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京晓庄学院 齐鹏程 史兹国;金陵科技学院 吴鲁敬
2020年,我国网民总规模高达9.89亿人,其中学生上网人数超过2.07亿,占比超过20%。现阶段高校服务对象大多是“00后”的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这类大学生知识面更广阔、学习能力更自主,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生活中更容易接受和拥抱新事物与新文化,更加注重社交新媒介的使用,渴望向外界“发声”来获取认同与关注。但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家庭情况等影响,在追求自我独立、崇尚个性之时也容易丧失对信息和事件的全面判别能力。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0年工作要求在“创新推动网络育人”方面提出:“要让全国各地高校明确意识形态责任主体,完善思政教育机构设置,加快网络育人联盟和文化育人团队的建设。”高校应始终牢固以“立德树人”为立身根本,思政团队更需要对自身角色有清晰、准确的定位,在工作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创新工作方法,开拓新的德育渠道,合理运用网络开展社交新媒介下的思政教育工作。
(一)“网络思政”的定义。结合“社交新媒介”元素,将“网络思想”定义为:“高校教育主体主动发现、挖掘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科学利用最新互联网技术和社交新媒介的传播和影响作用,围绕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方针和政策,通过积极推进‘三全育人’理念和‘十大育人’体系,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指引大学生追寻正确的价值信念,提升大学生整体思想政治素养的全过程”。
(二)社交新媒介的传播特点。社交新媒介在高校大学生圈层中的传播特点包括:1.社交传播区域更广泛,信息传递方式呈现双向化,从单纯的获取、接受信息变为主动分享与信息交换。2.移动互联社交成为主流,快节奏、碎片化、随时随地进行社交。3.社交内容形式多样化,话题分散,聚焦热点问题全渠道宣传。4.自媒体性质突出,并通过大数据进行精准个性化推荐。
(三)社交新媒介下“网络思政”的特征。1.“网络思政”主体具有对等性和交互性。区别于传统理念下“填鸭式”或“漫灌式”的静态课堂教学,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处于同一水平地位上,对某一时事问题或学术理念进行平等的交流和思想碰撞,往往接受思政教育的学生更加自主、开放。2.“网络思政”环境具有多元性和个性化,破除了教育环境下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方面给教师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实用素材和教学工具;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大学生对于未知信息、知识、眼界的诉求。一批如“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网络易班”“发现——知乎”等文化平台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喜好。3.“网络思政”内容具有主动性和形象性。社交新媒介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和形象,形成一种框架多维、图文丰富、声形俱全、情景交融的教育特色。集知识、趣味、参与等为一体的社交空间,拓展了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主动创造性,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传递“党的声音”。4.“网络思政”具有丰富的创新性和时政性。教育的素材是资源共享和实时更新的。一方面,来自国内外前沿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相互参考、取长补短,在现有基础上持续融合创新;另一方面,“党史党情”等振奋人心的光辉历程和讲话精神更能激励青年群体奋进,富有时政特色的内容可以历久弥新、深入人心。5.“网络思政”传播具有导向性和渗透力。在“三全育人”理念下的课程创新可以向大学生更好地传递高校办学特色和育人导向。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英烈和时代楷模事迹的传播,既净化了校园文化环境,又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素养水平,在潜移默化下进行价值导向灌输和道德思想渗透。6.“网络思政”具有内在的约束性和影响力。在网络流量时代,掺杂着“博眼球”的虚假信息和低俗文化。借助网络思政平台可以科学掌握网络传播规律,宣扬法律和道德的规则,在舆论监督和约束过程中形成德育合力,通过正能量的青年“意见领袖”,为大学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1.“网络思政”教育队伍“大而不精”。现阶段网络思政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思政教师,工作重心只是简单放在课堂教学或日常行政工作中,关注重点偏向于课程的讲授而并未将“德育”这门核心课程摸透、讲好,专业功底还有待加强。2.“网络思政”内容欠缺“引人入胜”。传统思政教学的形式单调、内容晦涩、互动性差,很难将书本中的革命历史、精神内涵等变得鲜活动人。很多学生对于马列哲学、党史学习和形势政策都没有科学、直观、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很难沉下心去发扬。3.“网络思政”面临“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和社交新媒介的迅猛发展给一线辅导员工作带来了许多挑战,尤其是年纪稍长的辅导员在面对新鲜网络用语和时事热点时往往会跟不上“00后”思想、心理和行动,压力与考验递增。
