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政 王雅颖 张佳丽 祝师旭
摘要:2021年3月党中央“十四五”规划提出主要目标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加深,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趋向于在城市工作以供家用,庞大的流动人口在适应城市生活,对生活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如何提升都是需要关注的。提高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不仅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社会管理发展的需要。尽管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然而纵观国内研究情况来看,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测量指标体系的研究仅局限于片面化的经济、保险等层面,现有的研究仍需进一步补充与完善。基于此,在借鉴国内外诸多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以中国北京市为研究区域,同时兼顾我国实际情况,从经济融合、政策制度融合,个人心理融合指数三个维度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度测量指标体系作实证分析,并提出部分问题及解决策略。
关键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治理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很多人前往城市工作和生活,但并不享有所在地的相应福利,被称为“流动人口”。2011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接近2.3亿,这个群体在城市适应和社会融入方面存在一定困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2018年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调查报告2018》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政策调整经历了逐步放开农民进城、要求公平对待流动人口、全面推进市民化三个阶段,流动人口总数自2015年后由上升转为下降。作为首都的北京市,据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5万人,比2014年年末增加18.9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822.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7.9%,其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比重。
就北京市而言,人均GDP在过去十年内翻倍增长,离不开流动人口的贡献。北京作为首都,流动人口数量大,从事职业多样,来源集中在河北、河南、山东、东北三省等周边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流动人口由最初的21.8万人增加到2017年的794.3万人,2000~2015年北京市流动人口一直处于增长态势,近年来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出现变化的新趋势,2015~2018年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呈现下降趋势,2015年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为822.6万人,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流动人口数量的最高点,2018年流动人口数量为764.6万人,至2019年年末回升至794.3万。
分产业看北京市经济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之初,北京市第二产业占比高达71%,第三产业占比不断增加并逐渐开始追赶第二产业,直到1994年超过第二产业。北京市的产业结构层次也决定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的就业特征,北京市的流动人口也多从事与第三产业相关的工作,基数庞大的流动人口占据了北京市第三产业的主要劳动力。
但流动人口问题并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民生问题,流动人口能否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不仅关系到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社会贫富差距的缩小以及社会矛盾的缓解,并最终对流入地及流出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有學者指出社会融合是确保具有风险的群体能够获得必要的机会和资源,通过这些资源和机会,他们能够全面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以及享受正常的生活,同时能享正常社会福利。社会融合要确保他们有参与生活和基本权利的获得方面的决策。2019年《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报告》中提出的四维度具体包括公共服务(卫生计生、教育、社会保险)、 政治维度(市民身份、民主管理、民主选举)、经济维度(就业权利、收入支出、住房情况)、心理文化维度(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生活参与、生活习俗、社会网络),期望在实证分析中能兼顾客观情况与主观感受。
针对既有研究,大部分仅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而未有实证分析研究,同时基于理论的指标体系在调查中无法落实,需要与实际相结合进行优化。
本文尝试完善既有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对北京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问题进行探索。首先,构建社会融合分维度和综合指标体系,测量并分析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现状和特征,尝试提出促进社会融合的策略及方法。
一、社会融合指标体系构建
此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标体系从经济融合、政策制度融合和个人心理融合三个维度进行构建,每个维度下分别从多个指标进行评估,如表1所示。
在经济融合维度上,包括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比以及平均劳动时间,根据劳动局(北京市)发布的关于就业市场的相关资料以及问卷调查结果全面分析就业、劳动分布情况,在社会保险方面,根据以往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以及对参保人员进行对医疗、事业、工伤、养老以及生育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估。
在政策制度融合维度上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入学政策制度与相关法律进行调查,分析禁止、限制、允许条件三方面的细节要求,从而得出对流动人口在政策制度融合维度上的融合难易程度。
在个人心理融合维度上,因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流入地居民对流动人口的社会评价等方面可能会表现出流出地文化与流入地文化的冲突问题,为避免冲突,会出现流动人口少或者不参与流入地的社会活动,以过客心理看待自我身份,因此我们以对社会福利政策发展评价、回乡意愿、乡村发展意向、外迁原因为测评变量,客观分析流动人口个人心理和程度。
社会指标融合体系构建中,同一指标的测评变量分为横向和纵向,以增强结果可比性。在研究中据现有学者的研究及其指标分类方式进行维度的选择与每个维度下指标的划分,有利于不同研究结果的横向对比性。
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个体指数既有客观指标,又有主观指标,两者综合可以给出一个总体指数,本文认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个体指数可以使用如下公式计算: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个体指数=客观指标汇总值×80%+主观指标汇总值×20%。也可以计算出个体指数的总分值和指数值,总分值是所有指标赋值的平均数,它可以反映某一流动人口个体的社会融合状况。指数值则是将每个政策领域的值1~3标准化为某一数字为基础的值,这样可以用来进行个体之间的比较。
