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

2022-11-13 22:13
活力 2022年18期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体系

李 宁

(日照市标准化研究院,日照 276826)

引 言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内部控制成为企业长久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企业管理者需要高度重视的工作内容。而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不仅是为了强化单位建设,促使业务顺利开展,同时也是更好地保障社会公共服务职能高效履行的基础保障,从而使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更好地服务大众、服务社会。但从当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内部控制情况看,依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建立与之相匹配的有效性评价体系,保证内部控制工作提升质量和水平。

一、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现实意义

首先,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不断地加强内部控制有效性,可以更好地履行职能,这与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有关。作为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履行的重要窗口,不断地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可以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保证单位职能落到实处。

其次,加强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职能转型和升级,随之而来的工作任务、业务不断加重,这需要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来支撑,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质量情况会直接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因此,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保证内控工作的有效性,可以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配置,高效处理工作,而这些都将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建设和发展。与此同时,科学、合理地开展内部控制工作,才能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项工作的有效控制,提升各个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增强每个部门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使所有人员都能在内部控制的作用下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做出贡献,充分发挥全体人员的专业力量,促使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的健康稳定发展,满足新时期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需求。

再次,强化内部控制、提高有效性有利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影响力。与普通生产经营性企业不同,行政事业单位除了要保证基本业务和职能的履行,更要注重单位的社会影响力、公信力,这会直接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情况。行政事业单位直接与群众接触,其工作业务的开展情况会直接对人民群众产生影响,消极的工作态度、无序的工作管理会造成不良影响,进而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影响力。所以,有必要强化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运用合理的评价体系去客观衡量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

最后,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辅助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和工作,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化配置。除此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提升资源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及创造能力,从而推动行政事业单位高效履行职能,节约社会资源,通过合理化配置最大化地发挥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另外,科学、合理地进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评价分析工作,还能及时发现内控工作的问题和不足,快速、有效地对相关问题进行应对和处理,从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的工作水平和效率效果,最大限度地改善当前的工作情况,全面发挥内控工作的价值和作用,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水平的提升,达到预期的内控优化和完善目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建设

在正确认识到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应当深入分析总结出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然后构建出与之相匹配的有效性评价体系,立足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通过实施相应的评价,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控质量,提升整体工作水平,从而更好地建设和发展。下面具体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建设。

(一)明确具体评价对象

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实施,最为基础的就是明确具体的评价对象,对象选择的合理性会对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作用、监督作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准确把握评价对象,是建设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关键,也是最为基础的部分。

首先,资金、资产作为行政事业单位运作的根本动力,需要针对其内部控制情况实施有效性评价,重点把握使用效率、业务开展情况,通过评价促使管理过程更加严格。其次,要重点盘查、考核“小金库”,一旦发现违规者,要予以严惩,情况极其恶劣时需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再次,需要加强考核固定资产管理有效性,实施合理的评价,促使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以有效性、规范化姿态发展。最后,需要全面评价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其中包含领导层、管理层的具体执行情况,主要目的就是保证内部控制能够全覆盖、全渗透地落实,在企业内部突出内部控制的重要地位,强化各阶层人员对内控管理的重视。

另外,在确定相关内控评价对象的过程中,还需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个岗位工作的特点、每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要求,科学、合理地进行评价对象的设定,通过有效设置相应的评价对象,确保内控评价工作的良好实施和稳定落实,预防出现内控评价工作的问题或是不足,使相关部门能够按照具体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落实相应的评价工作,提升整体的内控评价有效性。

(二)细化完善评价内容

明确具体的评价对象后,行政事业单位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细化评价内容,保证各项评价内容可以落到实处,发挥评价、监督的作用。例如:在资金资产方面的评价,可以具体从收支管控有效性、资产管理使用有效性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可以细化为一般管理、专项管理,而后依照各个内容落实具体评价工作;对于固定资产的评价,可以按照项目细化,从固定资产的购置、运输到管理,再到报废回收等各个环节,进行具体考核并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针对内部控制工作在各层级的具体落实情况,可以多角度细化,如领导层与管理层相关人员的个人言行、管理工作、思想意识等,实施全面的考核、评价后,进一步帮助单位领导者、管理者正确认识加强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性,从而不断提升内控工作水平。

评价内容的完善性直接影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有效性评价体系构建和应用效果,因此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应以完善评价体系为目标,科学、合理地进行各类评价内容的设置和设定,通过较为完善的评价内容,解决目前评价体系不完善和不优化的问题,进一步提升整体评价工作效果,改善相关工作的现状,全面发挥评价内容的作用和价值。

