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依
(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130024)
口述史方法作为学术研究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美国学者艾伦·内文斯(Allan Nevins)提出,他第一次用口述史方法记录美国重要人物会议,而后随着改革开放传入我国,特别是在党史、国史研究中愈发得到学者的重视。国内学者李向平、魏扬波二人在其著作《口述史研究方法》中系统论述了这一方法论,开启了我国研究口述史方法的序幕。王炳林、石卓群认为,口述史方法可以拆分为“口述”和“历史”进行定义,前者强调口述这一研究模式,后者强调对口述资料要进行分辨整理。左玉河指出,口述史方法是指以访谈的形式使当事人阐述所经历的历史事件,以还原历史。总之,只有对口述史方法进行清晰定义,才能运用好口述史这一研究方法。口述史方法就是研究者根据研究内容,对曾身处该研究背景的相关人物进行访谈,并将访谈内容保存完好,后期反复印证力图客观清晰还原历史的研究方法。
小三线建设隶属于三线建设框架之下,因此必须先对三线建设进行概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况,将国家由西至东划为三线、二线、一线,并在三线地区开展以战备为指向的大规模国防工业和交通建设,即三线建设。随着备战形势愈演愈烈,毛泽东提出在一、二线的腹地也要开展后方建设,各省要有自己的小三线,小三线建设决策呼之欲出。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学界对小三线建设逐渐重视,以山东、福建、广东、河北为例,都做出了相关学位论文,系统梳理了四省小三线建设的大致历程,极大地充实了小三线建设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上海、黑龙江、吉林、江西、山西、海南、安徽等地区都展开了对小三线建设的研究,但除上海外研究成果都相对较少。原因有三:第一,小三线建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属于保密工程,因此相关档案也带有涉密字样,开放程度有限,给档案查询带来困境;第二,小三线建设是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历史缩影,时间跨度较大也让研究进行具备一定难度;第三,小三线建设涉猎范围较广,不仅局限于军工及配套建设,还包括交通、邮电、仓库等基本设施建设,其内容庞杂多样,导致在资料收集整理上难以全面系统。研究某一地区小三线建设不仅是对地方史的还原与总结,还有助于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提供借鉴,因此运用口述史方法可以一定程度弥补档案文献的不足,对于我们客观、全面地把握这段历史有其重要意义。
小三线建设既是国史研究也是地方史研究,因此想要仅从某一地区档案馆查档以还原小三线建设全貌是失之偏颇的,且小三线建设的涉密性导致档案查询并非易事,史料不足是小三线建设研究缺乏的重要原因。而传统文献难以展示社会大众乃至社会底层的真实想法,而口述资料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个人认同、行为及个人与社会结构变迁的复杂关系,也就是口述史方法可以突破以传统历史研究法来研究小三线建设。因此,必须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身处小三线建设时期的老一辈群体进行大量的访谈工作,以充实研究。比如,想要研究小三线建设决策形成方面,可以找寻当时省国防工办、省经委、计委等主管小三线部门的领导进行访谈,了解省委是怎样响应中央指示进行省内小三线建设决策的,在决策中有何考量。由于小三线建设涉及国防工业、交通建设等配套设施,因此如果想要研究小三线建设过程中具体项目实施内容,就需从以来自各部门的小三线职工作为访谈对象,询问其军工方面、配套设施、交通建设、邮电建设、仓库建设等是如何开展实施的。想客观、公正地评价小三线建设,必须对其历史主体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在其过程中的得与失,从多方面进行评价。因此,运用口述史方法研究小三线建设可以增加活史料弥补资料缺憾,还原历史。
口述史方法能为党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小三线建设作为党史研究的重要分支之一,也深得其益。目前,学界以历史学研究小三线建设居多,主要在于探寻小三线建设的整个历史过程。而小三线建设研究不拘泥于此,跨学科式研究有利于加强对小三线建设的认识。由于口述史方法的对象具有广泛性,受访者畅所欲言一方面有助于发散研究者思维,另一方面有利于拓宽研究视角,展开对小三线建设的微观认识。比如,以管理学视角探索小三线企业管理体制机制问题,以政治学视角研究小三线的政治动员问题、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以区域协调发展视角考察小三线企业对当地经济协调运行的巨大意义。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为扩展小三线建设研究视角提供了可能。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任何研究都无法孤立群众而深入开展,将口述史方法应用到小三线建设研究中,必然需要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因此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在其中的主体地位。口述史相比绝大多数的原始资料,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再造原有的各种立场。小三线建设这段历史是广大群众塑造出来的,倾听群众的声音是对这段历史的基本尊重。用口述史方法研究小三线建设需要访谈者和受访者的双重参与,受访者口述形成的资料,访谈者后期会根据相关权威文献对其进行分析比对,在此基础上做出符合历史事实的修正,因此在二者之间形成的良性互动,再次推动研究顺利进行。笔者在研究吉林小三线建设时,对许多小三线职工进行访谈过程中发现他们谈及此问题时滔滔不绝,并真诚地希望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能得到重现。他们是为小三线贡献最大的一代群体,可以说是“献完终身献子孙”,因此让其参与此研究中不仅有利于充实研究,更是回应老一辈群体对此的深度关切,突出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巨大贡献。
