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英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小妇人》的原作小说是19世纪著名的长篇小说,在小说文本的研究中它常常因为作者本人的哲学立场而被冠以超验主义代表作的名号。这部小说在之后的影视化过程中曾引起非常广泛的关注,历次的电影改编都从不同角度对这篇经典小说进行了不同层面的阐释与补充,这实际上与小说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多元的可阐释空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从历次电影的改编上看,我们似乎可以提炼出某些共同的文本特性,首先有关女主人公乔的形象以及相关的情感经历上来说,不少观点认为这一人物的表现与道德和性别这两个主题密切相关。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按照小说创作的背景来看,虽然在同一时期的历史阶段内,女性主义尚未形成如今形势的社会潮流,但是性别的意识已经逐渐在某些群体中开始生发,但是这一时期的性别意识往往尚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它不是性别身份的重新发现或者重新定义,它始终无法摆脱某种话语的约束,比如在小说文本刻画个人生活的层面,虽然以乔为代表的四姐妹都产生了追求爱情的认识,但是这种感情讨论,或者说这种人生意义的追求,在今天看来依旧没有完全自觉地脱离女性在传统历史中被赋予的社会角色。因此,与其说按照历史语境来理解的小说主题是关于女性的自主独立精神的讨论,不如说这种性别的认识是建立在一种关乎道德的德行认识,而德行精神的塑造似乎更加切合小说原作的主题。“小说体现出养尊处优不再是主流幸福生活的定义,拥有自己的梦想并真正付诸行动去追寻梦想才是值得读者效仿和追求的。……对自己的爱情、婚姻、职业等有开明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意愿不断尝试,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人生道路,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这已经超越了那个时代所定义的女性标签。”对同时代性别认识的超越,实际上就是来自在性别的身份上添加一种道德规范,而这其中所体现的性别自由恰恰就在于,这种道德规范不是由男权社会赋予女性的,而是女性借助男权社会当中男性对自身的要求概括出来的道德特征并加之于自我的生活当中,这种约定极具个人属性,因此并不能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道德规范,而更像是一种宗教式的、家庭式的德行要求。这其实也能够在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的刻画上显现出来。“善良无私的贝丝是四姐妹中最动人的角色。她纤弱腼腆,勤劳朴实,甘于清贫,……她坚持照料那几个比自己更穷困的孩子,因此染病夭亡。贝丝的虚心、清心、无私、哀恸是基督精神的完美注解,其形象甚至带有几分圣子耶稣的荣光。”在这种德行深刻影响下,我们可以发现区别于道德观念那种公共认识的种种个人化选择,因此,在这篇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就自然地带有了一种个性化的特点。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个性化的德行认识,必然是根植于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的,但是恰恰又因为性别身份在彼时代的特殊性,导致这种德行与同时期的女性观念之间存在着更为密切的互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其觉醒自我意识的重要象征。“简单地说,作品的公开信息传达的是传统理想女性的行为规范;而隐藏信息则是作品中的小女主人公们不甘于扮演小妇人的女性角色。……作品大部分内容都是宣扬传统女性美德,但在表面信息之下却隐藏着对传统伦理道德的颠覆。”但是在最新版的电影改编版本中,这种具有浓厚传统色彩的德行书写被一种当代立场的方法重新塑造了出来,这种重新阐释使德行的约束与要求成为当代社会问题思考的现代性结论。
在最新的同名改编电影作品中,叙事的基本策略就在于使用了两条不同时空的平行线索,依靠蒙太奇的处理,使人物与情节在电影中反复跨越与互证。这种非线性的叙事逻辑完全颠覆了原作小说的叙事模式,而且更进一步,非线性叙事重新改变了叙事文本所关注的核心对象,原来被评论家所津津乐道的家庭关系、超验主义、个人美德等具有建构意义的元素,在这种叙事模式下很大程度地进行了削弱,而电影文本通过这种弱化的方式,为主人公重新赋予了更加符合当下价值体认可的、具有明确现代性意义的新内核。
从电影文本的改编上来看,小说中的德行建构被以一种更为现代的视角和叙事所取代,这为这部经典作品添加了现代性的新阐释。这部电影作品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在叙事手法上采取了全新的非线性的叙事模式。在这种叙事策略的帮助下传统文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了全新的阐释形式。在非线性叙事的逻辑下,形式的改变直接导致了内容表达的现代性转化。举例来说,在影片的开头,主人公乔走进编辑室希望能够发表自己的小说作品,这个情节在原作中是建立在四个姐妹成长生活的详细描写之后,在原作上乔的小说写作与发表能够直观体现出来的是她在成长过程中养成的独立、自由的个性以及与家庭紧密联系的德行特质。但是在电影创作中,这一场景被放在整部电影的开头,主人公拿着自己的作品走进了全部以男性构成的报刊编辑室,并且用很幽默的方式展现了她第一次发表自己小说并且得到报酬的过程。这个场景所具有意义在这种安排下完全超越了原作当中同样的情节所具有的内涵意义,按照原作的逻辑这一场景更多的以家庭生活为主要背景,侧重于乔与家庭之间的紧密联系;但是在电影作品的表现中,人物的特点实际上不言而喻,她成为一个男权社会当中的一个鲜明的反叛者,通过镜头所展现出来的性别身份更加明显了起来。在这一部分的叙事中,创作者还紧接着给独在异乡的乔安排了与灵魂伴侣的邂逅,在这种安排下,原作中劳里对乔的深情与表白就变得不是那么不可替代。在这一前提下,当作品重新去处理劳里与乔的重逢时,乔的情感表现就自然变得更加主动且具有张力,我们能够体验到她在自己的情感生活中所具有的强烈的个人意志,这也时刻透露出电影中乔这一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现代特征。
