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渭水情》文献综述

2022-11-13 09:07于佩云李翃旻
戏剧之家 2022年8期
关键词:琵琶曲渭水平湖

于佩云,李翃旻

(湖南城市学院 艺术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1984 年,任鸿翔先生创作出《渭水情》。1985年,曲文军在第二届全国高等音乐院校琵琶教学研讨会上首演此曲,引起广泛关注。1989 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山城杯”电视大奖赛中,《渭水情》获得优秀创作奖。该曲在作者思乡情切的基础上,借鉴地方戏曲,且不失流派风格。在琵琶曲目中独树一帜,非常具有研究价值。本文从创作与二度创作、音乐本体分析、演奏技巧三个方面对《渭水情》进行分析,通过归纳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让读者更有层次地了解《渭水情》。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渭水情》的相关学术研究添砖加瓦。

一、创作和二度创作

《渭水情》是平湖派特色与秦腔结合的佳作。涉及其创作类的文章共有6 篇。本节将从创作本源、创作特点、二度创作来进行分析。

(一)创作本源

地理环境孕育人文风情,人文风情催生出地域音乐文化。郑聪的《试析琵琶曲〈渭水情〉的创作特点》[一文中叙述了渭河与三秦大地的地理位置,介绍了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它流经甘肃省的中部,东南部和陕西省的中部,任鸿翔先生的故乡渭南市蒲城县就位于陕西省的中部。任先生自小熏陶于陕西民间音乐氛围中,对于秦腔耳濡目染;文中还介绍了任先生的从艺经历,拜平湖派大师杨少彝为师,深得平湖派淡远流畅、含蓄隐秀的艺术精髓。所以,任先生将地域特色与流派风格巧妙地结合在《渭水情》的创作中。此外,作者本人高超的艺术感知力与曲目创作功底都是《渭水情》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

笔者认为对于乐曲的大背景大环境的介绍能使演奏者更加了解曲目的创作背景与乐曲内涵。

(二)创作特点

《渭水“琴”怀——琵琶曲创作及演奏技法研究》与《浅谈任鸿翔先生作品〈渭水情〉的艺术特点》[两篇文章都认为《渭水情》有三个特点:一、任鸿翔先生将秦腔率直质朴的内涵与平湖派细腻婉约的表达相结合。二、《渭水情》具有独特的人文情怀,是任先生思乡之情淋漓尽致的抒发。三、乐曲调式鲜明,结构层次严谨,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专业素养。

《浅谈任鸿翔先生作品〈渭水情〉的艺术特点》介绍了琵琶平湖派可追溯至1895 年浙江平湖人李芳园、李其银出版的曲谱《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该曲谱的出版是平湖派诞生的标志,此后广收博采、传承发展地吸收传统民间艺术,最终成就了一套自己的体系。

任先生借鉴秦腔却区别于一般豪迈粗犷的陕西风格音乐,将平湖派的委婉细腻融入其中,思乡之情的哀婉与秦腔中特色元素“苦音”相融合。让听众能够通过旋律感受到地域特色,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三)二度创作

乐曲从创作到演出,离不开作者的精心创作,也离不开演奏家的二度丰富和补充。

“所谓的二度创作,便是指器乐演奏人员在自身充分洞悉作品内涵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对作品的独到理解,由此完成对作品的全新表达。”

对于《渭水情》的二度创作,各位学者主要集中在对陕西民间音乐的理解和个人技艺修为的讨论上。郑聪的另一篇文章《渭水响琴声琵琶传真情——试论琵琶曲〈渭水情〉的创作特点》中提到演奏者为二度创作应该做到:良好的音乐素养;扎实的基本功与演奏技巧的处理;具有创造性演出个人风格的能力;还有对陕西民族民间音乐风格的把握。

任畅在《琵琶曲〈渭水情〉的演奏分析与技术处理》中提及二度创作时说,很多琵琶作曲家都是各地方器乐流派的传承者,他们将内心情感融入了演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凭借自身对作品的打磨更为浓郁醇厚,更具中国文化特色。

