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构建

2022-11-12 15:30李露
当代体育 2022年38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学科素养

李露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中小学阶段的全面落实,各阶段、各学科教师纷纷践行新课改要求,优化教学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开展教学评价等工作。体育课堂区别于其他学科课堂,以身体活动为课堂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健康体魄、体育素养的主要课程,与其他学科知识教学相促进,共同组成完整的学校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将围绕高中体育课堂有效性构建,探求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课堂有效性构建的具体路径,以期为各地区体育教师提供相关理论参考,推进新课程教学在体育学科教学中的全面实施,实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塑造。

核心素养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要求学校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2022年4月重新修订的新课程标准将体育学科和劳动实践课程作为新课标的重要内容,提高了体育学科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地位。由于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巨大升学压力,我国高中阶段的教学工作普遍将学科素质教育作为重点,而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素养建构的关注度较低,致使学生的体育健康知识和运动感知能力知之甚少,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或存在运动损伤、体育品德不佳等现象,与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要求相违背。鉴于此,在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研究高中体育课程教学有效性构建尤为重要,是解决高中体育教学等诸多难题的突破口。

1 体育课堂的特殊性

我国是体育大国,学校体育在我国的体育发展进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全面发展体育人才的主要形式,而体育课堂教学是培养体育人才的最基础的形式,是落实国家新课程标准要求和五育并举要求的主阵地。体育核心素养的塑造对体育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体育课程作为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和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主课程。而体育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相较于以教室为教学场所的学科教学课堂,体育课堂具有空间开阔、灵活多变、形式多样的特点。此外,体育课堂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学生在进行运动技术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理论学习和体育竞赛等一系列内容,但体育课堂教学多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模式,课堂学习综合性比较强,理论学习相对比较匮乏。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全面考虑,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善于探索、積极展示,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2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体育课堂有效性构建的重要性分析

从对地区高中体育课堂的调研中可知,部分体育教师仍旧存在忽视体育课堂系统建设的现象,仍旧将体育学科作为学校课堂体系中的“辅助课程”,忽视体育课程在营造学生身心智健康以及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有的体育教师在结束教学任务中的体育技能教学工作后,将体育课堂的时间交由学生,不对课堂进行设计和组织。学生在体育课堂上或存在背书、完成理论学科作业的现象,体育课堂失去其所具备的价值和意义。就这一问题,在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体育课堂有效性构建,将以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反馈于各学校的体育教研组,以体育教师牵头,发挥体育课堂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学计划编制体育技能学习内容,在具体的体育技能实践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获取体育理论知识、强身健体的意识,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核心素养视角下,一线体育教师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就体育课堂的有效性构建开展教研探讨工作,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达成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根据新课标学生学分与选课的要求,高中体育课程学生将进行模块选课制,例如乒乓球、足球、篮球等,让学生在模块学习与竞技中加深对体育课程的认知,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体育技术能力,并对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加以引导,进行具有积极意义的体育锻炼,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动力以及自发组织锻炼的热情。

体育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和组织,赋予体育课程以趣味性和知识性,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课程的兴趣,例如,组织游戏、分组比赛等。构建有效性体育课程,课堂教学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以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多关注引导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同时教师要对体育课堂学习内容计划目标等进行科学规划,在学科与学生产生的化学反应中,提升体育课堂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3 影响高中体育课堂有效性构建效果的因素分析

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理论学科,教材内容丰富,学习内容多样,给予教师和学生以较大的自由性,体育教师在模块体育教学总体引领下,将体育教学内容一次划分为不同的几个教学单元。在这一过程中,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教学智慧,教师和学生作为体育课堂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体育课堂构建效果的主要因素,同时还受到不同地区地域文化因素的影响,高中体育教师要有效构建体育课堂,就要关注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成效和核心素养培育效果的各类因素,即地域文化因素、教师因素以及学生因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始终贯彻核心素养教学要求,全面分析各因素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的影响。

3.1 地域文化因素

不同地区由于受到历史、文化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其所产生的地域文化也不尽相同,也就形成了属于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和体育活动。体育课程作为理论和实践类课程,与学生的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受到地域文化和学校传统强项与特色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学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多呈现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例如,在内蒙古地区摔跤类比赛是其民族特色,与其广阔绵延的草原自然特征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必将接触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的体育活动,体育课堂教学作为锻炼学生体魄和身体的课程载体,不能忽视学生生活中的体育运动,可以适当结合学校实际将摔跤运动等更好地融入体育课堂,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衔接,提升体育课堂有效性。

3.2 教师因素

教师是体育课堂的组织和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有所改变,但是不影响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和对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部分高中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体育核心素养内容的认知较为模糊,势必会影响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

3.3 学生因素

学生作为体育课堂的主体,其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直接决定体育课堂的效率,是影响体育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学生是课堂的参与者和主体,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对象,同时也决定了体育课堂是否具备有效性,是体育教师构建高效课堂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因素。

4 核心素养视角高中体育课堂有效性构建的路径

中小学新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作为各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必须践行的教学要求,是教育部依据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生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而提出的教学改革的关键内容,是高中体育课堂有效性构建的重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研讨中、课堂教学设计中和教学实践中要始终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坚持科学性、有效性原则,促使所有的体育教学和学习活动都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追求。

