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朝暾
(1.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天津 300387;2.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北京 100875)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是近年来国产动漫的优秀代表作品,受众阶层广、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票房不菲。两部动漫影片均取材自传统经典作品,保留了中国固有的浓郁民族化特征。但与此同时,两部影片经过对经典故事内容的重构、故事情节的改编,使人物造型、场景设计、背景音乐、故事内核等都带有了强烈的新时代感,使得传统文化元素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内涵与价值,同时又借助“动漫”这个强大的平台扩大了传播渠道,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两部国产动漫完美地借鉴、吸收了中国传统经典故事的核心元素,因此,通过重新解读影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及其表达手法、回味故事情节的经典重构,进而探索传统文化元素促进国产动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实践价值与现实意义。
贯穿两部国产动漫的“传统文化元素”均借助先进的动画特效、分镜头的巧妙衔接、制作人的设计手法等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群体,影片并非原封不动地照搬、照抄中国传统的经典故事,在角色造型、背景音乐、场景设计、故事情节、人物精神、文化内核等方面均是基于现代语境对中国传统的经典故事进行解构与重塑,这迎合了时代潮流与国情的发展,是新时代环境中对传统文化的完美弘扬与创新继承,是“传统”与“现代”的相互交融,展现出特色鲜明的故事情节、独特的人物造型及新时代特性。
两部国产动漫的主角“孙悟空”与“哪吒”均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围绕这两大角色的影视动漫作品不在少数,但新时代下通过对经典形象(含配角)的重新解构与塑造,焕发出新的活力,迎合着新时代受众群体的品位与要求,这无疑是异常成功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孙悟空”贴近猿猴的形象设计,红色涂抹眼窝、鼻、嘴巴等手法勾勒出艺术化的“京剧十字门脸”;《山海经》中混沌巨兽的妖王同样是取材于脸谱造型的设计,并参考了唐朝道士的服饰设计;彰显“中国绘画”特色的女妖精造型设计;“白龙”的云中腾飞、俯冲等姿势均凸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龙腾跃海”的龙图腾形象;此外,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师父、调皮的江流儿、汉族儿童的羊角辫、小女孩的肚兜等造型都是十分典型的中国传统形象,体现着中国的文化内核与精神内涵。《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头顶锅盖刘海、八字眉、烟熏妆、走路手插裤兜的类似朋克的形象丑萌,兼具搞笑特色与痞气的味道,颠覆了传统的经典人设,但依托强大特效的“混天绫”“乾坤圈”“风火轮”“三头六臂”等武器装备却依旧继承着传统文化中的“战斗者”文化形象;龙王三太子“敖丙”虽然依旧保留“中国龙”的图腾形象却被改编为温文尔雅的唯美式角色;师父“太乙真人”的造型及四川方言,以及神似“猪八戒”的憨态可掬坐骑形象,完全颠覆了传统文化中腾云驾雾的神仙形象与法力强大的坐骑,却保留了大度、包容的中国式情怀;此外还有金沙遗址文物活宝结界兽,仙风道骨的元始天尊等造型均是对编剧传统文化元素的用心“继承+重构”。
两部影片的主角造型均是传统中国式人物,因此,背景配乐多见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身影,以此来衬托人物复杂多变的心理特征,如打斗的惊心动魄、内心犹豫不决的摇摆、迎合时代潮流的中国式温情等。《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江流儿与山妖搏斗时,采用的是改编后的传统名曲《春江花月夜》,依靠节奏变化、曲调改编在酣畅淋漓的打斗中增加幽默感与喜剧元素。孙悟空闪亮登场及营救江流儿的出场伴奏是《小刀会序曲》;大闹天空时是民族管弦乐合奏曲《闯将令》,河边混战群妖使用古筝曲《筝峰》等均是借助中国传统音乐来烘托影片所要表达的意境。此外,林间及山间夹杂着“笙箫”及“竹笛”等乐器烘托出“宁静致远”的中国山水意境,穿插着的京剧鼓点、昆曲小调、秦腔皮影戏、唢呐吹唱等无一不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重塑与解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100分钟的大规模配乐是亮点之一,堪称史上之最。音乐才子朱芸编为本部影片配乐主要以传统中国乐器的演奏为主,采用融合中西方音乐、传统与现代相碰撞的方式表达超燃背景配乐,东西方音乐交融所产生的经典音效。影片中合理地运用乐器烘托出人物鲜明的性格,如音色明亮的唢呐声所要表达的是哪吒生性顽劣冲动、亦正亦邪的双重性格;柔和箫声则展现的是敖丙温润如玉的性格。这样的背景配乐巧妙地烘托着人物造型及性格,使观影人员能够感同身受,体验出影片要表达的真实情感,赋予传统故事在新时代的灵魂。