除了这些不胜枚举的情节例证,正如前文所说,通过电影的叙事结构的本身可以观察到在既有现实和往昔回忆之间的闪回与补充之间所存在的具有明显节奏感的章回特质。按照电影的叙事顺序,整部电影的故事主线是生活在异乡乔为贴补家用,发表了自己创作的小说,并结识了贝尔,在因妹妹病重回到故乡之后经历种种变故,最终与贝尔走到一起的故事。从这个线索上来看,这种叙事的结构完全改变了小说文本的视角,它不再是集体性、家庭性的故事。虽然在叙事过程中电影也补充了妹妹艾米与劳里的感情线索,但是也仅仅是围绕着乔所补充的必要情节,本质上依旧难以摆脱并未出场的女主人公的影响。
这些变化都对传统的德行与成长的主题产生了一种新的颠覆,而这种颠覆从结果上说,都使乔这个角色摆脱了原有的家庭以及情感生活,她反而成为一个归来者,带有着非常明显的新的观念与气息,这种归来也在电影作品中被处理成为与过往回忆并行的另一条线索,这在人物的塑造上实际上构成了互相支撑的叙事结构。归来的意义使主人公不再是一个对自我身份不断建构的人物,而是使她成为一个追寻者或者是探问者,她重回故里所面临的虽然有很多生活上的问题,但是归根结底她依旧在这里寻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她走出了既往的困惑和迷茫,开始追求独立的人格和个人的话语逻辑。“出走—归来”的叙事模式虽然未必是这部经典之作的真正目的,但是通过这种手段加工之后的电影作品,确实把乔的生活困惑聚焦到了这个人物的本身,原作当中的家庭、宗教、乡村在这种处理方式下都变成了人物塑造的背景。换言之,在新的叙事模式下,人的生活意义重新回归到了人本身,这其实就是一种现代性的特征。
实际上现代性作为一种社会观念的产物,与几乎所有意识形态基本保持着一致的样态,它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广为人所接受的社会观念,而且它必定会带有某一时代的具体需要,并深刻地烙上这一时代的印记。我们现在所讨论的现代性在语境上其实往往更接近于一种西方启蒙时代与工业时代之后的新的社会观念。这种观念先不论其内容为何,仅仅究其发挥巨大影响的历史过程,就可以发现所谓现代性带有明显的西方理性特质。“希腊理性精神的实质是超越个人主观意识,在一个公共的、客观的、普遍的真理平台上形成支撑人类文明的真观念。简单说,就是一种客观真理的信念和追求。”这种全新的公共意识形态必然带来的对传统社会观念的反叛,而反叛的过程又不断塑造出新的社会观念,因此在跨越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之后,不同时期的社会性观念就会产生非常巨大的差别,但是不论变化何其明显,现代性问题的讨论都一定会保留着其中明确的理性化思维。
这种社会性的观念差别也会在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或者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时期的阐释之中体现出来。对于文学文本而言,现代性的介入并不像社会意识观念那样充满思辨性或是学理性,更多情况下,文学文本中的现代性表现往往与人或者人与人之间达成的情感关系密切相关。这是因为现代性本身要求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摆脱工具性的身份,在探问自身存在意义的同时以个体的身份重新进入社会生活里。“西方语境的现代性首先是冲破 ‘人身依附关系’的束缚而出场的,这既促进了人的独立人格的生成,也把人对‘权力’的过度追逐转向对 ‘物质财富’的追逐,这自然会使人类创造出丰硕的物质文明成果。”也就是说相对社会性质的现代性观念,文艺作品中的现代性观念的变化更加呈现出聚焦在个人生活、情感生活等方面。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文本中对现代性的表达就不能够完全依靠哲理性的思辨,它必须借助人本身的情感诉求、个体挣扎来展现现代性的必然性。或者说,它更多的是在以现代性的视角去感受和重新定义文本所展示的生活。正如有的论者说道:“感性成为人的现实生存的基本方式,也被当成理解生活、理解世界和理解人自身的重要方式。可以说,新的文艺实践和文艺观念共同制造了一种既不同于传统审美文化性、也不同于以理性为本质规定的启蒙现代性的感性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这就是审美现代性。”感性化的书写侧重于展现人物的个人生活,这种个人生活的描写与传统的个人表现有着很明显的差别。在《小妇人》这部作品的改编当中,个人生活的建立也充斥着聚焦在人自身的感性认识。在原作中,线性的叙事完全按照个人成长的顺序来进行,大部分情节都会侧重在书写以家庭为单位的群像生活;而在电影文本当中,主要的人物书写虽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在叙事主体上又都是彼此独立的。这种聚焦在具体人物书写的叙事方式几乎打破了家庭单位的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联,将独立的个体一定程度上解放出来。也就是说,在以人物感情为主要线索的表征下,又潜藏着对于新的社会观念的进一步思索,这种叙事实际上证明了文本中潜藏的理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