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可喜,如沐春风
——读《张战的诗》

2022-11-15 06:07:37广东远洋
名作欣赏 2022年31期
关键词:陌生人诗人

广东 远洋

我与张战素不相识,也没有读过她的诗。近日,我正埋头校订一部译诗集,忽然收到海天出版社馈赠的《张战的诗》,一打开这本散发着油墨气味的新书,便欲罢不能,一口气从头到尾读下去,觉得像一条清澈的山间小溪,一路潺潺流淌,欢快轻盈,不时在溪中岩石上溅起小小的浪花;在汇聚成潭的地方,可见日光晃漾、青山倒影;及至众多小溪汇合成大河,仍然是一股清流,“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没有泥沙、垃圾和污染的一江春水。

最突出的感觉,她的诗似乎率性而为,诗思灵动活泼,很少刻意表现某个主题,有些诗看了前面一段不知道下一段和结尾是什么,常常出人不意。也可能诗人自己写着写着,忘记了最初的想法,就像在大草原上信马由缰,离开了旅游线路,却到了另一风景绝佳处。让我想起陆游写漫步乡村的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也表明诗人写作时的心态特别放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她的诗来源于日常生活的真实感受,充满人间烟火味,吃火锅,烧半只麻鸭,喝鹅汤,都可以激起灵感,成为诗的题材;遑论亲情友情、自然风物和社会现实,俯拾皆是诗,入眼万般美,都写得朴素而真挚。而且,诗人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在她的笔下,柴米油盐酱醋茶、锅碗瓢勺等庸常事物仿佛被施了魔法,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啧啧称奇。如《我的母亲今天很美丽》别出心裁,打破了一般写母亲这类诗歌的“悲情”套路。全诗的语调亲切感人,节奏明快,如小姑娘在妈妈跟前跳着春天的舞蹈,“只有盛开的榆叶李配做她的姐妹/榆叶李盛开/我母亲白发明亮/榆叶李如烟似幻/我母亲一生轻盈”,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在开花的榆叶李树下,这是怎样一幅美好的画面!诗人说只有榆叶李配做她的姐妹,仅仅是因为其盛开的花与白发相互映衬的美吗?不能不让人深思,榆叶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树,具有怎样的品质,使得诗人把它敬奉到如此尊贵的地步?而母亲念叨着儿女,“声音像擦亮的白银”,调皮的女儿——“我故意不帮她拣去落夹在头发里的花瓣”,“我偷偷拍下了她的背影”,天伦之乐跃然纸上。

我注意到,这本书中多首写父亲的诗,并不像写母亲的诗那么甜美、欢快和轻盈,而是有着苦涩的味道、迟缓的节奏和凝重的色彩。《泡桐花》里写道:“满城泡桐花是我父亲每个春天醒来/吹奏起一支次中音号”,结尾是“泡桐花开得空空”,类似于曲终人散的惆怅;《我从未亲吻过我的父亲》,书写了深深埋藏在心底的永难弥补的内疚和隐痛;在《七月半,我接父亲回家》里,诗人穿越数十年时空,信手拈取了 “鞭炮声里他冲出队伍/高呼着把我举过头顶”“深夜给鱼塘布草”“月光一夜漂白他的头发”等几个画面,类似于电影蒙太奇手法,串联起对父亲一生的回忆,寄托了深沉的哀思;《西藏十章》采取大开大合的结构方式,穿插了诸多生动鲜明的细节,把对父亲的怀念置入天堂般广袤高远的背景,从哲学和宗教的层面来思索生死爱欲、幸福和灵魂等问题,使死亡显得悲壮、庄严而又神圣,进而呈现对有情众生的悲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有一颗柔软、温暖的心。