从文献中可见,对《渭水情》二度创作的探讨,多集中于理解陕西风格音乐和融入自己的理解这两点。

二、音乐本体分析

谈及音乐本体分析的文章共有8 篇。本节通过曲式分析、陕西风格琵琶音乐、派别特色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曲式分析

《从琵琶曲〈渭水情〉中浅析平湖派的艺术风格和特色》《琵琶曲〈渭水情〉简析与教学设计》和《秦腔音乐在琵琶曲〈渭水情〉中的艺术功能》《琵琶曲〈渭水情〉的情感特质及演奏技巧》《琵琶诌弹多秦声——试评琵琶曲〈渭水情〉》中都指出《渭水情》曲式结构为A、B、A1 三段,是现代曲目创作的常用曲式结构。A 段是慢板部分,优雅婉转如泣如诉。B 段是快板部分,仿佛将思乡之情滔滔不绝的诉说。A1段是对A段的不完全再现,让人回味无穷。

(二)陕西风格琵琶音乐

《渭水情》是著名的陕西风格音乐作品。在《琵琶乐曲的地域性风格与技巧的运用》中,张明洁总结了全国五大地域(陕西风格、河南乐曲风格、江浙地区风格、广东音乐、新疆地域性风格)的琵琶乐曲风格与表现性技巧。

在《20 世纪末陕西风格琵琶音乐发展探赜》[中李文硕认为“陕西风格琵琶音乐指的是包含了陕西地区民间音乐素材的琵琶器乐曲,在音乐素材的使用上包括了秦腔、碗碗腔、眉鄠剧(陕西音:mí,hù)、西安鼓乐、陕北信天游、安塞腰鼓等极具代表性的音乐元素”。

古津宁在《陕西风格琵琶作品演奏艺术研究》[一文中总结了陕西风格琵琶作品的题材与音乐特征。题材特征有思乡之情、别怨之情、思人之情三种;音乐特征有戏曲曲牌、民歌元素、锣鼓经元素、特殊休止。以《渭水情》为例,它的题材特征为思乡之情,音乐特征为戏曲曲牌。

《浅析琵琶曲〈渭水情〉中的欢音与苦音》文中阐明《渭水情》素材来源于秦腔,借鉴于秦腔曲牌《永寿庵》。秦腔艺术源远流长,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梆子腔”。唱腔分为“板路”和“彩腔”,每部分均有欢音苦音之分。苦音是民间音乐中一种特殊的音调,也是戏曲中特殊的声腔体系,是秦腔中极为有特色的部分。苦音表达出深沉,哀婉,激昂慷慨等,多用于人物感情激动,剧情跌宕起伏处。文中还提到秦腔中欢音与苦音的运用,特殊音微升4 与微降7 在曲子中的独到运用。曲子引子部分用g 宫与d 徵交替使用,后用西北地区的音阶风格曲调,之后曲子在e 商下进行,带有强烈的陕西地方戏曲风格。

(三)派别特色

《渭水情》是平湖派南派北传之后,平湖派的代表曲目。现代琵琶有五大派系:平湖派——风格精湛细腻,追求意境;浦东派——气势刚强,音色有力度;崇明派——轻柔活泼,幽默文静;无锡派——婉约灵秀,圆润清脆;上海派(汪派)——自然质朴,指法丰富。

“平湖派艺术1958 年经杨少彝先生受聘于西安音乐学院启始,开启了平湖艺术学院化与规范化的过程,开创了民间音乐专业化传承模式,确立了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体系,培养了大量琵琶艺术人才。”任鸿翔先生则是师承于杨少彝大师的平湖派传人。

《从琵琶曲〈渭水情〉中浅析平湖派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介绍了平湖派这一琵琶派别的演奏技法特点:“平湖派是以手法众多变化无穷而著称,演奏特点主要都体现在右手的指法上,轮指是琵琶演奏中比较常见的指法之一。在平湖派中轮指分为‘上出轮’和‘下出轮’两种。名曲《渭水情》中的轮指都是运用的‘上出轮’。从演奏效果来看,两种轮指的效果是差不多的,但仔细听还是能听出一点差异,‘上出轮’易圆滑、饱满,‘下出轮’易密。”此外。特色技法还有满轮、抹复扫、七操、马蹄轮、挂线轮等。派别演奏特色可见一斑。

