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通脉方对痰瘀阻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血脂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2-11-11 12:49黄庆松薛经纬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22年6期
关键词:阻络行气通脉

朱 毅,李 慧,黄庆松,薛经纬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800)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中老年人眩晕的60%以上,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程长、难根治、易复发的特点[1]。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其病机包括风、火、痰、虚、瘀五个方面,多夹杂致病,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虚中有实,治疗上多以辨证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为主。行气通脉方是本院协定方,具有行气活血、化痰止眩的功效,治疗痰瘀阻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2-3]。故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观察行气通脉方对痰瘀阻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血脂、生活质量的影响。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的病例均来源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就诊于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内一科病房或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痰瘀阻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本研究共纳入患者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脱落2例(失访),观察组脱落4例(失访),最终观察组32例、对照组34例纳入统计分析。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45~76岁,平均(61.70±12.52)岁;有4例无基础疾病,高血压11例,高脂血症11例,糖尿病8例。观察组患者男22例、女10例;年龄48~78岁,平均(64.35±11.86)岁;有1例无基础疾病,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12例,糖尿病9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1]中后循环缺血眩晕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符合《实用中医内科学》[4]眩晕痰瘀阻窍证。主症:眩晕,头重昏蒙;次症:胸闷恶心,肢体麻木或刺痛,唇甲紫绀,肌肤甲错,或皮肤如蚁行状,或头痛;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白;脉滑或涩。注:必须具备主症,具有一项或一项以上次症,结合舌脉象,即可确诊。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西医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眩晕”病诊断标准,且符合痰瘀阻络证辨证标准;3)TCD检查提示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提示脑干听觉通路受损;5)年龄40~80岁;6)病程超过1年;7)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其他类型眩晕,如脑外伤、脑出血、脑梗死、耳源性、代谢性等原因所致眩晕者;2)年龄小于40岁或大于80岁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合并有心、肝、肾、血液或肿瘤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或各种精神障碍疾病者;5)对本次临床试验所使用的药物过敏者。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血糖、降脂稳斑、抗血小板聚集等,加用甲磺酸倍他司汀[敏使朗,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H20040130],每日3次,每次6 mg,饭后口服,疗程为14 d。观察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行气通脉方,组方如下:桃仁9 g,红花9 g,川芎12 g,赤芍9 g,陈皮12 g,半夏9 g,生白术12 g,天麻9 g,旋复花20 g(包煎),紫苏叶15 g,细辛3 g,泽泻6 g;上方每日1 剂,水煎300 mL,分两次口服,每次150 mL(统一由本院煎药机煎取,并作质量控制),疗程为14 d。

2.2 观察指标 1)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血液流变学检测仪(荷兰FMS公司)检测。2)血脂:采用BeckmanCoulter AU5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四项。3)生活质量评价:使用GQOLI-74问卷[5]评估患者心理、躯体、社会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4个维度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与分值高低呈正相关。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检测结果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分)

4 讨论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发病机制和心脑血管疾病类似,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发生眩晕的基本病机,同时血液流变学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一般采用改善脑循环、改善内耳微循环、稳定前庭神经感受器、神经保护剂等药物治疗。根据国外文献报道单发性眩晕的残疾得分比较低,一般不建议溶栓治疗,但是为了防止危险事件的发生,多用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6-7]。Kevin A在文献中指出前庭抑制剂和止吐剂可以有地减轻头晕症状,但是不建议作预防用药[8]。由于眩晕是后循环动脉缺血的信号,提示未来的一段时间会发生卒中事件[9-10];因此,内科医生应当特别注意针对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史、心血管疾病等的及早干预治疗[11-13]。

中医将其统称为“眩晕”,治疗思路因中医医师的水平参差不齐而效果各异,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和行之有效、推之可广的治疗思路。笔者结合自身临床实际及文献研究发现,由于今人嗜食肥甘,不妄劳作,饮食不节,嗜酒无度,以致痰湿内生,困郁脾胃,使气机不利;脾湿困阻,气血化生不利,则气血亏虚,气鼓动无力,血行不畅,痰浊瘀阻气机,以致痰停血瘀、痰瘀互结,故临床上以痰瘀阻络证较为多见。治疗以活血化瘀、祛痰通络为原则。

血脂异常可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使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降低,并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而产生眩晕等临床表现[14-15]。血液流变学异常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引起血流阻力提高,导致微血栓形成,影响微循环灌注,形成眩晕、头痛等症状[16-17]。

行气通脉方是本院治疗痰瘀阻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协定方,以通窍活血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而来,方中桃仁、红花活血祛瘀,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肝息风止眩,四药共为君药;川芎、赤芍行气活血,陈皮、白术健脾祛湿,四药共为臣药;旋复花、紫苏子降气化痰,泽泻利水渗湿,三药共为佐药;细辛祛风通窍,可引药入经,为使药;全方共奏行气活血、化痰止眩之功效。本次研究发现,行气通脉方可显著改善痰瘀阻络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且具有降胆固醇作用,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与西药联合应用效果优于甲磺酸倍他司汀。表明行气通脉方治疗PCIV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阻络行气通脉
中医学“行气”医术初探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血脂、血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立普妥联合降脂通脉汤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评估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药品包装用复合膜与通脉颗粒的相容性
通脉汤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PLT、PAgR、D-D和TEG的影响
35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分析
腰背痛:揉按委中穴
通脉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