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力的三个维度

2022-11-13 21:51:00揭海业
活力 2022年17期
关键词:动员党组织群众

揭海业

(中共廉江市委党校,湛江 524400)

“两个确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取得的重大成果。新时代,基层党组织要以拥护“两个确立”凝聚社会共识,动员民众,汇聚社会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现代化国家建设。从历史的维度看,党的百年征程是维护党的核心权威,增强党的理论认同,依靠基层党组织积极开展社会动员的过程。从理论的维度看,捍卫领袖权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展社会动员的前提条件,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是为基层党组织开展社会动员铸魂。从实践的维度看,基层党组织是自上而下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自下而上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初一公里,无论是落实党的政策,还是深化基层治理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动员。在新征程中,基层党组织要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融合拥护“两个确立”,开展社会动员,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历史的维度:拥护“两个确立”是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光辉历程的重要经验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社会动员史”。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到发展壮大的历程是深入传播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积极开展社会动员的过程。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推动马克思主义三次理论飞跃,并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是马克思主义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在中国迅速传播的结果,而且受五四运动影响较大且产业工人较多的地方党组织发展较快。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共一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鉴于党的力量还弱小,决定以主要精力建立工会组织,指导工人运动和做好宣传工作。党从创建开始就一直致力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认同度,扩大党组织的社会覆盖面。中共二大提出,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党的力量不断下沉,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动员作用越来越突出。基层党组织深入群众中宣传动员,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获得群众的认同与支持。动员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动员形成统一战线等。

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飞跃,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进一步强化,党达到空前团结。成功开展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为代表的社会动员,为新中国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毛泽东指出,“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除了开展绵密的组织动员,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大力开展宣传教育,积极唤醒民众。同样,解放战争时期开展感情色彩强烈的“诉苦运动”进行思想动员,还有“土改运动”这个符合农民利益的政策动员。解放战争时期,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淮海战役动员民工累计达543万人。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这一历史时期,党的工作重点是肃清反革命势力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动员群众巩固人民政权。国民党反动派虽然败退台湾,但还有大批国民党特务和其他反动势力潜伏国内,镇压反革命势力十分迫切。中央确定采取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也就是说在党的领导下,全党上下全力动员,并联合各民主党派人士广泛开展社会动员。其次,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心大转移、民力大汇聚。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心中充满喜悦、感激,情感上对党高度认同,行动上听从党的号召、追随着党。随着社会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和意识形态教育的不断深入,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的能量越来越大,群众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也越来越高。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草案)》,为了确保有效实施,党抽调大批干部成立土改工作队下到基层,与基层党组织一起进行宣传教育。顺势开展“诉苦运动”,引导贫农与雇农倒苦水、挖穷根,深入开展意识形态教育,让广大农民思想觉悟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促进马克思主义第二次飞跃。这一时期的基层党组织动员群众解放思想,积极发展经济走上致富之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提出了多项农业政策,并提出能够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积极性的政策就是好政策。这一论述让人思想大解放,并推动了“包产到户”的农村改革进程。从1980年正式全国推进“包产到户”到1983年全国范围“包产到户”基本完成。这三年,就政策的落实过程来讲,基层党组织通过宣传教育,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改革,引导群众走向勤劳致富之路开展宣传动员。

改革开放意识形态教育主要起解放思想的作用,这是关于姓“资”与姓“社”的思想大解放。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让党的政策和人的思想进一步“松绑”,特别是对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是否等同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论述,让大家感受到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回归。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也有计划成分。姓“资”姓“社”的判断标准要看是否“三个有利于”。这一论述让市场经济政策得到大家的认可。另外,“社会主义本质论”提出十个不是社会主义。在基层党组织动员下,群众认识到通过个人勤劳、智慧成为先富起来的人是正当的、合法的,也是光荣的。思想上“松绑”的直接表现是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在制度“松绑”的助力下,从而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正如邓万春所说,制度的思想解放意义甚至要大于制度本身的经济绩效;制度的推行也采取了动员的形式,具有浓厚的动员色彩。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动员群众学习贯彻新思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外出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正式提出“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也是“强国梦”,它的基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国梦”在国家、民族发展层面有一个更加清晰的共同奋斗目标,也是党在新时代提出社会动员的总目标,对内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引起国内外的热烈反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这是改革的2.0版,1.0版的改革是以“松绑”为主要特征的增量改革,2.0版的改革是存量改革,可能会因触动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引起反对改革的阻力。这就要求有一个坚强有力的政治权威将改革进行到底。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所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部署指引我们开展伟大实践的新思想,起到展形象、振精神、聚人心、汇力量的作用。新时代的社会动员调动了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维护领袖权威,动员群众积极主动跟党走,这是我们党走过的一百零一年的光辉历程的重要经验。