“平湖派早期的音乐风格是朴素、淡雅的风格。晚清时期平湖派琵琶艺术家李芳园追求的风格很华丽,指法也很花哨。后经过不停的传承与创新,杨少彝在艺术上追求‘幽雅高深,清素自然’的崇实风格。特别反对矫揉造作,故弄玄虚,表现过分等倾向。极力倡导‘意在指先、意至指随’,‘意、实结合’的艺术内涵。从而发扬了平湖派琵琶艺术的丰满华丽,坚实淡远的艺术风格。”强调演奏出体现内在的感情与作品的情绪相结合。

在《渭水情》中,作者任鸿翔先生发现了秦腔细腻委婉的部分,并与平湖派精湛细腻的演奏风格找到共性,使之在作品中发生共鸣。平湖派细腻的左手指法处理风格将《渭水情》中的腔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右手指法的处理使得音色委婉悠长。这正体现了秦腔最有特色的部分——苦音。可以说,秦腔的腔韵与平湖派细腻柔美的风格相映相衬。

可见,琵琶流派和地域特色在《渭水情》整首乐曲的表现中,缺一不可。更是它受大家喜爱,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

从音乐本体分析这个方面来看,大多文章着重叙述了曲式分析、陕西风格与秦腔三个方面。

三、演奏技巧

好的音乐作品不仅依靠优秀的创作功底,还需要精妙的演绎与表现。谈及此类的文章共16 篇。本节主要通过情感定位、演奏技巧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说明。

(一)情感定位

演奏好器乐曲目的重要条件就是把握原作的思想感情,体会人文风情,使演奏者自身与作品产生共鸣。

《浅析〈渭水情〉音乐地域特色的把握与情感定位》中作者站在演奏者与听者的角度从文学与视听两个角度深入浅出地解析了《渭水情》的基调与人文历史特性。作者强调“抓住人文心理和地域文化是解读和表现地域音乐的关键”,强调抓住演奏的细节才能很好地用器乐表达出秦腔的韵味特色。演奏者必须以了解体会风土人情为基础,找到曲目创作背景的文化根基,才能定位情感基调。

“解决苦音的演奏问题,必须从心里重新界定琵琶演奏音位发声的问题,不能机械地模仿和反复训练左手在品位滑动的距离和推拉的位置,这样即便音对了也是没有生命的发声练习,并非音乐。因此,更需体味秦川的文化和精神,防止固守普通话的发声方式硬逼迫着说方言的尴尬,整个乐器都要全体为这一地域服务,从人到琴都必须完全地方化,只有文化和精神一体了,地域性音乐才能在演奏者手上活起来,具有生命力。”

(二)演奏技巧

想要完美地演奏一首器乐乐曲,仅仅只是情感定位准确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过硬的演奏功底。几乎每篇文献都谈及演奏技巧。有的文章从弹奏技法来叙述;有的文章从整个曲子分段结构来叙述。

《论琵琶演奏中腔韵的艺术特征》中作者刘美丽从琵琶演奏中腔韵与汉语声调关系、腔韵的表现性功能和腔韵所具有的审美功能三方面,阐释腔韵对准确表达音乐内涵和诠释音乐情感的意义。文中提到:“《渭水情》这是一首以陕西秦腔音乐素材创作的琵琶独奏曲,乐曲运用清商音阶,并借鉴秦腔中花音和苦音的创作手法,在腔韵的表现方面,把音乐看作一个带腔音响的整体,一个音的系列,带腔的音做为调式的基本结构单位,调式音级应当被看作是音腔体表现出来的基本单位,而音波则把这些基本音位间隙的连接接起来。运用流畅线性的演奏技法和推、拉、吟、揉的腔韵技法,在音腔和音韵的表现中极为丰富,腔中有韵,韵中有情,表现秦韵中细腻、委婉、淳朴、豪放的风格特征。”可见演奏效果与演奏技巧密不可分。

