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研究述评

2022-11-11 03:06张家昊
当代体育 2022年37期
关键词:学者德育功能

张家昊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都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和根本任务,德育教育已成为我国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认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张伯苓认为:“教育里没有了体育,教育就不完全。”这些都说明了体育不仅仅能够锻炼人们的身体,更能够磨炼人们的意志品质,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因而体育课程的育人功能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许多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体育课程德育功能的要素构成、实施德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的具体路径等方面。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中国知网近10年发表的有关学校体育课程德育功能的相关文献进行筛选、梳理、归类,试图找到近几年学者们在这方面的研究热点,并对当前研究中的不足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1 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研究现状

学校德育指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有关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内容在内的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并实现良好思想道德行为养成的综合性教育过程。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是指体育课程可以给学生带来的在政治、思想、道德、心理方面的影响力。许多学者对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进行了研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体育课程德育功能的要素

从已有文献资料得知,学者们主要从心理调节功能、激励功能、育人功能、合作凝聚功能和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等层面做了研究。

1.1.1 心理调节功能

学者陈帅认为学校体育活动能够对学生起到减少疲劳、降低应激反应、增强身体健康的作用,可以减少学生的焦虑状况,减少抑郁的发病率,使身心获得更多的开心感和满足感。学者陈立国根据学校体育的发展情况,认为体育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可以打造学生的思想理念和道德品质,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智力,消除心理障碍,把体育和德育有机融合在一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1.1.2 激励功能

学者马万凤等人认为,体育教育自身具备独特的品德教育作用,通过开展体育课程和其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努力拼搏的精神,打造学生勇于面对困难的意志品质。学者俞文谦认为每一个大学生在校期间都应该培养一种坚不可摧的顽强精神以应对进入社会以后的诸多困难。毫无疑问,这种奋发进取及其竞技性的精神在体育课程里都可以以运动为媒介有效地传达给学生,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不断激励自己前进、提升自身的精神素养。学者胡亚明认为体育教育是一门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体育课程的学习必须通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才可以得到较明显的效果和成就,其培训过程要消耗很多的体力和精力,需要学生具有顽强的意志品质,有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功能。

1.1.3 育人功能

学者郭守康、张涛指出体育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融合人生观、价值观等德育因素,从而使体育教学能够达到育人作用。学者俞文谦认为把思政教育放进体育教学过程中,这对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意志品质和集体理念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很大帮助。学者邢冰、孙瑶表示,在学校课程中,体育和德育之间难以分割,体育本身就有着极强的德育作用,而且在教育、心理、社会等多维度都拥有广泛的价值。体育不仅仅能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老师还可以循序渐进地把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等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1.1.4 合作凝聚功能

学者俞文谦认为学校体育活动可以重新塑造学员的团队能力,现阶段90后的独生子女其自我认同十分深厚,欠缺一定的团体观念,群体性的体育活动正好填补了这一缺点。学者胡亚明认为随着社會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发紧密,团队合作已成为提高社会竞争力和提高个人实力的重要途径,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需要良好的团队合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可以正确认识个人在团体当中的作用,并且团队活动可以让优秀学生树立良好的带头作用,引导较差的学生及时跟进,提高团队整体体育水平。学者陈帅认为体育教学中的合作凝聚功能体现在体育教学能让那些有共同爱好的人凝聚在一起进行运动锻炼,通过参与体育课程中很多集体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关心同伴、合作共赢、互帮互助的思想意识。

1.1.5 爱国功能

学者俞文谦认为体育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拼搏进取精神,在国家体育文化事业的影响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集体观念,提高团队协作意识。学者陈帅认为体育课程对学生具有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在中国体育史上有许多非常优秀的运动员站上了世界领奖台,演绎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励志故事,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品格。

1.2 体育课程实施德育功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国家各级各类政策法规的推动下,我国各级各类中小学、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越来越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重视,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了很多的问题。

1.2.1 德育价值蕴含较为零散

学者王自清强调在目前的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德育价值蕴涵相对来说较为零散。体育教师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对德育价值重视度偏低,在对教材内容以及教育价值的了解上也比较侧重于运动健身方面。学者宋雨认为将体育与德育进行有机融合,是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补充和完善,但实际调查结果表明,各任课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中没有充分融入德育元素,也没能形成一个体系,教学过程中对德育元素的渗透没有形成明确的教学实施计划,大多由任课教师自行安排,并且在德育教育时大多采取对思想道德理论单一讲解和描述,学生对教师描述的抽象概念很难理解,德育教育基本没有任何效果。

1.2.2 体育教师对德育和体育课的融合能力不够

学者谷婧认为德育背景下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毋庸置疑的,将德育教育与体育课顺畅融合也是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一方面,目前很多体育老师的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不够极大地影响了体育课程德育功能的实现。学者原兴照通过调查后发现目前学校体育开德育工作存在着体育教师教学水平较低无法将体教学内容与德育元素进行有机融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当等问题。学者马娇调查了湖北部分高校体育德育教学情况后认为,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普遍存在着体育教师本身缺乏德育教育意识、教学内容和方法太简单仅以理论说教使学生无法有效理解和体会的问题。学者宋雨通过对第六届全国中学体育教学观摩课的观察,发现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很少对德育元素进行发掘和运用,德育教育意识和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1.2.3 德育形式机械化、路径单一