二、理论的维度:拥护“两个确立”是基层党组织开展社会动员的基础

社会动员是指党和国家或者有关社会团体,通过各种方式方法来影响并改变成员,凝聚共识,汇聚合力,以实现预定的社会活动目标。党的社会动员是党活动社会化的重要方式方法。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动员是我们开展伟大斗争的有力武器。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动员是指在各个历史时期,基层党组织始终围绕党的政治任务和中心工作,动用组织、宣传等手段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相向而行,完成某一项具体任务。

(一)捍卫领袖权威是基层党组织成功开展社会动员的前提条件

社会动员是动员主体通过各种动员方式作用于动员客体,形成社会共识,共同完成动员目标的过程。政党的社会动员核心问题是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最重要的关系是处理好政党与群众的关系。政党是阶级的代表,群众对政党领袖权威的认同是政党开展社会动员的前提条件。领袖的权威越高,群众越容易听从领袖的号召。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中发现了无产阶级政党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的极端重要性,马克思曾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领袖的权威直接关系着无产阶级政党的权威,政党成员要时刻维护其领袖的权威,以保持政党在党内乃至在社会中的威信,促进社会向石榴子一样紧紧围绕在党的周围,防止社会向四分五裂、各霸一方、一盘散沙的方向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捍卫领袖权威,凝聚广泛的社会共识,汇聚强大的社会力量,开展必要的社会动员,完成预定的政治任务。

(二)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是为基层党组织成功开展社会动员铸魂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马克思所倡导的共产主义事业是为全人类求解放的事业,是正义的事业。毛泽东在《论持久战》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必胜主要根据是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抗战是正义的、进步的。同理,我们可以认为解放战争可以成功进行社会动员,取得战争胜利的主要根据是反对地主阶级剥削的正义性。凡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都是正义的;凡是不符合人民利益的,都是非正义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开展社会动员的根本目的,保持动员目标的正义性。

党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就是要团结广大人民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毛泽东曾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使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通过宣传教育群众,让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转化为物质力量。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意识形态工作是宣传思想的工作、是说服人的工作,基层党组织要不断增加群众对党的价值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说服群众,让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的最大共识。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让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力得到增强

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动员力强大的根源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又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动员力的提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党首先要了解群众的利益诉求。人民的利益诉求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的。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更加贴合人民利益诉求,得到人民认同,推动基层党组织社会动员力的有效提升。例如,当前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乡村,要深入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让“两山理论”深入人心,转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育生态文化。变要我整治为我要整治,动员群众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中国共产党不仅重视人民集体利益的实现,更重视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整合群众个人利益,保持社会的公平公证。经过宣传教育,群众理解只有整体好,局部才会好;只有集体好,个人才会好。只要有一个缺口,就会功亏一篑。价值认知统一,行为动机一致,思想感情趋同,动员群众形成命运共同体。党只有以维护整合群众利益为价值遵循,才能动员群众成为集体行动的共同体。

三、实践的维度:基层党组织开展社会动员融合拥护“两个确立”

社会动员在新征程中的作用,可以引用刘一皋的话:“动员的形式和规模,决定社会发展的速度与特征,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动员乃是实现赶超必不可少的条件。”未来,社会动员在凝聚社会认同、促进社会参与、化解社会矛盾、汇集社会力量、应对公共危机等方面将继续起到重要作用。在新征程中,我们面对的形势越来越复杂。从动员客体看,社会成员原子化,社会力量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从动员目标看,中国地大物博,要应对的突发事件较多,导致动员目标复杂化。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这就要求基层党组织不断推进社会动员能力建设,利用好社会动员这个重要的武器。按照十九大报告所说:“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灵活运用各种社会动员方式,确保社会动员获得良好政治效果

