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平
信息时代,人们想要脱颖而出,大多比较注重“自我营销”。“自我营销”者,自我推荐、“推销”也。方式多种多样,手段五花八门。有的喜走“黑红”路线,有的愿打“苦情”牌;有的热衷“蹭热度”,有的善于“搭便车”等等,不一而足。
俗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那是物质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年代的行情。现如今,却是“好酒也怕巷子深”,自家有了好酒,唯恐别人不知道,必欲“广而告之”,想方设法扩大信息的扩散面,提高产品的知名度,这才是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所需要和具备的营销手段。
作为个人来说,不论是演艺圈,还是文艺界;不论是职场上初出茅庐的小卒,还是涉足江湖其名不彰的大叔,谁都想技能更进一步,事业更上层楼。除了自身苦练、苦修,往往还要借助于外人提携、外物帮助,所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究其原因,无非是,“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在这方面,古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古为今用。我们来看看他们是如何“自我营销”的,他们都采取了哪些手段和策略?
“表演作秀型”“自我营销”的典型要数西周时期的姜尚。姜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者是也。姜尚曾在商朝首都朝歌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的孟津卖过酒。他不擅长做买卖,亏了本,后来就跟一帮钓友在渭水边上垂钓,其实是在静候贤明君主来找他。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姜太公用的是直钩而不是弯钩,也不挂鱼饵,正所谓“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哪里是钓鱼?分明就是一场表演作秀。
果不其然,有一次,打獵途中的周文王遇见了在渭水支流磻溪边上垂钓的姜尚。姜尚钓鱼,嘴里不停唠叨:“快上钩呀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引起了周文王的注意,周文王走近细看,发现姜尚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是直的,上面也没有钓饵。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姜尚攀谈起来。
从谈话中,周文王发现姜尚眼界高远、学识渊博,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得井井有条。姜尚的话都说到了周文王心里。他本来就在四处寻找贤士能人,这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寻访的大贤人吗?周文王恳切地对姜尚说:“我们盼望您很久了,请您到我们那里去,帮助我们治理国家吧!”于是,邀请姜尚和他一同上车,回到都城。
姜尚被周文王先立为国师,后升为国相,总管全国政治和军事。帮助周文王不断发展壮大周的地盘和实力,辅佐朝政,为灭商奠定了坚实基础。姜尚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抱负和才华,实现了人生理想。
“抑人扬己型”“自我营销”的代表有春秋时期的曹刿。《左传·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曹刿,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军事理论家。从《曹刿论战》的情况看,曹刿当时的身份不是“肉食者”,而是“藿食者”,也就是平民百姓。文章通过他与其“乡人”的对话即可看出这一点。而普通民众要见国君、给国君提建议可是不容易的。
那么,“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曹刿是如何取得鲁庄公的信任,同意接见作为一介平民的他的呢?我们来看看曹刿的“自我营销”手段如何。当齐国军队进攻鲁国的时候,鲁庄公是积极准备迎战的,但是,对于凭借什么去作战、具体的战术策略等问题,鲁庄公心里估计没有太多考虑。正因这一点,也就为他能够屈尊接见作为“藿食者”的曹刿作了伏笔。
从曹刿方面看,他去拜见国君鲁庄公的时候,应该是故意整出了一些动静,而不是悄悄成行的。因为“其乡人”知道了他要去见国君并想为迫在眉睫的战争出出主意。他的乡亲们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言外之意是:朝堂文武大臣那么多,你一介匹夫算老几呀?别自不量力了。莫说你去帮助国君出谋划策,就是能不能见到国君都成问题呀。
曹刿不愧是曹刿,他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让大家都知道并且到处传扬有一位名叫曹刿的人,要去见国君,并且还想为国君谋打胜仗指点一二呢,这自然会传到国君的耳朵里。此是曹刿“自我营销”的前奏曲——舆论战。
更重要的是,曹刿说了一句令人难忘的抑人扬己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就让不论是处江湖之远的平头百姓,还是居庙堂之高的达官贵人,乃至于国君鲁庄公本人,都会不自觉地掂量、思量、考量,敢说如此大话,究竟何许人也?欺朝中无人吗!
