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四美”芳香—解读《社戏》

2022-11-11 02:32周惠玲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城关中学
课外语文 2022年15期
关键词:双喜社戏外祖母

⊙ 周惠玲(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城关中学)

★《社戏》一文,情节丰富多样,设置巧妙,文句细腻优美;作者将乡间平淡简单的生活和看社戏的童年趣事展现出来。《社戏》作为一篇经典文章,魅力十足,同学们可以品味“四美”芳香,感受这世外桃源般的静谧水乡和淳朴人情。

一景色美:山清水秀

景物描写以烘托气氛为主,能为后文人物的情感作铺垫。作者在《社戏》这篇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十分生动传神。比如,在看戏的路上,作者就描写到“两岸的豆麦”“水草的清香”“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连山”“远处的渔火”和“宛转悠扬的横笛声”,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一种平和柔美、梦幻朦胧的感觉透过文字扑面而来,读者可以很容易地感受作者轻松愉悦的心情,与前期看不了戏的焦急、苦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我们回去的时候,“我”又看到“皎洁的月光”,转头看见灯火中的戏台,如同披着红霞的仙山楼阁,耳边又传来横笛声和激水声。作者通过对静态景物和动态景物的细致描写,将小村庄的静谧和幽丽展现出来,与此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小村庄浓厚的喜爱之情,这是作者心境的外化表现,寓情于景。

文中出现的景物传达的是作者平和愉悦的心情,使读者在感受景色美的同时体悟作者心情,拉近与作者的关系。作者鲁迅在《社戏》中对于景物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色彩、气味、声音等方面,为读者带来了多方面的感官体验。月夜行船、船头看戏、午夜归航、月下吃豆等画面映入读者眼帘,也使静谧恍如仙境般的美景浮现于读者脑中。在这“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我们沉醉于其中并享受整个过程,随着欢声笑语,看社戏这项活动就此谢幕。“我”在“看戏”前的兴奋和“看戏”后的满足也通过景色的映射凸显出来,语言简洁凝练,生动传神地将水乡特色描绘出来。

同学们可以在日常写作过程中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文章气氛,锻炼文笔,融情于景,凸显作文特色,提高作文水平。

二人物美:纯朴善良

鲁迅在《社戏》中以饱含深情的细腻笔触刻画了活泼热情的小伙伴们和淳朴的乡民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期纯朴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双喜是个胆大心细、聪明伶俐的“小领袖”,在“我”看不成戏,内心焦急、烦闷时,双喜一下子想到了“八叔的航船”,直接解决了交通工具的问题,并且向觉得一群孩子不靠谱正在迟疑中的“我”的外祖母和母亲“打包票”,先是说船大且“我”很乖巧,不会乱跑,又说几个伙伴都是凫水的好手,直接打消了外祖母和母亲的顾虑。他作为孩子们中的小领袖,有责任感,能担当,有想法,心思细,思路活,还善于照顾别人。阿发说偷自家的豆,看到众人各摘一大捧,怕让阿发的娘知道会被骂,双喜就让大家去旁边六一公公的豆田里也摘一些豆,这样就不会使得两块田地的罗汉豆数量差别太大,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双喜的心细、机智。在第二天面对六一公公的询问时,双喜丝毫不怯,反而说:“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双喜诚实地承认了昨晚的“罪行”,并机智地将偷豆行为推到了请客上,让六一公公无法继续责怪。“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这一句巧妙地转移了话题,以攻为守。

阿发是纯朴的,在伙伴们肚子饿又无趣时,阿发以“我们的(豆)大得多”为由,主动提议偷自家的豆,即使可能会被母亲骂,还是优先选择了把自己家种的罗汉豆分享给伙伴们。面对朋友们空空如也的肚子,阿发爽快又热情,农村少年的质朴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他年龄较小的孩子们在开船时陪着年幼的“我”坐在船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他们聪明活泼,脑筋转得飞快,比如用了八公公船上的东西,想到细心的八公公会有所察觉,他们却不惊慌,而是很快想出了对策,让八公公归还枯柏树,并且当面叫他“八癞子”。吃完豆,又该如何“销毁罪证”呢?洗器具,将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这样就大功告成了。虽然都是些孩子,但是也有了小大人的样子,会驾船,水性好,想法多,办事麻利。伙伴们细心周到、充满活力,在那稚嫩的孩子气中又闪烁着一些“小智慧”,十分有趣,使人忍俊不禁。

除了活泼可爱的孩子们,还有纯朴厚道、热情好客的大人,比如六一公公。“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地摘,踏坏了不少。”对孩子们“糟蹋”豆的行为,他并没有雷霆大怒,只是轻加责备。一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是“应该的”,这说明他不是小气吝啬的人。“我”夸他的豆好吃,他还很高兴,后来在送豆时还向母亲夸“我”,这体现了农民老实厚道的特点。同学们在塑造朴实的人物形象时,可以参照《社戏》,学习鲁迅关于情节的设置、人物语言的创作,从而更好地刻画人物。

