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德之路》:线性史观下的价值呈现

2022-11-12 21:56:54田秀平倪志刚
电影文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农奴巴顿解放军

田秀平 倪志刚

(1.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廊坊 065000;2.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生工作部,河北 廊坊 065000)

当下有部分电影人在回望历史之际,或是以游戏心态解构、颠覆典籍,或是遵从商业策略消费真相,只满足于票房回报,而并不对还原历史现场、宣讲时代话语负责。而由鲁坚执导的《布德之路》则不然,这部以西藏翻身农奴布德为主人公的电影,被认为是一部雄浑壮丽、大气磅礴的史诗级作品。电影为观众展现了一种线性史观,将主人公的个体行为与历史发展紧密结合,在叙说人物精彩人生经历的同时完成价值传递。在电影人或是无心触碰历史题材,或是无意搭建一个宏大历史叙事框架的今天,《布德之路》渗透于剧情的线性史观和赋予人物的道德价值和情感价值,是值得我们解读的。

一、革命表达凸显线性史观

所谓线性史观,即认为历史具有进步的、向上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与恩格斯便指出,尽管具体民族与不同文明所经历的历史,在路径、速度等方面各不相同,但就鸟瞰视角来看,所有个体文明史和人类整体历史一样,走过的都是一条螺旋式上升的运动线路。这一思维,既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指导思想,也是人们进行艺术创作时的应有理路。《布德之路》就将这一点体现得淋漓尽致。

首先,电影直观地为观众展现了一种辩证的、具有必然性的社会形态更替历程。马克思认为:社会形态必然从低级向高级演进,而生产力的发展,正是这种演进的决定力量。当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时,旧的社会形态就会冰消瓦解。《布德之路》的主人公布德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西藏贫苦农奴家庭,其时西藏还处于黑暗的农奴制中,农奴对于农奴主有着人身依附关系。农奴主可以占有农奴的劳动成果乃至自由和生命。布德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原因就是在他出世之前,父母辛辛苦苦为他准备的“出生税”青稞被奴隶主的地方武装劫掠,身怀六甲的母亲在争抢中被地方军踢下山坡,父亲奋起反抗后被地方军开枪射杀。父亲死后,布德母子更是沦为完全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为头人当牛做马。这一社会形态无疑是低级的,桎梏生产力且毫无人性的。而金珠玛米解放军的出现则推动了西藏的变革,在中央的领导下,西藏进行了民主改革,农奴制度得以彻底废除。布德三次被解放军所救,明白他们将带领大家走向人民当家做主的理想社会,从而终生真切地拥戴共产党。

其次,社会形态的更替不是一帆风顺的,线性史观认为“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这就意味着,旧制度并不会轻易消亡,其既得利益者会罔顾人民的意愿与诉求进行疯狂反扑。在《布德之路》中,布德原生家庭的彻底破裂便与这种反扑直接相关。农奴主们不甘心失去自己曾经可以吃喝玩乐、穷奢极欲,还可以对农奴随意杀戮残害的优越地位,误以为自己掌握着武装,又比“红汉人”们在地域、文化等方面更占优势,悍然发动叛乱,而布德便因此被强拉去修工事,苦不堪言。而他离家之际,家里赖以生存的牲畜又遭到另一股叛军的抢夺,试图保住牲畜的母亲被杀害。雪上加霜的是,布德未婚妻嘎巴也因为听信了布德被叛军杀死的谣言而在绝望之下决定嫁给富家子弟洛桑,布德遭受了深重的打击。个体的命运与历史前进的波折紧密结合,电影的戏剧性也由此生成。

最后,《布德之路》的文本有着正确的对群体自觉与自为性进步的理解。在电影中,布德等藏族人民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解放,而是主动去推动西藏社会形态从低级(农奴制)至高级(社会主义制度)的剧变。在《布德之路》中,观众能明晰地看到人的主体地位,历史的发展过程在艺术处理中也是有血有肉的个人成长和主体创造的过程。以布德为代表的西藏人民在这一段社会发展历程中展现出了主观参与性、选择性和目的性,这正是电影的魅力之一。布德最先结识的金珠玛米,便是藏族战士边巴顿珠,这让他意识到十八军的士兵绝不是所谓的“红汉人”。布德自己也在接受了引导之后迅速地成熟起来,参与到运输、修路等工作中,在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之际,他更是智勇双全地为解放军送急件,并在落入叛军魔掌后面对严刑拷打也不吐露机密。藏族同胞们表现出了一种群体性自觉,制造了历史的自为性进步。

