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行动”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生成逻辑及实证研究

2022-11-12 06:15
民族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银龄老同志助力

陈 娟 朱 江 廖 宇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役的伟大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当前我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特殊困难和遗留问题,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空巢化等问题日趋严峻,内生发展动力不足,亟需对外引入社会资源、对内发展新生力量以弥补乡村发展中的人力资源匮乏。《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强调“发挥‘五老’①在乡村振兴中的服务和推动作用”[1];《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新时代“三农”全面发展新局面的意见》也指出 “研究引导和支持退休干部、知识分子和工商界人士等新乡贤返乡的扶持政策”[2]。离退休干部群体作为助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有生力量进入大众视野,在人口老龄化国情下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积极老龄化战略的有益探索由此开启。

由各级各类“老领导、老干部、老党员、老专家、老模范、老战士、老教师、老工匠、老文艺”等组成的2000多万离退休干部群体,是我国2.64亿老年人口中“老有所为”的典型代表。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离退休干部在“传、帮、带”年轻干部、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关心教育下一代、传递中国好声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维护和谐化解矛盾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资源,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力量”。[3]因离退休干部大多华发如银,“银龄行动”常被用来广泛指代一切以“老有所为”为主题内容的活动与项目,并得到政府、社会和学界的广泛认同。[4]2003年,国家老龄工作委员会更是以“银龄行动”为名,在全国发起离退休知识分子支援西部大开发和贫困地区的号召,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银龄行动”已成为至今为止国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泛的“老有所为”志愿者公益项目。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强调要“深入开展‘银龄行动’”,肯定了老年志愿服务形式在基层民主监督、移风易俗、民事调解、文教卫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5]

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这一极具复杂性、广泛性、艰巨性的领域,利用离退休干部群体的资源禀赋,加速人力、物力、财力等核心要素的流动,对于弥补民族地区乡村人才短板、促进人才战略的内外联动至关重要。那么,“银龄行动”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何以成为可能?其实践样态如何?受到哪些因素制约且如何突破?研究从离退休干部推动乡村发展的历史演进脉络、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独特需求探讨两者契合点,揭示“银龄行动”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生成逻辑,并基于离退休干部在四川民族地区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开展考察,剖析其现实样态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银龄行动”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生成逻辑

(一)离退休干部推动乡村贫困地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逻辑

离退休干部历来关注“三农”问题,党和国家在政策引导、平台搭建和媒体宣传上也大力激励离退休干部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在1982年离退休干部制度建立初期,该群体就开始了参与农村生产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早期尝试。山西省黎城县225名离退休干部成立县、社、队三级参谋组,结合太行山革命老根据地的实际情况提出“支持富队冒尖、帮助穷队赶富”的四条措施,帮助农民提高发展生产的积极性。[6]1983年相关政策明确提出“要保护他们(离休干部)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协助社队发展农业生产和多种经营”。[7]进入上世纪90年代,“对安置在农村的老同志,可以组织他们按政策规定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帮助群众脱贫致富”[7]等政策出台,为离退休干部指明了助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渠道和方向。

在此思路指导下,老年群团组织和老年志愿者公益项目开始蓬勃发展。于1992年成立的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以关心关爱青少年为着力点助力乡村振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仅2015-2020五年间,66万名“五老”深入农村对口帮扶,培养青年致富带头人52万名,为910万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关爱服务[8]。国家老龄委的“银龄行动”志愿者公益项目,超过500万离退休老年知识分子参与,在31个省市的乡村地区、贫困地区开展医疗、科技、农业、教育等对口援助,受益群众3亿多人次,创造经济价值80多亿元[4]。川浙“银龄行动”在四川乐山6个乡镇的试点项目,帮助当地茶叶产值由0.8亿元增长到2.52亿元,增幅214.7%,切实推动了受援地茶产业发展和茶农增收[9]。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离退休干部发挥积极作用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重视发挥老干部作用就是重视党的重要政治资源”[10]。在深度老龄化背景下,组织和引导好全国23万多个离退休干部党组织[10]、1900多万离退休干部党员[11],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增添正能量,成为党和国家一项重要工作。《关于加强新时代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五老”要“开展农村青年农业生产经营人才、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乡村工匠等培训,助力培养有理想、懂技术、会管理、会经营的乡村新型青年人才”[12],明确了培养乡村人才是新时代“五老”的重要任务之一,正式发起了“银龄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动员令。

