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红梅(江苏省泰州靖江外国语学校)
★ 品味《孤独之旅》一书中景物蕴藏的无限深意和简洁精练的语言是十分有趣的,走进小说,拉近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贴近人物内心,感受杜小康和父亲杜雍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变化。当然,需要重点解读的还是杜小康心灵成长之旅,引导学生理解少年杜小康的内心情绪变化,找寻物外之物,解读人物之情。
鸭是全文不可或缺的物象,从开头家里独生子杜小康“只好跟着父亲杜雍和去放鸭”,到结尾杜小康兴奋地大喊:“蛋!爸!鸭蛋!鸭下蛋了!”鸭贯穿全文。鸭群由在水面上欢快游动,不时朝天空叫上几声,到夜晚围住主人的小船,看到主人在船上才能安心入睡,鸭群的不安行为和恐惧心理也是杜小康和父亲内心的真实写照,由一开始的迷茫、故作淡定到有些许恐慌。鸭子的成长也是少年的成长,鸭子们在陌生的区域一开始还有些兴奋,看着广阔的天地和尚且未知是否可以依赖的主人,它们逐渐失去了自由嬉戏的心。毕竟鸭群没有蜗牛般可以随身携带的“房子”,有的只是两只小脚,踏在这荒无人烟的芦苇滩,不由得通过行动将对未知大自然的敬畏心理展现出来。而鸭子逐渐变得肥硕,变得羽毛亮丽,也是杜小康身心成长的另一种体现。“鸭们也长大了,长成了真正的鸭”,言外之意就是,杜小康成了真正的大人,少年的青涩稚嫩一点点褪去,大人的成熟稳重逐渐展露出来,读者在看到鸭群壮大背后杜小康的变化时感到欣慰。
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绿色的无边无际的芦苇“屏障”铺天盖地,似乎要把人“包裹”起来,如影随形,令人窒息,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离开了熟悉的油麻地后,杜小康不由自主地感到害怕和胆怯。然而当杜小康习惯了这种单调、孤独的生活,再面对这样的绿色芦苇荡就不再恐惧了。芦苇荡未变,是人心变了。当杜小康有足够强大的内心去面对未知的一切时,外界的“可怖”陌生景象就不那么重要了。
杜雍和撑着船将鸭子赶往远方,船将漂到何处?我们不知道,他也不知道。船如浮萍一样,都是水上漂浮之物,船行驶在茫茫的水面上,无所依恃,杜雍和父子的命运就像这随波漂流的小船一样,没有退路,前方未知,能控制的只有前进的快慢。小船承载着杜雍和父子的无奈与迷茫,同时,船漂泊的终点也有可能连接着希望。
空旷的天空、陌生的水面把一个14岁的孩子杜小康带到了“与世隔绝”之地。没有人烟,没有熟悉的油麻地,也没有昔日的老师、同学、母亲,有的只有故作镇定的父亲和弱小的鸭群。杜小康在这片不属于自己的天空听着鸭群的叫声顿感寂寥,觉得自己毫无归属感,直到他在暴风雨后找到鸭群,看到“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时,他再看那蓝色的“异乡”天空,才感觉有了底气。
暴风雨的冲击是十分强大的,对于鸭群有着毁灭性的打击,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本来平静的画面打破,“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仿佛世界已到了末日”。在这样恐怖的环境下,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曾经那个一害怕就躲到父亲背后的少年已经在暴风雨中获得了成长,杜小康不顾危险紧紧跟随着受惊的鸭群,不再彷徨,他冷静又坚毅地追随着内心的方向,做着自己该做的事,表现出了成人般的勇气与坚强,与暴风雨搏斗使他早熟、独立,迅速成长起来。暴风雨虽是一次不“讨喜”的磨难,但毋庸置疑的是,一个成长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将杜小康磨炼成了一个坚强勇敢的小大人,在经受住暴风雨洗礼后,少年的眼神中多了一丝坚毅。
