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志强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只有注重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创新或改进教育管理模式,帮助高校从人文关怀、道德教育及人才培养等层面关注学生、引领学生和管理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从而使现代教育管理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在创新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明确“互联网+”的基本特点,确定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方向。
“互联网+”以协同合作、公平平等、公开开放、传播广泛等优势,通过数据重组、分析、采集等方式,重塑了传统机构、模式及体系的内涵,使计算机互联网技术成为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的抓手,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提升传统组织、模式及制度的运作效率。在“互联网+”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相关学者和专家曾指出,“互联网+”是创新2.0 背景下我国互联网的新业态与新形态,是知识经济形态下的“模态演进”,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能够将传统服务或产品进行创新与重塑,使其焕发出全新的生命力。
“互联网+”拥有融合性、开放性、共享性等基本特点。首先是融合性,“互联网+”可以与“教育”“农业”“商业”“金融”“环保”相融合,通过重构经营体系或模式,实现组织或机构的创新式发展。其次是开放性,开放性主要指互联网能够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实现面向全社会、全球及全民的资源配置。最后是共享性,共享性指互联网能够通过软件与传感器等软硬件设施,将资源、数据、设备等要素有机衔接起来,并将融合结果呈现给社会大众、组织机构及政府部门,简而言之就是能够将“互联网+”的成果全面地呈现给任何机构、部门或大众,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除此之外,“互联网+”还具有较为鲜明的创新性特征,即在互联网与其他模式、体制、机制的融合过程中,能够转变传统模式、体制机制的运作形态,使其呈现新的发展特点,如数据化、自动化、信息化等。
首先,普通高等院校应做好教育改革的战略规划,借助“互联网+”的功能优势,提升现代教育的质量与效率,使现代高等教育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高校应确保我国教育数据的完整性,积极规避教育数据安全问题。此外,还需要在文化输出与发展的过程中,借助计算机数字技术,增强我国教育的安全性,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格局。
其次,要加快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在社会领域、科研领域及教学领域中进行变革与创新,突出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和价值,使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体制与机制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加系统。
再次,需要深刻了解并认识到高校在时代发展与经济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根据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现状,制定出全新的发展体系,并从提高网络数据分析、传输、整理及储存的能力出发,优化教育管理机制,提升教育管理效能,确保教育管理模式能够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另外,要以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为抓手,实现高校教育管理、教育科研及社会服务的信息化与数字化发展,形成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型教育态势,使人才培养工作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发展的要求,提高现代教育的实效性与有效性。
最后,教育管理者应拥有创新意识,善于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教育管理过程更加科学、合理,并具备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特点,同时应通过创新驱动的方式,全面统筹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指根据教育系统的基本要求和特点,运用教学论与管理学的方法,发挥控制、协调、组织及计划等职能,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类要素进行统筹与规划,使其实现有序运行与高效运作的目标。理论探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教育管理是充分利用信息、空间、时间及人、财、物的过程,能够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发挥自身的育人作用。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却存在诸多的问题。
首先,在网络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影响下,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行为规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变得更加关注个性与内涵,强调自我与平等。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发展规律。具体而言,传统的教育管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求学生的绝对服从,导致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严重影响现代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其次,在教育管理形式上,高校虽然注重“互联网+”的价值和作用,但没有将其作为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抓手,只是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作为“互联网+”的实施主体,导致现行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本质上依然与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相同、相似,难以发挥“互联网+”真正的育人作用。例如,教师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往往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化技术作为教育管理辅助工具,使技术应用附着在传统的管理模式、方法及形式上,教育管理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优势难以被挖掘和彰显,进而造成“互联网+”理念无法充分融入教育管理的不同环节和过程。
最后是缺乏保障机制。“互联网+教育”能够帮助高校更好地培养学生、教育学生,然而在“互联网+”应用过程中,却缺乏相应的保障机制,导致“互联网+教育”难以得到有效的实施。这里的保障机制主要指支持并促进“互联网+”理念应用或价值发挥的机制与制度,以及可以确保计算机技术成为教育管理创新发展的媒介。高校缺乏对“互联网+”的深入理解和准确认识,因此难以建立“互联网+”保障机制。
