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希雅,常章富,刘金涛,杨东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240
颜正华(1920—),著名中药学家,中医临床医学家、教育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历任国务院第二届学位评定委员会医学药学组成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卫计委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暨药学专题委员会委员等。颜正华教授师从孟河医派,临证擅长治疗胃病,用药平淡、轻灵、淳和而达神奇之功,正如孟河四大医家之一费伯雄云:“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笔者通过收集门诊处方、查阅学术著作、访谈传承人等方式,总结出颜老治胃痛九法经验。
《杂病源流犀烛》描述了胃痛的病机:“胃痛,邪干胃病也,胃禀冲和之气,多气多血,壮者邪不能干,虚则着而为病,偏寒偏热,水停食积,皆与真气相搏而痛。惟肝气相乘为尤甚[2]。”可见胃痛病机可因寒、因热、因积、因虚,又以肝气相乘为甚。颜老认为,胃痛的发病原因有:一是感受六淫外邪以及秽浊之气,致使胃气失于和降;二是饮食失节,过食寒凉、辛辣、酒品、饮食过饥过饱,都会损伤脾胃;三是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肝木克伐脾土;四是脾胃素虚,如脾胃气虚、阴虚、阳虚等。总的来说,胃痛的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因此颜老治疗胃痛,总不离和胃。又因肝脾两脏与胃关系最为密切,因此颜老治疗时常常从肝、脾、胃论治。《医法圆通》载胃痛的治疗:“胃痛一证,有饮食、寒热、虚实之别,切不可执定有形质之胃,当于胃中往来之气机上理会方可[3]。”在治法上,颜老亦注重调整气机,和胃止痛。从疏肝、化湿、消积、和胃、祛瘀、补虚(阴虚、阳虚、气虚)、降逆等方面具体辨证施治。以“轻灵和缓”之品,恢复脏腑功能,使脾升胃降,恢复脾胃气机,胃痛自止。其中“轻”是药量轻,药味少;“灵”是处方灵活,药性多“轻清”之品;“和”是阴阳平和,重视调和致中;“缓”是药性柔、缓,以平淡柔和之品治病。
颜老在治疗胃痛时所采用的9种治法分别为舒肝和胃法、温阳止痛法、化痰和胃法、养阴和胃法、升提气机法、消食和胃法、通腑和胃法、降逆和胃法、活血治胃法,9种治法或相兼出现,或独立应用。颜老在治疗胃痛时肝胃同调,每个胃痛患者都会酌情使用疏肝柔肝之品。在具体治疗时,颜老善抓主症,灵活应用治法。
2.1 疏肝和胃法此法主要针对肝气犯胃,木贼克土的病证,肝木疏泄太过,横逆克土,使脾胃气机郁滞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临床多表现为两胁胀闷疼痛、纳呆、生气后或情绪紧张后胃痛加重等。脉象上以弦脉多见,弦为肝之主脉。弦而有力,多为肝气盛克伐脾土,临床多属于现代医学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弦滑为木贼克土兼有痰湿中阻;弦细多是肝气不调兼有阴虚或气阴两虚;弦细无力,见于肝气不调兼有脾胃虚寒。此证若日久不愈,或长期肝郁不舒,又可致肝郁化热引起胃热之反酸、烧心等症。
疏肝和胃法颜老运用最多,重在肝胃同调,颜老治疗时将疏肝之法贯穿始终。《景岳全书》云:“肝主疏泄。”《伤寒杂病论》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因此颜老常在疏肝理气的同时顾护脾胃。方用柴胡疏肝散或香苏饮加减。如紫苏梗、香附、陈皮、柴胡、白芍、刺蒺藜、绿萼梅、佛手、香橼等。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合型胃脘痛的有效性明显优于西医疗法[4]。如若妇女伴有月经不调症状时,颜老酌加茺蔚子以活血调经。此外,应当指出的是,当土被木郁,出现肝胃郁热之反酸时,颜老亦会加入大剂量酸而微寒的白芍。《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木位之主,其泻以酸[5]。”白芍酸微寒,微寒能泻火,酸能泻木,因此郁热之气除,脾胃自和,胃痛则止。
