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策略研究
——基于新村运动视角

2022-11-13 22:18李沐阳宋一鹏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东北地区农民农业

王 洵 李沐阳 宋一鹏 彭 月 王 悦

1.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2.吉林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0 引言

2021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对新发展阶段的乡村振兴工作做出总体部署,为我国新时期的乡村振兴战略指明了方向。中国在2021年已实现全面脱贫,目前全国各地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是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一次重大转变,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工农业基地,肩负着我国粮食、生态、国防安全等使命,东北乡村的振兴关系到东北的全面振兴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研究发现,在东北地区乡村振兴发展中,仍存在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业相关政策保障不足、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亟待提高等问题。本文将结合东北实际情况,针对这些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建议,为东北地区乡村振兴进一步推进提供新启示,注入新动能。

1 东北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1.1 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以家庭为主导,农民组织化程度较低。以吉林省的农户情况为例,小农户生产仍然是当前主要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有组织的农民占比不到50%。因此,以传统农业种植方式进行农产品生产,没有产生一定的规模效益。农村尚未形成农产品上下游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且农业生产与市场缺乏联系,对接效率低,农产品销路不畅,市场竞争力整体偏弱,农业产业发展问题亟待解决。

1.2 现代农业所需的政策保障不足

东北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一套完备高效并且从实际出发的政策体系作为保护、支撑。农村集体建设性用地的入市工作相关政策保障不足,尚需出台相关规范性文件,规范农地入市,盘活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此外,农村金融支持政策不足,商业银行的农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制度尚需相关配套措施政策加以完善,弱化村民融资隐形门槛,解决农地抵押难、农民融资难的问题。

1.3 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东北地区开发较晚,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渐趋突出,很多农民脱离农村到城市谋求自身更好的发展,农村人口净流失状况不容乐观。当前东北农村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的落后思想与知识储备无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缺少与现代化农业相匹配的知识与技术,亟须系统科学的农业科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知识的普及与培训,使其通过科学的途径与手段进行农业生产,提高农业产量与生产效率。

1.4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制约第三产业发展

东北地区面临着由城镇化速度过快带来的农用耕地占用、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等问题。同时,我国东北乡村部分农民缺乏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意识,较为粗放的生产方式和不科学的生产习惯,破坏了东北地区资源环境和土壤优势,对黑土地缺乏科学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导致黑土地的流失与退化,不利于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发展第三产业产生阻碍。

2 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对策与建议

2.1 重视产业融合,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在产业发展方面,新村运动主要推动农村地区生产效率的提高,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进而促进农产品商业化,同时鼓励在农村地区农业多样化发展,大力支持乡村工业的发展。在东北地区乡村振兴中,应重视农业农村现代化,借助现代化科技与文创产品,推动农村产业“出圈”。首先,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绿色、高质量农业,加强农业育种配种。同时要提升农业机械覆盖率,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工作,因地制宜地生产与制造各村各户所需要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播种、培育与收获效率。加强与农科所、农业高校等机构的创新成果对接与转化。

其次,加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推动农业精准化、数字化、智慧化发展,利用大数据与云计算,精准对接客户需求,农民根据需求科学选择培育品种与产出数量,提高农产品市场对接效率。依托于新兴互联网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销售渠道与半径,加强辐射带动效用。

同时,打造东北特色产品产业链,提升农民的产业思维、商业思维,并提高其产业风险意识。依托于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等资源条件,东北地区特有的农产品种类繁多,应合理利用各村的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打造当地特色产品,形成特色农业产业链,培育整合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以东北特色产业打开市场,形成品牌效应。

另外,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将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深度挖掘东北地区乡村特有的历史与文化元素,将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与现代流行热点相结合,打造生态旅游乡村、历史文化乡村、民俗体验乡村、文化创意乡村等,体验乡村特有传统风俗与历史文化,培育乡村休闲娱乐及体验项目,吸引城市人口到乡村旅游、休闲,进行农事体验。同时依托于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气候条件、民族特色、传统美食,串联与整合各村优势景点、优势资源,打造特色冰雪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及民族特色旅游线路。同时加强乡村旅游衍生业态的发展,融合现代元素深度挖掘特色旅游文创产品,提高知名度与影响力。

2.2 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在文化方面,新村运动以改变农民的精神状态为主,培养农民自立、创新、民主、勤勉的观念。破除落后腐朽的风俗习惯,培育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村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破除小农思想对经济发展的束缚,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

首先,要对传统风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东北地区很多民间艺术历史悠久,乡土气息浓厚,如果能够将民间传统艺术与精神文明教育相结合,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还可以作为东北地区特有的文化符号向外传播。