4.1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高中学校作为教师发展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重塑体育教师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体育素养,提高体育学科整体教学水平,学校要从全局层面提升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形成良性的体育教师队伍发展机制,以教师为突破口,提高体育课堂整体教学效率,为学生学习服务,为学生体育素养培养服务。

4.1.1 创新体育教师培训工作

学校要在现有教师培训机制基础上进行创新,在明确新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需求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培训机制进行调整,协调教师休息与培训的时间,以体育教研组统一培训的方式作为校内培训的主要方式。通过掌握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教学难题,为其提供针对性解决方式,引导教师在探索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发展自己、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建立完善的“老带新”培训制度、教学研讨制度、定期组织教研活动、积极参与名师工作室学习研训,与学校教研工作相结合,为体育教师提供“走出去”“引进来”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让体育教师在校内、外等不同环境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同时,建议地区教育部门做好体育教学资源共享和教师资源统筹工作,建立体育教师教育一体化机制,学校可在地区内统筹体育教师资源,引进短期体育科研人才,进行体育教学科研研讨,以研促教,提高学校体育教研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

4.1.2 加强体育教研组管理工作

体育教研组是体育教师成长的主要场所,是体育教研的基本平台,加强体育教研组管理,主要目的是为体育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建立健全体育组奖惩机制,推动全体教师职称评定打破“论资排辈”的思想,为年轻且有能力的体育教师提供发展空间,以推动中青年体育教师积极进取,在发展自我的同时,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4.2 优化课堂教学,建构高效课堂

体育教师是常规体育课堂的组织主体,虽以教学辅助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课堂活动,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仍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所进行的课堂教学和教育科研工作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体育教师要扮演好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辅助者和资源开发者的角色,构建高效体育课堂。

4.2.1 开发体育教学资源

体育教师开发体育教学资源,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将体育运动热点融入教学资源开发中,在传统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与时代热点相结合,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结合,与地方特色相结合进行创编,开发与学生运动能力水平相当和兴趣需求相契合的体育教学特色资源。

高中阶段的学生不愿被低级的体育游戏活动所束缚,他们追求更高级的游戏形式,低级的体育游戏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也不利于学生课堂教学的开展落实。因此高中体育教师肩负着开发体育教学资源的重任,要广泛收集学生的需求和意見,明确学生的兴趣点,在传统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发教学资源。例如,面对大课间活动学生积极性缺乏的现象,教师应将课间操活动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结合起来,对传统课间操的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动作的强度和趣味性,并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强化课间操,让学生在完成学习目标的同时又能够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

4.2.2 体育课堂明确分类,综合设计

依据教学任务、目标的差异,体育课堂可以划分为体能培养类、健康行为类、品德法制类和裁判规则理论等课堂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体育教师通常将多类别学习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三大体育核心素养为根本。

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始终立足于新课程标准,将不同类别的体育课堂学习内容综合在一起,突出一个课堂主体,构建综合性的体育课堂。首先,体育教师要将健康第一的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作为践行核心素养教学要求的第一步,引导学生适应学校体育环境,同时将健康教育理念延伸至学生生活中。其次,体育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运动能力水平,设置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等多个体育学习模块,以供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进行选课,教师在确定学生选课内容之后,依据不同体育模块的内容性质安排教学内容。以篮球模块为例,体育教师将组建学生学习俱乐部,使学生在课堂和业余学习过程中能够以多种形式参与到篮球技战术的学习中来,通过教学比赛(3vs3、5vs5)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和竞争中,自发地学习篮球知识与技能提升篮球素养。最后,体育教师根据当堂学生的表现,进行教学评价,反馈课堂教学效果,将学生学习的反馈作为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和教师改进教学行为的依据,始终将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培养放在第一位。

4.2.3 分组协作,自主探究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且采用不固定的分组方式,灵活多变的分组方式,不仅能在体育课堂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通过分组竞争与合作,将竞争协作机制引入体育课堂中,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投身于体育学习,并获得体育素养的提升。例如,在开设乒乓球课程初期,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共同学习,随着课程的深入,打乱原有的组别,设置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进行组内练习和组间对决,在小组内部的练习和合作中,提高小组成员整体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小组对决的形式,促使小组成员团结在一起,在竞争与合作中,提高班级学生整体的乒乓球水平和学习凝聚力,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结语

体育学科是新课改的重点学科,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课标的主要内容,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深入,体育学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是学生个人成长、学习和发展的关键课程。在高中这一关键阶段,开设和重点关注体育课堂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愉悦身心、锻炼身体的重要途径,将学生从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脱出来,不仅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还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学会劳逸结合,提高高考文化学科的学习成绩和专项运动水平,培养学生热爱运动、阳光向上、终身体育的良好体育素养。体育教师则要主动参与到学校为其提供的校内、外交流研修的活动中去,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以及对新课标的把握能力,发挥个人创造力和专业知识,构建更为高效的体育课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单位:习水县第六中学)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学科素养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