开展小三线建设研究不仅要聚焦于史实,还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精神意蕴。广大职工群体在建设过程中酝酿出宝贵的小三线精神,即人民兵工精神,了解其内涵、生成路径、现实意义可以为新时代劳动者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小三线精神体现在职工群体的建设工作、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各个部分,因此想从官方档案文献中找寻这类事迹是困难的,所以必须通过对职工群体进行访谈。比如,通过对吉林小三线配套企业磐石钢管厂的计划科科长进行访谈,得知当年为完成建厂目标,几百名徒工用锹、手推车等原始工具,挖开车间周围的风化石山坡、挖出一条条轧机基础,工人们在山区平时吃的是窝头白菜汤,渴了就喝退火炉的循环冷却水,干的是又脏又累的力气活,但大家毫无怨言,只盼三线建设要抓紧。再如,与吉林省胜利零件厂保卫科副科长进行口述访谈后了解到,当小三线建设决策形成后,第一批建设工人走入深山老林,职工住在简陋的苞米楼,但他们仍然情绪高涨,没有叫苦连天。小三线建设中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如果不进行大量的口述访谈,很难被发掘出来。
小三线建设始于20世纪60年代,正式结束于21世纪,其时间跨度极大。经历过小三线建设的群体至今大多年过半百,当事人难免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存在偏差。笔者在对小三线建设老一辈进行访谈时发现,他们对当年有趣生动的人事物记忆清晰,而对小三线企业位置、代号、产品、隶属关系等具体问题较为模糊。当事人记忆存在偏差影响口述史料的准确性是在此研究方法进行过程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之一。
口述主体的社会背景、思想立场也会影响其口述内容,会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小三线建设领导机构、工厂工人、职工家属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会呈现出不同的观点立场,应考虑以何种标准去衡量其观点的合理性。因此,必须在研究过程中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站在不同社会群体角度去思考分析其口述内容是否具备历史逻辑、符合客观事实,以及能否作为研究主题的历史佐证。
运用口述史方法研究小三线建设前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研究者综合素养要求较高。首先就要联系好小三线群体,说服其愿为研究做出贡献即接受访谈;其次要确立访谈框架,根据不同群体制定不同的访谈内容,保证访谈顺利进行;最后要对访谈内容进行验证。在整个过程中,每一环节都是最后形成准确史料的充分必要条件,需要研究者付出巨大的努力。
运用口述史方法推进小三线建设研究必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把握历史主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看待小三线建设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第一,要正确认识小三线建设的历史动因。必须明确小三线建设作为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基于国际和国内局势而做出深思熟虑的考量,这一立场应旗帜鲜明地贯穿在口述史方法进程始终。第二,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小三线建设过程中的得与失。尽管小三线建设在调整改造后期出现了企业转型困难等问题,但无论从整个国家战略安全角度来看,还是后期对区域协调经济发展来说必然是得大于失的。第三,要准确把握小三线建设的历史过程。小三线建设历程可分为第一次建设高潮、曲折发展、第二次建设高潮、收尾阶段、调整改造阶段,受访者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记忆和感受,因此在访谈时要注意对不同阶段的划分。
开展小三线口述史工作必须坚持以一丝不苟、严谨客观的态度进行。在准备阶段,研究者要提前做功课以了解受访人员,如工作单位、工作职位、社会背景等信息。根据不同受访人员制定访谈内容,若受访者是领导阶层,那访谈内容主要围绕政策制定、执行情况等方面展开;若受访者的厂内工人,则主要围绕施工过程、工厂情况等内容展开;若受访者是小三线职工子弟,他们对小三线建设具体情况了解不够全面,但可围绕他们当时的内心活动进行访谈,比如涉及的学校教育、医疗卫生、娱乐活动等民生问题。在进行阶段,由于小三线群体大多年岁已高,所以在访谈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时长,要学会察言观色,当涉及问题受访者不愿提及的问题时,要秉承受访者自愿原则不得强行提问。注重与受访者的沟通互动,增加访谈的生动活泼性,增强受访者的获得体验感。在后期整理阶段,要与官方资料、档案文献进行比对,以科学性、学术性、政治性为前提层层筛选,不得使用拿捏不准的口述资料。
小三线建设研究涉及内容庞杂且时间跨度大,将口述史方法运用其中时往往会出现方向不清或者思路被受访者带偏的问题。所以必须注重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小三线口述工作者,首先,必须培养小三线口述工作者对小三线这段历史具备清晰认知,使其能梳理清小三线建设完整脉络。其次,要加强对小三线口述工作者的党性和专业性教育。必须拥护党的领导,明确政治方向,在面对不以事实为依据的价值观念偏离现象时,要敢于亮剑,以刮骨疗毒般的方法予以批评指正。最后,小三线口述工作者要具备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由于口述史方法工作繁重,因此不能闭门造车,要善于分工、交流、合作,各司其职,提高抢救小三线活历史的工作效率。
口述史方法相对于传统历史方法而言是创新、灵活的,在运用口述史方法时要善于借助互联网等多媒体平台,避免出现口述成果仅在学界传递。用口述史方法向群众渗透这段历史,以多媒体为平台展示小三线口述成果,将这段历史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开,使群众了解这段尘封历史,揭开小三线建设的神秘面纱。用生动形象的方式使群众明白小三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到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保障国家安全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提高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公信力,加强群众的政党认同。而且在应对一些对小三线建设持否定态度的声音时能公正客观地看待它,明确小三线建设的得与失,小三线建设不仅为国防科技工业奠定基础,还对各地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最后找出小三线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为经济现代化建设提供经验启示。
小三线建设作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的重要篇章,其研究空间仍有待拓展。运用口述史方法推进小三线建设研究可以弥补传统历史研究法的缺憾,加快小三线研究进程,全面客观地认识小三线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