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心理素质对运动水平提高的影响

2022-11-11 05:29高杉
当代体育 2022年37期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练员调节

高杉

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运动员之间技巧上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成为运动水平提升的关键。文章以此为研究重点,对当前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训练现状进行分析,明确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意义,分析运动员心理素质对运动水平提高的影响,并通过心理技能训练、心理咨询、教练员素质以及运动员自我调节等多种途径,使得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得到强化,目的是为运动员能够获得更好的运动成绩和运动水平服务。

伴随着训练逐渐走向科学化,广大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差距被逐渐缩小,而心理素质成为衡量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关键指标。为此,针对运动员的训练重点要放在心理素质上,通过心理素质的强化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以此来保证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得到提升,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自身运动水平的稳定、高效发挥。

1 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概述

心理素质训练指的是通过多种手段,有意识的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加以影响,使得运动员能够调节心理状态的练习过程。心理素质是运动员成长的关键素质,随着运动训练逐渐走向科学化,心理训练的受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现阶段,有关于心理训练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包括日常心理训练、赛前心理训练等等,都将成为日常训练的关键组成部分,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强化有积极意义。心理素质的强弱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发展,特别是针对青少年运动员,其正处于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该时期所能够提供的训练环境如何显得至关重要,心理素质训练作为训练体系的关键内容,决定着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整体状态。如果心理出现问题,则势必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表现。由此可见,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显得尤为关键。

2 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意义

从学界现有的研究内容看,有关于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的相关研究较多,这些研究都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奠定坚实基础。结合研究结果,发现针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强化了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运动员的技战术表现。

2.1 强化运动员心理素质

据调查和了解,心理学家曾做过有关于心理素质方面的实验,结果发现:在体育运动比赛中,大部分获胜队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极佳,这与平常的心理素质训练有直接联系。以青少年运动员为例,当这一群体处于领先情况时,青少年运动员极容易进入到亢奋状态,导致身体出现放松,运动执行的紧密度和衔接性出现问题,从而出现失误,以至于影响心理状态。并且在出现落后情况时,如果缺少良好的心理状态也势必会造成运动变形,极容易输掉比赛。为此,将关注焦点放在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上,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将产生积极影响。在针对运动员制定心理素质的强化训练方案时,主要围绕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基本情况展开,对症下药,选择多元的心理调节方案,在根本上优化训练方案。

2.2 提高运动员控制心理活动的能力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运动员在竞赛前,自身对于心理活动的控制能力直接影响运动成绩。但对于大部分的运动员而言,由于在心理层面的综合素质有所不足,极容易受到赛场干扰因素的影响,导致运动水平很难充分发挥。针对运动员开展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强化,能够提高运动员控制心理活动的能力。即在遇到干扰因素之后可以第一时间排除干扰,快速恢复到最佳状态,避免对运动成绩产生影响。运动员控制心理活动的能力是一项主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2.3 提升运动员的技战术表现

在传统的运动训练框架中,普遍认为运动员的技战术表现需要通过专项技能和战术强化训练实现,但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同样毋庸置疑。如果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无法支撑技战术的发挥,也会造成技战术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为妥善解决该问题,针对运动员开展心理素质的专项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如针对运动员进行专项的心理素质的训练,能够进一步增强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并在良好心理素质的支撑下提升技战术的表现,使得运动效果和运动质量进一步增强。

3 运动员心理素质对运动水平提高的影响

人是一种有机生物体,在不同情况下会产生复杂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会对人产生积极或者是消极的影响。对于运动员而言,其心理素质情况如何直接影响运动成绩,对运动水平有一定的影响。

3.1 从生理方面看

人的行为活动主要是依靠神经系统的应激反应来促进骨骼肌的运动而完成的。骨骼肌运动受到神经系统的锥体系和锥外体系调节。其中锥体系主要功能是控制对侧骨骼肌的控制,也可实现双侧控制。并且能够调节肌紧张,调节肢体运动过程中的灵敏度和速度,调节远端肢体精细技巧运动。锥外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双侧控制,控制肌肉张力和易化肌张力,以此来调节身体姿势,协调肌群运动的配合。因此,运动员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强化神经系统对骨骼肌的支配,以便于提高运动训练质量,使得运动水平和参赛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3.2 从技能学习看

