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于敏
我国非常重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通过经济资助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学生成才,帮助困难学生实现人生梦想。对学生的资助工作已经成为各类院校办学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资助政策也在不断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对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视,对学生的资助不再仅仅停留在经济资助和服务保障,将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更重视教育人、培养人的目标和成效。资助育人工作需把握“一个目标”——立德树人;抓住“一个核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两项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三项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建立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提高资助育人成效,成为新时期各类院校资助工作的新发展、新方向,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资助育人工作不仅给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解决学生上学经费问题,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而且保证每个孩子有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是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很多经济困难学生来自农村地区,对家庭贫困的现状不愿意和别人多聊,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和其他同学相处不够融洽,显得有些不合群,符合资助条件却因为胆怯或者自卑不敢申请;有的学生消费观念超前,在学校里花钱大手大脚,完全看不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却也能领到学校资助;高职学生年龄相对高校来说小一些,心智成熟度也稍差,对事物的理解不够深入,造成部分学生对学校的奖助学金或助学贷款不够珍惜,不懂得感恩社会,对别人的帮助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从受助学生的各种表现可以看出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还存在欠缺,并不是给受助学生发放了物质奖励或补助就完成了资助育人工作的全部内容,亟待将资助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从更深层次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实现资助育人目标。
(一)缺乏量化标准,对受助学生诚信问题缺乏监管措施。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前提是有科学的评定标准和具体的评定流程。随着国家对奖助学金投入力度的加大,奖助学金金额不断增加,让很多学生产生“不拿白不拿”的错误观念,甚至会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占有资助名额。高职院校缺乏必要的手段进行贫困证明资料的核查,对于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情况无法作出准确的判断,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以学生填写的资料为准,单看申请资料难免会造成误评或者错评。如果学生填写资料时存在不诚信行为而最终获评,还会加剧学生之间的矛盾,使得学生内部容易产生明争暗斗的不良现象,不利于团结同学以及学生的和睦相处,给资助育人工作造成很多阻碍。同时缺乏可量化的统一评定标准,对于学生家庭是真的贫困还是伪贫困无法作出证明,也无法判断对学生的资助是否达到级别,通过资助是否真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至于学生拿到资助金以后是如何分配管理的,无法作出更为精准的判断。
(二)资助育人更倾向经济资助,忽略了精神资助和情感资助。国家在普通高校建立了多种资助育人的政策,比如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等,形成了多种方式并举的资助政策体系,就是为了帮助那些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新生顺利完成学业,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除了国家资助政策外,部分地区会有企业资助办学的各种经济激励政策,还有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家庭极其困难的学生采取学费减免的方式,帮助学生渡过难关,体现社会和学校对高职学生的关爱。经济资助育人以最直接的方式解决了学生的学费问题和生活费问题,在很大程度上给予经济困难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支持,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学习当中。但是经济资助也存在一定弊端:一方面,经济资助在资助审核和资助发放方面缺乏灵活性和人文关怀,对高职学生缺乏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出现懒惰行为,造成学生不懂得感恩及回馈社会,缺乏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对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后缺乏后续跟踪,是否真正帮助学生解决了困难,高职学生是否因为手里有资金攀比消费无从得知,无法使资助育人功能发挥更大效用。除了直接的经济资助或学费减免外,高职院校也会给学生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在学校工作获得相应的资助金额,不仅可以得到一部分经济收入,还能锻炼学生自食其力的能力。但是就目前来看,高职学校对于勤工助学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专业的勤工助学体系,设置的勤工助学岗位数量和种类都比较少,所以限制了资助育人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资助育人工作认识不够深入。部分高职院校对资助育人工作认识不够深入,只注重资助忽略了育人,受助学生在拿到资助资金后表现不佳:贫困学生获得资助金后丧失上进心,不懂得感恩;假贫困学生领取资金后不懂得珍惜,容易产生不劳而获的心理,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对资助育人工作缺乏深层次的认识,资助工作育人功能不完善,导致资助育人工作很难有效落实,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资助工作本质的认知,资助育人不是简单帮助学生解决经济问题,更根本的是给每个学生提供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彰显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在给学生提供必要资助的同时,更应该对受助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资助仅仅是一种手段,育人才是根本目的,高职院校要坚持“以人为本”,为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加强对受助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引导,真正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作用,体现育人本质。