两部影片讲述了中国经典的故事,传承着独特的中国人文情怀内核。《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中对孙悟空的塑造,除了是典型的“中国式”英雄人物外,其经典台词“只要你够勇敢、够坚强,你就能驾驭它”,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不畏艰苦、坚强勇猛、顽强不屈的奋斗、反战斗精神内涵;老和尚与小和尚之间的诙谐对话体现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万事万物皆具佛性的古代中国“佛禅思想”,整体故事情节则是烘托出“一念成魔、一念成佛”的中国佛教善恶循环之精神道理。《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元始天尊将混元珠提炼成“魔珠”“灵珠”,不正是隐喻着人性中的善恶两面,本性善良却是魔丸转世,顶着黑眼圈锅盖头到处惹麻烦的哪吒,在世人讽刺、排挤夹缝中忍耐与历练,最后成为拯救陈塘关的英雄形象,这样的故事情节设定独具“中国风格”。影片中的“矛盾”存在也充分体现出浓郁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哪吒生为“恶魔”与“正义”的家庭、“正统”太乙真人的教育环境是一对矛盾体;“敖丙”身为龙族的后裔却摆脱不了“妖”的身世及象征着“妖族”的师父申公豹的教育环境是一对矛盾体;故事情节也体现着矛盾式的发展,哪吒与敖丙分别代表“矛盾对抗的势力”,两人却走上“合力抵抗”天雷劫的道路,最终趋向于“平衡”与“和谐”,这种“矛盾—平衡”不正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精髓吗?改编故事情节却毫无违和感,这就使得中国自古以来的精神文化内涵价值在新时代得以传承与发展。
此外,两部动漫中的服饰设计、打斗动作中“中国武术文化”的设计,独具中国风韵的场景设计,中国色彩塑造出的迥异的人物性格等方面,我们均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元素”的强大魅力。
如前文所述,两部影片对传统文化元素有继承,有改编,有创新,作者通过符合现代语境的叙事方式讲述经典故事,但重构及解读的方式又有差异。
两部动漫作品的大获成功说明国产动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创新式转化是动漫自我振兴的重要法器及源泉。影片改编自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保留了地道的中国风韵,但在传统文化元素的表现手法、侧重点方面却又表现出差异性。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偏重“显性”解构,凸显视听体验:在角色设计、背景音乐、场景布置等方面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创造式的宣扬与传承,增强视听体验。观众无须过多深入思考,能轻易凭借“直觉的视听”被带入情节,感受传统文化元素的独特魅力。叙述故事情节的同时穿插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凸显出其“硬核”地位,人物造型设计、道具、古典乐等可以说是视听体验的纯粹民族化、本土化,浓郁而神秘的东方色彩使其具备强劲的国际竞争力,不失为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一个极好范例,为今后的动漫创新式发展提供了极好的范本,有助于拓宽编剧人员的视野。
《哪吒之魔童降世》偏重“隐性”解构,兼具商业化表达:剧中人物角色设定颠覆了观众的传统印象,使其表面上并没有“很中国”,需要观众结合自身经验去感悟与体会传统文化元素的新时代表达,加入的场景布置、独白、对白等“喜剧”元素作为陪衬使影片一定程度上可被定义为“喜剧”,利用娴熟、酷炫的特技效果将当下中国式主题元素表达出来,这种“商业化”制作手法使观众在轻松愉悦的观影氛围中感受当下的“中国文化价值观念”,利用传统神话故事来表达现时代的价值情感、时代话题、审美情趣等,默契地达到一种“文化认同感”,这是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话语情景中一种极好的创新式继承,传承中“传统”得到升华却又不显得呆板与刻意。
大众对“孙悟空”“哪吒”并不陌生,若完全遵照原著讲老故事,会令观影人乏味。两部动漫改编原著建立的新故事情节内核不复杂,都是渲染一种傲然于世的“英雄”热血形象,表达出“青少年叛逆”的主题。脱离单纯的“说教”,也并不单单追求震撼特效技巧及炫酷画风,通过巧妙改编,营造诙谐幽默的氛围,迎合时代潮流,依托“传统元素”加入更多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增加影片深度及厚度;融入现代流行的、商业化元素,将当下审美特征、价值观念融入动漫形态中,满足了年轻人的观影需求,引起大众共鸣,这种改编无疑使动漫活在当下,是成功的。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影片以中国传统名著《西游记》为蓝本描述了江流儿在遇到“孙悟空”后发生的一系列精彩故事,摆脱传统西游叙事方式。二人巨大的年龄差丝毫不影响江流儿自始至终对孙悟空的充分信任,“美猴王”则被描绘为当代观众视野解读下的英雄形象:丧失神力后自暴自弃又不忘初心,守护江流儿、小丫头,困于矛盾抉择中,最终突破自我。“这种英雄自我救赎的过程使得故事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注重人物内心矛盾、成长的叙述,迎合了当下观影人的审美心理需求”。此外,孙悟空巨型红色披风借助3D技术飞向观众勾起了大众的“英雄梦”,也使孙悟空放荡不羁的性格融入《西游记》浪漫色彩中,实现民族性与价值性的有机融合。
