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小涵 唐娜 唐乐微 李艳 向圣锦
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中医眼科,温州 325027
眼睑痉挛(Blepharospasm,BSP)是一种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疾病。可单独出现眼轮匝肌不自主抽动、收缩导致闭眼或伴随其他症状,如伴口腔颌面部肌肉异常或颈部肌肉异常,分为特发性眼睑痉挛和继发性眼睑痉挛。临床上将特发性、原发性和自发性统称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Benign essential blepharospasm,BEB),一般发病年龄在50~70岁,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2~3)。但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工作及生活压力加大,眼睑痉挛的发病率日渐增加。不仅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不可估计的影响,还会给社会造成经济损失或负担。针刺治疗本病有一定的疗效,我科在神经干针刺法基础上结合眼轮匝肌的解剖学特点,创立了眼轮匝肌平行直刺法,并应用此方法联合眼周穴位针刺治疗BEB,获得不错效果,现报告如下。
纳入标准:①双侧不明原因的眼睑痉挛;②患者愿意合作,能按照要求定期复查者;③年龄18~75岁;④眼睑痉挛强度在Ⅲ~Ⅳ级者;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长期服用血管扩张剂者;②明显高血压病史或有严重心、脑、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者;③面神经麻痹及肿瘤压迫神经等继发性眼睑痉挛患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伴有睑缘炎、倒睫、角膜炎等器质性眼病患者;⑥舞蹈病、Meige综合征患者;⑦有严重意识障碍及精神疾患者;⑧不能完成基本疗程,依从性欠佳者(即不能坚持治疗);⑨针刺穴位或穴位周围皮肤有感染者。⑩纳入病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出现并发症不继续接受研究,自行退出或未完成整个疗程而影响疗效判断的病例,或未按规定治疗及中途退出者。
70 例良性特发性眼睑痉挛患者均为2019 年1月至2020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中医眼科门诊患者。将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
1.2.1.察组
针刺部位、取穴:双眼眼轮匝肌,同时配合上睛明、攒竹、丝竹空、太阳、风池、百会、合谷等穴。
操作:嘱患者正坐位,常规消毒后,采用规格为0.25 mm×25 mm(针体直径×针体长度)的一次性毫针,针刺呈水平方向沿眼轮匝肌平行刺入3针,间距约3 mm,进针15~25 mm。因眼睑血管丰富,施针时应手法轻快,尽量避开上下眼睑血管弓,以免引起皮下血肿。合谷、风池行泻法,余穴行平补平泻,针后得气,局部可有酸胀感,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
1.2.2.照组
针刺部位、取穴:针刺上睛明、攒竹、丝竹空、太阳、风池、百会、合谷等穴。
操作:采用0.25 mm×25 mm一次性毫针,合谷、风池行泻法,余穴行平补平泻,针后得气,局部可有酸胀感,留针30 min,每天治疗1次。
1.2.3.察周期
2 组患者均以2 周为1 疗程,每周休息1 d,治疗2个疗程,共1个月。治疗结束后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
1.3.1.察指标
根据Jankovic评定量表,分别观察患者眼睑痉挛严重程度及频率,并进行评分。
严重程度评分:0级(0分),无痉挛;Ⅰ级(1分),外部刺激导致瞬目次数增加;Ⅱ级(2分),轻度,眼睑轻微颤动,不伴有功能性障碍;Ⅲ级(3分),中度,痉挛明显并伴有轻微功能障碍;Ⅳ级(4分),重度,严重的痉挛和功能障碍,影响工作和学习。
频率评分:0级(0分),无痉挛;Ⅰ级(1分),眨眼频率轻度增加;Ⅱ级(2分),眨眼时间不超过1 s;Ⅲ级(3分),眼睑痉挛持续超过1 s;Ⅳ级(4分),持续的眼睛闭合超过50%的醒来时间,出现功能性“盲”。
1.3.2.效评定标准
痊愈:无明显眼睑痉挛症状,且随访6 个月没有出现复发;显效:眼睑痉挛严重程度及频率分级评分较治疗前下降2 级以上;有效:眼睑痉挛严重程度及频率分级评分较治疗前下降1 级;无效:各种治疗治疗前后分级不改变。
t
检验,病程比较使用秩和检验,性别、痉挛严重程度、痉挛频率、疗效比较用卡方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788)。观察组年龄31~74(50.7±12.6)岁,对照组年龄32~67(51.7±9.2)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376,P
