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静
(莆田学院音乐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课程思政是学生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一定意义上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的问题。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干什么、怎么干、谁来干”从国家层面上作出整体设计和全面部署,为高校有效开展思政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
高校音乐学专业主要是培养集“能教、能演、能组织”于一身的称职中小学音乐教师。基于0BE理念的师范专业认证体系构建下,从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教育信念、执教能力、育人能力、职业成就、专业发展五大方面,对音乐学专业的学生毕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每个环节内容都与思政教育紧密联系。有的老师认为音乐学专业的课程不同于其他专业课程,具有体验型、表现型、实践型和操作型特点,在音乐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但有难度,而且对思政理论也不熟悉。音乐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虽然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但其他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模式、融入、优势、平台等仍可借鉴。文章以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为例,从课程建设的目标、思路、措施、反思等方面,探讨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深化教师思政融入专业课程的认知水平,为提高高校音乐学专业德育实效性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借鉴。
在高校音乐学专业的课程框架中,公共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定位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课程,凸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曲式与作品分析、声乐、钢琴、音乐教育导论、教材教法等学科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与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是培育学生为人师表、筑牢理想信念的主要课程。除此之外,“随着教育的优质化转型,学生的学习也开始由知识纳取向知识生成与创造转变,课程形式也由此变得鲜活起来,各种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兴课程纷纷出炉,成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如在音乐学专业课程中加入了体现地方特色的传统音乐课程与艺术实践课。这些特色课程的建构,不仅是高校更好落实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更是学校走向特色化发展的有力支撑。
音乐学专业的所有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借助音乐学科以情感人、寓教于乐的优势,以及隐喻性与生动性的教学特征来引导、鞭策学生,能促进学生在吸收专业知识的同时,消化原本抽象的思政理论知识。因此,树立课程思政核心理念,挖掘音乐课程的思政资源,把音乐学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相结合,构建“音乐课”与“思政课”相结合的育人模式,发挥学科优势,是高校音乐学专业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实施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前提是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定位。教学目标一般分为学校的课程思政总目标、专业的思政目标、课程的思政目标、课堂的思政教学目标四个层次(见图1)。
图1
多层次的思政教学目标,需要高校相关部门和专业课教师遵循教学规律进行分级制定,即需要学校教务部门、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教师个人环环相扣进行共建。
学校的课程思政总目标就是大思政目标,在制定上必须紧紧围绕学生、服务学生,以及遵循“三大规律”,即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为方向的教学发展目标。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不同层次目标的制定,既要服务于大思政目标的实现,又要指导具体的课堂教学小思政目标的设计。“在课程思政目标的制定中除了联系到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面向学生进行知识信息的传播、学生技术和能力提高外,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行为等特点,涉及学生包括感情的沟通、精神的愉悦、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等”[2]。因此,音乐学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应是集理论知识、音乐技能、思想政治“三位一体”的多重显效。以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思政为例,该课程目标要求学生熟知曲式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能,并能运用音乐分析的方法和规律,以及自身的思想认识去欣赏、表演、评析作品,提升学生的专业鉴赏和评价能力。课堂的思政教学目标是,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明确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找出曲式内容与思政内容的相似点切入,形成一个较集中的思政主题或线索,进行引导式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美育、德育教育的现实价值。
在音乐学专业课程教学中与思政内容相关联的元素有很多,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思政元素融入的契机。有外在显性的,如教学环节中案例分析、技术指导等;有潜在隐性的,如一些涉及思政教育、职业素养教育的元素。
1.专业内容与思政教学的结合
根据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找出教学知识点与思政内容相似的点切入,遴选出具有明显思政教育内容的音乐作为教学分析对象,精心设计,重点讲授。如:案例主题为“颂歌表心声”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对歌曲《我的祖国》进行音乐分析,并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如何爱国以及自我心声的表达,激发他们的思想情操,启迪道德觉悟;案例主题“赞歌颂党恩”则主要通过分析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中雷锋对党无比忠诚的内心表白,深入思考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以何种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炽热情怀。以音乐作品分析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引导学生在爱国和爱党上进行思考,聆听他们的心声,引导他们践行新时代大学生的新思想新担当新作为,能达到较好的思政效果。
