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杰,杨洪凯,孙光中,张 良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河北 唐山 063210)
在某十八辊单机架轧机的生产过程中,下线带钢表面出现密集横纹缺陷,几乎覆盖全部钢种。缺陷在各个钢种、规格中的分布没有明显差异。横纹卷出现频率较高,超过30%。实际主要降级品是一般强度高强钢和普钢,超高强钢降级较少,主要原因是超高强钢属于结构钢,对表面要求较低,对横纹缺陷没有要求。
根据经验认为,此缺陷为振动纹缺陷,但是在实际测量和轧制实验后发现,此缺陷并非通常意义上的轧机振动纹缺陷[1],而是由于侧支撑受力不足导致的打滑传递到带钢表面的一种现象。在本文中将此缺陷定义为密集横纹缺陷。
本文从实际测量和轧制实验中总结出影响密集横纹缺陷的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文中如无特别标注,光辊指粗糙度为1.0 μm的工作辊,毛辊指粗糙度为2.0 μm的工作辊。
某十八辊单机架轧机[2]生产线具备生产高强度汽车板产品能力,强度等级可达1 470 MPa。该产线以轧制高强、超高强钢汽车板为主,为高强汽车板镀锌生产线提供原料。
轧机主体设备选用当今主流的S6-high十八辊单机架机型[3],如图1所示,其辊径小,轧制强度大,工作辊轴颈无轴承套装置,在工作辊轴两侧各配置一套侧支撑机构来固定轧辊的轴向位置。该机构主要包括侧支撑系统、中间辊传动系统、中间辊弯窜系统、快速换辊系统和高张力卷取机等关键设备,并配置板形仪、测厚仪、测速仪等关键仪表,以保证高强钢的稳定轧制和高品质质量需求。
图1 十八辊轧机辊系图
通过分析得知,每次更换新的侧支撑辊后1~2 d内,即使以800 m/min的最高速度运行,带钢表面也不会出现横纹缺陷。连续生产2~3 d后,轧后带钢表面开始出现横纹缺陷,打磨后缺陷更明显。密集横纹缺陷如图2、图3所示。
图2 轧后卷密集横纹缺陷图
图3 镀锌后密集横纹缺陷图
带钢出现横纹缺陷后,对工作辊、中间辊、侧支撑以及挤干辊等辊系进行反查,在工作辊辊面、中间辊辊面均未发现横纹,在侧支撑辊面及背衬轴承表面均发现明显横纹缺陷,侧支撑辊辊面横纹如图4所示。
图4 侧支撑辊辊面横纹
轧机压下控制系统中,工作侧和驱动侧各有一套单独的磁尺检测机构、程序控制模块和伺服阀执行机构。其中伺服阀慢阀是主要执行机构,用来进行位置的精细调整,采用比例控制算法。伺服阀快阀用来进行快速、大行程时的调节,是一种粗调结构。
十八辊轧机在提速到800 m/min的过程中,可能发生振动,振动周期5~6 m。
从控制方面进行了多项优化,主要包括:限制压下系统对伺服阀的输出开度,正常生产中输出开度不超过30%;降低压下系统的自动增益系数,由4 700降到2 500;优化自动增益系数,程序根据速度给出不同的增益系数,速度越高给出系数越低[4-5]。
实施以上措施后,轧制振荡幅度明显改善,但是轧机横纹出现的频率没有明显变化。横纹周期在5~10 mm,而轧机压下系统振动周期5~6 m,周期差3个数量级,据此判断密集横纹与轧机压下系统振动无直接关系。
轧机运行最高速度为800 m/min。在330 m/min的运行速度下,检测到轧机存在一个共振区,频率集中。越过这个共振区之后,直到运行速度为800 m/min,没有检测到共振区。轧机振动测量曲线图如图5所示。
图5 轧机振动测量曲线图
由测量数据可知,轧机只存在一个共振区,且轧机一般不会长期运行在此共振区,这就表明,轧机本体振动不是造成密集横纹缺陷的直接因素。
轧辊磨削采用顶磨模式,该模式相对于托磨更稳定。测试参数为:砂轮转速24 m/s,轧辊直径158 mm,轧辊转速50 r/min。磨床的振动频率主要集中在200~300 Hz,与轧辊横纹没有明显对应性。轧辊磨床振动测量曲线如图6所示。
图6 轧辊磨床振动测量曲线
轧机横纹缺陷出现在轧制SK85钢或批量轧制光辊之后,因为轧制SK85时用粗糙度0.3 μm的工作辊,导致侧支撑辊面粗糙度下降较多[6],极易造成侧支撑辊打滑,产生比较明显的横纹缺陷。
5道次轧制过程中,前4道次未观察到横纹缺陷,末道次明显可见。轧制规程中,末道次压下率小于3%,在实际轧制中导致侧支撑受力变小,小粗糙度的辊面受力较小,使得侧支撑辊出现打滑现象,造成辊面受损,复制到带钢上。末道次毛辊轧制时,一般不会出现横纹缺陷。在轧制SK85后,切换毛辊轧制,会出现几卷轻微横纹卷,在轧制5卷以后基本消失。由此判断工作辊粗糙度对侧支撑辊影响较大[7]。轧制过程中,轧机辊子粗糙度衰减如表1所示。
表1 轧机辊子粗糙度衰减表
对轧机辊系粗糙度进行测量[8],各辊组的粗糙度衰减不同,衰减最多的是侧支撑辊,在下线时,最低粗糙度为0.091 μm,低粗糙度成为打滑的主要因素。由此可知,侧支撑辊面的粗糙度降低可以产生密集横纹缺陷。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轧辊与侧支撑辊的粗糙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压力,直接影响到他们之间的受力关系,侧支撑所受摩擦力不仅与轧辊表面粗糙度相关,还与轧辊与侧支撑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关,如果两者辊面所受的摩擦力变小,则可能会导致轧辊与侧支撑辊的打滑,产生密集横纹缺陷。
针对侧支撑受力问题,提出的措施主要包括3个方面:侧支撑位置补偿、工作辊粗糙度调整和轧制压下率调整。
对侧支撑位置补偿系数进行调整,调整为原先的50%,以增加侧支撑对工作辊的支撑力。
增加工作辊粗糙度,进行大粗糙度的毛辊轧制实验,下线后表面检测全部合格。大粗糙度轧制增加了轧辊粗糙度,相当于增加了轧辊与侧支撑的摩擦力,可以有效控制侧支撑打滑问题。
在轧制模型表中,压下率设定原则:第一道次压下率为8%~15%,过大的压下率会造成轧制和甩尾跑偏,因为开卷张力本身就很小,再加上甩尾轧制,压下率越大,跑偏风险越大[9]。充分利用中间道次,压下率为15%~30%,中间道次可以多压,没有问题;末道次如果使用光辊,压下率范围为5%~12%,如果使用毛辊,压下率范围为3%~5%。
增加压下率,可以增加压下轧制力,从而增加轧辊与侧支撑的摩擦力,有效减缓侧支撑打滑问题[10]。已经进行的压下调整实验全部覆盖了超高强、低合金及精冲钢,实验效果满足生产要求。
上述措施实施后,带钢表面的密集横纹缺陷得到有效控制,缺陷率低于5%,满足了生产需求。
经分析后得出,造成轧制过程出现密集横纹缺陷的原因是轧辊与侧支撑辊打滑。通过调整轧辊粗糙度,优化轧制道次的压下率分配,增加轧辊与侧支撑的摩擦力,减少了侧支撑辊打滑的几率,密集横纹缺陷出现的频次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