二、暴力书写体现价值判断

在强调西藏社会形态变迁与布德身份转化的进步性时,电影强调了人物经受的暴力、伤害与牺牲,并赋予了它们能引发观众共鸣的情感与道德价值。

在情感上,电影为观众呈现了布德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也是观众所熟悉并珍视的三种情感,而布德的这三种情感,都被反动的农奴制所戕害。就亲情而言,年迈目盲的布德坐在列车上时,心中产生了年轻的母亲高喊着“布德”骑马追来的错觉,“生下来没有见过阿爸,没有让阿妈过上幸福的生活”,也被布德视为此生唯一的遗憾。少年布德在放羊时甚至会梦见自己的父亲。善良、勤劳,一再忍让的父母先后惨遭杀害,布德的反抗欲望也一步步被激发。在友情上,电影重点表现了布德与边巴顿珠的友谊。边巴顿珠是布德革命的领路人,没有边巴顿珠,布德就无法迅速地了解与认同解放军,走上新生。两人同属藏族,但真正让他们肝胆相照的是他们将对方视为诚挚的“阶级兄弟”。遗憾的是,边巴顿珠壮烈牺牲于西藏结束农奴制的黎明前夜。于布德而言,边巴顿珠的死升华与定格了解放军英雄行动的崇高性,让他坚定了抗争的决心。在爱情上,布德对嘎巴一往情深,两人的爱情是因为叛军而中断的,又是因为解放军的到来而得以延续的。正是在解放军的卫生院里,与洛桑离了婚的嘎巴轻抚布德双眼上的绷带说要带布德回家。两人双手相握,额头紧贴表示永不分离。嘎巴给予布德的慰藉和鼓励是建立在金珠玛米对布德的救护前提上的。

在道德上,电影中除了展现农奴们逼仄简陋的居住环境,他们在农奴主面前的佝偻与卑微外,还大篇幅地展现了农奴主对农奴剥皮断肢等惨绝人寰的暴力压迫,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主要是布德所承受的三次。第一次是布德小时候因为饥肠辘辘,忍不住偷偷吃了一口头人爱犬的狗粮,就被管家强迫按在地上吃狗屎,百般挣扎也无济于事。而农奴若想挑战“山上有没有主的野兽,山下没有没有主的人”这一“共识”而逃跑,则要面临被抓回砍手的酷刑,如果不是布德母亲以身挡刀,小布德早已失去双手。第二次则是布德与才嘎因为替解放军送信而被农奴主勒令绑于马后,让马拖着他们在粗粝的沙石路上飞奔,农奴主们则围观取乐泄愤,这一惩罚造成了布德的遍体鳞伤和才嘎的死亡。第三次则是农奴主以各种刑具折磨布德后,决定剜出他的眼睛,受刑后的布德脸颊脖颈上全是鲜血,惨痛不堪。在这种暴力的密集展示之中,电影做出了明确的道德判断,农奴主对待农奴视人命如同草芥的态度,与解放军“减租减息,见水架桥,遇山修路”的大爱行为,与石营长给布德送去收音机作为结婚礼物的贴心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这样的情况下,解放军的平息暴乱,布德在康复后的积极投身于平叛后勤工作,以及民主改革工作等情节发展,于观众而言,已不仅是一种政治立场的选择,实际上也是一种朴素正义的情感和道德力量的实现。观众完全可以理解,为何布德会坚决表示自己虽然失去双眼,依然有耳朵能听党的话,有手可以继续干革命,有腿可以继续走社会主义道路。《布德之路》在此达成了“用影像建构的大众对民族、国家历史的集体认同”,从而引导大众对中国历史的真实判断,完成国家对国民心理的现实导引。

