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殷淑萍 袁海生 张娟
红色档案主要指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形成的具有保存和研究价值的文字、图表、音像、实物及其他形态的原始记录,承载着革命先辈的主流价值和理想信念,蕴含着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精神。红色档案资源则是以红色档案为载体的一种资源类型,既具有档案的原始性、自然性、历史性、权威性,又具有资源的宝贵性、价值性和可利用性。充分开发红色档案资源,将其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对高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传承红色基因,用好红色资源”“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红色档案资源是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宝贵经验和革命精神,其丰富内涵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它是高校育人的宝贵财富。
(一)坚定文化自信。红色文化真实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瑰宝,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红色档案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开发利用红色档案资源,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自豪感和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在红色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中,汲取砥砺奋进、强国有我的精神力量。
(二)传承红色精神。红色档案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当地人民进行革命建设的历史见证。其中决定战争胜败的电报文件、整治军风军纪的规章制度、呈现战争场景的影像资料、革命烈士的珍贵物件等红色档案背后都关联着特定的人物、事件、场景。用好红色档案资源,引导大学生深切感受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艰难与曲折、中国共产党人在残酷环境下的奋斗与坚守,把对革命历程的回顾与对现实的观照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当代青年人的责任与使命,传承红色精神。
(三)引领主流价值。在高校弘扬红色文化、利用红色资源是主流价值大众化的过程,也是对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过程。大学是青年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完善的关键期。在全球化进程加剧、网络快速发展、多种价值思潮叠加的复杂背景下,如何用优质教育资源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蚀,克服信仰缺失、价值迷失问题,是高校育人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红色档案资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对处理个人和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在思想上具有引领、导向和激励作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明辨是非、正本清源的历史觉悟和汲取力量、成长成才的行动自觉。
(四)提升文化素养。红色档案资源既有纸质文件、照片、录音、录像、实物等原始形态,又有红色档案文化衍生形态,如电影、电视剧、舞台剧、文学作品等,能为大学生获取党史、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新中国史学习资源提供多元选择,同时红色资源意蕴丰富,其原始形态及衍生文化之间互为补充,有利于增加大学生研究红色文化资源的维度和视角,满足各层次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知识、提升史学研究水平的实际需求。
有学者认为:红色资源开发要实现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四者必须发生某种联系,以形成价值实现的有利局面。地方红色档案资源通过多维度、多方式、多途径地被挖掘出来、传播出去、辐射开来,才能最大限度地服务高校育人,传承红色精神。
(一)整合红色档案资源,完善红色文化服务系统。档案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地方红色资源建设,通过多种举措整合红色档案资源,完善地方红色文化服务系统。一是加强现有红色档案资源管理。地方红色档案资源存在资源较分散、保管不规范、利用不充分等现象,需要档案部门统筹资源、协调多方、强化指导,让珍贵红色资源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二是以多元补充方式提升红色档案资源丰富度。从民间征集口述史、回忆录、烈士家书、战争用品,军民交往凭证等珍贵资料,进一步丰富地方红色档案资源,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二)加强跨界合作,推出红色文化精品。当下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跨界助推器,推动着社会各界打破行业壁垒,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要借助新兴的技术手段和多样的传播平台,对红色档案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多元呈现,进一步扩大红色档案资源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要积极推动档案馆与革命纪念馆、文博馆、报社、影视公司、广播电台、剧院等部门合作,创作以红色精神为内核的文化精品:解密珍贵档案、编撰红色文化丛书、线上线下展览红色主题作品、拍摄红色主题影视剧等,提升红色资源时代价值,发挥铸魂育人的重要功能。
(三)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形成协同共育机制。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强调育人参与主体多元化。实践育人共同体,主张政府、社会力量和高校以共同体成员的身份融入实践育人工作中,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实现资源共享、协同促进、互助成长。红色档案资源是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利用空间,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与高校形成协同共育机制,方能将育人空间由学校延伸到社会,育人模式由单线转向多维,实现育人效能最大化。
高校育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贯穿于学校工作各个领域。高校作为育人主体,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支持的同时,要注重汇聚校内力量,抓好高校专业课程、校园文化、教育教学、主题活动各环节和要素的统筹协调和多方推进,促进不同育人活动的管理融合和价值提升。
