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一鸣
(哈尔滨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话剧表演训练是提升话剧演员表演感觉、表演体验、表演能力及表演思维的有效途径。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话剧演员若想在舞台上完美塑造生动、饱满的形象,把握住台词的节奏与内涵,体现出话剧表演的艺术性与独特性,便需要在日常练习中找准话剧训练的着力点,结合新时代话剧表演艺术的发展方向、人们对话剧表演的新要求、自身在话剧表演中的不足之处等提高自身话剧表演思想水平、话剧表演思维广度及敏锐性、话剧表演技巧的熟练度,从而通过科学、合理的话剧表演训练,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话剧演员。
二十世纪初,西方话剧艺术传入我国,其表演形式灵活、雅俗共赏、体裁新颖,深受广大公众青睐。但随着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影视等大众娱乐方式层出不穷,挤压了我国话剧表演艺术的生存空间。为摆脱此种困境,话剧表演艺术家们不断尝试着对话剧表演内容、方式等进行优化,一是汲取我国戏曲表演长处,使得话剧表演兼具体验的真与表演艺术的美;二是突出地方特色,强调话剧表演的诗意、整体性与民族性,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话剧表演艺术舞台形象;三是将话剧表演台词与形体动作巧妙地融合为有机整体,强调情感抒发及情绪表达水到渠成、浑然天成与自然质朴,突破西方话剧表演强调“话”而忽略形体演技的弊端,以语言、音乐、形体等打造系统性的话剧表演艺术审美意境;四是加强话剧表演与观众之间的交互性,缩小观赏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通过眼神、表情等向观众传达更多的信息,使得话剧表演更“接地气”,更加贴近观众、贴近社会实际。
话剧表演艺术正朝着新的方向发展,势必会对话剧演员的综合素养、表演技能、表演思维等提出新的要求,在日常训练中,话剧演员需要了解话剧表演艺术的新变化、新思路与新特征,在此基础上为提升话剧表演艺术性、感染力坚持不懈地训练,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话剧是一门包括语言、音乐、表演在内的综合性艺术,话剧演员对舞台的掌控与适应能力,对角色的理解与诠释,情感情绪的表达等都会直接影响话剧表演效果。当前话剧表演训练模式较为滞后,存在三大突出问题:首先,日常训练中对舞台控制能力的提升重视程度不足。话剧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本质上是对自身及舞台的控制,唯有克服内心的紧张感、镇定自若地面对突发情况、娴熟地运用表演技巧,自然、灵活运用自身的意识、肢体、语言等,才能在观众面前呈现出良好的表演状态。但在当前话剧表演训练中,针对舞台控制、舞台融合的训练较少,演员精力往往集中在表演技术,尤其是台词处理技术上,这导致话剧演员台词功底扎实,但在实际表演中受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容易出现语言断断续续、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其次,在话剧表演训练中,演员未将自身与角色结合成有机整体,在训练时过于侧重肢体动作的程式化,忽视对话剧表演的“二度创作”,演员未能将自身视作话剧角色,未能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未能赋予角色真实感,这将会导致话剧表演空有形式,难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最后,话剧表演训练中演员未能把握话剧真实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在借助台词、肢体再现人物及话剧内容时忽视舞台行动的艺术美感。
话剧表演,实质上是一项艺术创造活动,演员能否在舞台上灵活控制自身意识、思想、心理、行动及表现等将直接影响演员表演效果的好坏。为解决当前话剧表演训练中控制训练较少的问题,保证话剧演员在舞台上灵活自如、顺畅自然,应以控制训练为基础,为话剧演员的成长成才奠定基础。其一为注意力训练,使话剧演员的思想意识、精力与关注点等集中在舞台之上,主动关注与其他演员的交流、配合,根据舞台表演的需求调整自身表演方式,可以使话剧演员融入舞台,即使舞台环境发生变化,话剧演员也能够以高度的注意力与敏锐性进行调适,从而提升其表演的灵活性;其二为呼吸训练,话剧演员在日常练习中一方面以呼吸训练反映人物的心理状态,如呼吸加快体现出焦急的情绪等,另一方面要以呼吸调整自身状态,通过深呼吸消除紧张感,从而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克服训练中的困难;其三为形体训练,传统话剧表演训练以“话”为主,导致实际表演中演员肢体演技偏低,无法为观众带来视听一体化的审美享受。在话剧表演艺术发展新形势下,需高度重视形体表演训练,保证肢体协调、充分伸展,且肢体动作源于对生活动作的艺术化处理,这能够显著提升话剧演员的艺术素养;其四为表情与声音训练,当情绪高涨之时,表演者可能出现习惯性表情,这会影响受众对话剧内容的理解,为此,在训练中,演员应保持嘴部、眼部肌肉放松,克制自身习惯性行为,增强眼神的灵动性。同时,在声音训练方面,演员主要以控制声音高低强弱为目标,根据不同剧本、角色等调整语气、语调、语速,从而更加完美地诠释话剧作品。