(二)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特殊性与离退休干部资源禀赋契合的理论与实践逻辑

囿于区位、历史、自然条件等因素,民族地区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内生发展能力不强,返贫风险相对较高。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四川少数民族自治地方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7727元,比全省平均数58126元低35.09%;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短板突出,甘孜、阿坝、凉山地区,卫生机构数0.15个/百人,卫生机构床位数0.6张/百人,卫生技术人员0.64人/万人,均低于全省0.99个/百人、0.78张/百人、0.76人/万人的平均水平,每500人中才拥有一名执业医师②。离退休干部在职时是国家关心和培养最多的群体,退休后也是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精神资源最为集聚的群体,同时也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的迫切需求。他们身上突出的政治优势、专业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各个维度之间,存在天然的契合点。

1.以政治优势助力民族地区乡村组织振兴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离退休干部久经锤炼,对党忠诚、信仰坚定,能在思想上、作风上和工作方法上对基层干部进行传帮带。可通过“结对帮扶”[13]、民主监督[14],甚至直接担任“第一书记”等形式[15],助力打造坚强的基层党组织,培养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引导他们发挥好“头雁”作用。对个别大学生村官、扶贫驻村干部思想包袱重、精神动力不足的问题[16],加强思想引导,传授工作经验,激励年轻干部扎根民族地区建功立业[17]。

2.以专业优势助力民族地区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

离退休农技老专家专业知识丰富,技术成熟,可通过“田专家”“土秀才”、致富带头人培育,经济作物种植推广等,引导民族地区优化农业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实现增产增收致富[18]。一些老文艺、老企业家可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红色资源、自然资源丰富特点,发挥摄影书画特长、商业经营经验,帮助宣传和规划旅游精品路线,或是指导贫困户经营标准化民宿[19],推动当地农牧民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建立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老同志们关心青少年和儿童,开展控辍保学、关爱留守儿童、督学助教[20]等活动为民族乡村地区培育后备人才。

3.以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

回乡老同志作为“新乡贤”组成部分,是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中的一支重要补充队伍[21]。他们熟悉乡土情况,心理认同感强,人脉资源宽广,具有较好的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对于化解矛盾、促进民族地区稳定团结、改善乡村基层治理、促进生态环境保护[22]、链接社会网络引入社会力量[19]具有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老同志政治素养过硬,群众基础深厚,敢于、能于、善于同一些民族地区的不良社会风气和现象,如“薄养厚葬”“铺张浪费”“天价彩礼”“等靠要”依赖思想等作斗争[23],对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培育具有推动作用。

有学者提出,仅靠离退休群体中这些回乡“老年精英”发挥作用还远远不够,更要发挥乡村本地普通老年人的作用[11]。从促进老年人普惠性社会参与的角度,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对于刚脱离了深度贫困的民族地区确有其特殊困难。一般意义上的老年人社会参与,解决的是贡献“有”或“无”的问题;而“银龄行动”的一系列实践,直接指向贡献“大”和“小”的问题,是超越了个体和家庭,发挥道义责任,助力社会发展的问题。如前数据所示,民族乡村地区老年群众受病痛、贫困、受教育程度的影响,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需求更突出,他们发挥作用的领域多囿于家务劳动和隔代照料;而离退休干部觉悟高、保障足、收入高、受教育程度高,参与“银龄行动”有更多可能性。同时正因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存在特殊困难,广泛的、普惠意义上的老年参与不能满足民族地区的产业升级需求,必须综合多种力量,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的积极作用形成内外联动,首先引导和辐射民族地区老龄群体的心态,进而带动影响民族地区整个社会心理。

二、“银龄行动”助力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由于离退休干部群体和民族地区的双重特殊性,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测量量表或理论框架;若采取无差别结构化问卷调查方法,明显不适合民族地区“一村寨一特色”的客观实际。为较为准确地描摹“银龄行动”助力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现实样态,拓画其动机、形式、渠道、效果等基本框架,本研究以实践导向,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四川老干部工作网”这一集中报道四川离退休群体开展公益志愿活动的官方平台,区域以四川民族自治地方(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北川县、峨边县、马边县)为主,兼以个别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散杂居县(如广元青川县、雅安庐山县等),通过深入耙梳近五年来离退休群体参与和服务乡村振兴的新闻报道、工作交流、工作总结、人物采访等文本56份,经过专家咨询和小组讨论,最终确定与主题高度相关的37篇、5万余字的文本资料作为研究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标准步骤进行概念构建和统计分析,在分析过程中保证概念和范畴的互斥性和周延性,同时依据理论饱和原理,采用持续对比(Constant Comparison)策略不断提炼、补充和完善概念,直到新获取的资料编码不再对理论构建有新贡献。