三、艺术形态彰显示范意义

《布德之路》的艺术形态,对于国产历史题材电影的创作,是有借鉴和示范意义的。

历史题材电影创作有必要从远景视角来考察历史,而从近景视角来再现历史。就这一点而言,《布德之路》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所谓远景视角,即能准确把握历史发展的线性轨迹,电影剧情的基本走向,人物命运的最终结局等,必须印合历史的基本脉络。观众对电影的接受并不仅是对部分史料的了解,还在于能感知到某种历史进步性。如《布德之路》中,农奴社会必然会在发展中渐渐丧失生命力,布德们的枷锁势必会被打碎,而承担这一艰巨任务的,只能是中国共产党。这是电影构筑情节时的基础。电影人面对历史题材的严谨态度,通过作品准确地传达给观众。

需要注意的是:远景视角也意味着细节的丢失。“当我们从远距离的年代来观察一个民族的命运时,许多重大事情都被忽视,而伟人和平民间的差别也就微乎其微了”。对于电影艺术而言,观众在认知上需要电影提供具体的时间维度,在娱乐性上则对电影有着异彩纷呈、跌宕起伏故事的要求。电影人有必要创作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时空,以及富有人格魅力的人物群像,乃至不乏偶然性、不可预测性的情节。如《布德之路》中布德和嘎巴爱情故事可谓是一波三折,其中不无令人扼腕的巧合与误会,布德与嘎巴重逢之际,正好就是在嘎巴的送亲之路上,布德原本有机会将嘎巴带离她与洛桑的婚姻,但强烈的自尊心使得他还是转身离去。又如陈德森《十月围城》中各路前来保护孙中山的人有着各自的思虑、激情和目的,代表清廷的阎孝国偏偏死在不会武功的陈少白手中等。对历史的近景再现让观众进入了特定时期人们的社会活动中,对角色产生了兴趣与共情。

此外,在对历史进行近景再现时,日常性、抒情性乃至娱乐性的细节,可以经由处理后加入,不与电影全局性、整体性的格局相冲突。这就是历史题材影片中“宏大叙事”之外的“私人叙事”,私人叙事以个体经验为基础,更容易拉近片中人物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如,《布德之路》中加入了一段情感故事,其时解放军文工团前来修路工地进行慰问演出,边巴顿珠喜欢上了能歌善舞、相貌清秀的林文娟,然而林文娟却喜欢上了布德。布德索性将林文娟约到雅鲁藏布江边,表示自己已经有了心上人,要给她介绍一位“阶级兄弟”,让她和边巴顿珠交个朋友。从边巴顿珠那里学来的“阶级兄弟”一词被布德灵活运用到了边巴顿珠身上,这段红娘经历使布德形象显得既真诚善良又不乏机灵,同时也缓释了全片主人公不断遭受不幸的沉重感。与之类似的还有如冯小宁《嘎达梅林》前段对嘎达梅林和牡丹其其格恋情的加入等。此外,在视听觉上,电影所选取的辽阔奇美的藏南藏北风光、藏族民歌等、能在作为奇观的同时,完美参与到营造叙事氛围,唤起观众崇高感中来。在此不再赘述。

献礼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的《布德之路》,既是主人公布德个人的成长史,也是中国西藏的曲折发展史。电影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以线性史观将二者结合起来,布德逐步成长为鼓舞了无数人的草原英雄,西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共产党领导下真正成为人间乐土。而这一过程中,人物所经历的暴力与牺牲,都体现着影片鲜明的价值判断。可以说,由于鲁坚及其团队秉持了严肃的创作态度,坚守了严正的历史立场,《布德之路》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都可圈可点,对于国产同类电影的创作有着积极的示范效应。

猜你喜欢
农奴巴顿解放军
巴顿(上)
巴顿(下)
解放军来了
心声歌刊(2020年5期)2020-11-27 01:56:02
巴顿(下)
巴顿(上)
翻身“农奴”做英雄的James Bond
农奴的新生
第一次见到解放军
中国火炬(2015年8期)2015-07-25 10:45:50
新疆出土佉卢文文书所见奴隶和农奴的处境
纪念西藏百万农奴解放50周年
环球时报(2009-03-06)2009-03-06 13: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