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凤,张秀清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江门 529000)
《魔法奇缘》是一部现实与童话相结合的经典西方电影。主要内容是来自童话王国的美丽少女吉赛尔能歌善舞,与童话世界王子爱德华相爱。在即将举行婚礼之际,被害怕失去统治地位的王后施展魔法推到了现实世界,即繁华的纽约。在现实世界中,吉赛尔邂逅了一位离婚的律师罗伯特。经历了童话与现实的冲突碰撞之后,吉赛尔慢慢适应并爱上罗伯特。而来到现实世界寻找吉赛尔的王子也爱上了罗伯特的女友南希。剧中人物都各自都经历了各种来自现实和童话世界的冲突。剧中童话世界的价值观与残酷现实的价值观不断交织碰撞,演绎了一部匠心独具的童话喜剧音乐电影。本文将利用科塞的冲突来源理论,从下面三个方面分析这部电影中出现的冲突。
电影前部分是动画片形式的童话故事。在童话世界中,王子和吉赛尔以对歌的方式相爱,在吉赛尔去结婚的路上,仆人纳桑尼尔想尽办法阻拦她的去路,最后直接被王后推到一个泉眼边,于是童话世界部分结束,吉赛尔穿越到了现代。
童话世界中第一对冲突:单纯的爱德华王子与邪恶的娜丽莎王后之间的冲突。在科塞对于冲突的论述中,冲突的根源可归为两类,一类是物质性冲突,另一类是非物质性冲突。所谓物质性冲突指的是对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方面的不均而形成的冲突,而非物质性冲突指价值观念和信仰不一致而形成的冲突。王子跟王后的冲突,显然是源自物质性的原因。造成他们冲突的物质源泉就是:控制国家的权力。王后,一个女巫,是爱德华的继母,嫉妒心极强,害怕王子成婚后,权力要移交给新任的王后,于是千方百计阻止王子跟未婚少女接触。让她的亲信纳桑尼尔一直跟随在王子旁边,引导他去打巨人而分散他的注意力。这一对冲突也可以归类于科塞所划分的现实性冲突,即指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作为手段的冲突。王后为了达到一直获得统治权的目的,利用各种手段,对王子的幸福进行破坏,形成一对鲜明的现实性冲突。王子跟王后的冲突无疑是衔接及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他们这对冲突,最终归因为对权力的占有和争夺。
童话世界的第二对冲突,即邪恶的娜丽莎王后和纳桑尼尔的冲突。从剧情中可以看出纳桑尼尔之所以一直帮助邪恶的王后,是因为他爱她,愿意为之做任何事情。而娜丽莎也是利用这一点,不断对纳塞尼尔发布命令,要他破坏王子的幸福。他们之间的冲突比较特别,既可以归因于物质性也可以归因为非物质性的冲突。从王后娜丽莎的角度出发,纳塞尼尔只是她实现巩固统治的工具,无足轻重的棋子,她欺骗他的感情,让他监视王子的行踪,破坏王子的幸福。一切目的都归原于物质性的原因:权力的追求,王位的永久性获得。而对于身份卑微的纳桑尼尔来说,王后对于他来说,是自己向往的爱人,希望厮守一生的幸福,所以为了她愿意做一切事情,包括不道德的事情,甚至毒死善良的吉赛尔。他的一切行为都归因于非物质性的原因:对爱的追求。却得不到邪恶王后给予爱的回报。由于他们各自所持的不同的价值观,各自对彼此所怀有的不同目的,他们这对冲突可以同时归因为物质性冲突和非物质冲突。
电影后部分是现实世界中的故事,在繁华的纽约,生活着理性至上的律师罗伯特和他的女儿摩根,他与女友南希相恋多年,生活毫无浪漫可言的。
现实世界中的第一对冲突,即律师罗伯特和女友南希的冲突。罗伯特与女友相恋多年,结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但罗伯特一直顾虑幼女的感受,从不让南希在家过夜,也从来不给南希送真实的花,只用电脑送电子花。而南希是一个爱浪漫的现代女性,当她收到爱德华送来的真正鲜花时,无比惊喜。最后与爱德华王子瞬间定情并跟随他回到童话王国。罗伯特与南希之间的冲突,是非物质性原因,即价值观的不一致,一个是极度的理性至上主义,而另外一个是内心极度渴望浪漫的女性。
现实世界中的第二对冲突,来自理性至上主义的罗伯特和他的小女儿摩根。儿童的世界天真烂漫,但是罗伯特买的生日礼物却不是她向往已久的童话书,而是励志类书籍,对于才6 岁的摩根来说无疑是在扼杀她孩童该有的烂漫和天真,当摩根在雨中发现了站在广告牌上的穿越到现代的吉赛尔,摩根张口喊出“公主”,而罗伯特的反应却是“那是个广告,是模特”。他们之间的冲突同样来源于非物质性的原因:不同的价值观。理性主义家长式的教育观与小女生该有的浪漫情怀之间的冲突。
科塞在其冲突理论中指出,对于关系越紧密的人,投入的感情越多,而越是容易压制住敌对的感情。为了避免冲突,压制住自己的想法,而不把这种情感或者想法表达出来。在这两对冲突中,一对是相爱五年的恋人,一对是父女间的冲突。关系越亲密的冲突个体之间,他们越会尝试去避免冲突。最后罗伯特与南希分开,与吉赛尔在一起,而南希和爱德华王子在一起或许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吉赛尔被王后推到了现实社会中,于是王子为了拯救她的爱人也来到了现代大都市纽约,王后为了阻止他们见面,让她的亲信纳桑尼尔也来到了现实世界中。在理想的童话世界和残酷的现实世界的转换中,王子和吉赛尔各自遇到了不同世界、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与交锋。