贯穿“哪吒降世”影片的“笑点”为传统故事增添足够魅力。哪吒、李靖、殷夫人、敖丙、太乙真人的形象设定是传统元素的继承与改写,赋予人物形象的时代灵魂,易于形成共鸣;父母、师父对生性顽劣不恭的哪吒耐心教诲,谆谆教导烘托出当下中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故事改编背后是一种深沉的“中国现代情怀”;哪吒延续反抗精神但又赋予新内涵,与敖丙成为共扛天雷的朋友;没有自杀和莲花重生,也没有断掉亲情,反而在重重阻力与世俗偏见中完成涅槃;父亲李靖也一改“托塔天王”的威严、强硬形象,成为深沉、厚重的慈父消除了父权图腾的禁锢。主线之外的哪吒身世、水淹陈塘关等细节都是基于传统情节上的部分重塑,这些艺术性故事情节重塑是创新式的改编,是传统故事的现代解读与表达,得以保证中国文化元素的传递与延续、创新与发扬。“该片在寻求传统与新时代精神、审美、价值观的对接方面为互联网时代的国产动画做出了重新定义和示范”,这种合乎现代逻辑的故事改编,契合了观影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念,拉近了普通大众与传统文化元素之间的距离,更具有亲和力与号召力。
新时代下两部国产动漫电影以完整的故事叙述、科学合理的情节设定、完美炫幻的特效技能保证了其具有极高的完成度和欣赏价值,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解构与重塑,增强了我们振兴国产动漫的决心与信心,同时动漫也提供了新时代创新式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良好渠道与崭新平台,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我们也必须冷静、客观地分析看待两部影片,《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故事情节在完整度上或许略逊于《哪吒之魔童降世》,但就场面的震撼力而言,“哪吒”则不具备“孙悟空”的那股狠劲儿;现代化的价值元素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传统故事在叙事方式方面的波澜不惊,诚如“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道家名言的口号极具号召力与感染力,其在凝练情感、升华影片主题的同时,振奋人心,容易与观众产生共鸣,对各个年龄段的观众都具有感染力。但这样的口号是否契合“成长”的主题与规律?是否对青少年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等仍有待商榷。
国内近些年有口皆碑的动漫电影作品几乎都是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再次创作与解构,诚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饺子所说,“动画可能是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最适合的输出途径”。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不光只有神话故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传统文化元素为国产动漫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新素材,这就需要我们在新时代的环境中,敢于真正地、大胆地进行传承、弘扬、创新与转化,需要我们对传统老故事进行重新解读与刻画,以便找寻与新时代的结合点,推动大动漫环境下传统文化内容的推陈出新,为讲好并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国故事而努力。
主题情节是动漫的灵魂,宫崎骏动漫作品中依托独具深意的主题情节来表达占据其核心地位的文化内涵,是其作品全世界风靡的原因之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在于它本身就是时间积淀的历史产物,是中国精神文化的精华、精髓所在,在经受了历史与现实的长久考验后具有了传承性、持续性、多元性、广泛性等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核、精神观念是当代先进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是最牢靠的根基。价值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承载着浓厚文化观念且独具东方魅力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特征,都为国产动漫的创新与发展前景提供了珍贵的丰厚素材。我国早期动画作品之所以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核心地位,主要原因在于独特民族文化内涵与中国风格元素为其保驾护航;美国、日本等动漫强国的作品都有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其本土化并传达自身价值观念的先例,动漫产业强势背后均有本民族文化及价值观念做后盾,充分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动漫作品的发展具备持续性支撑与开创式创新。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底蕴是我们的极大文化优势,这也是国产动漫作品保证活力的强大支撑点,“文化底蕴是动画片的灵魂,是动画作品保证旺盛生命力的强劲根基”。因此,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动漫的持续发展与创新是互为支撑、互相成就、相辅相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借助动漫平台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可以利用其自身持久而丰厚的积淀为动漫创新提供活水源泉。我们的国产动漫创作人利用传统文化元素时要做到合理取舍,做到既能尊重传统又能创新地与现代语境相契合,而不是对传统的照搬、模仿与抄袭,《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创作为中国传统经典故事的改编与重构提供了一种范本,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须与动漫故事情节的设定血肉一体,方可双赢。