二、实证数据分析探索
本项目组走进北京市流动人口公益组织进行实地采访与内容搜集,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流动人口现状。基于收集反馈的内容,现从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外迁原因、工作现状、收入消费、生活保障、子女问题、制度满意度和未来发展八个方面全面分析如今在京流动人口的状态和需求。
如表2~6所示,流动人口中男女比例相差较大,为12.5%,男性占比更高,也能说明男性在京适应能力更强;年龄分布在56岁以下,26~40岁青壮年占比最高为51.17%,25岁以下青少年仅次于青壮年占比达到了30.08%,可见在京流动人口主要以年轻的劳动力为主。流动人口就业问题与学历有很大关系,在调查中可以发现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人数最多,占比高达57.03%,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比3.13%,这种学历分布情况反映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在京就业会存在问题。关于流动人口的其他信息,户籍方面主要以非农业户口为主,农业户口占比较小为20.31%;在婚姻状态中已婚占比最高,为51.17%,未婚与离异占比差别则不大。
接下来分析其在京生活现状。如表7~12所示,流动人口职业主要是农民、工人和服务业者为主,三者占比超过五成,为66.41%,个体工商户占比32.03%,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很少。流动人口每日工作时长,至少是6小时 ,最长为12小时以上,工作8~12小时人占比可以达到83.98%,绝大部分人属于高强度工作;对于具体到每日实际工作时长来说,可以控制在8小时以下的人群仅占比11.89%。对比工作时长来分析月收入水平,没有月收入超过10000元的人群,满足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起征点5000元标准的人仅占比21.09%。由于收入水平较低,流动人口个人或家庭的平均月消费水平也相对较低,消费3000元以下为76.17%。学历较低决定了职业,间接导致了收入水平较低。在采集对北京市社会福利政策发展的评价时,问题所涉及的项目评价平均值为5.59,文娱活动参与度评价只有1,也是与工作性质有极大关系。
如表13~14所示,社会保障是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重要因素,由数据可知,有90.63%的流动人口参加了社会保障项目,其中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意外保险和工伤保险占比相近,生育保险占比最少,仅有7.8%。
如表15~20所示,流动人口进城目的为寻找工作机会的,占到了29.96%,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和婚姻家庭和政府人口迁移政策的人分别占到了30.46%和24.78%;会选择在乡村发展的人只有26.81%。调查中可以发现有孩子的人占到55.86%,孩子达到接受教育年龄的人占比81.89%,教育问题是流动人口担心的方面。如今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对于流动人口其中有73.04%的人愿意在该政策取得一定成效后回乡就业。
三、相关对策及改善措施
增强管理体制的流畅性。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项需要各方协调,全社会共同助力的工作,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对其关注程度并不理想。有关部门更多将目光放在文件的上传下达,未做到投入力量进行宏观调控和精准管理,未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对于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工作,使得管理脱节甚至停滞不前。因此,各管理部门之间应该加强信息沟通,制度约束,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加强管理合力,形成由上到下,由整体到个人的完善的流畅的管理体制。
加強流动人口管理基础,做到有人管,一定管。各部门要以改革基层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于基层管理为目标,投入时间和精力研究基层基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而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管理效率,切实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各项措施的稳步实施。同时,重视社区在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积极建设开放多元的流动人口社区,使社区成为政府管理与基层流动人口管理的连接纽带。
转变传统观念,提供平等的权利和完善的生活保障,尊重和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流动人口应当享有与本地居民相同的权利,不能将他们当做异类看待,不能随意侵犯他们的合法权益。应逐步放开对流动人口权益的限制,逐步完善立法保护相关权益。应该开展职业培训,引导鼓励就业,改善工作环境,解决子女上学难等问题,从而引导流动人口的管理,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经济的发展。
加强出租屋登记审核,推进信息化管理。要健全和完善房屋租赁登记备案和信息共享,加强对房屋租赁市场的综合管理,为信息化管理提供完整详细的来源。要认真落实综合治理责任制,依据《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对违法行为严肃处理。公安机关应加强流动人口信息录入,着重日常跟踪管理、流动管理,突出对可疑人员,重大危害人员的重点查控。与此同时,加强信息检索和系统建设,做到精准打击和推动信息跨系统跨部门的快速流动和共享。
四、结语
截至2020年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占据全国总人口接近20%,如此庞大的群体,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同时也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流动人口及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与反馈,是影响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重要因素,故而能否保障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满足他们的合理诉求,将是党和国家在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福世.北京市流动人口与经济增长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08):44-45.
[2]崔梦.北京市随迁子女教育政策执行研究[J].西部学刊,2020(20):51-54.
[3]百度文库.《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EB/OL].[2020-01-09].https://wenku.baidu.com/view/8a73b965f042336c1eb91-
a37f111f18583d00c23.html.
[4]黄匡时.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指数:欧盟实践和中国建构[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7(01):26-31.
[5]薛艳.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6(03):62-72.
[6]景光正,盛斌.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多维度实证研究[J].城市问题,2020(06):4-11.
[7]苗丝雨,肖扬.社会融合和归属感对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J].社会发展研究,2020,7(02):110-127+244.
【作者单位:马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文法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王雅颖、张佳丽、祝师旭,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