2.教学环节与思政教育的融入
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涉及教学设计、签到点名、技能指导、专业回课、布置收交作业、点评作业、学情分析、小组讨论等环节,如何通过固有的教学环节融入思政元素,值得深入思考。如,在教学设计上进行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体验教学,表达观点,教师点评,学生课后自主收集资料、归纳资料做教学课件,设计与思政相关的音乐内容,让学生站上讲台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变化。另外,学生上课签到、作业收交也可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现在许多高校上课签到、学生作业上交、作业点评等,一般都采用网络平台签到、上传作业照片、视频等方式完成。网络平台能设定学生上课签到与上交作业的时间,超过规定时间上交就会自动关闭,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签到和作业。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时间观念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杜绝抄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学术观。
3.创新内容与思政环节的融入
根据专业课程和提升学生素养需要,创设更多新的教学内容与思政环节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学校及地方特色,就地取材,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家乡具有特色的音乐进行整理分析,学生在分析家乡音乐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喜爱之情,这样的教学具有亲和力与创新性,学生很感兴趣。如在教学主题为“大爱精神和谐之美”的教学中,把具有莆田特色的“妈祖文化”融入教学,以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贯穿音乐作品《妈祖颂》进行分析,启发学生感受妈祖“以和为贵”“以爱为大”的精神内涵。其课堂亮点是最后的讨论环节学生将教学主题与海丝文化联系起来,并扩展到妈祖积极向上的海洋精神探讨。另外,该乐曲朗朗上口、旋律抒情感人,学生边吟唱边分析,潜移默化地提升了他们的思想境界,较好地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了思政教育。
1.潜在的专业教学
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中,曲式结构原则、类型、特点与思政内容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如:在曲式发展遵循原则的教学中,以“原则”内容规范学生做人做事的严谨与规范;将曲式结构的对比统一关系与“竞争与合作”“权利与义务”紧密结合,讲解思政教育中的辩证关系;以音乐作品结构定性与不定向发展融入学生人生定位、目标与发展的“隐形”教学,等等。当代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榜样的力量来激励、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是较为可行的方案。教学主题“同命运相抗衡在绝境中站立”特别选取了贝多芬的典型音乐主题,通过对比主题音乐分析,探讨贝多芬为命运抗争而所做的努力和对待人生的态度。课堂教学以师生问答形式把音乐主题内容、旋律走向、音乐情绪三个方面与大学生的“三观”联系在一起,以音乐审美效能折射到实际,讨论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应该如何调整负面影响,从而疏导学生的负面情绪。日常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熟悉作曲家艺术创作的动机与创作过程,学习作曲家的思想、励志故事等,以音乐作曲家身上的正能量来鞭策教育学生,提高其抗挫折能力。
2.身教引导素养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引导对学生具有很大影响。教师上课提前到课堂、讲课激情四溢、声调起伏婉转、语句幽默风趣等,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老师在讲课过程中常用手势、面部表情变化以及肢体律动表演等无声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有的教师在课堂中结合专业讲故事,与学生谈思想和素养,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有的教师经常加班加点、耐心指导学生专业技能,放弃个人休息时间指导学生参加艺术比赛,等等。这些教师循循善诱、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对学生具有身教胜于言教的影响力。“教育情怀之于师者的重要性。换言之,学生领悟到了当教师除了需要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育技能外,还需要浓浓的教育情怀。教育情怀是教师尤为重要的核心素养,这一核心素养为学生成长为一名卓越教师和优秀的教育研究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3.实践收获能力
新时代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实践与创新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音乐专业的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艺术实践教学活动就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把开展思想教育活动与音乐田野采风、艺术教学实践相结合,举办具有思政元素的音乐实践活动,如举办“红色经典歌曲教学月”“中国钢琴作品教学演奏月”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合作能力,充分利用艺术观摩、艺术考察、竞赛展演、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等,锻炼学生相互合作的学习能力。“有的地方高校重视创设实践教学基地,从实践协议单位选聘一些实践经验丰富、有较高职业道德和教学水平的专业人员作为专业的兼职教师来承担部分实践教学任务,这不仅提高了实践性教学水平,还加强了学生与地方的联系和沟通,给他们带来了就业的机会”[4]。
音乐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帮助学生深层次了解和爱护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积淀个体文化底蕴。
建构“特色音乐思政教学模块”是一个很好与学生沟通的平台。通过“学习通”平台搭建特色音乐思政教学模块,即把每个音乐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音乐中表现的思想精神和作曲家的励志故事等内容,按曲式结构特点归类定制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块中,因材施教。搭建有关思政内容的音乐分析专题与文章下载链接,方便学生自主学习和查阅音乐相关的思政内容;搭建特色“讨论板”,制作详尽的分类目录,以学生交流思想动态、音乐感受为主的互动方式,达到有效的师生思想交流。在这些模块中,有多样化的音乐思政材料以及历史文化知识作品,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让学生更快了解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深刻认识到人类与音乐发展的密切关系。学生可以在训练分析音乐作品精神内涵的同时,很自然地把音乐与思政内容相结合进行分析,达到最直接的思想美教育。
