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内不同区域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比较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

2022-11-12 06:15:10王美凤王春芳
卫生软科学 2022年11期
关键词:中心区自理高龄

王美凤,陈 蓉,杨 昕,王春芳

(1.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 200040;2.上海大学亚洲人口研究中心暨人口研究所,上海 200444;3.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上海 200020;4.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 200336)

随着医疗技术的提升与生育水平的下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高龄化也逐渐凸显。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10年的13.26%增至2020年的18.74%,其中,高龄老人(80岁及以上)占老年人(60岁及以上)的比重从9.16%增至13.55%。老年人由于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致病、致残等现象易发频发,致使失能或半失能的老年人数大幅增加,高龄老人情况更甚。有研究指出我国失能和半失能的老年人数从2010年的3300万人增至2015年的4000万人,占老年人的比重达19%左右[1,2];预测到2050年,将进一步增至6800万人,占老年人的比重将高达27%[3]。其中,失能老人中超过90%是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4],他们需要经常性特别照料的比例通常是65~79岁老人的5倍左右[5]。所以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及医疗卫生资源供给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

单纯反映生命长度的预期寿命并不能完全反映老年人的生命健康状况,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老年人如何在长寿趋势下更健康的生存。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作为一个可以融合生命长度与生命质量的衡量指标,恰能真实反映老年人健康的生存年数。目前已有诸多研究围绕各国及地区开展了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测算,虽然我国起步较晚,但针对我国及各区域、各省级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测算分析已不占少数。研究表明,我国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呈现出经济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东部高于西部、城镇高于农村的局面[6-15]。然而,对同一省市内不同区域间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比较研究尚缺进一步探讨。

上海早在1979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提前20年,是国内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城市,也是当前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2020年,上海全市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6.3%,已步入“老龄社会”;若按户籍人口口径计算,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高达25.9%,已迈入了“超老龄社会”。对上海市及其区域内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的探讨研究,不仅对我国其他省市有前瞻性的参考作用,而且对上海市老年医疗卫生资源的区域合理配置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与区域划分

基于数据获得性与分区样本量的考虑,分性别、年龄别的人口死亡率与老年健康状况数据为2013年的数据。其中上海市及分地区分性别、年龄别的人口死亡率数据来源于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系统。60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与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于2013年联合追踪调查的“上海市老年人口生活状况与养老意愿跟踪调查问卷”。该调查问卷采取分层三阶段定额随机抽样的方法,覆盖了黄浦、徐汇、杨浦、闸北、长宁、浦东、嘉定、闵行、青浦、金山10个区,涉及60岁及以上人口,问卷共计2800份。

本研究区域具体指中心区、近郊区与远郊区,其划分主要依据2013年上海市行政区域范围界定标准,并结合调查问卷涵盖区域情况具体确定。界定中心区涵盖黄浦区、徐汇区、杨浦区、闸北区与长宁区5个区;近郊区涵盖浦东新区、嘉定区、闵行区3个区;远郊区涵盖青浦区、金山区2个区。

1.2 维度界定

测算健康预期寿命首先需要明确界定健康度量。健康预期寿命通常主要围绕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和自评健康预期寿命2类指标展开,应用都较为广泛,但囿于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与有效样本代表性的考虑,本研究主要采取自评健康预期寿命。下文无特别说明,简称“健康预期寿命”。

2013年的调查问卷中,受访者的自评自理健康状况主要是通过问题“您目前生活自理能力如何?”获得,答案包括完全能自理、部分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3个选项。本研究将答案选项为“完全能自理”定义为生活自理(即健康),将答案选项为“部分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定义为生活不能自理(即不健康)。问卷填报共计2765份,有效率98.75%,中心区、近郊区与远郊区的有效问卷数分别为1598份、691份与476份。

1.3 计算方法

上海全市及三大区域简略生命表是笔者依据2013年全市及三大区域5岁户籍人口年龄组死亡率数据编制而成。考虑到简略生命表测算出的人均预期寿命与统计公布的人均预期寿命存在差距,笔者以统计公布的实际数值为靶标,基于GAMS软件采用打靶法逐渐调整简略生命表使两者数值相吻合。在此基础上,笔者采用Sullivan法将老年人分年龄的生活自理状态发生率纳入简略生命表计算健康预期寿命。

2 结果

2.1 全市老年人健康生存状况

不同年龄组的老年人的预期寿命(Life Expectancy,LE)、健康预期寿命(Health-adjusted life expectancy,HALE)以及健康预期寿命占预期寿命的比重(HALE/LE),见表1。从中可以看出,年龄越高的老年人在余寿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概率将越大,这符合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随年龄增加逐渐衰退的规律。

表1 2013年全市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及其占比按年龄分布

分性别来看,在女性老年人余寿普遍高于同龄组男性的情况下,低年龄组(60~79岁)女性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高于同龄组男性,两者差随年龄增长逐渐缩小;而高年龄组(80岁及以上)女性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则低于男性,两者差随年龄增长又呈扩大,见表2。这表明虽然女性老年人比男性活得久,但更多的是处于不能自理状况下的生存,随年龄增高女性老年人不能自理概率比男性更大;其中低龄男性老年人健康生存时长要低于女性,到高龄期男性老年人开始反超女性。