接下来我们从“指法处理”和“分段层次”进行剖析。

“指法处理”主要是指左右手的指法演奏方式、程度以及特殊音的表现。从此方法分析的文章有:《渭水“琴”怀一琵琶曲〈渭水情〉创作及演奏技法研究》《浅析琵琶曲〈渭水情〉的创作特点及演奏技法》《陕西风格琵琶艺术特色与作品探析》《秦腔音乐在琵琶曲〈渭水情〉中的艺术功能》。这几篇文章都提到曲中“苦音”多体现在左手手法上:推、拉、吟、揉、打、带,左手技法还要需音高的分寸。这些技法将苦音的腔韵惟妙惟肖地再现。“欢音”多依靠于扫拂、轮指、凤点头等右手指法,巧妙地结合成为“块”状和“线”状音乐。

“分段层次”:《渭水情》为单三部曲式,分为引子、慢板、快板。分层次叙述演奏技巧的文章有:《我对琵琶独奏曲〈渭水情〉的演奏体验》《浅析琵琶曲〈渭水情〉慢板乐段演奏中的左手技法》《琵琶曲〈渭水情〉的情感特质及演奏技巧》《琵琶曲〈渭水情〉演奏分析》《琵琶曲〈渭水情〉的演奏分析》《琵琶曲〈渭水情〉的演奏分析与技术处理》《琵琶曲〈渭水情〉的情感特质及演奏技巧》《琵琶曲〈渭水情〉简析与教学设计》《试评琵琶曲〈渭水情〉》。其中任畅老师的《琵琶曲渭水情的演奏分析与技术处理》与孙如雪的《琵琶曲渭水情演奏分析》表达较为详尽。引子部分要处理得短小流畅,注重左右手的配合,追求旋律的线状感,还要注意处理特殊的音高;快板部分要注意区分“线”“块”状的音乐感觉,处理扫弦时要做到干净利落,注重强弱对比。任畅老师从乐段开头的第一个和弦的前后版本变化讲起,到引子部分的线条变化、强弱对比;再到慢板部分的指法音高的处理。再到快板的整体把握。文中既有对整首乐曲风格的把控掌握,又有小到对每一个音,每一个乐句的微妙处理,文章十分详细尽实。

四、研究结论

琵琶曲《渭水情》的成功之处在于曲目创作兼容地域特色,吸收派别精华,且内涵丰富。《渭水情》作为流派传承与地方戏曲结合的佳作,对于它的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平湖派乃至琵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从《渭水情》已有的文献中我们不难发现。在创作方面,作者善于观察,发现秦腔中委婉悠长的部分和平湖派细腻精湛的技法的共性,并将两者结合。内外兼修,音乐内涵丰富,表现形式细腻。曲目本身结构严谨,调式鲜明。也借鉴《渭水情》的创作提示,作为一名艺术创作者应该多去体会地域风格特色鲜明的艺术作品。另外,在二度创作方面,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每个时代的主题不同。如果在二度创作方面能够对《渭水情》有时代主题的诠释,可能会让《渭水情》焕发新时代的活力。

笔者在梳理整理这些资料的同时发现,大多数文献研究集中在创作与二度创作、音乐本体分析、演奏技巧与派别特色上,对于乐曲的时代背景、演奏派别、谱本研究、演奏版本或者协奏曲等方面研究还不够深入,甚至未见。同仁们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继续挖掘《渭水情》的音乐价值。

猜你喜欢
琵琶曲渭水平湖
渭水秋歌
多元文化视阈下陕西风格琵琶曲的创作与发展
琵琶曲《天鹅》及其演奏技术研究
吟荷
渭水访贤
渭水舍渔
家住渭水边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
平湖“三制三线”防范处置企业欠薪
点线诗意虚实智慧
——析罗永晖琵琶曲《千章扫》兼谈当代琵琶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