(一)强化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导向。高职院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需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确立资助育人方向,在经济资助方面贯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明确育人导向。对于国家奖学金的评定,要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以评优为主,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强化荣誉导向,促进学生公平竞争。而对于国家助学金、励志奖学金或助学贷款的评定,则应全面了解学生实际家庭情况,实现精准资助,强化励志导向。一方面,多关心困难学生,对有心理负担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情感关怀,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学会自强自立;另一方面,加强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让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明白别人的帮助不是理所当然的,要怀着感恩的心,努力学习成长为有志之才,将来为社会多做贡献,帮助他人;诚信是立人之本,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欺骗他人,为人处世要讲诚信,做到实事求是、信守承诺。对于勤工助学,需要强化实践导向,高职院校应给学生提供更多助学岗位,鼓励学生多多参与社会实践,在帮助学生获得经济补偿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的同时,也鼓励学生自食其力,自强不息,丰富学生社会阅历,提高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建立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为了促进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有效顺利开展,必须加强对班主任和辅导员教师的培训,让教师熟悉国家资助政策和学校资助育人工作流程,明确困难学生认定标准,规范资助工作中的资金管理和学生信息审查,保证每一个工作程序都是公开透明的,有章可循,公平公正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在进行认定工作时,还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方法,可以将一些贫困认定分析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保证认定程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比如通过融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可以解决一些操作比较难的问题,还可以降低不良影响,确保认定结果的科学、准确。在认定过程中,要遵循公开公正、民主评议与学校评定、实事求是的原则,这样才能够将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其育人作用。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资助育人工作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资助育人工作中,可以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促使资助育人工作公平、公正、公开进行。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利用校园网平台或者新媒体平台加强诚信宣传教育、感恩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减少学生申请资助时的不诚信行为,同时还可以将资助育人信息方便快捷地传达给学生,方便贫困学生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准备申请资料,减少部分学生因为性格内向或者内心不自信而不好意思向辅导员老师询问相关信息,可以直接利用互联网平台自主获取;其次,为了减少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发生,将资助育人工作做细,让资助评定更合理,学校在对困难学生认定的过程中,除了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收入状况,还要了解学生在校消费水平、生源地经济发展情况、家人健康状况、父母工作情况等,辅导员教师需要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从多方面了解学生家庭真实情况,并将这些信息输入计算机系统,为建立学生家庭调查档案,参照学生贫困证明等其他申请资料进行综合比对,利用大数据信息技术,通过人工智能手段进行学生家庭调查数据的挖掘和整理,为评定贫困等级做好准备工作。再次,高职院校的资助管理中心负责每个院系的认定工作,根据认定标准和学生们的实际情况,确保评议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在初步确定贫困学生名单后,还需要进一步审核,在最终名单上出现的学生要及时登录系统,填写自己的实际情况,确保信息档案库内容的更新,这可以促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顺利开展。此外,完善的资助育人工作系统,除了有档案调查、资助等级评定外,还要有对受助学生的跟踪监管系统,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有效的动态监管机制,加强高职学校监督的力度,跟踪调查学生对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所有资金运用在学生学习中,并将资金后续监管情况及时输入大数据系统,除了后续资金使用监管外,还要对学生诚信问题进行有效监管,如果在评定过程中或受助后发现学生的不诚信行为,要将其录入资助育人系统,为下一次学生申请资助提供依据。
(四)开展学生诚信教育,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在资助育人工作中,需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诚信教育。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扩招,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资助育人工作得到国家的重视。很多高职学生的诚信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贫困资助方面较突出,比如故意隐瞒自己的家庭情况等。针对这类问题,高职院校要通过诚信教育来加强对学生诚实品质的培养,通过开展诚信主题讲座活动、诚信宣传片教育,确保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诚实守信。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不提交虚假申请资料,在申请资助过程中一旦发现学生的不诚信行为,取消学生的申请资格,并记录到诚信档案中。对受助学生开展社会责任心教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的帮助,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立志成长为有用之人,帮助更多人。加强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宣传教育,通过播放《感动中国人》等宣传片,让学生学习先进人物事迹,以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个人离不开社会,只有为社会多做贡献,才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关爱。利用暑假组织受助学生到偏远地区进行支教活动,到敬老院帮助老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回馈社会,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平台,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责任,心怀感恩,得到帮助不是理所当然的,要时刻想着他人,帮助他人,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让他们更有社会责任心。
(五)扩展勤工助学渠道,搭建高职学生创业平台。成立学生资助服务工作站,将经济贫困学生聚集在一起,加大校内资源挖掘力度,为学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学岗位。在岗位设置上,要尽可能考虑学生专业的相关性,岗位设置与学生专业相匹配,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应用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也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尽可能挖掘校外资源,以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的模式,拓宽学生勤工助学的渠道,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甚至是解决学生们的就业问题,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高职院校还要鼓励贫困学生自主创业,通过创业来实现脱贫,顺利完成学业,还可以为将来找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为学生搭建创业平台,提供创业信息,还可以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场地支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行动力。
资助育人工作是推进教育改革和国家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需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给学生提供必要经济资助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以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参与国家建设,以强烈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回馈社会的帮助,积极帮助他人,形成良性循环,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