其次,要加强以家风为基础的乡风文明建设。家风是乡风的一面镜子,良好的家风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村民的精神世界,从而在乡村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对于建立良好的乡村风气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最后,东北地区乡土情结深厚,乡愁的基点在于乡村,应发挥乡愁的社会价值导向作用。一是要激活乡愁文化价值,助力提升乡愁主体的人文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并借以引导人才归村回流,建设乡村。二是要引导村民深度挖掘乡愁文化的潜在价值,有利于延长乡愁文化产业链,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文化间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助力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愁品牌。

2.3 完善产学研融合机制,培养农业科技带头人

在农科教方面,新村运动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倡导下,各大学和各个研究机构纷纷成立有关部门,并采取巡回讲授的方式进行知识的推广和传授,以此有针对性地提升农民相关技能,也通过传授新的技术和农产品加工方法对村民进行培训。东北乡村在培养乡村农业科技带头人上,东北地区具有高校众多的优势,各省应统一协调各高校与各村的合作机制,以就近原则规划分配各高校支农地区,充分利用其人才、科研优势成立培训机构或建立线上培训课程体系。同时,政府也要调动社会多方力量举办农业教育培训,成为农业培训教育的协调者、谈判者与监督者,合理利用专家、项目研究组、农技部门、农产品公司、私人教育等,明晰权责,使培训主体具有多元性,能够整合多方教育资源。

其次要协同多元力量推进农科教结合。东北地区高等院校与农林院校应发挥其科研、人才、创新成果、信息等资源优势,在政府实现宏观治理和制定出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并出台相关政策之后,各高校应调整相关产学研直达机制与支农政策,相关教授学者和农业科技研究者应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利用相关政策鼓励支持引导农学、经济学相关专业学生进行支农工作,可以通过实地走访,线下教学、线上沟通与教学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网上培训与教学。不仅能够将理论成果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对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支农动力,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撑。

2.4 推进农村地区金融深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资金

金融方面,新村运动设立信用保证基金为无财产、无担保的贫困户提供担保,农协金融机构放款时无后顾之忧,农民融资更容易。我国东北地区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是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随着东北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农业生产效率、竞争力显著提高,改变了以往低效益的扶持式金融投入,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也显著提高。应不断深化金融改革,适应农村发展计划,对于产学研项目培育、东北特色产品与特色旅游项目,设立与构建专项贷款计划,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其次,健全东北地区信用体系和担保体系。通过建设区块链大数据平台来完善地区农户和企业的基本信息,建立“东北地区农村金融信用数据库”并进行实时跟踪与更新,为金融机构进行贷款信用评估提供依据,同时健全信用评估机制,降低农民融资门槛与费用,缓解农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最后,要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优势和作用。东北地区金融体系还不健全,在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因此要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弥补商业金融机构贷款积极性较低的问题。此外,政府可以根据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的贷款额度给予补贴,同时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建设与推广,降低金融服务使用门槛与范围。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地理位置偏僻,相较于南方,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防范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应该建立健全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分散机制。政府应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弥补商业保险供给的不足。同时丰富农民金融知识,合理运用套期保值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规避。

2.5 政府主导与村民协同相结合,激发农民主动性与创造力

在政策方面,新村运动着重培养农民创新意识,通过激励机制和研修院的技术指导和支持,鼓励农民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由于东北地区政府资金并不充足,无法为乡村振兴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投放资金,因此应采取政府引导、激发村民协同配合的模式。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在农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引导以及资金补贴方面的引导作用,精准投放资金,同时给予村民足够的自主权,自主管理村庄事务。

新村运动尽管大力倡导乡村改革,但是其并不包办,而是采取激励措施激发农民的自主性与动力,对项目建设优异的村落进行进一步补贴,极大地提升了农民的参与热情。东北地区在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打造适合的激励体系。年初政府根据各个村庄的生产力设定本年的规划与目标,进行政府补贴并政策引导企业对村庄进行扶持。年末根据各村庄的绩效,按照增长率而非增长量合理评定等级,等级越高,在第二年的生产中政府给予的扶持力度和补贴则越大,以此激发农民的再生产积极性,高等级农户得到高补贴,进行下一轮生产,如此良性循环。一方面,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培养了农民的奋斗意识,提高了农民的经验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农民的致富意识和创造力,以防农民对政府产生过度依赖,产生政府撤资后农民重新返贫的隐患,从而影响我国乡村振兴的实现。

3 结语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应坚持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五位一体,全面布局新时期东北乡村经济发展,不可偏废。因此,应基于当前乡村发展出现的问题,从产业、文化、科教、金融、治理等多方面入手,引导东北乡村向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迈进。一方面,有助于增强村民的物质生活,促进东北地区乡村产业振兴和生态振兴,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村民生活富足;另一方面,可以丰富村民的精神世界,促进东北地区乡村人才和文化振兴,解决人才流失问题,培育懂得现代化知识技术的新型农民,通过政府正确引导,激发农民内生动力。让村民感受到乡村发展的红利,亲自建设美丽富强的乡村。

猜你喜欢
东北地区农民农业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Brand Value: Excavating and Management of Tourism in the Rural and Village Reg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