(三)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在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建设及后续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评价方法可谓是关键的部分,方式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会直接影响该评价体系的运行情况。现阶段,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的评价考核方法存在死板、僵化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各单位各部门的具体执行情况。因此,必须优化实施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保证不同评价对象及内容能够对应不同的评级方式,做到因地制宜,保证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例如: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内控有效性,可以通过定期考核、不定期检查的方式,全面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情况;而评价资金管理是否有效,则可以采取跟踪式评价、考核的方法,在账户账簿、业务开展质量、资金往来等方面实施相应的考核和评价,确保各个环节的数据准确而及时。由于目前部分社会企业单位在内控评价工作中,已经研究和创新出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能够为提升内控评价工作的水平和效果提供保障,因此建议行政事业单位在完善相关内控评价体系的过程中积极采用和落实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借鉴其他企事业单位的成功经验,通过专家小组和工作团队的详细研究分析,对比分析不同评价方式的应用效果,从中筛选出最佳的评价措施和手段,从而提升内控工作评价的水平,有效避免因为评价方法不良或是过于单一而导致的工作效率降低,通过现代化、全方位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评价工作的高质量和可靠性。

(四)合理发挥评价结果的作用

完成考核评价后,还需要进行充分利用,只有有效利用评价结果,才是真正发挥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实践作用。因此,在利用评价结果时,行政事业单位需要重点从整改意见入手,做到定期检查、复查整改问题,保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此外,还需要制定出相应的制度,保证整改实施、结果复查、意见反馈等环节以规范化、程序化的方式落实,使得评价结果真正发挥作用。

从本质层面而言,行政事业单位构建完善的内控评价体系,在确保评价方法和评价内容完善、评价对象科学的基础上,还需要有效进行各类评价结果的开发利用,全面发挥相关评价结果的应用价值。例如,在对某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内控评价的过程中,对具体的评价结果分析工作人员是否根据制度要求和规定要求使用预算资金,一旦在评价结果中显示工作人员有违规设置“小金库”的问题,或有违规使用资金的问题,就要根据评价结果的实际情况进行惩罚,结合具体的制度进行处理,以此提升内控评价工作的震慑性。对于能够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履行自身工作职责、确保内控工作效果的人员,如果内控评价结果较高,可进行相应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通过有效的奖励方式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评价结果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对每个评价对象进行奖惩,能够强化评价对象的反馈力度和复查力度,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对于评价体系的信服度,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人员能积极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工作,在内控评价体系的规范和约束下,提升工作的效果和水平,以此发挥内控评价结果的作用,引导内部人员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具体应用

在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可以将内部控制划分为5个等级,即“优秀(90~100分)”“良好(80~89分)”“中等(60~79分)”“较差(40~59分)”“差(0~39分)”,然后据此设计调查报告,发放给行政事业单位,主要调研对象包含审计处、财务处、人事处的相关人员,并统计和处理收回的数据。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结果更加清晰、直观,便于工作人员分析,可以将分数控制在满分100分,而后分配给内部控制单位层面评价指标、业务层面评价指标。统计结果显示,单位层面得分为78.52、业务层面得分为83.13,平均分为80.83,最终得出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等级为“良好”,此结果说明了该单位实施的内部控制工作相对有效。

但是,从该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结果中也可以发现,其单位层面得分低于业务层面,主要表现为该行政事业单位在风险评估、控制活动、收支业务控制等方面实施情况并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该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强化风险防范能力。除此之外,在控制活动过程中,还应当进一步完善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相关制度内容,确保及时发现缺陷并弥补。相比之下,该单位的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情况属于“良好”水平,为了进一步提升、促进该单位的经济业务,该单位还需不断地加强对经济业务的控制,确保内部控制建设水平得以提升。

行政事业单位在采用内控有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准确分析经济业务内控工作的不足和问题,按照具体的评价结果,不断完善相关经济业务内控工作体系和机制。首先,对经济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明确涉及经济业务的内部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职责要求,组建专门的经济业务内控组织机构,全面识别经济业务的风险问题,提出能够有效应对和预防风险问题的措施,通过经济业务风险问题的防控和应对,避免发生严重的经济损失。其次,要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构建经济业务内控评价系统平台,要求各个部门在发生经济业务的过程中,将数据信息输入系统平台内,使有关的管理部门采用信息化系统准确分析经济业务的各类数据信息和资料内容,按照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和控制工作。最后,要采用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进行经济业务数据的全面挖掘,编制相应的业务管理和内控表格,在现代化技术的支持下,提升整体的经济业务内控水平和效果,预防出现工作上的问题。

结 语

总而言之,行政事业单位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而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可以进一步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挥评价、监督的作用,使得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加强风险评估工作,合理地优化资源配置。

猜你喜欢
行政事业单位体系
关注《行政与法》方式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论行政和解中的行政优先权行使
从新修改的行政诉讼法谈行政行为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黑龙江省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事业单位登记公告
行政不作为的概念界定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