表2 2013年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及其占比按年龄分布

2.2 三大区域老年人健康生存状况

从三大区域比较来看,85岁以下各年龄组老年人的余寿呈中心区大于近郊区,近郊区大于远郊区的局面;而8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余寿呈近郊区大于中心区,中心区大于远郊区的关系特征,见表3。与之略有不同,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及其占余寿的比重始终呈近郊区大于中心区,中心区又大于远郊区的特征,见表4。这表明85岁以下老年人余寿最长的中心区并非是健康预期寿命最长的区域,健康预期寿命最长的为近郊区,远郊区则是老年人余寿与健康预期寿命都最短的区域;8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与健康预期寿命最长都是近郊区,最短均为远郊区。可见近郊区是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最长的区域,远郊区为最短。

表3 2013年全市三大区域老年人预期寿命按年龄分布 单位:岁

分性别来看,男性、女性老年人的余寿均呈现出与总体类似的区域关系特征。同样,男性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及其占余寿的比重也表现出与总体区域关系相似,即近郊区大于中心区,中心区又大于远郊区。而女性老年人与之有所不同,70岁以下女性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及其占余寿的比重呈中心区大于近郊区,近郊区又大于远郊区;而80岁及以上女性老年人为近郊区大于远郊区,远郊区大于中心区的关系特征,见表4。这表明男性老年人在余寿中自理健康存活时长近郊区最高,远郊区最低;而70岁以下女性老年人中心区最高,远郊区最低,到高龄期(80岁及以上)最高转变为近郊区,最低转为中心区。所以越低龄(60~69岁)的女性老年人,其健康预期寿命与余寿最长的区域均是中心区,最短都为远郊区;越高龄(≥80岁)的女性老年人,最长的区域都转变为近郊区。

表4 2013年全市三大区域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及其占比按年龄分布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研究基于2013年全市及三区域年龄别人口死亡率与上海市大型老年专项调查数据,采用Sullivan法计算全市及三大区老年人的余寿与健康预期寿命特征关系,结论如下:

①女性老年人普遍比男性老年人活得更久,但更多的是处于不能自理状况下的生存,即女性老年人的健康损耗速度比男性更快。其中在低龄期女性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更长,到高龄期男性老年人开始反超女性。

②从全市三大区域来看,85岁以下老年人余寿最长的中心区并非是健康预期寿命最长的区域,健康预期寿命最长的为近郊区,远郊区则是老年人余寿与健康预期寿命都最短的区域;8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与健康预期寿命最长都是近郊区,最短均为远郊区,所以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最长的区域是近郊区。分性别来看,男性老年人与总体呈现出类似的区域关系特点;女性老年人则略有不同,越低龄(<70岁)的女性老年人,其健康预期寿命与余寿最长的区域均是中心区,最短的为远郊区;越高龄(≥80岁)的女性老年人,最长的区域转变为近郊区。

3.2 讨论

基于上述区域健康预期寿命的关系特征,笔者进一步将卫生资源供给与老年人口构成进行了关联性思考,认为老年人健康预期寿命区域间的关系特征与其老年人口的年龄构成、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状况、生活习性等多个因素综合相关。如尽管中心区各项卫生资源供给最优,但其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水平也最为严峻,而且还要满足大量外来就医患者人群;近郊区各项卫生资源供给则居中,其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属三大区域中最轻,加之地理位置离中心区较近,及居住环境适宜等;而远郊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近郊区,但各项卫生资源供给又最差,同时其多数老人仍会从事农务劳作,所以自评健康预期寿命最高的区域可能是近郊区,最差的是远郊区,见表5。

表5 2009-2013年上海市三大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及老年人口年龄构成状况

上海市老年人自评健康预期寿命的这种区域差异可能与区域内卫生资源供给水平、老年人口年龄构成、生活习性等诸多因素综合相关,卫生资源供给较优的中心区与近郊区,无论是生存时长还是健康生存时长方面总体要好于远郊区。而老年人作为对卫生资源需求与利用最大的群体,上海在统筹各区卫生资源配置时,在考虑人口总量的基础上,还应兼顾考虑各区人口老龄化程度;同时配置老年卫生资源供给时应兼顾考虑区域内高龄化水平等因素。以上研究仅是初步尝试的定量分析,受限于数据更新可获得性考虑,本研究采用的是主观评价指标与横断面数据,其中主观自评可能会存在个体之间判断标准的差异。随着调查资料不断完善,采用能真实反映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客观评价指标及纵向比较分析是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猜你喜欢
中心区自理高龄
高龄女性助孕难在哪里
高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血运重建术的长期预后
笑到生活不能自理
转向盘中心区试验及数据处理
北京汽车(2018年2期)2018-05-02 02:25:28
城市中心区地下人居环境空间规划
上海建材(2018年1期)2018-04-18 12:15:22
城市中心区异型交叉口改建方案研究
上海公路(2018年3期)2018-03-21 05:56:04
超高龄瘙痒症1例
西南军医(2016年2期)2016-01-23 02:14:10
自立当从“自理”始
高龄老人须克服4大危象
自我护理的概念及其理论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