(二)高校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1.网络思政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网络价值观的重要抓手。青年大学生是现在和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活动的骨干力量,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网络技能。多元背景下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更加频繁,并在虚拟环境下肆意滋生和传播。因此,面对社交网络这把“双刃剑”,讲好“三观”思政课,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升信息甄别和洞察能力,更好地担当起“中国梦”的历史使命。2.网络思政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必要选择。例如抖音、B站等社交新媒介的普及和拓展,也催生了网络暴力、谣言、诈骗等一系列恶性事件。网络思政教育可以有效减少网络中不道德事件的发生,纠正或挽救因法制、道德观念缺失所引发的恶性传播事件。3.网络思政教育是触及大学生网络心理和行为的内生力量。大学生思维活跃、独立自主、兴趣广泛又热衷交友,但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很多学生陷入了不良网恋、沉迷游戏、过度消费的泥潭中,出现焦虑、狂躁、人际关系淡漠的心理问题,严重的会影响学习和生活,最终走向歧途。思政教师应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教育,可以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心理问题,提早监督和干预,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网络环境。4.网络思政教育是推动高校网络建设与思政课程创新的有力衔接。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阶段教育,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创新工作手段和方法,实现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帕累托最优”。开发出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主体性和渗透性相结合、内生教育和外显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服务在校师生,良性循环,层层递进。
(一)优化社交网络环境,筑牢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阵地。一方面,树立网络文化建设全员意识,以高校思政教师为主导,全体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清现实与虚拟世界的联系,认识社交网络利弊;另一方面,将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典范等融入团学活动中,一、二课堂内外循环,彰显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创新理念,打造时政性、专业性、互娱性的网络思政平台。公办或民办高校都应具有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视角,用创新驱动思政工作的开展,打造的网络思政平台必须紧追时事热点和时政新闻,将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成果传递给每一位大学生。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采用大学生感兴趣、可互动、易接受的新方式,定期收集数据反馈教学成果,真正让每位学生活学活用,分析现实问题。
(三)多方合作,构建预防性、监督性、引导性的网络应急机制。高校单位必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抓紧夯实校园的网络文化建设,校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学工处、网信办、二级学院等部门多级联动,构建预防性、监督性、引导性的网络应急机制。加强对社交新媒介的有效监管,弘扬主旋律,展现制度的优越性。发现学生意识形态出现偏差或引发舆论问题时,积极预警提醒,并组织针对谈话和主题班会。
(四)突出价值,提升思政教师的媒介素养和政治舆论发声能力。响应国家政策精神,重视高校思政教师和辅导员队伍的建设,真正做到“无时不网,无事不网”。与时俱进,努力培养以学生为中心的媒介运营思维和跨学科能力,在工作生活中利用好新媒介平台,善用“网言网语”占领舆情制高点;同时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旗,通过优秀榜样引领、身边党员带头、学生干部辐射,唱响网络好声音,传递正能量。
(五)聚焦主题,创建一批特色的思政社区和校园网络文化品牌。高校管理团队一定要具备敏锐的政治素养和洞察能力,根据热点信息和文化主题提前造势和宣传。将优质主流文章、视频、微课等融入班团建设中,利用公众号、易班等创建特色思政社区。同时积极打造“一校一品”“一院一品”校园文化品牌活动,丰富品牌内容和质量,通过青年大学生的智慧,增强思政栏目的趣味性和用户黏度。
(六)发挥合力,线上线下融合推进红色文化“主阵地”建设。高校网络思政工作需要充分调动校内和校外、线上与线下的场馆、媒体、师资、数据等资源,利用一切有助于大学生成长的学术讲座、艺体活动、党团宣传等,形成合力,助推学校向“一流”思政工作迈进。积极坚持和拓展红色文化“网络主阵地”,让更多学生走进周边红色景点、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和参与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通过红歌、诗词、文创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
(七)将智能数据技术和区块链模式融入思政教育中。各地高校在疫情常态化学生管理期间要充分发挥“云思政”作用,通过碎片化的微文、微图、微视频将正能量的人与事进行宣传。掌握网络思政话语权,将党和国家最新理论与精神进行剖析后传递正面信息。利用好“今日校园”“辅导猫”等信息管理工具,引入智能数据技术和区块链模式,实时追踪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生活状态,并通过建立学校、家长和学生的三方沟通机制,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引导和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高校的传统工作方式与新媒体、新技术结合起来,高度融合不断唤醒和激发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属性和魅力。“风华青年正逢其时,激荡梦想重任在肩”,“00后”大学生是“中国梦”的“逐梦人”“筑梦人”和“圆梦人”,亟须通过高校的积极引导和培育,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凝聚力和永葆生机的社会引导力,这也是对高校“立德树人”理念的完美诠释。高校思政工作者应立足时代当口,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主动拥抱社交新媒介,占据网络教育制高点,将思政育人工作“做到家”,让人生价值信念“入心田”,让青年群体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