=0.715)。对照组病程0.5~90(12.1±16.4)个月,观察组病程0.5~72 [6(2,12)]个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
=-0.566,P
=0.572)。χ
=1.433,P
=0.231)。痉挛频率评分等级人数分别为:对照组Ⅲ级15人,Ⅳ级20人,观察组Ⅲ级10人,Ⅳ级25人,2组痉挛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1.556,P
=0.212)。χ
=22.66,P
<0.001;观察组:χ
=44.03,P
<0.001),治疗后2 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5.93,P
=0.205),见表1。2 组治疗后患者痉挛频率评分结果等级呈下降趋势,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χ
=15.48,P
=0.004;观察组:χ
=42.59,P
<0.001),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9.54,P
=0.049),见表2。,number of subject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with periocular acupuncture.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ceived with parallel puncture of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combined with periocular acupuncture points.Comparison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22.66,<0.001,the observation group:=44.03,<0.001.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5.93,=0.205.
,number of subject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with periocular acupuncture.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ceived with parallel puncture of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combined with periocular acupuncture points.Comparison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control group:=15.48,=0.004,the observation group:=42.59,<0.001.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9.54,=0.049.
χ
=8.48,P
=0.037),见表3。,number of subjects.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with periocular acupuncture.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received with parallel puncture of orbicularis oculi muscle combined with periocular acupuncture.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group:=8.48,=0.037.
治疗结束后随访6 个月,对照组35 例患者中,有5例复发;观察组35例患者中,有3例复发。2组复发率分别为14%和9%。
BEB初期仅为单侧或双侧偶发性肌肉抽动或频繁眨眼,随着症状不断加重,痉挛频率逐渐增加,间歇时间变短,最后发展为持续性的痉挛,最终导致功能性眼盲。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能明确,目前多认为可能与脑部基底节损害,黑质-纹状体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功能低下,胆碱能神经的过度活跃有关,或是与环境因素促发和遗传易感导致的脑皮质抑制性降低有关。大脑黑质致密部中多巴胺细胞的缺失增强了三叉神经眨眼反射的兴奋性,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的多巴胺水平下降,因此BEB多发生于中老年人。也有学者发现多数眼睑痉挛患者呈家族性发病,考虑本病亦存在遗传可能。临床研究表明许多因素可增加BEB发病的风险,如肌张力障碍或姿势性震颤家族史、伴意识障碍的颅脑创伤史、眼睑炎症或角膜炎等病史、日晒、高龄、女性等。目前现代医学临床治疗BEB多采用口服药物、手术、局部注射A型肉毒杆菌毒素等。手术方法包括可调节硅胶带悬吊额肌、切除眶周或眼轮匝肌肌肉等,但是手术风险大,技术要求也相对较高,易出现并发症,患者不容易接受。口服药物普遍效果较差,而且长期口服易产生依赖性。A型肉毒杆菌毒素注射作为BEB的一线治疗方法,效果明显,但肉毒素注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注射次数的增多,需不断加大注射剂量,甚至有些患者会出现中和抗体,导致治疗抵抗。
