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映
(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中心小学 浙江 金华 321061)
婺剧是浙江传统戏曲,有500 多年历史,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婺剧五上新年戏曲晚会,四登央视春晚,参加过中共中央团拜会、亚洲文化嘉年华、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文艺演出,成为浙江文化的“金名片”。金华市婺剧民间团体百花齐放,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金华市琅琊小学地处琅峰山下、白沙溪畔,毗邻世界灌溉遗产三十六堰,历史悠久、环境优美,开展儿童婺剧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琅琊小学责无旁贷的教育使命。
当前,琅琊小学婺剧文化进校园活动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学校面临师资力量贫乏、优秀生源外流的考验。琅琊小学地处农村,师资力量不占优势,学校期望借助婺剧提升琅琊小学的整体发展水平,留住学生、引进优师。其次,学生的畏难情绪、家长的思维定式都给婺剧文化的推广带来一定影响。婺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免产生畏难心理。部分家长认为学习婺剧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我们亟需打通学科边界,通过项目化学习,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婺剧中适合儿童表演的唱段以及系统性课程少之又少,我们需要编写出适合儿童心智的婺剧教材,同时,精心设计“驱动性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婺剧文化精髓。目前,对儿童婺剧课程开展情况的研究成果甚少,笔者认为,我们应该对把婺剧文化引入小学校园这一活动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推出适合儿童的婺剧课程,并配以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博大精深的婺剧文化传承融入日常教学之中。
婺剧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不同年龄层次的观众,但对儿童而言,传统婺剧文化博大精深,与其知识能力水平相距较远,我们通过革新传统婺剧,让儿童能够理解接受,在给儿童带来乐趣的同时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通过设计有代表性的儿童婺剧文化符号——婺剧娃娃,将婺剧人物设计为可爱的卡通形象,使婺剧贴近儿童生活,使婺剧人物更容易被儿童识别、记忆和喜爱。婺剧娃娃既是琅琊小学娃娃婺剧团的代表,也体现了“娃娃唱戏娃娃看,民族文化代代传”的理念。婺剧娃娃作为视觉形象系统的代表,将作为琅琊小学婺剧标志,印刻在婺剧长廊、婺剧教室里,融入校园文化当中。
通过精心设计的婺剧长廊,打造校园内的婺剧博物馆,展示婺剧的历史、服饰、脸谱、剧照等元素,彰显深厚的婺剧文化,当学生漫步廊中,就如浸润在婺剧文化的长河里。
婺剧展厅是一个开发学生表演天赋和创造力的地方,能培养学生的语言、音乐、舞蹈、教育、形体、角色扮演等综合能力。婺剧展厅不仅可以用作婺剧教学实训和成果展示,也可以作为小型实验剧场。
校园活动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为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可以儿童婺剧为切入口,设计丰富有趣的校园活动。
婺剧脸谱色彩丰富,深受儿童喜爱,是儿童创作的好素材之一。“玩转脸谱”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让学生通过“猜脸谱——赏脸谱——画脸谱——戴脸谱”四个环节,多感官联动,感知脸谱图案化、性格化的特点,了解脸谱背后的深厚文化。
早操是振奋精神、锻炼身体的重要活动。学校音乐老师在婺剧专业教师指导下,编排富有儿童特征的婺剧戏曲操,学生可以一边听辨婺剧音乐,一边感受婺剧优美的身段。
依托校广播站等平台,在晨间、课间、午间休息时,播放经典婺剧音乐和儿童婺剧选段,让欣赏、聆听婺剧成为孩子们课余的美好享受,也为学生创设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轻松哼唱婺剧片段。
为挖掘儿童的音乐潜能,凸显婺剧传承文化、润泽生命、培养人、教育人的深层文化功能,学校主要从“赏、学、传”这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性开发,形成适合儿童的婺剧校本课程。
1.寻根婺剧
婺剧主要流行于浙江的金华、丽水、衢州、建德等地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寻根婺剧以兴趣的激发为主要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婺剧,让学生初步认识婺剧与生活的关系。根据小学阶段的儿童的年龄特点,设计戏曲卡通画人物“小金”和“小婺”的对话,并引入婺剧教学,同时在课后设计儿童化趣味性的练习,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以及婺剧夸张强烈的特点上,用色彩鲜艳的儿童化卡通式戏曲图案设计教材,在儿童化的婺剧教学中构建课程。
2.自主探究
在课堂上,笔者通过“婺剧知识知多少、婺剧故事我来说”等竞猜竞答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改变了传统婺剧课堂运用的“灌输”形式,让儿童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合作者,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观看剧目
通过让学生观看歌颂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剧目如《昆仑女》《昭君出塞》《爱莲说》等,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通过“送戏下乡:《爱莲说》”这一项目的学习,引导学生自主了解剧本内容、体会人物情感、提炼文化精髓。
4.穿戴戏服
