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硕
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双减”政策对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国家不断加强对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工作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可以在课后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文遵循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从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融入课后服务的意义入手,充分集合“踢毽子游戏”的教育实践案例,总结提炼了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融入课后服务的策略建议。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了“提高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兴趣类课后服务活动,供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相关要求。
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对学生托管、作业指导、文体活动、兴趣爱好培养、社会实践等服务内容的总称。体育锻炼作为课后服务内容的重要组成,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最近一年,我校在课后服务中安排有踢毽子、斗鸡、丢沙包等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不仅丰富了课后服务中体育锻炼的形式与内容,还能帮助他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陶冶情操、锻炼体魄,最终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1 课后服务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小学生近视检出率为35.6%、抑郁检出率约为10%,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大量研究证实,近视和抑郁问题主要与体育锻炼时间有强相关,而过重的学业负担是导致小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因此,2021年的《意見》中,特别强调强调开展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把体育锻炼作为课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后服务中的体育锻炼是指利用学校现有的师资、场地、教学器材,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体育锻炼自身的特点要求,课后服务中开展体育活动必须要达到一定时间才能起到实际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课后服务中的体育活动还存在有师资力量薄弱、活动内容单一、支持手段有效等问题,导致课后服务的实际效果较差,无法发挥体育锻炼对小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塑造的作用。其中,又以“内容单一”问题最为显著。
当前,课后服务中的体育活动项目往往与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活动项目高度挂钩,只有田径、三大球运动、体能测试等基础项目。学生在课后服务期间,只能选择体育课堂已有的体育项目,重复体育课堂教授或训练的技能,导致课后服务的体育锻炼时间变成了体育学科的“第二课堂”,背离了课后服务的目的和意义。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1)学校的场地和器材不足。课后服务全面推广的时间较短,相关经费尚未到位,学校没有能力提供更多样化的场地环境和器材;(2)学生的观念惯性。由于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导致学生在课外时间较少参与体育活动,缺乏对体育活动的热情和兴趣。课后服务期间,学生缺乏自主意识,不能独立决定或提出喜爱的运动项目。
2 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融入课后服务的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是中国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是劳动人民自发凝练的体育锻炼项目,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民俗性、生活性特征,渗透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理念,揭示了体育教育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融入课后服务后,不仅能够丰富课后服务中文体活动可选的活动内容,增强课后服务的活力,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让民族民间文化得到维系与传承。
以“教育即生活”理念为指引,按照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对课后服务、学生和社会三个维度层次进行细分,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融入课后服务的意义包括:(1)对课后服务的意义。游戏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可选的项目多元、上手简单、形式富有趣味性,可以极大的丰富课后服务可选内容与活动。同时,在传统体育锻炼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生活化元素和内容,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师生关系的融洽、集体精神的增进等;(2)对学生的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是以游戏的形式,实现体育锻炼的渗透。我国学生长期存在体质健康水平、睡眠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不达标的问题,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融入课后服务后,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可以对学生的学习压力起到缓解作用,更好平衡劳逸结合的学习节奏;(3)对社会的意义。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娱乐、教育价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处于挽救性挖掘、保护和传承的阶段。在课后服务中推广民族传统体育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更好的保护、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此外,从实用性角度出发,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所需要的器材都较为简易,甚至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不需要特别的器材设备,更便于学校组织和开展;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的项目丰富,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其中部分游戏早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对其非常熟悉,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选择符合个人兴趣的民族传统体育游戏。
3 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案例研究
3.1 选取缘由
踢毽子起源于汉代,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达到顶峰,常被视为“杂耍”“杂技”的一种,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踢毽子演变出了众多玩法,仅是单人技法就有数十种之多,双人、多人玩法更是数不胜数。近些年,踢毽子不仅渗透到了全国各地,成为老少咸宜的热门体育游戏,更是衍生出了多项以竞技为目的的地区级、全国级赛事,成为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游戏。
3.2 教学项目
3.2.1 单人技法
基本技法:毽子抛向空中,踢击者在原地用单脚站立\跳起,另一只脚由内向外、由前向后踢击空中的毽子。
变式技法:单、双脚脚背\脚侧踢法、双脚前后交叉式踢法、侧边盘腿踢法等。
竞赛类型:计数竞赛、计时竞赛、踢远竞赛、踢高竞赛等。
3.2.2 双人、多人技法
基本技法:双人或多人对向而站,原地站踢。
变式技法:多人或双人采用对角站立、环绕站立、多角站立等排列方式进行踢毽子;双人或多人采用跑动、跳动等运动方式踢毽子。
