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泉水 |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钱学森班创办首席教授、深圳零一学院创始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说,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但是我们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得不够、“立”得也不够,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人才评价体系不合理。
一个人的成长,可以大致分为几个阶段。大体上,3岁之前,最主要的是智力方面的成长;6岁以前,则是性格的形成;在此之后,是持续地实践,逐渐形成并不断提升思维。选择人生赛道,最好在20岁之前完成。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要能把自己的精力像激光一样聚焦在一个关键性的、挑战性的问题上,甚至是关乎人类命运的问题上。
当然,要破解这个问题,需要很多先决条件,包括开放创新的心态、全力以赴追求梦想的勇气和毅力、鼓励挑战未知的生态等。既有教育体系中,采用相对单一的、以分数为主的高校招生制度,这在确保学生拥有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然而,这也打压了孩子创新潜力,导致进入高校的高潜创新学生分布比较分散,极难形成鼓励和激发创新的小生态。
之后,又进入“五唯”的曲线,即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尽管各界对“唯”的数量和内容表述不尽一致,但本质上,我们认为,“五唯”是在学术评价、科研评价中表现出的对人才评价的“量化倾向”。“单一化”“一刀切”“绝对化”,关注短期目标和可测量绩效等造成了人才评价中的不科学导向,不仅是我国人才评价体系长期存在的“问题”,还逐渐形成了创新人才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从人的成长历程来看,人在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领域之后,真正应该进入的是另外一条点燃激情、绽放潜力,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曲线。沿着这个“曲线”,敢于面对不确定性,挑战未知大问题,并集中精力持续攻坚克难,才能拥有更多实现“从0到1”的突破、成为卓越人才并到达人生更高境界、实现更大梦想的机会和可能。
纵览人类发展史和大量顶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史,可以看到,每一项“从0到1”创新的诞生,都需度过漫长的(一般都在十年以上)跨越“死亡谷”的磨难,需要长周期投入,更需要鼓励自由,提出“从0到1”的创新问题、支持全力追求“从0到1”突破的体制机制;而每一位顶尖创新人才,都是在追求“从0到1”创新的征途中,历经漫长而曲折的“自驱—成长—冒尖”过程逐步成长起来的。
但“五唯”评价体系致使大量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为获得声誉、生源、基金资助等生存和发展资源转向追求论文、帽子、职称、奖励等可测量指标。这些指标多具备短周期、重数量、逼成果等特征或倾向,与“从0到1”创新和人才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违背,弱化了对人内在兴趣和长期价值的关注,也往往难以牵引形成对未知问题的探索和追求。
各“唯”相互关联,不断强化量化评估,并形成难以消弭的制度惯性,导致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科研人员的学术使命逐渐被淹没和忽视,难以产生科技创新,禁锢了具有长周期特征的“从0到1”创新的产生和青年人才的成长。更为关键的是,各“唯”相互纠缠,仅从单点突破或者仍然只是既有体系内的修修补补将无济于事,甚至可能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
“先立后破,不立不破”。只有建立全新形态的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才能系统性破除“五唯”评价的顽瘴痼疾,并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最终推动实现顶尖创新人才成长和“从0到1”科技创新成果持续涌现的目标。这是实施我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内容,也是加速实现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目标的起点。
高标准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指标、评价方式等)的缺位,导致“五唯”问题成为痼疾。而缺乏高密度的顶尖创新人才的汇聚,是“五唯”渐成而又难以被根本性破除的底层原因。也就是说,相较于直接产生重大创新成果,汇聚顶尖创新人才更为重要的作用是,形成一种以鼓励产生和挑战“非共识”甚至“疯狂”问题为特征的评价体系。
研究全球范围内各国家、地区或大学吸引人才的不同尝试,可以发现,最常见的做法是试图用“钱”挖一群顶尖创新人才。但往往因不符合顶尖创新人才发展规律,特别是缺乏足够数量和密度的高潜创新学生而无法成功。导致上述现象的本质原因至少有两方面:
一是相较于金钱,高潜创新学生对顶尖创新人才更具吸引力。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顶尖创新人才往往已经生活无愁,自我实现、超我实现的需求超越生存和发展的一般需求成为他们的主要需求。他们真正关注的是更加宏大的使命,是破解更具挑战性的大问题;但年龄趋高使得他们很难再有足够的精力、体力和专注度,去达成一项新的且往往是更大的“从0到1”的创新。这使得他们相较于金钱,更加在意如何赢得高潜创新学生和青年人才的长期追随和合作。
