到真实,而真实正是新闻的生命之所在。
如今媒体融合已经陆续发展了20多年,随着网络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发展,人们渐渐摆脱了只依靠电视、广播、报纸来获取新闻的模式,也开始通过论坛、微博、新闻类APP以及短视频平台等来获取新闻资讯,媒体内容更加丰富,地域性更广,时效性更强。这也给新闻组照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当今社会,适合以新闻组照形式报道的新闻题材多为突发事件新闻。通过镜头记录事件的每个阶段,向读者讲述一个有完整过程的故事。此外,新闻组照还适合用于讲述人物故事的纪实题材。还有一类适合以新闻组照形式表现的,是那些情节相对比较复杂的事件新闻,如果只用单幅图片展现一个场景,就会显得过于单薄从而留下遗憾。
从历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看,组照所选新闻题材除了社会影响力大,还注重情绪表达、感情抒发,也就是说摄影师在拍摄新闻组照之前,就已经思考好了这组照片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情感。比如2007年第50届荷赛自然新闻类组照二等奖作品为《中国动物园》,作者常河表示:“拍摄这组照片的初衷是希望人们尤其是成年人,能够去关注这些曾给予我们快乐的动物园动物。”常河把个人观点融入图片之中,而且深受评委的认可。也就是说,我们在拍摄新闻组照之前,要想好应该拍什么、想要拍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新闻组照与一般的单幅新闻照片有着本质区别,创作新闻组照需要经过深思熟虑的过程。新闻组照是用镜头讲故事,不仅要把故事讲完整,更关键是要讲好故事。如今有许多新闻组照还停留在走马观花的拍摄层面,老套、肤浅、不够深入,一味地追求速度、数量和经济效益,使组照很难深入人的内心世界。
其实,通常情况下我们并不熟悉也不了解所要拍摄的对象,尤其在思想情感上我们并没有同他们“打成一片”。的确,每个人生来都有一种直觉,它可能来自潜意识,也可能是依据对社会经验的积累而作出的判断。第一次见到一个陌生人的时候,可能靠一个眼神、一句话,就会产生交流。有时可能不需要说话,只凭眼神就能达成相互信任。这是由人的气质和性格等所决定的。拍摄陌生人时,关键是要真诚地对待拍摄对象,让他消除对摄影师的紧张与敌意。事实上每个摄影师或多或少都具备这种能力。建立起信任,也就掌握了刻画人物个性特征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刻画人物是拍好人物新闻组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否准确刻画则是衡量摄影师功底的一把尺。在这一环节,提前“备课”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最基础的工作便是收集与预拍摄人物对象相关的背景资料。资料内容形式不一,可能是文字类的,也可能是影音类的。通过对资料的收集研读,能较为全面地了解新闻人物的思想、情感、行为,挖掘其背后的故事,为实地顺利拍摄打下良好基础。
当摄影记者从众多选题中拿到了最有价值的选题,并走进了拍摄对象的世界后,应如何选择、拍摄想要的镜头?在讲究视觉冲击力与心灵冲击力的阅读需求下,新闻组照又如何能够脱颖而出?笔者就此提出个人见解。
新闻组照是用镜头语言写文章,表达你对一个事物的判断与认识。首先,摄影师选取的每张照片都是对这个故事的一段描述,每张照片都应当紧扣主题,尽量避免使用与主题无关的图片或信息量较少的图片,以增加组照可看性。其次,使用组照展现拍摄主题时,要选择能够更好地渲染拍摄主题、烘托拍摄主题的内容。摄影师自己要弄清楚用哪张照片向受众交待故事的情节、用哪张照片向受众交待人物之间的关系。所有想要展现的东西都必须展现得生动、清晰、鲜活。搞清楚这些,整理出一个大概的框架结构。然后,从不同角度选择拍摄内容,新闻组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详细、全面展现事件发展的各种变化和各种矛盾点,对事物进行多角度展示,将被摄者勾勒得更具立体感。所以摄影师在拍摄新闻组照时,要尽量避免将精力过多地投入到自己感兴趣或艺术性强但新闻价值不高的镜头拍摄中。要突出典型画面,挑选最能体现拍摄主题的内容。组照拍摄对象必须具有一定的外在形象,不具备形象条件的题材不要“硬拍”。摄影师也不要左右控制拍摄对象,而要在心理上尽量贴近拍摄对象,给予其适当的尊重。
在拍摄组照时,我们通常会利用景别、视角、光位、色温以及构图来表达一定量的信息。
第一,景别的运用。
全景:展示人物整体,展现气势,交代关系。中景:强调人物本身、叙事,表现动作。近景:避免注意力分散。特写:突出人物面部情绪,展示更多细节。
第二,视角的运用。
贴地角度:突出神秘感。仰拍镜头:彰显主体力量。俯拍镜头:削弱拍摄对象的力量,彰显出审判感。
第三,光位的运用。
光位分为顺光、斜侧光、侧光、逆光、闪光灯、剪影等,光位不同,所带来的艺术美感也不相同,同时也可体现拍摄对象的不同情绪。
第四,色温的运用。
画面色温的冷暖变化可以表达人物情绪,也可以渲染氛围。
合理利用各种构图手法,能够更好地展现被摄主体的情感。
组照构图以最基础的“井”字构图法和大面积构图法为常用构图手法,具有强烈的现场感。通过控制景深的深浅,使被摄主体从繁杂的背景之中凸显出来,也可压缩被摄主体与背景的距离,强调被摄主体与环境的关系,使图片信息量更加丰富。此外,利用不完整构图法,可引起受众对不完整被摄主体的联想,引发受众的好奇心,吸引其关注。
新闻组照拍摄过程中最难的一项便是捕捉转瞬即逝的画面,没有人能够准确预测出事件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而且摄影师几乎没有事后补拍的机会。除了强大的运气,摄影师只能凭借自身更为强大的抓拍基本功来记录一个又一个的精彩瞬间。所以,新闻组照大部分要以抓拍的办法完成。抓拍方法有以下几种:
第一,守株待兔法。
当被摄主体按照相同轨迹运动,或是动作多次重复出现,摄影师可提前作出预判,提前完成构图、调焦、曝光量等调节,等待被摄主体进入到预先设计的画面中后立即进行拍摄。
第二,声东击西法。
通常在拍摄比较敏感或者有敌意的被摄主体时,可利用掩体遮挡的方法迷惑被摄主体,使其放松戒备。先使被摄主体、拍摄者和非被摄主体按照“品”字分布站位,尽量使非拍摄主体和被拍摄主体与摄影师距离相等,再对非拍摄主体完成聚焦,用余光观察被摄主体,当被摄主体的表情、动作达到拍摄者所需要求时,立即调转镜头完成拍摄。
第三,掩护法。
这是一种需要两人配合或非拍摄主体与被摄主体处在同一水平线时可使用的方法,掩护者或非拍摄主体站在被摄主体的前方,摄影师假装对掩护者拍照,当观察到被摄主体消除戒备时,迅速拍摄被摄者。
第四,盲拍法。
将摄影器材提在手中或置在胸前,不使用取景器取景,通常使用广角镜头拍摄。要求摄影师熟悉所用镜头的视角,借助镜头自动对焦功能,小光圈大景深完成拍摄。拍摄后在照片上进行第二次构图剪裁。
第五,突然袭击法。
在被摄主体还未对拍摄者作出反应时就进行拍摄,然后迅速离开以减少麻烦。此方法使用前要对拍摄设备可靠性进行检查,并对撤离路线做好详细规划。
第六,逼迫法。
借助拍摄行为、镜头指向,有意去干扰、阻挡被摄主体,逼迫其作出反应,以获得真实的现场感。通常不建议使用此方法,易引发冲突或暴露身份继而影响采访进度。
第七,利用智能设备优势,提升拍摄技能。
我们再来谈谈摄影设备。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数字影像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摄影器材更加先进,摄影记者常用的佳能、尼康等单反系列相机像素更高、更加智能化。为迎合全媒体时代需求,陆续增加了高清视频拍摄以及4K视频拍摄功能,摄影记者可在必要时使用视频录制功能记录事件,后期可选取关键帧抽帧截屏,也可制作成新闻类短视频发布。在有异议或争端时,也可使用声像资料作为证据。很多相机还新增了WiFi或者蓝牙传输功能,在进行突发新闻事件报道时,摄影记者可以第一时间从现场传回新闻图片或新闻组照,如果老款相机没有此功能,也可通过购买带有WiFi传输功能的存储卡,来实现相机与手机间的图像传输。
除此之外,单反相机在新闻摄影中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其拥有的庞大镜头群,尤其近些年一部分年轻摄影记者利用特殊镜头(如鱼眼镜头、移轴镜头、老蛙镜头即生态微距镜头)等拍摄出了许多颠覆传统且耐人寻味的优秀作品,其强大的画面张力、戏剧性的模型效果、令人惊叹的广角“虫眼视角”(84.1°)视角,引发了更多人对新闻组照产生浓厚兴趣。
2012年起,大疆公司推出了四旋翼无人飞行器,标志着航拍摄影、航拍摄像正式民用化。与传统的载人直升机航拍相比,无人机航拍成本更加低廉。无人机飞行高度可达到300米至500米,既可以在高空进行全景拍摄,也可以在低空飞行拍摄,体积小巧、噪音微弱,隐蔽性更加突出。既可以展示新闻现场的宏伟气势,又可以体现被摄主体的细微之处,使呈现作品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在突发灾难、大型活动、体育赛事等新闻拍摄任务中,无人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手机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手机摄影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手机摄像头数量增加,可提供不同景别的高质量的画面。全媒体时代下,这个人们随身携带的通信工具已成为全民摄影的一个重要且便捷的工具。可见,手机拍摄的新闻照片在信息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手机的使用过程中,大部分人对自己所用的手机拍照功能并不完全了解,那么如何用手机拍出更为理想的新闻图片呢?这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如学会利用手机相机的唤醒功能。我们通常需要输入密码或用指纹解锁手机,在手机桌面寻找相机图标启动相机,在面对突发新闻事件或是在遇到转瞬即逝的高价值新闻时,这样的操作显然是不适用的。大部分智能手机通过快捷键的预设功能,将相机功能预设到某个快捷键上,可在最短时间唤醒相机功能进行拍摄。在光线复杂或是光线条件较差的环境下拍摄时,要在相机智能测光的基础上,再对被摄主体进行曝光量的微调,保证被摄主体不会过曝或欠曝,必要情况下也可唤醒闪光灯。但是通常情况下,使用手机自带的闪光灯拍摄出来的图片效果不是很理想,尽量借助自然光线或者外部补光灯进行补光,毕竟曝光不准确,哪怕再高的后期处理技术都很难补救。专业拍照模式功能的使用,可以在拍摄时通过对感光度、光圈、快门、聚焦距离的手动控制,获得效果更佳或是特殊艺术效果的照片。手机自带的炫彩滤镜也是人们常常忽略的功能,其对情绪的表达、气氛烘托起到重要作用。修图APP也是手机摄影者必不可少的软件,人们可第一时间通过这些软件对拍摄图片进行构图、曝光和色温的二次微调。
综上所述,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摄影技术在不断进步,摄影设备也在更新换代,摄影师应该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拓展拍摄手段,创新自己的摄影理念和表现手法,拍摄出大量优秀的新闻组照,以满足受众的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