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建设提速助力乡村振兴

2022-11-13 18:03:35耿子奇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22年2期
关键词:数字信息化农业

耿子奇 王 秦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北京 100101

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该战略中所包含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都要求采用新型发展方式来实现。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是互联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能够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信息化人才引进与培养、农村电子监管体系建设、智慧农业等提供新的发展思路,助力乡村振兴。

1 数字乡村建设的发展背景

1.1 大力发展智慧绿色农业,创建生态宜居的绿色乡村

在政府政策导向、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下,我国智慧农业获得高效率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2020年6月,我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52.3%,较2013年提升23.3个百分点,我国农业新基建初步取得成效。调查数据显示,57.4%的国家现代化农业产业园启动建设大数据中心。我国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通过开展金农工程、“宽带乡村”等试点工程,最大限度提高我国智慧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为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1.2 推动农村网络化社会治理,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网络化社会治理是指依托统一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将辖区管理范围分割成多个网格,每个网格都配有网格管理员,依据动态调整、无缝覆盖与全方位发展的理念,网格管理员对所管理辖区的网格进行动态化与精细化的服务。现阶段农村网络化社会治理水平有大幅提升,但总体仍落后于城市的网络化社会治理水平,在农村实行网络化社会治理还存在较大难题。需要进一步发掘现代信息化技术在乡村振兴建设道路中的巨大发展潜力,更好地促进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发展。

1.3 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创新活跃发展,加快乡村信息化建设进程

2020年我国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领域不断突破核心技术,这些领域取得了飞速发展,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前沿技术领域的政策支撑不断强化的发展背景下,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创新空前活跃,催生出各种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智能型产业带动应用层产业得到高质量与高效率发展,乡村建设加大了对于千兆光网、5G、物联网与城市信息化技术、区块链、人工智能、“互联网+农业”、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力度,加快了乡村信息化建设进程。

2 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乡村的建设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但在此建设进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下面从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方面进行解析,分析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中存在的困境。

2.1 乡村产业振兴方面:部分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偏远的地理位置制约了信息网络的普及程度,搭建全面覆盖的网络设施的高成本性致使很多信息通信类型的企业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开阔平坦、经济较发达的城镇。村级信息服务站点普遍存在建设滞后,服务站点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不到位,人员、场地、设备、宽带等设施条件配备不完善。根据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总量为2.97亿人,占网民整体的29.4%,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2.2 乡村人才振兴方面: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队伍

现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程度大幅提升,农村地区财政资金较为短缺,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薪酬普遍较城市薪酬水平低。在当今与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的趋势不会发生实质性改变,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普遍较年轻且受教育水平较高,留守人群大多为年龄较大的老年人或者年龄较小的儿童,对其进行专业的职业培训的难度较高。农村现有信息化工作人员存在着专业知识水平较为薄弱的问题,导致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中缺乏人才与技术支撑。

2.3 乡村文化振兴方面:乡村文化数字化治理理念较为薄弱

一方面,现阶段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多为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管理主体具有单一性,村民的文化治理参与意识不强,同时缺乏企业主体的参与运营,导致数字文化治理效果不佳,最直接的表现是村民对于文化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数字资源建设较为滞后,缺乏数字化经营观念,数字文物资源库建设的不成熟导致在乡村文化治理方面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障碍,从而出现信息文化平台建设渠道不清晰,信息发布更新不及时等问题。

2.4 乡村生态振兴方面:农村电子追溯监管体系建设存在滞后性

当前国家通过采用大力发展智慧绿色农业、创建人居环境监测平台等措施来促进乡村生态的良性发展,但在数字乡村生态振兴建设方面仍存在着较大问题。现阶段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监测的机制体制尚不完善,电子追溯监管体系建设仍然具有滞后性,导致乡村环境的监控、反馈渠道较为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境监管部门及时收集群众意见,打消了群众的环境监管积极性。

2.5 乡村组织振兴方面

2.5.1 “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

“互联网+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数字化发展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销售等过程深度融合,加快农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进程。但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如部分农民群众互联网意识薄弱、接受信息化新型技术较为困难的问题。“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需要参与体充分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作用,现今部分农产品企业不愿进行转型,大多农户缺乏“互联网+农业”意识,无法利用互联网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2.5.2 数字乡村治理体系不完善