2.2 温阳止痛法此法主要针对脾胃阳虚证,临床表现为阳虚寒盛,中焦蒸腾无力,不能消化水谷而产生的朝食暮吐,脾胃隐痛,喜温喜按等症,脉象以沉缓多见,面色及舌色淡。《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天运当以日光明。”《临证指南医案》提到:“太阴湿土,得阳始运。”可见阳气不足者,易疲乏无力,颜老临证常治以干姜、茯苓、白术等温健脾阳药,配合补气药缓解气虚无力之症,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有学者观察阳虚胃痛症患者,服用黄芪建中汤加减后淋巴细胞转化率较服药前平均增加14.16%,血清IgG含量平均增加1.59 g·L-1,说明黄芪建中汤有提高细胞免疫功能的作用[6]。另外,颜老在治疗脾胃虚寒之胃痛时,也会加入酸寒之白芍配合温阳药物增强止痛之功。白芍中的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均有镇痛作用[7]。脾虚先调肝,脾虚患者加入白芍柔肝以防止脾虚木乘。
2.3 祛湿化痰法此法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日久,脾主运化功能减退,再加上不良生活习惯,如嗜食生冷等,导致痰湿渐生,阻滞脾胃气机的患者。临床症状除胃痛外,或见胃中有振水声、头晕目眩、身重困倦、大便溏等症。脉象多见濡滑,舌象以舌淡、苔白腻多见。《圣济总录》云:“气为阳,阳不足者,不能消铄水饮,遇脾气虚弱,气道痞隔,则聚饮成痰,浸渍肠胃,上为呕逆吞酸,下为洞泄寒中[8]。”张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可见痰饮形成多为阳虚气化失司,而痰饮治当健脾阳。颜老临证常以苓桂术甘汤温脾阳,再配合泽泻、薏苡仁等祛其痰饮。《神农本草经》云:“泽泻,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生薏苡仁清热利湿,炒薏苡仁健脾止泻,另有学者重用薏苡仁治脾虚胃痛症[9]。颜老在临床中善于抓住根本病机,如一胃痛30年患者患有中度萎缩性胃炎,陈旧性出血点、胃窦胃角黏膜花斑水肿,症见胃灼痛、乏力、便溏、舌淡苔白厚腻、脉弦细滑,颜老认为此病根本原因是痰湿所致,故以祛湿化痰法配合疏肝法治疗,不因患者病程长,伴有出血点而用活血治胃法,患者服方至20诊后,诸症消失,医院复查,胃黏膜出血点消失,仅有轻度萎缩性胃炎[10]。
2.4 养阴和胃法此法用于治疗胃热、津液亏虚之胃阴虚证。观颜老医案发现,就诊患者多处于胃病中后期阶段,多属现代医学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以反酸、烧心、胃隐痛、咽干、心烦、舌红少津,脉数无力为主。《伤寒缵论》云:“自是阴虚之热,又当以芍药以养阴,此营胃阴虚之救法也[11]。”颜老临床治疗胃阴虚之胃痛时,亦适当酌加白芍。临证治疗时多以补气兼升提气机,滋养胃阴为主。用药多选入胃经的滋阴之品,处方常以益胃汤加减。
2.5 升提气机法此法用于脾胃病缠绵日久,或因过度劳累导致脾气不升之证。现代医学多诊断为“胃下垂”。此种胃痛多表现为坠重之感,劳累后加重。脉象多为沉缓脉,舌淡或有齿痕。颜老处方多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正如赵献可对补中益气汤的论述:“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太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参、芪,是方所以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12]。”颜老常用此方佐以紫苏、生姜、柴胡、葛根等发表药,有助于升提气机,补益脾胃中气。如遇神疲倦怠,气虚明显的患者,颜老常加入谷芽、麦芽以生发气机,促进身体机能恢复。
2.6 消食和胃法此法用于饮食积聚于肠胃,多见于脾虚不运证,临床表现每遇饮食稍多往往胃痛症状加重,或见便秘、腹泻等症状的患者。舌苔多呈厚腻之象,脉略见滑。颜老在临床中常用消食和胃之焦三仙、炒神曲、炒谷芽等运化脾胃,方用保和丸去黄芩、连翘加减。此法也作为食积证的辅助疗法,凡胃痛伴见不欲饮食、纳呆,无论饥饿或饱腹出现这些症状时,颜老都会酌情选用炒麦芽、炒谷芽、神曲、山楂等消食药以配合胃痛的整体治疗。