竞赛类型:排序竞赛、小组竞赛、计数竞赛等。
3.3 实施方案
3.4 学习效果
3.4.1 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提高
通过接近两学期的踢毽子锻炼,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及跑、跳、踢等基本活动能力大幅提高。活动初始阶段,多数学生都不能达到连续踢毽子5次以上的水平,活动结束后,多数学生达到了连续踢毽子20次以上,部分学生可以完成侧踢、盘踢等花式毽子。
3.4.2 学生学习压力减缓
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投入到踢毽子游戏中,尽情享受体育游戏带来的快乐,在互相竞技、互相嬉闹的过程中极大的舒缓了学习压力,释放了自我,确保劳逸结合的平衡,有效助推了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的提升。
3.4.3 传统文化认同提升
课后服务中开展踢毽子游戏,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感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游戏的魅力,增进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得到明显提高。游戏活动中,学生分组练习取名环节,部分小组从踢毽子游戏的起源入手,取了“杂戏”“齐云社”“围裹”等富有文化魅力的小组名。
4 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融入课后服务的策略
4.1 融入生活即教育思想,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4.1.1 游戏项目选取要紧密联系生活
根据相关部门的社会调查显示,全国各类民族传统体育游戏项目高达1000多个。上千個项目并非全部适合课后服务时间、适合学校体育教育的需求,需要教育工作者从中整理、筛选。首先,应该选择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游戏项目,更好地贴近学生过往生活、游戏经验;其次,应该选择简单易上手的民族传统体育游戏项目,确保游戏所需的环境和器材都可以从生活中获取;最后,应该选择具有民间色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游戏项目,让学生在学校之外,也可以独立或合作开展游戏项目。诸如赛龙舟、赛马、拔河等民族传统体育游戏都应排除之外,尽可能选择踢毽子、丢沙包、跳马、武术等紧密联系生活的民族传统体育游戏项目。
4.1.2 游戏项目应用要结合生活实践
生活即教育思想就是指教育不能离开生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成长的技能要与生活实际结合,充分结合生活实践进行活动组织。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是根植于民间的体育游戏项目,教师要有意识的从学生的现有生活和经验入手,组织学生开展具有生活情趣的游戏活动。在踢毽子游戏中,教师摒弃了传统的“动作演示、教学指导”的教学思路,充分结合“课后服务”的性质与发展意图,一方面,指导学生开展踢毽子运动的技能训练,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双人\多人踢毽,踢毽子竞赛活动,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体育锻炼中练习踢毽子。譬如:周末与家人一起踢毽子锻炼、早起晨练时与朋友踢毽子娱乐等,让踢毽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4.2 融入教学做合一思想,引领学生自主成长
4.2.1 以“学生的做”引领游戏项目
课后服务的教育定位具有特殊性,课后服务中的文体活动目标不能直接与学科教学目标挂钩。以体育学科为例,教学目标包括掌握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学会锻炼、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等,并以具体的技能教学、训练作为实现途径,牢牢把握着“学生的学”的核心宗旨。而以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为核心内容的课后服务,活动目标应该更凸显“学生的做”概念,把活动时间全部交给学生。踢毽子游戏中,教师仅在初次活动中进行了简短的技能要点教学,然后,就把所有时间交给了学生自由练习。此后的课后服务活动中,教师也主要针对个别学生的技术缺陷、动作规范进行具体指导,较少展开面向整体、占用大量时间的教学行为。课后服务的踢毽子游戏基本保持了“学生训练-合作训练-活动总结”的基本流程,教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服务者,仅总结环节与学生交流、总结动作技能、成果体验,真正让游戏活动成为“学生的做”的平台。
4.2.2 以“主动的做”引领游戏项目
以“游戏”形式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渗透“教学做合一”思想,就是要充分体现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教学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不断促进学生思想、认识和观念的发展和上升。从核心上,就是学生能否主动、自觉地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能否在非学校教育期间自发地选择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作为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的载体。在踢毽子游戏中,教师采取了文化渗透、对练合作、技能目标等途径,让学生了解踢毽子游戏的历史和文化、培养踢毽子的游戏伙伴、追求踢毽子的技能目标等,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踢毽子游戏中。
4.3 融入因材施教思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用花木喻人,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通常情况下,课堂教学受限于教学任务、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等条件限制,很难践行因材施教理念。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与课后服务的结合,为因材施教的践行提供了可行的空间。一方面,在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科学设置游戏目标。譬如:根据高中低年级学生身体综合素质设定差异化的发展目标;或者,班级中学生根据身体差异设定差异化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设置多样化的技能和玩法发展空间,让学生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实现多样化的发展,使游戏更加符合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实际需要。譬如:踢毽子游戏中,设置单人、双人、多人玩法,教授单、双脚脚背\脚侧踢法、双脚前后交叉式踢法、侧边盘腿踢法等多样化的技法,为每个学生提供可行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4.4 落实健康第一要求,关注学生健康安全
陶行知体育理论强调“健康第一”的要位,认为学校应该成为儿童体质健康、卫生保健的教育主体、培养主体和检查主体,对学生的身体健康倾注更多的关注。民族传统体育游戏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历程中凝练的体育锻炼、体育娱乐、体育健康的综合载体,渗透着“健康第一”的要义。教师在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游戏进入课后服务的过程中,也把握着“健康第一”的理念,慎重考虑游戏项目的风险,尽可能选取体育锻炼效果好、体育锻炼安全风险低的项目。踢毽子游戏主要以下肢肢体技能的锻炼为主,对抗性行为较少,安全风险较低,同时,踢毽子游戏复杂多变的花样,可以对学生肢体协调、下肢活动等能力进行全方位的锻炼,充分贯彻了“健康第一”的理念。
5 小结
“双减”政策支持体育成为课后服务的重要组成,并鼓励为课后服务的文体活动开辟创新的内容与形式。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以课后服务的形式走入学校教育,既可以丰富课后服务的内容与载体,满足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又可以更好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所以,有必要继续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游戏以更合理、更科学的形式融入课后服务,促使小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全面发展。
本文系扬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民间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21/N/038。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浦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