诗人热爱大自然,并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我在哪里》一诗中,“整天在树林里游荡”,“像一个兴奋的小姑娘”,听见“杜鹃凄凉地喊/哥哥等等,哥哥等等/我差一点又哭了”,如果说“你没有从树上采摘过苹果/没有用竹耙扒拢过树叶/你分辨不出树叶不同的味道”,是写诗人对未曾亲近自然、“不劳而获”的内疚,接下来的诗句却直面人与自然疏离的真相:“死后也不会有一块土地把你安葬/不会有一棵松树穿过你的身体/高高为你撑一把绿伞”,我们现代人,活着时远离自然,违背自然,死后也不能回归自然的怀抱,得不到自然的庇护,这是一种多么可悲的命运和结局。在另一首诗《仿佛一阵疼痛的击打》里,“松树香味突然袭来/仿佛一阵疼痛的击打”,诗人的心灵有多么敏感啊,几乎到了脆弱的程度,竟然无法承受松树的香味!显然,这是勾起了久久远离大自然甚或人类曾经戕害大自然的隐痛,也包含着对大自然母亲的感恩之情。在诗人听来,“一只鸟叫的声音/像一个孩子嘶哑的喉咙/松针落在我脸上/是一个轻吻”,对动植物不仅充满同情,还洋溢着亲密的感情。在这里,诗人没有人类居高临下主宰万物的姿态,而是将自己放到与动植物同等的地位;或者说,把动植物放到与人类同等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和谐。

诗人将悲悯的目光投向芸芸众生。高速公路上“被碾死的黄狗”“瘸了左前腿的狗”,“怀孕的母羊走得慢/一只小羊跪下了前蹄/牧人呼吸粗重/他听见了小羊的哀鸣”,进而追问“为着远方那一口水草/是谁驱赶着我们的命运”。在《洞庭四短章》里,“苇莺细腰身/孵自己的孩子/也孵杜鹃的孩子”,“杜鹃的孩子一出壳/就把苇莺的孩子推到巢外面去了/苇莺喂着杜鹃的孩子/一如喂着自己的孩子”,简洁的白描,寥寥几句,既令人感叹母爱的伟大和盲目,也让人为这种无差别的、博大的爱而深深感动。

我愿意将《瀑》看作是对女性个体与群体性格的描摹、命运的缩写,“瀑布是一个女人/有你想象不到的力量”,那种力量是义无反顾,是奋不顾身,是宁肯玉碎也不能瓦全的决绝;而在《在沱江与长江交汇处》一诗中,“水总是你挤我,我挤你”,“柔软至虚无的江水/无处不是伤口/无处不是缝隙/无处不在愈合”,揭示了某种群体中人与人之间互相依存又互相伤害的微妙关系。

《陌生人》是一首感人至深的诗。“这是我的厨房/这是我的餐桌/陌生人/我请你坐下/坐在这张老榆木桌旁/抽着烟/安心地等/我为你做一顿晚饭”,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话语,将主人“我”的善良和怜悯之心表露无遗;“老榆木桌”这样的古朴耐久之物,暗示了主人的朴实厚道、值得信赖和古道热肠;其温柔亲切、迟缓稳重的语调,想必也能让“陌生人”放下心来,安下心来,耐心等待,接受好心的款待。“我”抑制着自己的好奇,“我不问你从哪里来/我不问你心里的恐惧/像河沙藏在深河底/我不问你为何忘了自己姓名/为何会敲了我的门”,“陌生人”是失业游民还是职业乞丐,是穷困潦倒的流浪汉还是逃脱追捕的罪犯,“我”一概不管不问,也许“陌生人”会给“我”带来危险,会对“我”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构成威胁,“我”当然害怕,却藏起了自己的害怕,为“陌生人”敞开家门,精心烹调食物,让“陌生人”享受一顿美味的晚餐,“你吃/你喝然后你走”,“继续你踉跄的脚步”:

然后我关上门/我哭/哭那些被鸟吃掉了名字的人/被月亮割掉了影子的人/被大雨洗得没有了颜色的人/那些被我们忘记了的人……

这样的诗句,透露出悲悯众生的菩萨心肠,又仿佛是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遥远回响。