三情感美:热烈温暖

村里人纯朴好客、热情直率,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我”在村子里的乡民身上感受到情感美,农村小伙伴因为“我”这个远客的到来减轻了工作量,陪“我”一起嬉戏。我们一起挖蚯蚓、钓虾、放牛,进行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最后钓上来的虾都是“我”吃掉,由此可以看出伙伴们的热情好客、真诚友爱。正是由于这些好友的极力相助,“我”才能不待在无聊的家里,和朋友们一起看社戏,才能有船头看戏、月下吃豆的奇妙经历,才能感受到纯真童趣。村子里年长的六一公公没有因我们摘豆勃然大怒,不仅没有为难我们,还热情地把豆送到了“我”家,分享给“我”,大方地让“我”这个小客人品尝。村里人对“我”如同火热的太阳,将阵阵暖意灌输于“我”的心间。

母亲和外祖母对“我”也是很好的。母亲看“我”因看不了戏玩得不尽兴,东西也吃不下,十分为难。外祖母晚饭时察觉到了“我”的异常,不仅没有责怪“我”,还说是自己这边做得不够周到,稍有怠慢。对于“我”,她是十分宽容、慈爱的,当看过戏的孩子们来我家,并提议伴“我”坐船同去时,外祖母和母亲觉得孩子玩性大,没有大人那么可靠,所以有些迟疑。但是双喜做了保证,而且“我”又十分高兴,所以外祖母和母亲便微笑着答应了。由于回来时已经是三更了,有些晚了,桥脚上站着的母亲便有些生气,但是她没有斥责我们贪玩,看到孩子们安全回来很快便高兴了,还笑着邀请其他孩子去吃东西。母亲的慈祥、温柔如同柔美的月光,轻抚疲倦孩子的脸庞。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是那夜的豆太好吃了吗?是那夜的社戏太精彩了吗?不只是这样,那次的社戏其实有些无聊,由于是晚上,台上的表演者看到少数的观众没有了白天的劲头,也就没有那么卖力地表演。后期又遇到了“我”最为害怕的老旦,唱得人直打哈欠。这样的戏有趣吗?至少对“我”来说不是这样的。我们偷吃了阿发家的豆,也品尝了六一公公的豆,可是后来“我”再品尝六一公公送来的豆时,却觉得没有上次的好吃。明明是一样的豆,为什么还能有所差别?由此可见,物品没变,变的是人的心境。对于“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当时与朋友一起游玩的快乐心境,只有心怀愉悦、保持着童真童趣,才能在这普通的小事中品味出别样意趣,才能收获超出寻常事物的乐趣。这就是蕴藏在“戏”与“豆”中的情感。在这样的情感美中“我”才能得到非同一般的良好体验。

四故乡美:和谐美好

文章围绕着水乡故土风情,写了“我”小时候去外祖母家玩,和村里的伙伴们一起坐船看戏的事情,处处洋溢着童真童趣,一切都是那么生动有趣、和谐美好。作者笔下外祖母家所在的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邻河的小村庄”,在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村庄里,住户不多,人们大都以打鱼、种田为生,远离尘世与喧嚣,很少受到世俗的浸透、感染,自然的纯朴气息浓厚。对于外界来说,这个不起眼的偏僻小村庄是一方“净土”。对于“我”而言,这里是属于“我”的一片“乐土”。这里的山水透着一股灵秀、干净、清爽的味道,令人陶醉其中,民风民情暖人心扉。是环境养了人,是故乡美带动了人情美。“我”和小朋友们夜间划船去看戏时,柔情的笔调,将月下水乡描绘得清新、幽远,如梦如幻,江南泥土散发着独特的芬芳,清爽的水乡夜气更是令人心醉不已,展现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卷。

在乡下看戏的美好体验与文中第一部分“我”在大都会看京戏的情形形成了鲜明对比,之前的看戏体验简直糟糕透顶,丑恶龌龊窒息的社会景象和庸俗冷漠自私的人际关系暴露无遗。城市剧场嘈杂拥挤;名角摆架子,目中无人;胖绅士吁吁喘气,惹人生厌,这一切都使“我”叫苦不迭,难受不已。“我”讨厌都市戏园里的浑浊气息,讨厌压抑苦闷的气氛,看不惯复杂混乱的人际关系。

通过对比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平桥村的和谐美好更能体现出来:生活情趣美,自然风光美,人情味儿足。正是因为这样友善的环境,才能使“我”怡然自乐,享受在这里的平淡却温馨的时光。同学们在写作时可以恰当运用对比,更好地凸显想要侧重事物、事件或人物的特点,以此来提高文章的质量。

以上“四美”便是《社戏》这篇文章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字里行间读者都能感受到景色美、人物美、情感美和故乡美,我们能深刻感受文章中作者想要展现的水乡故土人情。同学们可以多品味一下课文,学习鲁迅的写作技巧,融入这个美丽和谐的小村庄,这样《社戏》中“四美”溢出的香味就会更加浓厚。文

猜你喜欢
双喜社戏外祖母
外祖母的美味(节选)
Topological properties of Sb(111)surface: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山中送别
羊跑羔
神韵真切 意境深邃——崔白《双喜图》欣赏
猎犬感冒
菊香依存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