(二)范畴提炼与模型建构

1)开放式编码(一级编码)

通过对文本资料进行逐字逐句研读,对关键词和关键句进行编码、标签,共得到420余条原始关键词或句及对应的初级概念,再对内涵有交叉、重叠的初级概念进行范畴化处理,合并同义类初级概念,删除频数不足两次的初级概念,得到处理后的范畴16项及对应初级概念。因初级概念数量较多,表1选取主要部分予以列示。

表1 开放式编码范畴化

2)核心编码(二级编码)

采用自下而上的归纳法,通过聚类同一初级概念下的自由节点,将同属性的自由节点进行归并,得到4个主轴编码:参与动机、禀赋资源、参与行为、制度结构情景支助,如表2 所示。

表2 主轴编码及范畴对应内涵

3)统计分析结果

通过对文本编码、统计和分析,形成频数统计表,如3所示。

表3 频数统计表

统计结果显示,在238项用于分析的内容单元中,重点聚焦于离退休干部的参与行为(89项,占比37.39%)和发挥作用依据的禀赋资源(82项,占比34.45%),对助力乡村振兴的各项活动内容、过程、效果描述较多,也对老同志的突出优势反复强调;但对“银龄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参与动机(32项,占比13.45%)和影响作用发挥的支柱性制度、结构、环境等(35项,占比14.70%)关注不足。这与当前 “银龄行动”学理依据研究薄弱,配套的人财物保证措施不足、激励手段缺乏的现状直接相关。

按照主范畴分类统计,在参与动机中,占比最高的是成就动机(62.86%),与“银龄行动”的主体身份、起始目标契合,老同志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主要动机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其次为“交往动机”(22.86%),最低的是求知动机(14.28%),说明离退休干部也希望通过乡村振兴增进人际交往的需求。在资源禀赋方面,离退休干部助力乡村振兴主要是通过“政治优势”(28.05%)“经验优势”(28.05%)发挥作用,在当前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离退休干部政治上对党忠诚、业务上熟悉地方情况、党群关系密切的优势尤其重要;“专业优势”(26.83%)占比也较高,结合材料分析主要是老农业技术专家、老医疗工作者对四川民族地区产业振兴、健康医疗卫生等帮扶力度较大。离退休干部参与乡村振兴的形式表现多样:“基层治理”(34.83%)因涵盖范围较广,如基层党组织建设、乡风家风构建、禁毒防艾和生态保护等,易于切入,成为老同志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主场域;“脱贫致富”(22.47%)是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成果,“人才培养”(22.47%)涵盖了地方双带头人培养、职业农民培训、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两者占比也较高;“文化传承”(11.24%)和“生态保护”(8.99%)方面略显薄弱,这与民族地区乡村传统文化式微、生态绿色发展理念关注度不高有较大相关性。在外部制度结构情景支助方面,报道中涉及此类别的篇幅总体较少,组织较为成熟的地方关工委、老科协、老年协会、红十字会、妇联等提供活动载体使得“平台搭建”(40.62%)成为最大支助因素,政策法规引导(34.38%)说明党和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对离退休干部助推此领域具有正向激励和引导作用,但促进的配套措施(15.63%)和激励手段(9.38%)仍为薄弱环节。

三、结论及建议

在党领导民族地区百年奋斗的历史征程中,广大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老工匠、老文艺们,充分发挥政治优势、专业优势、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和示范引领作用,形成了“银龄行动”助力乡村振兴的点-线-面-体的有机系统。老同志们以自身独特的资源禀赋、专业特长、物质和精神财富为“支点”,以传统乡村中的血缘——地缘关系、村庄在当地社会发展的定位为“连线”,以脱贫助困、产业振兴、教育医疗养老改善、基层治理完善、文明乡风建设等多种形式拓宽助力乡村振兴的“覆盖面”,多个面的累积成为全方位构建“银龄行动”机制的“立方体”。在参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老同志们始终以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态样貌和城乡发展关系,“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书写了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观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中国答卷”。全面推进“银龄行动”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拓展和深化,需要在理念、机制、保障、配套等各个维度全面贯通和协同推进。