这首诗也让我联想到美国现代诗两大高峰之一弗罗斯特的一首名作《爱与一道难题》,他写的是在秋冬之交的一个傍晚,一对新婚夫妇的门前来了一个不速之客,一个异乡人(在英语里异乡人和陌生人是同一个单词stranger)。这个陌生人拄着一根拐杖,沉默寡言,“他的眼睛比嘴说得更多”,四顾茫然,没有一扇亮着灯的窗户,只能请求在新婚夫妇家借宿。而站在门廊里的新郎却回答说:“让我们看看天色,异乡人,我和你,再看看过夜的问题。”再三踌躇甚至推脱搪塞,明显表露出老大不情愿的意思;屋内,新娘全不理会咫尺之外的求告,自顾自地“俯身在熊熊炉火旁,/她的脸泛着玫瑰红,/因灼烧的煤炭/和想着心里的欲望”。在经过长时间的犹豫之后,“新郎瞧着令人厌倦的道路,/却只看见新娘的内心,/希望把她的心在金盒装入,/并用一把银锁锁紧”。结尾的一节,诗人又寥寥几笔剖析了新郎的心理,“新郎认为给点钱和面包,/衷心为穷人祈祷,/或给富人一个诅咒,/这些都无关紧要;/可是否答复这个请求,/而让两人的爱被搅扰,/让新房潜伏着惹祸根苗,/新郎真希望他能知道”。狭小的两性之爱和防范戒备之心淹没了博大的人类之爱,最终选择了拒绝陌生人的请求。在这首诗中,弗罗斯特深刻揭示了现代人的冷漠、隔阂和自私自利。而张战的《陌生人》恰恰与之相反,充分展现了人之为人的高尚品质和美好人性,也证明了只要具有同理心、同情心、博爱之心,才能舍弃一己之私,扶弱济贫,扶危救困,给身处逆境、遭遇不幸的人伸出援手。我觉得,把弗罗斯特的 《爱与一道难题》与张战的《陌生人》放在一起,会发现它们是同一主题两种截然相反的表达,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对照着读,会更深刻地理解爱和人性的丰富内涵。

写到这里,《张战的诗》这本书中的诗歌主题已昭然若揭,那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传统文化及其载体的沦落,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的双重丧失,导致现代人的灵魂漂泊无依,无家可归;工业化、机械化带来的分工,城市公寓居住空间的分隔,又造成了社会的异化、人的异化(或者说人已成为马尔库塞所言的“单向度的人”),人与人之间变得疏离、戒备和冷漠,甚至只剩下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利害关系。这些是超越国界和时空的普遍性问题,关乎人类现代性困境和终极命运,因而构成现当代诗人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在我有限的视野内,在表现此类主题方面,我觉得以弗罗斯特和健在的美国桂冠诗人罗伯特·哈斯的成就最为卓著,堪称集大成者。他们继承了自惠特曼以来的美国诗歌传统,热情讴歌大自然,并着力于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弗罗斯特的诗是自我与世界的对话甚或“争吵”——对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甚至矛盾冲突的解析,对过度工业化、过度现代化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现代性反思,是智者对生命存在的领悟,对普遍人性和真理的探求。即便是“争吵”,也是出于爱,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通过这样的对话达到诗人与世界的和解。艺术上,完美体现了他自己所提出的创作宗旨,“始于愉悦,终于智慧”,幽默诙谐,含蓄隽永,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哈斯则在题材和体裁上进行了更广泛深入的拓展和开掘,也祛除了前者抑郁的色调,相对豁达乐观,在他的诗中,人与万物是平等的,人的形象、情感、情态与自然景物融合在一起,并非借景生情、以景喻情,自然风物反复出现,很多诗直写景物、动植物,动植物是其主角;即使是描写两性关系的诗,也呈现出自然之美,以及对扭曲变态的疚悔和纠正;他从自然吟唱开始,进而走向社会批判,对人类的贪婪掠夺、强权争霸等丑恶现象,一改向来温文尔雅、委婉含蓄的风度,几近拍案而起、怒发冲冠,又如金刚怒目、雷霆震怒,将诗笔换作“投枪和匕首”,秉笔直书,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哈斯因而形成了自己的自然诗学,他的自然诗学也是生命诗学,探索生死奥义、生命真谛、天人之际,与中国易学、老庄之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殊途同归。跟这两位大诗人相比,令我欣喜的是,除了道家精神外,张战的诗也隐含着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要义,而又融入了现代性反思。她通过描写细小琐碎的日常生活,创造了一系列可感可触、栩栩如生的意象,具体而鲜活地表现了这些宏大主题。读罢掩卷沉思,你会体悟到:回归家园,融入自然,重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爱,才能从物欲横流、尘世喧嚣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中解脱出来,使迷失堕落的灵魂得到拯救,从而达到自我的身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若人人如此,社会必然少了许多纷争,世界就会实现永久和平。