第一对冲突来自童话世界的吉赛尔与现实世界的冲突。穿越到现实世界中的吉赛尔,从纽约的地下井盖中爬出,看到高楼和不断穿梭的汽车惊慌失措,到处询问有没有人能告诉她去城堡的路,而路人给予的回应:“小姐,你疯了吗?”她不断求助,却没有一个人愿意停下来,直到遇到一个给他微笑的老人,她向他诉说:我从没离开家这么远过,如果有人向我表示出一点点的友好,肯定能让我打起精神来。结果老人家把她头顶上的王冠拿走了。在童话世界中都不懂得“生气”是怎么一回事的吉赛尔只是冲他喊了一句:“噢,你……不是个善良的老人家!”。后来吉赛尔把城堡模样的广告牌当成童话世界中她要去的城堡,爬到牌子上不停地敲门。最后,摩根和律师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她与现实世界的冲突可归因为非物质性的原因:缺少共性。现代纽约大都市的人,把吉赛尔当成大都市里的一员,所以习惯性的冷漠当然成了回应她的方式。这一对冲突最终可归为科塞分类的非物质性原因。
第二对冲突:即爱德华王子与繁华大都市纽约的冲突。童话世界中英勇的王子爱德华,他的行为在纽约变得另类,可笑,甚至滑稽。他爬出井盖的瞬间,就拿着剑到处挥舞着,指着旁边工作的工人大喊“你的名字,农夫!快点!你是不是和那个邪恶的老巫婆一伙的。把我可怜的吉赛尔送到这个邪恶的地方?”然后把巴士当成巨型铁皮怪,把巴士当成吞人的魔龙,跳到车顶拿着剑往车内乱刺。在繁华的纽约市,他成了一个滑稽的演员,在别人眼里成了一个疯子,而不再是高高在上受人敬仰的王子。任何人看着王子拿着遥控器看电视的情景都会忍俊不禁,甚至把电视当成魔镜,展现出一系列滑稽、幼稚可笑的行为。他与现实冲突的仍旧归为非物质的原因:缺少共性。童话世界中的王子在现实世界中显得极为格格不入,非物质性的原因,是这一对冲突的根源。
第三对冲突源自浪漫主义的吉赛尔与理性至上主义的罗伯特爱情婚姻观念的冲突。童话故事中吉塞尔的爱情是热烈永恒的,在安达拉西亚王国,未婚的少女会以甜美的歌谣对喜欢的男子求爱,她与王子对歌的那一瞬间,吉赛尔爱上了王子,并与爱德华定下终身的誓约,只认识一天的他们马上就决定结婚,并且坚信他们会永远幸福地在一起。而现实世界中的罗伯特,他对待爱情是消极的,被动的。基于现实的冷漠和残酷,他给予社会的也是冷漠和不信任。他跟女友南希的爱情是理性至上主义。相恋五年的他们,毫无浪漫可言,他向南希求婚的原因也只是因为他们彼此了解互相的长处和短处。让同事萨姆不自觉地感慨他的爱情好像是在建一座桥,无比的理性和精确。他从不相信永恒不变的爱情。这一对冲突显然源于非物质性的原因:价值观念的不一致——完美童话的浪漫主义与理性至上的现实主义价值观的冲突。
《魔法奇缘》将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结合在一起,把童话世界中的理想化世界观与现实世界中功力化世界观结合到一起,进行对比和碰撞。在这部电影中,童话与真实、理想与现实不断地交织与碰撞,使得电影呈现出独特的故事情节。作为一部成功的童话电影,它给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给人带来反思,思考这部电影作品背后的东西。这一个个冲突背后,留下许多的问题值得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停下脚步,慢慢地去思考。这部电影传达的主题,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当今社会,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之风在全世界不断盛行,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不信任,心与心的距离变得无比遥远。互相帮助,互敬互爱的理想社会似乎成了遥远的童话。人们不再相信永恒不变的爱情,不再向往真爱,甚至对于天真烂漫的孩童,也开始慢慢灌输理性的知识,扼杀她们想象的翅膀。电影向我们展现了现实功利主义一面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童话中理想主义的完美乐园。对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来说,这部童话电影给我们心灵一个休憩的港湾,电影中展现的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为世人敲响警钟,大团圆美好的结局,如微风般吹散了人们内心的焦虑。这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告诉我们无论在多么发达、发展多么迅速的现实社会,不应该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坚守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