在这里,作为“藿食者”的曹刿,既不说自己怎样雄才大略,也不说如何腹有良谋,而是用贬抑的口吻和轻视的语气,坚定而清晰地表达了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和不放心,那自然就抬高了自己作为“藿食者”的分量。《孙子兵法》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就必然引起国君鲁庄公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可以想见,曹刿做足了这些功课后,当他来到都城,昂首挺胸要求见国君的时候,说不定鲁庄公早已在大殿上等候他呢。通过对一般人认为的有能力、有良谋的“肉食者”的反诘和否定,间接提升了作为“藿食者”的自己的见识和本领,引起当权者的重视,从而得到重用,起到了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作用。
“自夸自大型”“自我营销”的高手应推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乃无名小辈,他在其《前出师表》中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意思是:我本是一介平民,亲自在南阳种田为生。虽然自谦地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是,他是不甘心也不愿意做一辈子布衣的,是想有所作为、有所建树的。虽有抱负、有才华,但是,又有谁知他、信他、用他呢?
所以,年少不免有些轻狂的诸葛亮,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管仲,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名盛一时。乐毅呢,则是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曾率领燕、赵、韩、魏、楚五国兵攻齐,连陷七十余城,威名显赫。
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和乐毅,是想说明自己有出将入相的本领和能耐,是可以帮助主君打下江山、成就一番事业的。诸葛亮的这番自夸,是他心迹的袒露。但是,对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布衣,充其量是个有点文化的农人,躲在山旮旯里,种地耕田,又有谁会相信他所说的话呢?所以,“时人莫之许也”。
自夸,是要有资本的;事业,是需要帮手的。老话说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俗语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所以,崔州平、徐庶因为跟他的关系比较好,说诸葛亮确实可比管仲、乐毅,他的话是对的呀。
正是靠着个人有些似乎不靠谱的自夸,靠着朋友们的口口相传,诸葛亮慢慢被人关注,后被徐庶推荐给了刘备。刘备捷足先登,三顾茅庐,一番“隆中对”,让求贤若渴的刘备眼前一亮,终于找到了盼望已久的高端领军人物,“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除了“自夸”,诸葛亮还“自大”呢,这可从刘关张三人到隆中,第三次去见诸葛亮时,刘备的恭谦和耐心等候,关羽、张飞的急躁和不耐烦中看出端倪。中国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第38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中,刘备等人静候之中,睡醒了的诸葛亮口中念出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还似乎是无意之中问书童:“有俗客来否?”他是把自己当做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和隐逸之士啊。这心气,这做派,十足的自大狂一个。
“扮酷耍宝型”“自我营销”的榜样是战国时期的冯谖。《战国策·齐策》:“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冯谖本身是有才华和本领的,但是他在“贫乏不能自存”的时候去投靠平原君,“愿寄食门下”。当孟尝君询问冯谖有何擅长和能耐的时候,得到的回答却是“啥也没有”。以“好客”著称的孟尝君听了后只是笑了笑,还是欣然接纳了他。这是冯谖大智若愚、以退为进的“扮酷”。
在成为了孟尝君门客后,冯谖先后三次“耍宝”,从食草具,到食有鱼,到出有车,到能养家,他都是弹着他的“长铗”唱出自己的想法和心愿,要求改善生活,提高待遇。每一次“耍宝”,虽被人嘲笑,但都得到了主人孟尝君的同意和批准。既印证了孟尝君确实礼贤下士,有博大的胸怀和容人的雅量,又为后来冯谖为孟尝君立下大功而蓄势、铺垫。
喜欢扮酷耍宝的冯谖确实没有让孟尝君失望,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冯谖进行了多种政治外交活动,如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等等,表现了冯谖的远见卓识和过人的实操本领。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古人的“自我营销”手段,当然不止这些。上面所举四个例子及其人物,虽“自我营销”的方式不同、手段不一,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这四位主人公都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安邦之策。不仅可以高谈阔论、运筹帷幄,还能够脚踏实地、身体力行,能说会道,敢作敢为,具有真才实学,绝非纸上谈兵。只有有才華和本事的人,才敢于大胆“自我营销”,在不为人知和不被重用的时候,认准要跟的人,想好要做的事,在恰当的时机,自编、自导、自演一出好戏,巧妙地把自己推销出去。进而施展平生所学,成就一番事业,留名青史,造福一方。
责编:黄寒(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