形成运动技能的心理系统中主要由三个子系统组成,具体包括反映系统、控制系统以及反馈系统。反映系统指的是接受身体内外的相关动作信息,建立起一种调节和训练动作的“映像区”,对接受信息并最终形成运动技能能够起到中介作用;控制系统强调以反映系统为前提,依据动作映像区进行自身控制,并通过控制中枢、外导神经通路以及效应器组成;反馈系统藕联于反应系统和控制系统之间,对运动员的自控有积极意义。从技能的角度看,运动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运动技能的形成有积极意义,可以在运动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过程中形成运动定型,从而掌握运动技能要点。

3.3 从实例分析看

对运动员的运动水平的衡量,通常是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当前,学界围绕运动员心理素质对运动水平提高的相关研究较多,这些研究佐证了文章的研究结果。1977年马哈利(Maheney)等人发现成功的体操运动员均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凯斯伦等人1984年对摔跤运动员的研究发现,成功的运动员均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在比赛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地捕捉战机,从而灵活应对赛场情況,抓住制胜机会。不单单是国外的研究实例印证了运动员心理素质对运动水平提高的影响,国内有关于这一方面的相关研究也不断增多,并在诸多研究实践中佐证了运动员心理素质的重要性。

心理素质的训练本身是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的,重点是围绕受训对象的基本特点,采取灵活、多元的方法使得训练者能够控制心理状态,从而达到调节目标和调节能力。作为运动员综合素质体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素质的强化显得尤为关键。从研究结果看,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和强化对运动水平提高有一定的影响,既关系到运动员的自我心理控制,也决定了运动员的技战术发挥情况。从实例看,心理素质是运动员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也是运动员运动水平强化的主要依据。

4 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策略

现代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差距在不断缩小,能够拉开运动差距的主要是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稳定性。为此,将关注焦点放在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训练上,提供多元的、可行的训练方案,强化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4.1 开展心理技能训练

运动员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经过后期的系统训练逐步养成的,从前文的研究中已经肯定了运动员心理素质对运动水平提高的正面影响,做好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强化显得至关重要。

心理技能训练过程涉及到的训练方法较多,具体如下:一是,目标设置训练法。在进行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设置明确目标,吸引运动员的注意力,使得运动员清楚目标并朝着目标不断努力,排除心理层面遇到的障碍问题。在目标设置的过程中,考虑根据运动员的基本特点合理安排目标,建立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目标和方案,使得运动员可以在最短时间强化心理素质;二是,模拟训练法。该方法强调通过实战演练的方式提高运动员的适应能力,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例如,模拟真实的赛场运动环境,包括对手特点的模拟,赛场环境的模拟、裁判判罚的模拟等等,多元的赛场环境的模拟与实践,使得运动员可以适应不同的干扰因素,强化心理素质。模拟训练作为一种心理技能训练的有效方法,所展现出的效果显著;三是,表象训练法。表象训练也称为“视觉化”训练,该训练方法主要是通过构思比赛赛场上的竞赛情况,从而提升对心理控制力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作为一种经常被运用到运动领域的心理训练方法,能够对运动员心理产生影响,树立强大的竞赛自信,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四是,放松训练法。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员如果处于紧张的状态下,肌肉会出现不自觉的紧绷,能量消耗量巨大。当运动员处于较为放松的状态时,骨骼也会转换到放松状态,避免肌肉紧绷,更好地完成技术动作和相关技巧。放松训练法的应用,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调节效果显著,目前被广泛运用到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调节方面;五是,注意力集中训练。注意力通常指的是人对于某一事物或者目标的专注度,开展注意力的集中训练,能够确保运动员将更多关注焦点放在运动本身,而非一些干扰性的因素上面,从而提高和强化心理素质,达成良好的训练效果和训练目标。

结合实践结果发现,心理技能的训练效果强化显得至关重要,要灵活运用多种训练方法,使得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得到调节,更从容的应对竞赛活动,提高和强化运动效果及运动质量。