基层党组织是党深入社会、植根社会、影响社会的政治组织,理所当然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社会动员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开展政治任务社会动员时,自觉拥护“两个确立”。例如,我们在环境保护、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胜利。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筹帷幄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开展社会服务社会动员时,惠民政策落地落实,不偏不差不打折,对个别短期利益受影响的群众做好说服和善后工作。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确保社会动员能对党负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造福人民,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说服力,收到良好的政治效果。

(二)构建上下联动、左右协同、运转高效的社会动员体系

党的社会动员力来自组织,党的组织建设为党的社会动员提供物质基础。通过党组织的社会化活动,传播党的思想、党的政策,影响社会,动员群众,产生统一的意志,并且转变为巨大的物质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指出,“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作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建立“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新时代,一方面要扩大党组织的社会覆盖面;另一方面,要突出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发挥,打造全方位、全领域的运转高效的社会动员体系。党的十八大后,党的社会治理理念经历了由“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变化,进一步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重视对社会组织的思想嵌入、人事嵌入、组织嵌入或者规则嵌入,从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在城市已经构建了市—街道—社区—网格—邻居理事会五级网格化社会动员的组织体系,在农村已经构建了市—镇—行政村—自然村(组)四级网格化社会动员的组织体系。形成一网多格、一格多员、一员多岗,以及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域覆盖社会动员组织体系。必要时,这个治理体系可以激活社会动员功能,成为社会动员体系。

(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与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

动员客体对动员主体认同度是影响动员成效的重要因素。基层工作任务重,工作压力大,需要群众配合完成的工作越来越多,基层党组织开展社会动员也会越来越频繁。无论是党的宗旨所要求的,还是工作现实的需要,基层党组织都要加强对群众的服务。转变思维,由过去群众找上门的被动式服务,转变为根据群众需求主动联系提供服务。与群众建立深厚感情,在开展社会动员时群众就会产生同理心、同情心,全力配合。如果平时高高在上,官僚主义十足,不能密切联系群众,则在需要开展社会动员时,群众也不愿意配合。基层党组织要加强党员对群众服务意识、服务能力的教育。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主要体现在党员的先进性、纯洁性上。党章规定基层党组织负责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服务工作。党员的教育不仅有理论层面的说教,更要体现在实践层面的身教。在开展社会动员时,更要书记带动班子成员,班子成员带动党员,党员通过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等关系带动身边的人,实现良好的社会影响。

(四)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思维,依法开展社会动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律是上位的制度,法治是当今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依宪治国”“依法治国”。应正确认识社会动员与法治的关系。社会动员与法治从社会功能上看,不是相互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社会动员是非常规的、临时的、随机的,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凝聚较大的社会能量,应对突发事件。法治可以为社会带来可预见的相对稳定的秩序,法律可以为动员主体开展社会动员提供合法的边界。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开展社会动员时要牢记“法无授权即禁止”。当今行政体制是科层制,工作任务层层分解,工作压力层层传导。基层党组织要对接上面各系统、各单位、各部门的相关工作。在各种高强度的压力之下,基层干部容易产生焦虑而出现“越界动员”的情况。这就要求基层干部树牢法治意识,增强社会动员的程序正义与合理性,不能违背群众的意愿,不能突破法治规则,避免为了完成任务,而在手段上无所不用其极。把坚守法治原则作为开展社会动员的底线,教育人民群众依法参与社会动员,法律也为动员客体接受社会动员提供规范。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法无禁止即可为”。通过法律形式确定在必要的时候参与社会动员是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可以防止“个人意志”凌驾于“集体意志”之上,防止“个人利益”危害“集体利益”,防止因“个人行动”导致“集体行动”失败,从而防止“公共资源悲剧”的发生,不断推进社会动员与法治相结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我们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已经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了关键时刻。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社会的桥梁,是政治组织,理应担负起相应的政治责任,拉近与群众的心理距离,保持与群众密切关系,促进与群众良好的互动,才能在开展社会动员时,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法律的框架下开展社会动员。自上而下贯彻党的政策时要维护好群众的切身利益,自下而上做服务群众工作时要促进拥护“两个确立”,追求政治效果最大化,领导群众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猜你喜欢
动员党组织群众
清华党组织公开
多让群众咧嘴笑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海底总动员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活力(2019年22期)2019-03-16 12:46:42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设(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国防动员歌
青年歌声(2018年3期)2018-10-20 03:25:16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人大建设(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
国防动员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