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春 黎冰 陈嘉思
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麻醉科 516000
麻醉是外科手术至关重要的步骤之一,全身麻醉是通过静脉推注及呼吸道吸入麻醉药物后,从而起到抑制中枢的作用,使患者神志、痛觉、肌肉反射等生理意识在短时间内受到抑制,且这种抑制是可逆的,当药物代谢排出机体后,患者可逐渐恢复肌肉反应及意识〔1-2〕。然而,由于全麻手术患者术中操作时间长、低体温药物大量输注等因素影响会导致麻醉药物在机体内代谢速率下降,影响患者麻醉苏醒时间〔3〕。另外,患者麻醉苏醒期间可能会出现躁动、异常兴奋等情绪反应,这种异常情绪会导致患者苏醒期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从而影响患者术后生命体征平稳〔4〕。因此,围术期对全麻手术患者做好麻醉苏醒护理工作对降低患者麻醉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手术安全性有积极的意义。精细化管理可通过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制度管理,将各项护理工作细化及实施持续改进,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降低不良事件发生〔5〕。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体温/躁动为护理导向的精细化管理在乳腺外科手术患者苏醒期的应用效果。
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选取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乳腺外科手术患者116例。纳入标准:①均经钼靶诊断明确乳腺出现肿块需行手术切除治疗;②麻醉前ASA评分Ⅰ~Ⅱ级;③入组时体温正常;④对本研究知情,愿意积极配合;⑤本研究获得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者;②肝肾等脏器代谢异常者;③术前存在感染者;④对麻醉药物过敏者。应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58例,均为女性。观察组年龄27~72岁,平均(45.52±3.78)岁;ASAⅠ级28例,Ⅱ级30例;疾病类型:乳腺癌25例,乳腺纤维瘤15例,乳腺结节10例,乳腺囊肿8例;文化程度:初中或以下15例,高中/中职25例,大专或以上18例。对照组年龄28~72岁,平均(45.69±3.82)岁;ASAⅠ级25例,Ⅱ级33例;疾病类型:乳腺癌24例,乳腺纤维瘤16例,乳腺结节12例,乳腺囊肿6例;文化程度:初中或以下14例,高中/中职26例,大专或以上18例。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通过气管插管的方式行全身麻醉。对照组围手术期行常规护理干预,即术前对患者行常规询问,了解患者是否存在麻醉禁忌证或是否对麻醉药物过敏;术前对患者行导尿处理;调节好手术室温湿度;术后在麻醉复苏室等待患者苏醒再送回病房。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体温/躁动为护理导向的精细化管理,具体措施:①术前健康宣教:麻醉前为患者播放全麻手术相关视频,向患者讲解麻醉相关知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预防措施等。②语言暗示管理:患者入手术后通过语言暗示法减轻患者不良情绪。③体温导向护理:在患者转入复苏室后,马上测量耳温,并且马上多盖一层棉被。当耳温小于35.5℃则为低体温,当患者处于低体温时,需要用电温毯维持患者的体温,并着重对头部进行保暖。在患者的苏醒期间,需时刻关注患者的脉搏、血氧饱和度等体征变化特征。如需输液,则需要用输液加温仪将液体、药品预热到35~38℃。苏醒期间,当患者行自主呼吸后,护士需留意患者手指的皮温,若检测到患者的皮温低,需要即刻更换测量手指,以防患者因低体温而导致血氧饱和度测量有误。④体位管理:患者手术结束后取平卧位,通过调整患者体位避免患者血管或神经受压迫而出现血流减慢的情况,从而预防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⑤镇痛管理:术后为了减轻患者疼痛对机体造成的影响,可给予患者靶向镇痛,以消除患者创口疼痛引起的情绪异常。⑥苏醒期管理:在患者苏醒前期,护理人员需一直呼唤患者的姓名或是昵称,结合吐舌、握手、睁眼等指令,预判患者的苏醒情况。同时保持PACU室内环境安静,并为患者佩带耳机,并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音量<60 dB,以35~55 dB为宜,干预时间为30 min。
①苏醒期间应激反应:记录两组麻醉苏醒10、30、60 min时心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等指标。心率、SBP、DBP通过床头心电监测仪测量。②苏醒时间:记录两组恢复自主呼吸时间、语唤睁眼时间、遵口令握拳时间、拔管时间。③并发症:记录两组低体温、躁动、呼吸抑制、术中压疮、嗜睡等并发症发生情况。④满意率:采用麻醉复苏室自拟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问卷包括麻醉健康宣教、复苏室环境、麻醉专科护理、疼痛管理等方面,合计20个条目,每个条目根据患者满意度依次记为“1分”不满意,“2分”一般,“3分”满意,总评分>25分为满意。