结合“互联网+”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教育管理的启示,能够发现我国高校应在未来应用和发展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过程中,加速科研领域、教学领域及社会服务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切实推动教育的现代化与信息化发展。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高校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切实解决原有问题,推动自身的健康发展。
首先,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抓手,重新塑造教育管理内涵,即以学生为管理主体,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强调管理育人在教育管理模式创新与变革中的功能和作用。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与各科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明确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挖掘与发挥教育管理中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教育学生。
其次,从服务的角度出发,提升教育管理的实效性。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管理活动,实现培养拥有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专门性人才的目标。例如,通过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方式,分析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服务,让学生在需求得以满足的同时实现既定的教育管理目标。
最后,以激励为主开展教育管理工作,转变传统的命令式、强制式管理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管理者应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与存在违规行为的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将存在违规或存在错误行为的学生信息录入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明确学生是否存在重复性违规的问题,从而增强劝导、激励等管理方式的有效性。
结合“互联网+”对高校教育管理的启示能够发现,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高校要想做好战略规划工作,确保教育数据的网络安全,发挥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就需要凸显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教育管理模式中的地位,创新“互联网+”的应用形式。首先,以模式重构为抓手,突出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围绕“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与特点,重构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以突出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优势和价值为目标,重构资源机制、管理机制及运行机制。比如,在模式重构的过程中,高校将建设互联网平台作为模式重构的抓手,通过调整模式实施的步骤及内容,突出互联网平台的特征及特点,进而使二者进行有效融合。其次,在模式重构的过程中,高校应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与实施标准,以确保各项教育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例如,在教学领域,高校应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制度,保证教育管理模式在重构过程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实施标准的制定能帮助教育管理模式朝着正确、科学、合理、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让教育管理模式优化,更符合高校的预期。最后,在“互联网+”理念的影响下,高校管理者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转变传统的管理形态,使“互联网+”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例如,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形成网络教育管理格局,能够打破传统教育管理中存在的弊端,从而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性。
高校要想构建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管理模式,就需要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并以保障机制为抓手,推动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首先是师资资源。师资资源主要指具有信息化素养、技能及经验的教师队伍,其能够从组织重构、模式重组等角度出发,凸显“互联网+教育”管理模式在战略规划、教学领域及科研领域中的优势和价值。因此,高校需要结合“互联网+”的基本内涵与特征,开展相应的教师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更加充分地理解并认识“互联网+”的内涵,了解“互联网+”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所具有的价值和优势,从而通过培训活动,使其获得应用“互联网+”理念的意识和能力。当然,高校还可吸引社会企业、政府部门及研究机构参与教师培训工作,丰富教师培训形式和培训内容,提升教师培训质量。其次是资金保障。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应从财政保障、资金投入等层面出发,确保高校拥有完善与充足的信息化设备设施,切实推动“互联网+教育”管理模式的建设。同时,高校可以通过构建专门的“互联网+”基金,拓展资金渠道,以保障“互联网+教育”管理模式拥有充足的资金,从而使各项管理工作、服务工作及教育工作得到有序推进。最后,高校应结合“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与优势,借鉴相关院校的成功案例,形成独特的智库体系,使“互联网+”能够更好地推动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具体而言,高校要加强对成功案例的借鉴或引用,总结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反思自身的失败教训,从而在优化教育管理模式、体系及结构的过程中,拥有充实的实践样本和应用依据。
“互联网+”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的过程,是创新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抓手和依据,能够帮助高校革新教育管理理念、体系、内容及结构,强化高校在社会服务、科研及教学领域中的价值。然而,要想切实推动“互联网+”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充分的理论研究与大量的实践探索,使“互联网+”成为高校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及创新教育管理模式的关键,发挥出真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