中医将BEB归为“胞轮振跳”、“脾轮振跳”、“瘛疭”、“目瞤”等范畴。《景岳全书•痉症》篇曰:“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营养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症……”可见,此病也属于中医学的“痉”证范畴。过劳、久视、睡眠不足、情绪激动等情况均可诱发该病,故该病多为本虚标实之证。中医治疗BEB有中药、针刺、揿针、耳穴埋豆等多种方法,且均有不俗成效,鲍芳芳等报道杨红以体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BEB,认为耳与脏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联系,汤红采用眼轮匝肌排刺针法配合四肢穴位治疗,认为针灸可以促进眼周血液循环恢复,配合全身取穴能调理全身气血阴阳的功能。叶珊珊等以体针配合耳穴贴压治疗BEB,认为耳与脏腑器官在生理上密切联系。人体的皮肤含有完整的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系统,浅刺可同时激活神经调节及体液调节。蒋怡等运用针刺联合揿针治疗本病,亦得到满意疗效。从临床实践与文献记录来看,疗效以针刺效果最佳,中药次之,耳穴埋豆、揿针居三。
本研究中运用的眼轮匝肌平行刺法由神经干针刺法改良而来,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及理论总结。我们将眼轮匝肌平行刺法联合眼周穴位针刺与单纯眼周穴位针刺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优于对照组的69%,且观察组眼睑痉挛严重程度及频率评分等级从Ⅲ~Ⅳ级下降至0~Ⅱ级的人数多于对照组,说明眼轮匝肌平行刺法联合眼周穴位针刺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眼周穴位针刺。
眼轮匝肌平行刺法根据经络穴位解剖部位与周围肌肉、神经的支配关系以及神经系统内部的间接联系等选取刺激点,以调节神经反射为作用机理,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实现相应治疗作用,在治疗神经眼科疾病时往往优于传统选穴和针刺的方法。治疗时配以眼周局部取穴,分别为上睛明、攒竹、丝竹空、太阳,这些穴位定位上符合神经干针刺法的核心机制,能促进眼睑的血液循环,从而使眼睑周围神经肌肉功能得以恢复。上睛明、丝竹空位于眼轮匝肌,而丝竹空、四白有面神经颧支经过,针刺后能改善肌肉挛缩状态,协调局部肌肉及神经的恢复。太阳穴位于颞肌,浅层有上颌神经分支,深层有下颌神经分支,针刺太阳穴可调节三叉神经分支功能。风池穴所在布有枕小神经,与耳大神经、枕大神经和面神经耳后支相连,对面神经相关功能的恢复可起到辅助作用。攒竹、百会均有额神经分支经过,而攒竹更是在额肌、皱眉肌上,针刺后可促进微循环,使额肌及皱眉肌气血运行加速,恢复功能。
另外,本法由颞侧向鼻侧沿眼轮匝肌方向平行直刺3针,虽与天津中医药大学创立的排针直刺法原理类似,但所用针具更少,可以减轻患者疼痛,减少晕针风险,同时垂直方向进针并浅刺的情况下针具容易脱离,患者也更为紧张,而我们的平行刺法更稳定,留针更方便。另外,本法进行多靶点调动机体内在因素,促使神经系统的修复,最大限度地恢复面神经、三叉神经的生理功能。相对于西医的手术、口服药物、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等治疗,本法更安全、更便利,复发率相对较低,也不会产生依赖性,更能在疾病早期就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避免患者持续加重。我们依据眼轮匝肌环形分布在眼睑周围的解剖学特点,采用与眼轮匝肌之纹理相一致的浅刺法,力争用一针刺激更多的眼部肌肉,与传统眼周穴位针刺治疗相比,既能加强针感又可起到松解痉挛肌群的作用,从而实现疗效的提高,降低本病复发率。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眼轮匝肌平行直刺法联合眼周穴位针刺对治疗BEB是一种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安全性高的可靠的治疗方法。
利益冲突申明
本研究无任何利益冲突作者贡献声明
姜小涵:收集数据,参与选题、设计及资料的分析和解释;撰写论文;根据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向圣锦:参与选题、设计、资料的分析和解释,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结果、结论,根据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唐娜、唐乐微、李艳:参与病例收集、数据分析、病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