看着一落千丈的杜家,远离熟悉的故居,年仅14岁的孩子在面对与父亲一起放鸭的抉择时是抗拒的,这是身体上的抗拒。从小家境富裕,衣食无忧,过着富足生活的少爷,一下子遭遇了如此心酸的经历,从物质与生活的顶峰陡然跌入底层。如此不幸的杜小康没有放过鸭,不知道自己能否胜任,同时心理上的抗拒又使他很难迈出第一步,毕竟自己的生活全被打乱,对前路的迷茫和对未知的恐惧已经爬上了杜小康的眼梢,最重要的是那份随时存在的孤独感无法抹去、无法减轻,只能任由它发酵。随着时间的推移,杜小康越发能感受到陌生的孤独、与世隔绝的孤独、单调的带着空虚情感的孤独和近乎绝望的孤独,这一切令他抓狂、麻木,最后又清醒……鸭子有水便能欢快起来,但他不是鸭子,他无数次想过退缩,也在梦中因与母亲相见惊醒,他能缓解紧张和压力的办法就是哭,哭完之后发现事情仍然没有解决,于是他也逐渐转变了心态。
生活的磨炼带给杜小康超乎同龄人的成熟与稳重,使原本幼稚的他褪去了青涩的外表,长出了丰满的“羽翼”,足以保护鸭群,帮助父亲,有责任心且冷静,能够平静地面对生活的苦难,坦然面对一切挫折。杜小康也从躲避问题变成了直面问题。暴风雨的洗礼是自然界的磨难,也是生活中意想不到的突发情况。“杜小康摇摇头:‘还是分头去找吧。’”少年没有听从父亲的安排回家休息,而是带着追鸭的一脸伤痕,坚毅又果断地肩负起新的责任。“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时的少年已经不是被吓哭、被愁哭,这次的哭是杜小康完成蜕变、走向成熟的一次外化表现。
杜小康的成长有偶然性的因素,苦难是催化剂,但他的成长又是必然的,不把苦难压倒,就被苦难吞噬。孤独侵入了他的外壳,但无法吞噬他不屈的灵魂,孤独铸就了他坚强的意志,加固了他可贵的精神。此时的杜小康已经不需要“扮演”一个令人羡慕的富家子弟来证明自己了,他已经成长为有想法、有信心、敢于直面困难、心怀希望的少年,这是单属于他一个人的精神财富,能让他更加坚韧。
父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在文中杜小康的母亲只出现在梦中,是个单薄的形象,因此父亲的参与显得格外重要。他是参与者,也是陪伴者。身为一个大家门户的顶梁柱,杜雍和家里物质财富丰厚,但家境一落千丈没有出路。没有一个家长希望孩子遭受这样的苦难,但是现实过于残酷,虽对儿子有着深沉的爱,但杜雍和已经找不到其他方法,只能依靠那群鸭子,只能做一个无奈的守护者。投资失败后,他带着对财富的渴望和之前财富带给他的优越感,带着儿子来到芦苇荡,几百里外的芦苇荡是那么广阔,广阔得连他都有些害怕了,但是在孩子面前也只能故作镇定。与此同时,父子二人逐渐变成了并肩作战的“战友”。杜雍和愁于无法爬到以前高高在上的位置,苦于只能通过放鸭来维持生计,迷茫于朦胧迷雾般的未来,习惯于只有儿子、鸭群、芦苇荡的孤独寂寞。
物外之物是物象的内涵,人物之情是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展现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弱小的鸭群、浩荡的芦苇、漂荡的小船、陌生的天空和凶残的暴风雨,无疑都给杜小康带来了巨大的恐慌,但是渺茫的希望之光没有熄灭,小小少年最终得到了迅速成长,不再是那个只会退缩哭泣的孩子了。杜雍和也在仅有的希望中得到了一丝安慰,与儿子共同奔赴明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