建立音乐学课程思政的科学评价标准和可行性的评价指标。“课程评价是课程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寻求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主要依据。”[1]可以采用量表统计法对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进行评价。
在课程评价方面,需要高校教务部门在教学测评中适当增加课程思政测量指标和权重,全面客观地评价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价维度可以包括课程思政目标制定、思政内容选择、思政内容融入方法,以及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获得感等方面。在量化测评基础上加强质化评价,如增加教学督导随堂听课,以及对学生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进行访谈等。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诊断法、测验法、总结法对学生进行思政教学评价,即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内组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音乐作品,结合自身体会讨论有关思想道德教育表现的问题,这样教师就能有效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及时给予引导。
课程思政由于推行时间不长,一些专业课教师个体或团队的素质还停滞在原有的知识层面。为了快速冲破知识能力的单一层面,实现更好的专业与思政教学的整合,我们要积极进行课程反思,研究如何把思政之“盐”融入音乐学专业课程之“汤”,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与思政教学能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课程思政进展如何,思想认识起决定性作用。音乐学专业的教师有着较为扎实的音乐专业基础知识,但他们在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能力相对薄弱。在教学中,他们往往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对课程思政存在一些片面认识:一是把课程思政要求的“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资源“过度挖掘”了,同质信息密度加大,这反而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二是顾“专业课程”而失“课程思政”,将专业与思政教育割裂化,认为教音乐知识与技能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政教育只是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的事情,对学校开展的课程思政活动持观望或被动参与态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正确的课程思政认识,清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这样在课程教学中才能根据实际情况挖掘出体现思政元素的“触点”和“融点”。
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是专业教师,专业教师的“道术”越高,学生的获得感就越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也就越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思维与音乐作品结构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如在讲解音乐二段曲式的对比统一结构时,可以结合音乐学专业学生的艺术比赛谈竞争与合作的对立统一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可以帮助专业教学换视角思考、换方法分析、换方式对话。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析方法,教师看问题时站得就比较高,对一些难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帮助,能获得单纯专业教学达不到的教育教学效果。
目前,有的专业课教师仍在各自阵地单打独斗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迫切需要整合与指导。教师之间应相互交流和沟通,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与思政教师一起探讨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思政教育,不断总结经验。因此,可以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公开课或示范课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
音乐学专业的课程并不是每一章节、每一节课都要进行思政元素融入,而是要选择性地有机结合。有的内容可以融会贯通,如一些音乐中较抽象的概念和判断,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用生动通俗的话语来讲解,这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有的音乐理论分析视角独特和多样,不是用一两句话、一两个视角就能把观点说清楚的,可以尝试根据需要把理论和自身专业内容结合后“掰开来揉碎”,再从不同视角进行分析,这样音乐分析就更加多样和周密,既能提高说服力,也能培养教师和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当然,在教学中并不是所有学生的需求都要通过思政元素、职业素养教育来解决。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思想认知水平、心理表现及行为特征等方面都与非音乐学专业学生有明显的差异性。针对音乐学专业学生的成长特点,准确把握学生心理,适当选择学生感兴趣且适合学生发展的内容,正面引导学生分析所面临的思想困惑,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和亲和力。
以上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只是我们探索的第一步,肯定还有许多没挖掘出来的宝藏,有的思政教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把它们潜在的作用发挥出来。全体教师都要秉持教书育人的理念,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堂模式,引导学生会学习、学会做人,从思政角度提升课程的育人价值。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和功能,实施新的音乐课程教学方案,积极编制、探索出与音乐学专业相关的教学专题,形成全员、全课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教学体系,让音乐学专业课程思政成为有情义、有温度、有爱心的教育过程,达到润物无声的立德树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