(一)积极推动红色档案资源进教材进课堂,丰富课程育人体系。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积极开发红色档案资源,将有形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无形的精神遗产融入课堂,发挥浸润教育功能。1.编写校本教材。红色档案形成时间主要是革命历史时期,与当代大学生成长年代有时空距离。高校要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功能,挖掘研究与师生关联度大的红色档案资源,纳入校本教材,拉近大学生与红色资源的距离感,提升教育实效。2.融入课堂教学。把红色档案资源作为思政课重要内容,纳入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对红色资源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分层次、分阶段将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将党的理论与红色档案资源中鲜活的英雄人物、真实的革命物件、感人的红色故事结合起来,用具体案例阐述抽象理论,让思政课成为大学生真正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3.开设红色资源教育选修课。根据当地高校实际情况,开设选修课,帮助感兴趣的大学生更系统、更深入地学习革命历史文化,特别是地方红色文化,接受红色文化教育,提升史学修养,同时为校园红色文化传播培育志愿服务人员。
(二)整合校内外红色档案资源,营造以红色文化为主流的校园文化育人氛围。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创新和凝聚功能,对于价值观塑造和行为规范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1.加强红色文化阵地建设。利用校报校刊、宣传栏、黑板报等传统阵地,宣扬红色人物事迹和革命历史故事,弘扬正能量。2.建造承载红色文化的校园景观,英雄人物雕像、红色文化长廊、革命场景纪念碑等。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依托本校红色师范文化资源优势,深度挖掘整个师范教育与中国革命的关联,建成红色师范纪念馆,被命名为江苏省党员教育实境课堂示范点、南通市“初心使命”党性教育基地、南通市青少年德育基地,成为来宾参观学习、学校党员教育、入学教育、举行成人仪式等重要育人活动基地。3.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开展知识竞赛、党史校史讲述、编排红色主题话剧等,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精神汲取滋养。南通职业大学设有新四军研究分会,定期开展研究。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成立大学生刘瑞龙思想研习社,让青年学生在研习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4.加强红网建设。利用校园网开设红色文化专栏,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普及红色知识、传播红色文化。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服务系统,适时对接全国“‘四史’教育专题档案资料库”,构建教育师生、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模式。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哔哩哔哩平台推介《红色师范故事集》《校史故事集》,让档案资源“穿上时尚的外衣”,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5.加强校内外红色档案资源共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江苏大生集团加强党建共建合作,利用红色资源——中共南通独立支部纪念碑,共同探讨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路径。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拓展革命传统教育内容,举办“南通三官殿抗战革命光辉历史展”,再现红十字军和新四军在南通三官殿浴血战斗的光辉历史和精忠报国的精神品质,与学校红色师范纪念馆互为补充,扩大了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三)坚持守正创新,打造实践育人多样化模式。针对红色档案资源分散特点,高校要构建多方合作、资源共享的实践育人多元模式。1.组织红色旅游。全国广泛深入开展“四史”学习之际,各地保存着革命文物的纪念馆、博物馆、历史遗迹成为国人争相参观学习的网红圣地。红色资源生动直观,富有感染力,对大学生很有吸引力。因此组织大学生参观红色遗址,开展实境课堂教学是提升育人成效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国已有200多处红色资源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高校育人创造了良好条件。2.发展红色影视文化。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20年代中后期学校中共党组织创立前后的红色档案为素材,以学校师生为群众演员,拍摄红色题材影片《那个年代的我们》。大学生直接参与影视拍摄,自觉融入人物角色,了解感受那个时代那段历史,使其精神获得激励,情感得到升华。3.组织红色社会实践。结合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采访老红军、扶贫帮困、爱心捐赠等活动,把红色资源教育从课堂延展到大学生日常活动中,让大学生成为红色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践行者。南通理工学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苏北战区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调研”,组织大学生亲身感受地区红色文化。
(四)紧扣教育契机,发挥红色文化辐射育人功能。高校要抓住党和国家的重大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期、校庆纪念日、党团活动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档案资源,开展文化讲坛、展览陈列、红剧表演、新媒体传播等活动,使红色文化在校园广泛传播,让大学生在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教育,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发展意识,努力成为有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党史学习教育阶段,南通大学组建南通地区红色资源调研团,深挖江海大地新四军反“清乡”、南通“三·一八”惨案等历史事件中的红色元素,感悟革命前辈的热血初心和宝贵精神。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倾听老党员初心故事,传承新时代革命薪火”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教育大学生爱党爱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同时,高校对地方红色资源育人价值的研究还可以拓展到其他领域,为中小学教育、干部教育、军人教育、市民教育等提供参考和借鉴,积极发挥高校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功能。
将地方红色档案资源融入高校育人体系,不仅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要求,也是新时期高校育人的有效抓手。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好红色资源价值的大背景下,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运用地方红色档案资源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责任意识、使命意识,让红色文化伴随大学生成长成才,彰显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