二是解决“从0到1”创新问题极其漫长、非共识度高。如果缺乏顶尖导师坚定不移的强大支持,高潜创新学生和青年人才将极难长期生存,更莫谈跨越漫长的“从0到1”创新必然遭遇的“死亡谷”。因而自然形成了高潜创新学生和青年人才受顶尖导师吸引而涌向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顶尖导师因高潜创新学生和青年人才的富集而停驻,“从0到1”创新问题由他们提出或(从社会)涌向他们的极难打破的闭环局面。
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以下简称“清华钱班”)和深圳零一学院在探索与实践中发现,人才可以分为“A”型和“X”型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A”型人才的特点是高分、全面,但往往属于外驱、守成型;“X”型人才的特点是能够特立独行、敢于面对失败、全力以赴追求梦想,属于内驱、开放型,但不一定能够获得传统人才评价体系的认可。我国的高考选拔体系使得清华等国内顶尖高校成为“A”型学生聚集的地方;而“X”型学生因为比例较小,高考分数相差较大,零散分布在国内各大学,往往会产生孤独感,甚至只能主动调整自身以适应现行评价规则,从而失去了挑战突破性创新的机会。
而吸引顶尖创新人才聚集的最关键要素,是要高密度汇聚一批“X”型学生和青年人才。清华钱班团队跟踪学习全球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参考哈佛大学、加州理工等名校的择才标准,同时借鉴成功创业者的核心素养,并借鉴国际若干著名公司的招聘经验,结合清华钱班的实践积累,构建了以内生动力(Motivation)、开放性(Openness)、坚毅力(Grit)、智慧(Wisdom)、领导力(Leadership)(简称“MOGWL”)为内核的“五维”人才评价体系。
五个维度的内涵如下:内生动力,对科学发现或技术创新有着迷般的极强志趣和不断追求卓越的内在动力;开放性,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具有批判性思维和提出挑战性问题的习惯,能从多角度看问题,有很强的观察力,思维有深度等;坚毅力,具备开始改变的勇气,能够锲而不舍地追求目标,耐得住寂寞,坚持到底等;智慧,不仅包括智商,学有余力,还综合了从他人、从失败、从实践中学习和领悟的能力;领导力,主要衡量远见卓识、奉献精神、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五维”评价体系打破以考试分数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创新素养和成长潜力,更加符合“X”型人才的特质。以“五维”评价体系为基准,对学生进行长周期考察,可发掘并汇聚一批分散在全国的高潜创新学生。通过高潜创新学生的高密度汇聚,可实现顶尖导师的柔性汇聚,进而建立对研究的长周期投入和面向创新的人才评价体系,打造一个崇尚“从0到1”创新的生态,最终牵引破除“五唯”评价体系。
2013年,清华钱班首次实践“高考成绩+五维测评”的招生选拔方式,此后的2017级和2018级钱班均采用了此评价方式。虽然这三届的每个班级只有部分(15%—40%)学生采用了这一评价方式,但他们带动形成了明显不同的班风和班级文化。在钱班和钱班学生的影响下,清华校园中普遍存在的焦虑、纠结以及刷学分、刷题等“内卷”现象,有了显著改善,带动形成了更加健康向上的良性学习风气。
在“五维”测评中脱颖而出并入选清华钱班的学生,通过一系列开放性尝试,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且擅长的方向和领域,充分激发了进行长期研究的强大动力。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在解决科学技术或企业发展前沿问题、突破研究瓶颈中的奇思妙想和突出表现,也“引燃”了更多学生和导师,越来越多的来自清华、麻省理工、华为等顶尖高校和科技企业的导师主动要求参与钱班学生培养,长周期投入指导钱班学生攻克挑战性大问题。
但因为清华钱班仍然是在清华校园和既有大学体制内的探索,“五维”评价对人才评价体制机制变革的影响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清华钱班毕业的学生中,除了出国(约占1/3)进到世界顶尖大学或顶尖导师课题组的,以及入职华为等顶尖科创企业的,其他留在国内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多又陷入“五唯”评价困扰。
深圳零一学院走出清华校园,与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创新生态融合发展,在既有大学体制外以“五维”评价体系为主,面向全国乃至全球选拔学生。与清华钱班用四天时间进行招生相比,深圳零一学院将对学生的考察向前延伸至中学,通过导学课、创新科研体验营、暑期学校预科营等核心模块的活动,用长达几年的时间,长周期考察并遴选高潜创新型学生,将他们汇聚在零一学院。
在此基础上,零一学院能够面向全球吸引一批最有创新教育情怀的“X”型导师和各个领域的顶级创新型企业,通过共同挑战人类未来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挑战性问题,以更高质量、在更大范围内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导师之间、导师与导师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激发,并提出更多挑战性问题,持续吸引更多的“X”型学生和“X”型导师在此汇聚。长此以往,这一模式将能够通过创新教育凝聚一批人才,并以高潜创新学生选拔方式和人才成长评价方式的变革,助力实现高校招生的多维度测评,牵引人才评价体制机制的改革,逐步建立具有广泛社会公信力的人才评价体系,破除“五唯”。