2.7 通腑和胃法颜老临证常用此法治疗阴虚津亏型便秘伴胃痛患者,症状表现为大便秘结、小便黄、咽干、心烦、脉多见数、舌红少津等。颜老在通腑时亦体现了孟河“轻灵、平淡”用药的特点,常用瓜蒌仁、决明子、郁李仁等缓攻之品,并配合滋阴之法。通过医案分析,患此证者往往有明显的热象表现,颜老通过滋阴通腑之法去热,腑通热自去,而不用苦寒清热药,以防苦寒伤津,乃此类患者多为阴亏兼肠胃积滞者居多之故也。应当注意的是,颜老遇到虽有大便不畅、便难但伴有大便不干、胃痛喜温喜按、乏力的患者,多应用温阳的补法,不应用通腑的泻法。
2.8 降逆和胃法脾虚是发病的基础,肝郁是致病的条件,胃气不降是引发症状的原因。其病机核心为胃失通降,气机阻滞贯穿疾病始终[13]。临床表现以呃逆、反酸等症状为主,脉多见弦,舌淡有白苔。胃的生理特点为主降,胃腑受邪,影响到和降功能,故胃病治当降逆和胃,恢复其生理功能,胃气和降,脾胃气机自然恢复[14]。颜老临证时,常将降逆之品与疏肝之品合用,如旋覆花、煅瓦楞子等下气降逆之品配伍绿萼梅、木蝴蝶、枳壳、佛手、陈皮等疏肝理气之药。取旋覆花善下气消痰、降逆止呃,煅瓦楞子善化瘀制酸止痛,再配伍绿萼梅、木蝴蝶、佛手等“轻灵”疏肝之品。如此,肝胃同调,往往取得佳效。可见颜老认为胃痛时出现的呃逆上气之证,都与肝气不调有联系,且在用药时,选用质地轻的疏肝药物,以顾护脾胃。
2.9 活血治胃法正如王肯堂的《证治准绳》[15]云:“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临证指南医案》[16]所载:“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颜老认为胃痛病久与瘀血相关,活血治胃法用于胃痛病程日久,久病入络,气血失和,出现瘀血阻滞之证。现代医学常诊断此证为“肠粘连”。临床表现以患者胃脘痛持久、顽固,入夜尤甚为主。舌下多见青紫,整体舌黯,脉象多见涩象。颜老临证常用失笑散配合四物汤去生地黄,加丹参、乳香、没药、赤芍等活血理气药[17],治疗时不忘以木香、陈皮等顾护胃气。活血化瘀类药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扩张血管。微血管得到扩张后使胃黏膜的血流量增加,从而改善胃部的微循环,促进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再生和黏液的分泌,减少胃黏膜的炎性渗出,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18]。总体来说,活血治胃法适用于本虚标实证,以“有形之瘀”[19]为主要表现,颜老在治疗时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保护脾胃,配合木香、陈皮等理气健脾药,标本兼治。
颜老认为气是人体重要的精微物质,运行于全身各处,无处不有,推动着身体的各项生理活动。因此颜老临证以调畅气机为主,其中以调畅肝气最为关键,故疏肝和胃法常常贯穿始终,常与其他八法相兼为用,为防疏肝药偏于芳香辛燥,颜老喜用白芍等敛阴养血之品,散中有收、刚柔相济。颜老治疗胃痛时,调肝气、和胃气是临证最重要的法则。值得注意的是,颜老在具体治疗时,亦参考现代医学的诊断,如幽门螺杆菌阳性的胃炎患者,处方中加以虎杖、蒲公英、连翘等清热解毒药,起到抗菌消炎的目的,收效甚佳。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人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健康的脾胃,脾胃之气伤,则诸病生,因此恢复正常的脾胃功能状态至关重要。
同时,颜老主张要患者牢记九字诀“调饮食,畅情志,慎起居”。“调饮食”即利用食物的偏性,嘱患者食用适合的食物,增强治疗效果,反之,食用相反的药物,便会影响疗效。如患者本身胃寒,则宜食辛温的生姜、花椒等,患者胃热,则宜食偏凉性的菠菜、绿豆等。相应地,如胃寒之人服用偏寒食物,便会影响疗效。“调情志”即畅快情志。忧思恼怒皆会导致胃痛的复发,因此嘱患者保持超然豁达的心态,使其肝气调畅,自然不克伐脾土引起胃痛;“慎起居”即作息规律,劳逸结合,不过饥过饱。一是嘱患者养成规律的起居习惯,注意外界天气冷暖的变化,酌情添减衣物;二是防止劳累过度,防止病情反复;三是饮食适量,少食多餐,不过饥过饱。如此善后,方可防止胃疾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