(一)认可离退休干部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为“银龄行动”赋权增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七章“参与社会发展”规定,老年人有“参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25]但当前受传统观念影响,离退休干部的公益志愿活动常被视为自娱自乐,老同志虽然经常调研、咨询、座谈,但其提出的意见建议真正被地方采纳的不多,其实质是对老同志发挥作用的不理解、不重视、不认可。离退休干部群体内部也存在分化,部分人“老不应为”“老不敢为”的担忧客观存在,影响了“老有所为”的广度和深度,阻碍了“银龄行动”各项目的落实落地。因此,要真正把离退休干部视为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承认离退休干部在乡村振兴中的开拓者和创新者地位;持续加强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在适宜适度、遵从实际的原则下大力倡导“老而愿为”,推动更多老同志由“搭车人”变为“开车人”。

(二)探索构建“银龄行动”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科学长效机制

民族地区识字率偏低、教育质量不高,一些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根深蒂固,而青少年教育、职业农民技能培训、家风乡风的改变是一个长期浸润的过程。当前,老同志助推乡村振兴是自发、自愿、自主的,多以临时性活动和短期项目为主,活动频率、覆盖面、深入持久度很受限制,活动的谋划、执行和反馈多缺乏系统科学指导。激发老同志创业干事热情,应有“为”也有“位”。近日合肥市选派45名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任期3年,在社会引起广泛讨论。[26]可参考此类做法,选派身体健康、政治和业务过硬、熟悉民族地区情况的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或者退休干部担任基层党支部书记实职。加大探索建构新时代发挥老同志作用的制度设计的力度,不断健全完善“银龄行动”内容体系、实施体系、保障体系和监督体系,回应老同志“老有所为”的现实需求,破解老同志发挥作用的实践难题。

(三)整合资源完善配套,为“银龄行动”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搭建更宽广的平台

离退休干部助推乡村振兴实践中的最大桎梏之一,也是老同志反应最强烈的问题,是当前老龄事业和老龄工作管理中区域壁垒森严,行政条块切割,呈现“九龙治水”局面,未形成政策合力,导致一些公益项目的重复性、交叉性,增加了民族地区基层的负担。离退休干部发挥作用的人、财、物等配套措施不完善,平台较少,渠道单一,领域还不够广泛和深入。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专项保障制度,推动公共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效腾挪和有机整合;探索激励和表彰制度,加大对“银龄行动”中杰出代表的宣传;加快建设老年人终身教育与学习制度,以“老有所学”成就“老有所为”,拓展新时代老同志在乡村振兴中“担使命”的空间。

(四)激发民族地区乡村老年群众的内生动能

当前助推乡村振兴的“银龄行动”主体,主要以生活在城镇的离退休干部为主,呈现外来的、灌输式的“输血”模式;民族乡村地区本地老年人因贫困、身体状况不好、观念等因素,主动作为、服务整个乡村的积极性不高,发挥作用的空间及其有限,内生动能激发乏力。应加快补齐乡村地区医疗、养老等社会服务体系短板,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提升当地老人的健康水平;发挥三次分配作用,用好新乡贤、社会慈善的力量,加快推进类似“乐龄学院”“时间银行”等公益助老项目的孵化;以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在本地大力发展老年协会、老年互助会等农村老老互助组织,激发“造血”功能,促进本地老年群众在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基础上再发挥积极作用,形成“银龄行动”助力呈现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内源性、持续性、长效性的发展局面。

注释:

①指老干部、老专家、老模范、老战士、老教师

②根据《2021年四川统计年鉴》“三、人口”“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图”“十一、民族自治地方概况”综合计算得出

猜你喜欢
银龄老同志助力
凝聚『银龄』力量 助力城市管理
助力成功七件事
银龄讲学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欢声笑语迎国庆丹枫迎秋度重阳
社区银龄餐馆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浓情系银龄 孝行暖天下”广东省启动老年人意外险捐赠活动200家社会组织倡仪参与
浅说老同志的圆梦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