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
——谈建筑、景观、室内一体化设计

2022-11-11 08:17蔡爽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10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室内设计景观

蔡爽,启迪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员级高级建筑师,荣获第九届中国建筑学会青年建筑师奖、首届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管理卓越人物——优秀青年英才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华彩奖金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银奖等奖项。

宅园合一的布局手法

UAS:在当代,几乎任何一项建筑设计都无法脱离环境背景,建筑设计不仅要考虑人的因素,而且要考虑自然因素以及室内外空间环境的融合。请问您如何看待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之间的关系?

蔡爽:作为一个在苏州成长、生活的人,我耳濡目染苏州的园林文化。苏州园林宅园合一的布局手法就是建筑、景观、室内一体化设计的代表,可赏、可游、可居的苏州园林很好地消解了内部与外部、景观与建筑的边界感,在园林之中的建筑不仅是可被使用的功能性场所,如厅、楼、榭、廊等,更是环境的本身和风景的观赏点。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说到“盖为园有三境界,评定其难易高下,亦以此次第焉。第一,疏密得宜;其次,曲折尽致;第三,眼前有景。”由此可见,建筑与环境的疏密组合、室内与室外的互动对景是园林布局的精髓。

UAS:能否结合您主持的设计项目谈谈对建筑、景观、室内设计的一体化考量?

蔡爽:我在设计苏州太美·逸郡精品酒店时,将苏州园林这种建筑、景观、室内融合为一体的方法带入设计中。该项目位于太湖之滨的一处山谷,结合地形采用村落式总图布局形式,使各单体建筑结合地形高差错落组合形成围合或半开敞的空间院落,通过院落的植入和体量的拆解达到疏密有致的空间布局(见图1)。在空间构景上非常注重室内与室外的互动,借鉴苏州园林的借景、对景手法,实现建筑、景观与室内设计的融合。该项目用地面积并不大,我们将大堂设在用地中部,前景面向太湖,以开阔的自然风光为主,后景面向山谷,利用建筑与景观树木的疏密组合达到或藏或露、或浅或深的幽静效果。我们希望通过这种错落有致、迂回曲折的空间组合使到来的客人拥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见图2)。

1苏州太美·逸郡精品酒店总体布局

2苏州太美·逸郡精品酒店建筑、景观与室内一体化设计

建筑与景观的对话

UAS:在建筑、景观、室内一体化融合设计过程中是否出现过矛盾,您又是怎样回应和解决的呢?

蔡爽:建筑、景观、室内的融合设计本身就是一个解决矛盾的过程。计成在《园冶》中说到“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也体现了古人的大智慧。《园冶》中还说到“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说明设计的精髓就在于如何处理好建筑、景观、室内三者的关系。

苏州太美·逸郡精品酒店用地南侧近处有1座已建成的海洋馆,建筑比较老旧,为避开这一处不利的“景”,我们将大堂主轴线由正南改为向西偏转,使远眺太湖的视线避开海洋馆,同时将酒店餐饮组团布置在大堂东侧,以错落有致的院落建筑遮挡老旧海洋馆,使从大堂向西南侧远眺太湖的视线变得优美而纯净。餐饮组团内部则用连廊、内院、树木的组合遮挡海洋馆建筑对餐饮区的影响。在功能房间布局时也尽量将重要房间设置在景色最好的位置,以达到室内外的互动效果。

UAS:您觉得建筑、景观、室内设计的融合发展,对当代建筑师提出了哪些要求?

蔡爽:当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每个专业的精细化设计能力越来越强,而具有整体控制能力的设计师却比较缺乏,导致很多建筑作品在建筑、景观、室内3个方面各成体系,分隔严重,缺少对话。

建筑、景观、室内设计的融合发展就是要消除建筑设计的边界问题,因此建筑师不仅要熟知建筑设计,更要掌控好景观和室内设计。这里我用的“掌控”,源于计成在《园冶》中对“三分匠,七分主人”的解说,“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这里所说的“主人”不是指房子的主人,而是指会整体规划,可在项目中给予指导和掌控的设计师。因此对于项目的“整体掌控力”是当代建筑师需要深入学习的。

消除建筑设计的边界

UAS: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除需考虑建筑室内外空间的融合,还要考虑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联系,请问您在设计创作过程中是如何看待城市与建筑空间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表达出来的呢?

蔡爽:城市是建筑所处的场所,而不同的建筑单体空间又组成了丰富的城市空间。在苏州园林中有一处经典的案例可以很好地诠释园林与城市互动的关系,这就是沧浪亭中“复廊”的设计。大部分苏州园林都是内聚式,而沧浪亭却有些特殊,因为临水而建,所以造园时就用了“以水环园”“借水成景”的手法,在园内北边沿河建了一条复廊,将园外宽广的水面和园内推土而成的假山融合在一起。复廊是廊中有隔墙,墙上有花窗,内外景色可互通,但人却不能通达,复廊一边山,一边水,很好地将城市与内宅联系到一起,堪称苏州园林建构一绝。这条复廊就是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联系,复廊一侧临水是城市空间,另一侧临山是建筑空间,两种空间通过复廊互为借景,实现城市与单体建筑的融合。

我们在设计创作中一直希望将这种融合关系注入项目设计中,例如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仁爱路校区项目,是一组改造与新建结合的教育科研建筑项目,原有校区在东侧地块,学校规模扩大后又将河对岸的西地块纳入校区用地,导致虽然是一个校区却由一条市政河道分隔成东西2个地块,仅有中间一座步行小桥相连。设计时一直考虑用什么元素串联这两个地块,并将之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将外部市政河道的风光变成校园的中心景观。经过反复构思,用一座半弧形的2层廊桥连贯起东西校园建筑。廊桥的1层在河道处作为车行桥,2层作为人行风雨廊桥直接与东西地块建筑相连。这种手法不仅有效解决了东西地块的交通问题,更重要的是半弧形曲线将城市河道与东西两侧景观空地完美地整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中心聚合感的中央景观区域。而廊桥既成为具有休闲、观光、通行的功能性建筑空间,又成为市政河道上的一处城市对景(见图3)。

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苏州仁爱路校区

城市空间不能脱离建筑而界定,不同建筑所营造的功能空间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场所环境,而这个场所环境又成为建筑可利用的借景。因此,当城市空间与单体建筑空间达到互为借景的境界,我想这应该就是城市设计的最高境界了。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室内设计景观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景观别墅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DOE深业上城店室内设计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王菲室内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