学者沈建华、王自清认为国家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根本原因在于体育教育所具有的巨大的德育价值和功能,但目前我国学校体育德育面临很大的挑战,德育形式趋向机械僵化。学者宋雨认为体育教育中融入德育元素,是对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能更好地推动思想道德教育的开展,但实际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任课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明确的德育教学体系,德育教学内容和渗透程度完全由任课教师自己安排,教师自身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水平和德育意识,在德育教学中仅对学生表达抽象的思想道德概念,学生根本无法很好理解德育的内容。

1.2.4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学者颜博通过对小学体育德育教学现状的研究后总结了以下几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一,小学体育教师普遍缺乏德育意识,教学内容只有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第二,学校对体育德育教育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学校和体育教师都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育教学中德育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导致体育教学与德育元素没有形成有机融合。赵富学等认为多数学校的教学目标中,立德树人的价值引领不明确,教学进度对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度不足,沿用旧的教学进度现象普遍,教案中存在对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不彻底、不全面的现象,多数教师对教案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不够重视。

1.3 体育课程德育功能实现的具体路径

为了更好发挥学校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提高学校体育层面的政治思想教育效果,很多学者针对体育课程德育功能实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3.1 教师应注重言传身教

学者黄剑运用案例研究法认为学生正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有着比较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应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以自身行为为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提高德育教育效果。学者王彤、陈帅等提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应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道德示范标准。学者郭守康、张涛认为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接触距离最近,沟通与交流机会也最多,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教师无论是否在课堂中,都要特别注意自己日常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学者陈小勇认为学校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融合,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要求教师创新教学理念,教师的积极引导能发挥出标杆作用,对学生的意志力、思维想法、学习态度产生正向影响。学者俞文谦认为体育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学水平对德育功能的发挥有重要影响,教师自身要提高思政教育能力,在体育教学中约束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还要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有关德育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1.3.2 创建德育活动和创设德育情境

学者黄剑运用案例研究法认为新的课程标准与教育理念强调了教师在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展开多维度的主题活动,有效地把德育同教学融合起来,譬如教师应充分借助雨天室内教育的机会,合理渗透德育,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情境体验,强化学生的精神品质与道德素养。学者陈小勇认为在体育教学中应突出体育活动的价值,呈现出正确的价值理念,例如,对于胆小、缺乏耐心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中长跑活动,学生在跑步过程中会出现呼吸急促、体力下降等问题,此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帮助学生完成长跑任务,这无疑能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克服困难的品格。

1.3.3 优化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学者马勇认为高校建设良好的体育文化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可以有效推动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開展。高校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和引导学生,并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促进思想道德素养全面提升。学者郭守康、张涛认为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提升的有效途径,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比赛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宣传,以校园体育竞赛为媒介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是加强德育工作的延展性建设,能对高校德育起到推波助澜、锦上添花的奇效。学者马德浩认为体育课程德育功能实现的具体路径之一是督促和鼓励学校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和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1.3.4 思想品德教育纳入体育教学整体评价体系

学者陈帅指出与现今学校体育德育相对应的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并未创建,而且其量化水准相对较低,难度也比较大,教学的评价体系理应涵盖思想道德性评价,评价应具备科学性、教育性及可操作性。学者孙洪涛认为体育教育改革首先要改革教育理念,突出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核心要求,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完善教学和评价体系,将思想品德教育纳入体育教学整体评价体系,制定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课程计划,提高教师综合素养。

2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综上研究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对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反映了体育课程德育功能的重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如何更好地建设体育课程的德育功能提供了参考依据,但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仍存在着尚可改进的地方。

在研究方法方面研究方法单一,从已有研究看,大部分学者采用定性探索的方法讨论了体育课程德育功能的有关问题,凸显了经验主义思路得出的结论,缺乏实践依据和实证研究,已有的运用实证研究完成的几篇文献因其研究方法不够严谨得出的结论也不能让人很信服,譬如有的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但问卷的编制缺乏效度和信度的检验,以至问卷调查表的问题设置非常随意,缺乏理论依据,导致得出的结论缺乏真实性。

在研究内容方面。德育元素挖掘不够或者不全面,德育功能实现缺乏实践支撑。研究某一现象的目的不单是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寻找问题来源及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从上述研究可知,众多学者仅简单地从体育教师的德育意识和文化素养、体育课程建设等方面对体育课程德育功能的影响做了分析,并提出了泛泛的、形式化的意见,缺乏可以具体操作的思路和方案,使得研究内容缺乏深度与广度。同时,从目前对中学体育教学中有关德育渗透研究文献的搜索情况来看,在万方、知网搜索中发现,对德育渗透研究的文章大多局限于语文、英语等主科目教学,而对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文章较少,仅有的文献也都是侧重于德育内容、途径、方法等方面,而对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文献非常之少。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猜你喜欢
学者德育功能
也谈诗的“功能”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学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