婺剧服饰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具有浓厚的浙江中西部地区的乡土气息。学生对婺剧戏服兴趣十足,但是成人的戏服并不一定能适应儿童的需求,因此,我们给孩子们量身定制了材质比较耐磨、重量比较轻、款式更适合儿童的戏服。通过“戏服真当俏”这一项目的学习,让学生在观赏、穿戴戏服的过程中自主总结婺剧服饰特点,并学会将服饰进行简单归类,在探究婺剧服饰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感悟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5.每年一演
学校每年举办一次婺剧进校园展演活动,邀请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来校表演,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婺剧表演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婺剧和传统文化的热情。
1.实地采风
我国婺剧舞台上先后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卓越的婺剧艺术家,如郑兰香、吴光煜、陈美兰、朱元昊等。郑兰香老师音色优美、音量宽厚、表演细腻,文戏和武戏都很擅长;吴光煜老师表演机智风趣,他的代表作《僧尼会》把小和尚给演“活”了,绝活“甩珠”更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陈美兰老师的声音圆润清亮、优雅甜美,为婺剧艺术在国际上的传播作出了卓越贡献;朱元昊老师的表演潇洒自如,唱腔追求韵味,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演员。名家采风采访旨在引导儿童在了解婺剧名人名段、角色行当的过程中感悟婺剧的艺术魅力。
2.体验唱段
婺剧唱段极为丰富,但适合儿童的为数不多,笔者选择了短小精悍、易于学习的片段进行教学,如《一对紫燕双双飞》《一要买天上三分白》等;或选择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品,如《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等。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唱段,让学生亲身体验演唱婺剧的乐趣。
3.婺剧社团
拓展课堂是校园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已成为学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婺剧社团不仅可以吸收具有婺剧表演天赋的儿童,还可以通过项目活动吸引更多婺剧爱好者,使人人都能参与并发挥自身特长。围绕驱动性问题,将学生分为场务、剧目、服装、化妆、道具、剪辑组等,合理分工合作,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化身入境
婺剧身段“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它是一种内心的体验,一种审美愉悦的体验,学生需要亲自参与到身段教学活动中才能获得这种体验。笔者选择了“圆场、台步、云手、顺风旗”等作为学生婺剧身段学习的内容。在身段教学中,笔者采用了示范教学法,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5.走近乐器
婺剧乐队最主要的乐器有板鼓、夹板、大堂鼓、先锋、曲笛、徽胡、板胡、小唢呐、大唢呐等。基础的编制由鼓板(司鼓)、正吹、副吹、三弦(大锣)、小锣五者组成,这个传统组合称为“五把交椅”。每把“交椅”的成员一专多能,须兼掌多种乐器,其中“徽胡”“唢呐”“曲笛”“板鼓”具有鲜明婺剧特色。让儿童接触这四件具有婺剧代表性的乐器,可以加深他们对乐器名称、音色的印象,增进他们对婺剧乐器的了解。
1.唱念做演
婺剧表演四功包括唱、念、做、打,传统婺剧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主要在“唱、念、做”方面开展教学活动,在表演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参与积极性。笔者选择了有代表性、适合儿童表演的片段《樊梨花守寒江统领三军》《一要买天上三分白》《我祖上本也是簪缨之家》等,带领有特长的学生表演婺剧片段。
2.综合展示
学校举行不定期的内容丰富的综合展示,如Q 版婺剧人物设计展、婺剧脸谱展、戏妆戏服展、项目化学习成果展等,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这些展示既能让学生欣赏学习,又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
3.创微婺剧
“微婺剧”是指以全体学生参与为目的,以唤醒儿童情感、呵护儿童自信为目的的关于编、创、唱和演婺剧的教育艺术。它的基本要求是主题鲜明,符合儿童特点,反映儿童思想,表演语言清晰,表演形态自然,能够充分理解和表现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征。
4.学化戏妆
京剧大师梅兰芳曾经感慨地说,“京剧的前身是徽戏,京剧要寻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徽戏中去找。”婺剧与京剧在起源上有血缘关系,二者妆容相似,但婺剧妆容色彩浓烈而大胆。学校开设婺剧戏妆课程,可以让儿童了解婺剧的妆容文化,在拍红敷粉间传承婺剧戏妆技巧。
5.演绎实践
婺剧艺术进校园,还需通过校外社会大舞台的实践来提高婺剧艺术的开发与实践,有效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培养儿童小演员进入社区、中国婺剧院等演出并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同时,让儿童小演员和专业演员同台表演,提升小演员的舞台表现能力,展现新时代少年蓬勃正气的精神面貌。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儿童婺剧创新发展探究成效显著。首先,通过开创儿童婺剧文化符号,使婺剧艺术在校园中生根,让学生在多维度鉴赏和体验过程中理解婺剧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其次,通过开展儿童婺剧校园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儿童婺剧展现出音韵美、身体美、品德美、文化美、创新美。再次,通过研发《赏婺剧》《学婺剧》《传婺剧》等儿童婺剧课程,提升了乡村学校的办学品质,推动了学校形成小而优的教学特点。儿童婺剧带动了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给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我们相信,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滋养下,婺剧之花一定能在校园中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