体验训练是话剧表演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话剧演员唯有通过体验深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角色的心理动向与行动倾向,理解角色设置的意图及其体现的精神面貌、性格特征等,才能把握角色的感觉,从而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话剧艺术形象。
1.感受训练,恢复有机天性
话剧表演训练是在规定的话剧情境内,使演员如“活生生的人”一般有思想、有情感、有情绪,即“恢复演员的有机天性”。感受作为体验的心理基础,在话剧表演体验训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若想使话剧演员对话剧内容予以真实且艺术化的表现,便需要高度重视感受训练。首先,演员要深入分析话剧作品,了解其创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情感、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及角色人物的人生经历,初步感受话剧情境内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对角色感同身受;其次,演员要将台词与情感融为一体,仔细揣摩角色语言的产生情境,挖掘台词的引申含义,领会台词的情感色彩,在表演训练时以语气、语调、语速等体现出人物复杂且深刻的情感、富于变化的情绪等;最后,在与其他演员进行交流时,演员要将自身置于话剧情境内,感受其他角色的存在与行为。
2.想象训练,调动情绪记忆
从话剧表演层面来看,想象指从诠释话剧作品的那一刻开始,演员要实现真实身份向话剧角色的转变,想象自身处于话剧场景之内,综合调动记忆、联想、理解、判断等逐渐树立起角色的存在意识,在话剧创设的虚拟环境内将所有的舞台行为、台词等合理化,从而消除自身与角色的距离感,深入感受并体验角色的内心。话剧表演训练中常用的想象训练方法包括:无实物训练,话剧演员想象自身处于话剧情境之中,以逻辑性、顺序性为基本原则进行肢体动作训练,保证在无实物的“舞台”内依然可以按照生活逻辑灵活自如地控制自身形体动作。同时要进行无实物交流训练,即演员从不同角度揣摩角色的心理活动,想象角色与其他角色之间对话、交流时的心理状态及感受,从而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自身代入角色之中;规定情境训练,即话剧演员在表演实践中需要按照规定的舞台情境进行行动,在训练中也应当在内心构想如何适应舞台,如何应对变化的情境,这样才能保证话剧表演适应舞台需求。
体现是体验的外化,包括再现与表现两种基本类型,其中再现指对生活的模仿与复原,以真实性为核心,将角色、动作等体现得真实、立体;表现则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蕴含着话剧表演的艺术性与独特性。如果说再现是对话剧作品的“忠诚”,那么如何再现,即话剧演员如何表现则是对话剧作品的“二度创作”。在话剧表演训练中,再现与表现具有高度统一的辩证关系,再现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再现的外延,二者缺一不可。
在再现训练上可以采取模仿训练措施,话剧演员首先应当对生活、自然进行细致入微观察,从中提炼出最能够体现自然风骨、人物精神面貌的动作、表情、神态等,以此在内心积累感性材料,为模仿再现生活奠定基础。其次,可模仿静物与“动物”,通过静物模仿提高自身对身体造型的控制能力;通过“动物”模仿把握形体的流畅线条,可以提高自身对动态的敏锐度;最后,模仿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的外在特征,锻炼自身的人物刻画能力。
在表现训练上,演员可以采取性格化训练措施,一是要把握好舞台行动的节奏感,即以音乐、情节推进等为导向,使动作线、情绪线高低起伏、错落有致,从而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感受;二是将从生活中汲取的动作等进行艺术化处理,在保证行动路线符合生活逻辑的基础上使得肢体动作具有艺术美感。演员可学习我国戏曲表演中的舞台动作,从而使人物性格更鲜明,自身的动作与人物的特征高度契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话剧表演艺术呈现出新特征与新变化,更加注重“话”与肢体演技的协调互动,关注真实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强调表演中演员与观众的互动,并汲取我国传统戏曲表演长处,不断丰富话剧表演艺术形式。在此背景下,话剧表演训练出现舞台控制训练不到位、体验训练不足、真实性与艺术性脱节的问题。为提升话剧表演艺术效果、推进话剧表演艺术的可持续发展,话剧演员在日常训练中应注重控制训练,保持良好心态并完美融入舞台;注重体验训练,深入角色内心并把握角色特点;注重体现训练,模仿再现生活,彰显话剧表演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