编剧是动漫作品的灵魂式存在,承担着文化传承、价值体系建构、刻画原选题意图的重要职责,是连接画工与导演的桥梁。日本动漫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得益于合理的团队化创作模式、高度发达产业化创作体系及编辑和制作人员对剧本的透彻了解,如井上雄彦是资深篮球迷,安达充则热爱棒球,和月伸宏是剑道高手,这些动漫创作人广博的兴趣爱好及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确保了日本动漫长盛不衰的创作题材。当下,国产动漫的制作水准、创作理念、价值内核表达、特技运用等随着近几年大热动漫影片的强势崛起,已逐渐展现出自己的风格,但故事题材均改编自中国传统神话故事,涉猎广度有待拓宽,编辑人员的故事重新解构、改编的能力,差距依旧十分明显。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繁多,为动漫编剧提供鲜活素材,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动漫产品的民族化过程需要出色编剧细化剧本,才能方便画工创作与导演制作,也才能充分体现出选题的民族性。因此,动漫故事创作过程中,编辑人员须对传统文化元素有全面而深入的体认,又要精准地把握当今消费者的心理状况,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得剧本既能保留传统文化元素的民族色彩又能结合文化时尚、意识形态改编,兼顾中外受众的心理审美,减少文化壁垒所带来的文化折扣,传统文化元素的灵活使用可确保编辑人员有长久旺盛的创作能力,这是长久课题,需要学界、业界和教育界共同努力。
纵观美、日等动漫强国,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动漫产业的链条,相关产品的深度开发可促使其形成代表国家“软实力”的动漫文化民族品牌。“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中,开发电影周边产品向来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有着成熟的市场操作流程来保障,这成为电影出品方的一大收入来源”。其著名的“火车头理论”强调电影品牌的作用,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影片如《指环王》《哈利·波特》《蜘蛛侠》等的衍生产品为电影产业带来巨大利润,这同样适用于动漫产业后期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美国迪士尼公司各种品牌授权产品占到美国零售市场的1/3,电影后续产品收入占到美国电影产业收益的73%,日本动漫产业所占GDP比重超过10%,动漫形象授权产品的销售就占全年动漫消费的一大半”。国产动漫在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及销售链条出现断裂,动漫作品的附加值如动画卡通形象的玩具、纪念品、二次元游戏产品等开发不足,受众阶层局限于青少年等方面都极大地阻碍了国产动漫形成强大的产业链条,这使得我们与美、日等动漫强国的动漫产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巨大的差距。因此,今后国产动漫的强势崛起与发展,必须注重衍生产品的“开发链条”,这是国产动漫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保障,后期衍生产品的开发中注重“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合与转化,利用其强大生命力和浓郁的价值内涵在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确保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力的动漫产业文化链条,实现动漫效益、市场效益、社会效益多维一体共赢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随着《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白蛇: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等有口皆碑影片引爆的“国产动漫”热潮,新时代重构与解读中国经典“传统文化元素”,使其更贴近具体生活、更具感染力与号召力,是其在现代的重新“归来”与“绽放”,这对提高国产动漫的大众吸引力及国际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期待更多优秀国产动漫在历经“磨难”后的“归来”与“降世”,正如《哪吒之魔童降世》影片中宣传的主题:“打破成见,做自己的英雄!”但紧紧依靠这些极个别现象级的作品来断定国产动漫就此完美逆袭并华丽转身,这样就有失合理性、客观性与预见性。在特技效果大行其道、动漫作品的商业化特征尤为明显的新时代,我们需要冷静、公正、客观地权衡动漫影片中各种元素的利弊关系,如“传统文化元素”与“商业利益元素”冲突之下的利弊抉择,“注重特技效果”与“内核文化价值”的轻重选择,“故事情节讲述”与“场景内容设计”之间的层次权衡关系,“表达主题”与“注重画风”的主次线条分明等方面都是国产动漫在制作过程中借鉴、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时所必须警惕、关注的重要环节,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国产动漫作品最终可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完美地实现传统文化元素在新时代的“创新变化”及“创造式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