4.2 为运动员提供心理咨询

对于运动员而言,职业生涯会遇到诸多坎坷,只有放平心态,强化心理素质,才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运动水平,强化自身运动素养。但对于大部分的运动员而言,更多重点放在了专项技能的强化上,始终围绕运动员的技能素养展开,缺乏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导致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受到影响,迫切需要为运动员提供心理咨询方案。

一方面,打通运动员的心理咨询渠道。教练员要充分意识到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并为其提供心理咨询的渠道。具体包括在赛前和赛后,重点关注运动员出现的心理波动和问题,及时的做出心理状态的调整,确保每一个运动员都可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为职业生涯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合理的信念能够使人放松,保持头脑清醒。教练员可以尝试定期开展各类的实践性活动,包括外出活动、娱乐活动等等,使得运动员身心得到放松,以此来达成心理素质的强化目标。整个心理咨询的环境的塑造,要能够普及到每一个运动员,并建立有关于运动员的心理状态档案,及时的做出心理上的调节,根据心理状态的基本情况“对症下药”,为运动员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教练员要积极为运动员提供心理咨询的空间,使得运动员能够及时的调节心理状态,发现自身在心理状态上的不足,从而保持运动和训练过程中心理状态的稳定性,在竞赛实践中超高水平的发挥自身的运动能力,获得更优异的成绩。

4.3 提高教练员心理素质训练水平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如何与教练员的心理训练水平有一定的关系,教练员要充分意识到心理素质强化的重要性,愿意不断接触新的心理技能训练方案,为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打好基础。一方面,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教练员为了提高运动员的成绩,通常会掌握一些有关于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强化方法,但从得出的结果看,大部分教练员针对运动员开展的心理训练项目较为单一,无法直接作用到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强化上。迫切需要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工作,让教练员接触到多元的心理素质训练方案,从而在应对运动员的心理状态调节时更游刃有余;另一方面,打造教练员的线上交流平台。对于教练员群体而言,要充分利用多途径挖掘线上交流平台的价值和作用,打造以教练员共享资源平台为核心的成长渠道,使得教练员可以在平台上交流心得体会,并发布有关于运动员心理素质强化的具体方法,以此来保证教练员综合素养的强化。

教练员作为运动员心理素质强化的引导者,其自身的作用和价值毋庸置疑。伴随着竞技体育不断向前发展,对于教练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保证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强化成为当前摆在眼前的一大难题,关系到运动员的职业生涯。

4.4 运动员自我心理调节

运动员在职业生涯如何不断提升运动水平,除了在技能上的强化外,还需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从研究中发现,高水平的竞赛考验的就是运动员的心理稳定性,谁能够在赛场上保持心理上的稳定,谁能够获得更大的优势。为此,做好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的调节显得至关重要。

运动员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中,心理自我暗示是运动员经常采用的方法。即运动员树立信念,在心里默念“我能赢”“我是最棒的”等暗示语,以此来做到调节呼吸,保持呼吸节奏的均匀,使得肌肉得以放松,注意力更集中。特别是在赛前阶段,自我暗示的方法能够强化运动员的综合素养,使得运动员的自信心得到提升,从而消除紧张以及负面的心理情绪,保持对竞赛本身的热情,更好地发挥运动水平。运动员的自我心理暗示通常能够在竞赛过程中发挥显著效果,对于教练员而言要向运动员传递更多的自我心理暗示的方法,使得运动员掌握心理暗示,并熟练将其运用到自我心理状态的调节过程中。

运动员的自我心理调节是保持良好心理素质的关键,对于运动员而言不可或缺。要时刻保证心理状态的稳定性,采取自我心理调节的方式树立自信,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

5 结论

运动员的运动水平的发挥离不开心理素质的支撑,但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的调查,发现大部分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整体水平不高,具有一定的可提升空间。经过研究,发现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运动水平提高正相关,迫切需要打破当前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提升窘境,通过多途径建立心理素质的强化方案,最终为运动员的运动水平的提升打好基础。相信本次研究结果将被运用到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强化实践中,为我国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作者单位:沈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猜你喜欢
心理素质教练员调节
方便调节的课桌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可调节、可替换的takumi钢笔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教练员的执教艺术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
汽油机质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