张战诗歌的语言不事雕琢,生动流畅。许多诗有民歌风,又融入了现代诗的意象化表现手法,采用浅近的口语却不直白;有些诗像水墨画,笔致简约,给人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沅江》一诗,似乎深得沈从文和汪曾祺或者废名的妙处,一般写诗时忌讳的形容词,在这里都显得那么妥帖、那么高超,整首诗含蓄蕴藉,意境朦胧而深远。乡野的美,爱的感伤,风俗人情的淳朴,种种人生的况味,尽在不言之中。如:

白鹭惊起时慌慌的/女人喊你时声音碎碎的//他唱着野山歌痛痛的/你要去的渡口//那里的青石板空空的/野鸭子生蛋青青的//风吹着野苇火/野苇的灰烬白白的//沅水流得笨笨的/它的声音是低低的

《夜》也同样具有“留白”之美,“小蟹轻如影/沙滩上有神秘足迹/缝衣针一样/深/直/细”,简直像齐白石的水墨小品,也令人联想起柳宗元的《江雪》,深得中国古典美学的意趣,当然也符合现代西方美学的观点,即艺术世界是“空筐”结构,我们可以在其中填进去自己的思想感情,从而获得欣赏的乐趣和满足,达到共情或产生共鸣。诗歌也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反过来说也是“有形式的意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语言终止之处,却延伸扩展出更广阔几乎是无限的诗意空间。诗人通过对于“不可言说之物”的沉默说出了更多没有说出的东西。这些诗也再次证明,诗歌和音乐、绘画一样,属于艺术的范畴,而且诗歌是综合性艺术,它吸收并融合了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的多种表现技巧。《云与男孩》《吃梦的女人》等写得像童话和寓言,《女友们醉了》《两株桧柏》等娴熟运用戏剧化的叙事手段,《买》写了现代人的城市病,《四月纵菌》思考生与死,生动形象地演绎了庄子的物化说,《孤独的鞋》想象一个热爱生活的现代人与庄子的一场对话,这些都显示了诗人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下笔通透而又活脱。

我突然想,如果把张战放在唐朝诗人中,很明显,她不是李白那样 “斗酒诗百篇”、有天纵才情的“诗仙”,也不是杜甫和贾岛那样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苦吟派,更不是鬼才李贺、“朦胧诗鼻祖”李商隐那样奇崛深奥的诗人,我猜测,她可能是白居易的“私淑弟子”,是那种面向社会生活、“令老妪能解”的现实主义诗人,但同时又习得“诗中有画”的王维的技艺,也兼容了他的冲淡与超脱。或许,正是因为诗人具有一颗博大开阔的心,才完全没有谢冕先生所批评的“自我抚摸”和“无病呻吟”的毛病,“说一些梦呓一般的,别人听不懂的话,故作高深”。她的语言明白晓畅、浅近平易,没有人为设置阅读障碍,应该比较容易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她的题材从耳闻目睹到所思所想,非常广泛,写的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感情,因此能够从自我出发,走进所有的心灵。

我认为,好诗出自灵性,出自鲜活的生命体验;好诗能刷新语言,刷新读者的审美眼光。我更喜欢质朴自然的诗,因为它来自于大地,来自于日常生活,来自于真情实感,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一个既有灵性又有丰富生命体验的诗人,读着觉得清新可喜、明亮温暖,如沐三月春风。

2022.1.16 匆草于梅林

2022.3.30 补充

猜你喜欢
陌生人诗人
新锐诗人
椰城(2023年8期)2023-08-24 08:53:14
遇见一名诗人
当陌生人来敲门
小小艺术家(2019年1期)2019-02-13 13:23:54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中华诗词(2018年6期)2018-11-12 05:28:18
诗人猫
认识陌生人
儿童绘本(2018年2期)2018-02-09 16:39:43
如何面对陌生人
儿童绘本(2017年8期)2017-05-10 18:18:21
陌生人敲门不能开
诗人与花
火花(2015年3期)2015-02-27 07:4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