数字乡村治理体系是对传统乡村治理体系的重构,其对基层政府的数字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传统社会治理体系仍处于主导地位,不注重对数据的分析与处理,村民的数据思维意识与互联网参与意识较为淡薄,数字信息素养较为欠缺。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程度较低,乡村公共服务数字智能化发展建设进程较为缓慢,导致数字乡村治理体系成为数字乡村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

3 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途径分析

根据上述在数字乡村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乡村振兴的5个方面进行解析,分析加速数字乡村建设的途径。

3.1 乡村产业振兴方面:加强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网络基础设施是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的物质基础,要加大对于农村地区移动通信、光纤宽带等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力度。相关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来引导网络通信运营商不断地向农村拓展其业务范围,强化移动、电信等通信类企业加强对于农村及偏远地区网络建设和运维的意愿。强化数据对于管理决策的技术支撑,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传统农业与农村大数据资源的应用融合。

3.2 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加大农村地区信息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工作人员专业水平

数字乡村的建设过程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要加大对于信息化人才的引进力度,制定更具发展潜力的人才引进计划,吸引优秀的高校毕业生投入农村信息化工作中。提高农村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薪酬水平,增强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的流程化与制度化水平。

3.3 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创建多元化的乡村文化数字治理机制

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创建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共建共享的乡村文化数字治理机制,鼓励企业、村民等市场主体的多方参与,提高各方参与文化治理的意识,政府应鼓励各方进行数字乡村文创建设活动,将乡村传统优秀文化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平台进行融合,以丰富乡村文化传播形式,提升各方的数字化经营意识,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于创建数字文物资源库的投入力度,为乡村文化治理提供数字化平台,更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3.4 乡村生态振兴方面:加快完善农村电子追溯监管体系

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快完善农村电子追溯监管体系,鼓励群众参与到保护居住环境的建设中,引导群众参与对环境的监督,改善农村以往的环境监测主体缺乏、反馈渠道单一等问题。进一步提升智慧绿色农业的发展,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生产技术的智能化与生产劳动力的节省化;提升人居环境监测平台的建设水平,利用无人机技术、卫星遥感等智能监控体系对农村环境进行实时监督,进一步建设生态宜居的绿色乡村。

3.5 乡村组织振兴方面

3.5.1 提高数字乡村信息惠民服务质量

促进数字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农村信息技术现代化发展,鼓励信息通信企业的业务向纵深方向延伸发展,搭建更为完善和系统的信息网络平台,通过光纤、宽带卫星的资源应用提高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持续开展信息技术推广计划,鼓励农民参与到新型农业电商的发展大潮中,将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农民增收。

3.5.2 促进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

提高乡村综合治理能力发展的现代化、精细化水平,促进基层政府的规范化建设,培养村民的数据思维与公共服务精神,强化村民的互联网参与意识。促进“互联网+农业”向纵深方向发展,逐步建立农业大数据系统。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大力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经营管理信息化,完善乡村规划、经营、环境服务。推动乡村公共服务数字智能化的建设,促进乡村生态、生产、生活的良性发展。

4 结语

数字乡村建设提速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不断深化,有助于加快实现新时代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不断推动农业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一步强化乡村数字建设的技术支撑。在我国大力发展智慧绿色农业,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创新得到大力发展,乡村信息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数字乡村的建设进程得到大力推进,但仍存在部分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队伍、乡村文化数字化治理理念较为薄弱、农村电子追溯监管体系建设存在滞后性、“互联网+农业”融合发展水平较低、数字乡村治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乡村的发展。针对以上问题,相关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于农村数字建设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关的机制和政策,完善农村地区网络通信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高水平信息技术人才,创建多元化的乡村文化数字治理机制,完善农村电子追溯监管体系,提高互联网技术的覆盖范围,运用信息技术不断完善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逐步建立农业大数据系统,进一步推进乡村智慧信息化的应用,加强乡村公共服务,增强社会各界对数字乡村建设的关注与支持力度,推进数字乡村智能化建设。

猜你喜欢
数字信息化农业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国内农业
今日农业(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答数字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中国卫生(2014年1期)2014-11-12 13:16:34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