为确保课题可行性及科学性,本研究选取工作经验为10年以上的护士,且学历为本科或以上,并对其深入开展麻醉苏醒期护理训练,确保护士能够灵活应对患者在苏醒期可能会意外发生的情况。同时为了避免两组患者干预期间相互沾染,对两组患者实施分区管理。
两组患者术毕时心率、SBP、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10、30、60 min时心率、SBP、DBP等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苏醒不同时段应激反应指标
观察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间、语唤睁眼时间、遵口令握拳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麻醉苏醒时间
观察组患者围术期躁动发生率、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护理工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及患者满意率〔n(%)〕
乳腺外科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后,大脑皮层生理功能会受到抑制,随着麻醉药物作用力消退,患者生理功能会在麻醉一段时间后慢慢恢复,该过程容易出现并发症,其中躁动是全麻手术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6〕。麻醉苏醒期躁动会导致患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及心率加快,会导致患者术后生命体征不稳,严重会引起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影响患者术后康复〔7-8〕。本研究为了减轻乳腺外科患者应激反应,降低患者术后躁动,对患者进行精细化护理管理,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苏醒10、30、60 min时心率、SBP、DBP等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表明精细化管理能减轻患者麻醉复苏期间应激反应。这是因为精细化管理通过术前健康宣教、术前语言暗示、术后音乐干预等措施提高了患者对麻醉的认识,减轻患者由于认知不足带来的恐惧感及焦虑感,从而减轻了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
研究认为,躁动的发生与患者围术期不良情绪及术后疼痛有密切的关系〔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基于体温/躁动为护理导向的精细化管理能有效预防乳腺手术患者术中躁动的发生。这是因为本研究术前通过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认知及了解,从而有助于减轻患者不良情绪;术后通过对患者进行体位干预及镇痛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躯体舒适度,从而减轻躯体症状引起的不良情绪,避免不良情绪引起的麻醉躁动反应,提高患者围术期安全性,研究指出〔10〕,乳腺外科全麻手术患者由于术中身体暴露时间较长,加之术中需要大量输注液体,导致患者术中体温散失较大,因此导致患者麻醉恢复期间容易出现低体温,若患者苏醒期间体温过低会导致患者代谢循环及凝血功能障碍,导致患者复苏时间延长。另外,低体温可以降低组织器官的代谢效率,从而保护了机体器官功能,也可以收缩血管,升高外周阻力,增加血液黏稠度,进而增加术中压疮发生风险〔11〕。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低体温发生率、压疮发生率及嗜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说明精细化管理能降低乳腺外科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麻醉安全性。这是因为肝脏是麻醉药物进行代谢的关键场所,如果苏醒期间患者的体温过低,则会导致身体内脏器官的血流量降低,引起肝脏代谢速度降低,从而导致麻醉药物停留在患者体内的时间增加,从而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风险〔12-13〕。为此,本研究在患者麻醉期间对其加强了体温干预,避免患者由于长时间麻醉而导致机体基础体温消散过快而出现低体温症〔14-15〕。本研究中恢复自主呼吸时间、语唤睁眼时间、遵口令握拳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考虑可能原因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也可能与患者使用的麻醉药种类及剂量不同有关,在日后研究中需要扩大样本量深入研究。本研究中观察组满意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这与精细化管理能有效降低乳腺外科患者麻醉期躁动,确保患者安全性有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基于体温/躁动为护理导向的精细化管理能有效减轻乳腺外科手术患者麻醉期间应激反应,可降低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低体温的发生,提高患者麻醉安全性,提高患者满意度。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